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参加过西路军斗争的共和国老一代将帅》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54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大礼堂隆重举行。在1000余名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人员中,一批曾参加过红西路军的指战员位列其中。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30军、9军、5军,从甘肃靖远县虎豹口西渡黄河,执行中共中央及军委制订的《十月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场形势变化,战役计划取消,渡河部队改编为红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在此后的5个多月时间里,红西路军同盘踞甘青两省的马步芳、马步青军队及地方民团浴血奋战,终因敌众我寡,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失败,7000余名红西路军将士战死沙场,9600余人在弹尽粮绝后被俘,其中5600多人被敌人杀害;经党中央、兰州和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当地百姓营救(包括到达新疆的人员),回到陕甘宁边区的有4700多人,另有2000多人回到家乡,1000多人留居当地。
  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沉重打击了马家军阀,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甘肃人民的觉醒,在河西走廊撒下了革命火种。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红西路军广大将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西路军西征虽然失败了,但红西路军将士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西行支队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穿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历尽千辛万苦,有400余人成建制到达新疆,最后回到延安;部分被俘指战员在狱中组织秘密支部继续与敌人斗争,有4000余人经党中央多方营救陆续回到党的怀抱;那些与主力部队失散的和被俘后抓住一切机会逃脱的将士们,也在沿途群众的帮助与掩护下,数百人历经艰险回到延安。在抗日战争中,部分返回延安的红西路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起,以百折不回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同敌人英勇作战,在极为复杂的战斗进程中显示出卓越的指挥才能,成为军中名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一批红西路军将士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原红30军政委、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西路军工委会委员李先念还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务。他们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悲壮的史诗,对甘肃来说,意义更是重大。
  其一,红西路军征战史成为甘肃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是红色资源大省,自1925年冬甘肃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诞生起,就开始在甘肃这片大地上书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1936年11月到1937年4月的红西路军征战,在河西播撒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刻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这记忆,是甘肃人民的精神财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红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陆续建立起十几座纪念碑(塔),后又改扩建为纪念馆(园),成为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红色记忆的传承地。
  其二,孕育了红色的种子。红西路军分散游击后,那些与部队失散的将士,就像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撒落在甘肃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和红西路军正义精神的感召下,河西汉、回、蒙、藏、土、裕固各族人民和宗教、军政、商贾各界人士对失散将士冒死相救。福音堂医院院长高金城救护300多名红军,爱国商人刘芳赠送被俘红军300多件羊毛皮衣,医生但复三救护红西路军领导人陈昌浩和徐向前,榆林窟(万佛峡)住持郭元亨慷慨解囊救助西行支队,洪水区长孙振铎利用便利身份救护红军,猎户屈大成救护红西路军干部团组织部主任徐以新,农民王学文夫妇养育红军后代等等的义举,孕育着一粒粒红色的种子,建立起了河西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联系与纽带。1949年9月河西解放后,河西人民积极参军参战、筹集粮秣,为支援解放大军西进新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解放军几万大军就是以河西作为牢固的大后方,换上了温暖的冬装,从张掖、酒泉出发,踏上了解放新疆的征途。此后,河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60多年的建设,将河西建设成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走廊。
  其三,为甘肃党史工作者增添了一份历史责任感。这支部队从靖远虎豹口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到改编为红西路军西征,从征战中的东返与西进到失败后的营救活动等等,全部发生在甘肃境内。因此,红西路军历史发生在甘肃,红西路军研究也应该在甘肃。作为甘肃的党史工作者,对红西路军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依据史料,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原则,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驾驭史料,对历史过程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描述,对历史经验做出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启迪后人的总结,为资政育人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四,承接、壮大了新时期丝路文明的精神家园。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它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将这条交流之路中最重要的物质元素提炼出来,不但使丝路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而且跻身世界闻名遗产之列。当下,一场让古丝绸之路在保护传承华夏文明中焕发生机的工程已经启动,河西走廊显然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红西路军史更是这项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1313工程”中,红西路军史在丝绸之路带、河西走廊文化基地和红色文化弘扬板块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上,如果把河西走廊生态基地建设比作绿色文化带的话,那么,红西路军河西征战的历史,就是一条红色文化之带。因此,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历史,在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有着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
  为再现红西路军将士们的光辉人生和英雄事迹,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追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我们特编辑了《参加过西路军斗争的共和国老一代将帅》一书。希望通过编辑此书,重温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红西路军征战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知识出处

参加过西路军斗争的共和国老一代将帅

《参加过西路军斗争的共和国老一代将帅》

《参加过西路军斗争的共和国老一代将帅》一书。希望通过编辑此书,重温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红西路军征战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