巍巍武当展雄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32
颗粒名称: 巍巍武当展雄姿
其他题名: 永昌县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发展纪实
分类号: I218.42
页数: 6
页码: 185-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发展纪实选自《金昌日报》2012年12月21日社会纪实专版报道。
关键词: 永昌县 北海子 风景区

内容

《金昌日报》2012年12月21日社会纪实专版报道)
  “巍巍武当展雄姿,千年古刹换新颜。”凡是来过永昌武当山的人,都有一种同样的感觉:“武当山变得真漂亮..”的确,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气势磅礴;蜿蜒曲折的青石台阶层叠上升;婀娜多姿的林木葱茏茂密..这些变化,是永昌县抢抓机遇,大力开发建设北海子湿地风景区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包括武当山、狮伏山、水云山、北海子公园、溢香园和西湖湿地,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因此而得名。景区内有自然纯朴的湿地古树、纵横交错的泉眼小溪、交相映辉的山峦河流、遥遥相望的唐寺明塔;有千年古刹武当山和唐代“第一禅林”北海子公园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200多个泉眼汇聚而成的金川河流、北海子湿地和水云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有以北海子保卫战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以“四月八”庙会和“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块沉睡了几十年的风水宝地,在永昌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的精心呵护下慢慢苏醒,经历了从步履蹒跚到大步向前的沧桑岁月。
  决策,景区发展的导航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决策才有发展。当我们徜徉于北海子公园享受美景的时候,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一片废墟,上世纪70年代曾建过学校、开过工厂。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为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决定在这里建设北海子公园,成立了北海子公园管理所。北海子景区新的生命从这里开始。
  199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绿化水云山;1993年决定开发建设武当山和北海子公园。
  2009年5月,县委批转县政府落实了《政协永昌县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北海子武当山景区绿化和建设的建议案》。
  2010年9月,永昌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北海子景区建设领导小组。
  2010年12月,县委、县政府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在北海子公园管理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北海子景区建设办公室,调配了新的领导班子。2011年5月,永昌县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海子景区保护的公告》。
  2011年12月成立了北海子村城中村改造工作指挥部,专门负责景区内300多户、800多名农民进行搬迁安置。
  2012年4月,县委常委会研究并原则同意县政府提交的《关于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决定由县政府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形成决议案。
  2011年6月,开工建设武当山古建筑恢复工程,拉开了景区建设的大幕……
  自2009年以来,先后召开6次常务会,8次县长办公会,12次北海子景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做出了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具有前瞻性的决策10项,县委、县政府对北海子景区建设的重视程度足见一斑。
  绿化,景区发展的引擎
  驻足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为一片偌大的人工绿化带惊叹不已。东西长5公里的绿色屏障连绵起伏,面积近6000亩的岩石山体绿树临风。这就是永昌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魅力永昌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抚养一个娃娃还要难..”县林业局副局长郭玉菊指着武当山和狮伏山发出内心的感叹。山高坡陡,地质坚硬。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
  ——破解缺水难题。1998年,永昌县委、县政府争取金川公司动力厂的大力支持,在武当山下新打机井1眼,架设供水管网1.5公里,完成武当山绿化面积300亩,实现了借用地下水绿化武当山的夙愿,破解了制约绿化工作的瓶颈问题,开启了绿化武当山的先河。
  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发扬。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北海子景区“三山”(武当山、狮伏山、水云山)近6000亩的绿化用水,全部以提灌形式完成。其中:武当山通过二级提灌的形式将地下深井水引向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山体进行林木浇灌;狮伏山通过一级提灌的形式将金川河的水流引向垂直高度400米的山体,满足灌水需求;水云山经过多年的探索,实现了曾经通过自然落差利用县城污水浇灌到现在利用提灌工程将二坝引洪渠的水引向绿化区域的跨越,2500多亩的林木得到了涓涓清水的滋润。
  ——破解种植难题。武当山、狮伏山属褶皱断块山地,山体均为断层岩石,山高坡陡,山体倾斜度平均60度左右。“在这里植树,最难的是挖坑换土,首先用铁锤、钢锹、甚至用挖掘机在岩石层面打开长、宽、高分别为80厘米见方的树坑,挖去里面的石块,然后用人工背运大卡车运往山脚下的肥土填满树坑(每个树坑约需培土100公斤),再进行喷灌浇水,浇灌一周后方可植树”。多年在武当山负责植树的林业工人如是说。
  为了保证植树质量又不贻误最佳时间,在景区“三山”植树采取隔年植树法,破解种植难题。即:头一年秋天由县林业局负责完成规划、招标、挖坑换土、管网架设等工作,第二年春天完成保墒水浇灌、种植、校正、培土等程序。据县林业站站长张永山介绍,种植一棵松树的代价约500元左右。
  ——破解资金难题。“几年来,景区‘三山’绿化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面积近6000亩,架设的60多公里供水管网,足足从永昌通到镍都金昌了”。在成绩面前,县林业局局长张得道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对于一个财政状况紧张的县份来讲,这个投资数也不能不说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向上要一点,自己挤一点,社会集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即:一方面向上争取生态项目资金,一方面压缩开支,从有限的财政中挤出一些资金。同时,自2009年以来,每年动员县城机关干部和离任老干部、团员青年筹资筹劳,义务植树。全县3300多名机关干部累计筹资260多万元,离任老干部和团员青年约2000多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破解了资金短缺的困难。
  规划,景区发展的方向
  曾几何时,永昌的北海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自然村。如今的北海子,已被规划为一个集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景区。
  2011年,永昌县委、县政府不惜代价,邀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学者深入北海子湿地风景区,详细了解其文化渊源、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发展潜力和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在他们眼里,北海子湿地风景区既有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避暑休闲旅游、红色旅游、节会旅游的优越条件,又有近靠县城的区位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永昌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国兴听了专家们的意见后,饶有兴致地说:“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把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成精致独特,内涵丰富,省内一流的湿地公园、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和文化长廊。”
  马县长的一句话点通了专家们的思路,增强了专家们的信心。仅半年时间,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充分利用北海子湿地风景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编制完成了《甘肃永昌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由永昌县委、县政府和金昌市委、市政府分别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连同相关环评资料分别进行了评审,并由永昌县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议。规划将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成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泉域湿地自然观光区、北海子公园古典园林休憩区、溢香园避暑游乐区和水云山森林风景区等五大功能区。同时,将北海子景区内2600多亩土地征用为景区建设用地。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的宏伟蓝图蓄势待发。
  建设,景区发展的支撑
  说起北海子湿地风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0年,县委、县政府把甘肃省人民政府198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海子公园金川寺进行了加固处理;1993、1994两年共投资近700万元,在北海子公园新建腾飞塔、长廊等建筑物2235平方米,恢复武当山大觉寺、孔府庙等古建筑8个793平方米;修建武当山盘旋人行砖石台阶1994级;围护防护围栏近8公里,对濒临消失的泉域湿地和溢香园(沙枣林)进行了保护,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开发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0年修建了玄武路,2007年修建了武当路,打开了县城通往北海子湿地风景区的2条道路。
  时隔近10年的2011年,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号角吹响,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
  2011年5月20日,对北海子景区建设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永昌县几十家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及市县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倡议下,怀着回报社会、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慷慨解囊、倾情奉献,为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一举募捐1200多万元,为建设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1年6月28日,是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武当山下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湖北中柱古建园林有限公司组建的武当山古建筑恢复工程施工队整装待发。在一阵清脆而又厚重的礼炮声中,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五大功能区之一的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破土动工,标志着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正式拉开了大幕。
  武当山曾为千年古刹,相传自盛唐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建寺修殿,传经诵德,沿山建起20多座古建筑,形成了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宗教文化胜地。后经历史沧桑,风云变幻,武当山古建筑历经战火和人为破坏,古建筑景观几乎毁坏殆尽,但古建筑遗迹有幸尚存。
  从这一天起,经过2年的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恢复了武当山15处古建筑,新建了亭、台、门、楼等18项旅游景观设施,配套建设了2条2.8公里人行步道、2.6公里车行道、5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和3000多平方米的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对整个山体和单体古建筑全部进行了绿化、亮化,并安装了音响、监控等服务设施。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的框架初步形成。登临武当,心旷神怡,或给您带入赏自然风光、品历史文化,怡情养性的灵光胜景,或给您带入清雅幽静,火树银花的美妙佳境。
  “文化是景区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景区是没有活力的景区、没有生机的景区”。永昌县委、县政府对此形成共识。因此,在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工程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景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既坚持发扬本地的特色文化,又敞开胸怀,虚心接纳外地的先进文化,对北海子湿地风景区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包装。聘请泰国僧王释仁得先生和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佛学院院士等知名人士10余人为武当山部分单体建筑题写牌匾、楹联,为北海子湿地风景区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增添新的生机;专门成立了北海子湿地风景区文化建设编纂委员会,吸纳了市县50余名业余文化爱好者,搜集挖掘永昌历史文化,编写永昌民间故事,撰写碑记、牌匾、楹联,书画永昌美丽景色;在武当山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三宝塔内还以壁画的形式展现“九观永昌”(一观北海美景,二观神秘骊靬,三观圣容佛光,四观祁连雪峰,五观焉支晴岚,六观循环工业,七观百里绿洲,八观云庄铺翠,九观腾飞永昌)内容,每一“观”配有一首七言诗词和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简介,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登临宝塔,美丽的永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神奇的传说活灵活现,历历在目。
  管理,景区发展的窗口
  “金山如屏,丽水似带;绿荫蔽道,潭影清心。”曾有人这样描述过永昌的“北海美景”。然而在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这里出现了商贩摆摊设点、游客车辆乱停、路人乱丢垃圾和牲畜啃食草木的不文明现象,整个景区形象大打折扣。
  去年以来,永昌县人民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海子湿地风景区管理的公告》,县上各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密切协作,于去年5-7月份严格按照《公告》内容,展开了一场“创建文明景区,严打违法行为”为主题的景区综合整治活动。采取宣传教育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办法,集中整治了景区内放牧、乱搭乱建、冲洗车辆、污染水质、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整治期间,共张贴《公告》100多张,印发宣传册300余份,设计各类警示牌10余块,发现并处理景区控制区内放牧、冲洗车辆、污染水源等各类案例20余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随着景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景区管理也不断在完善中创新。为了进一步加强今年刚建好的武当山旅游景区,在配备足够卫生保洁人员的基础上,筹资在重点建筑物和山体重点地段安装了监控设施,并从复退军人中选招了6名保安,专门负责武当山景区的安全保卫工作。如今的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美丽,还因为武当山的建设而增添了许多灵气。
  “扬帆正遇东风来,远征万里纵青骢”,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和市、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正在成为永昌县城舒适的花园、文明的乐园,也必将成为永昌又一新的名片。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这本全景式反映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发展历程的书。本书集文学性、艺术性,鉴赏性、趣味性,历史性、资料性为一体,汇诗赋、书画、摄影、记述、文献等文化要素于一体,着力挖掘县城北环路以北,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名人轶事,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生命色彩,可品、可赏、可鉴、可赠、可藏。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兴祥
责任者
陈兴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