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天地钟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43
颗粒名称:
天地钟秀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4
页码:
135-1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的金川公园、云庄铺翠、北湖烟雨、金川峡风情、西大河水库风光、东大河与皇城水波、西岭晴岚话焉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雄伟的汉、明长城遗迹、丰的汉代墓葬群、历代古城遗址、花大门石刻及北山等岩画、革命烈士陵园等。
关键词:
金昌市
名胜
风景
内容
金川公园
金川公园位于市中心,南靠公园路,东、西、北分别与金江里、金谷里、金阳里居民小区相连,占地面积448亩。
金川公园建于1983年8月,是西北最大的人造园林,被人们誉为“戈壁江南”、“塞上明珠”。从建园至今,已累计投资1700多万元,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其中接待中央、省部级领导150多人次,外国朋友及港、澳、台同胞100余人次,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金川公园美景先后被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映,被《中国西部发展报》誉为“河西第一园”,《甘肃日报》称其为“塞上明珠”。1997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欣然题词“沙海园林”。
金川公园布局合理,构思严谨,园内风景秀丽,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一座融传统风格与生态园艺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总体布局以人工湖为中心,利用道路、水面、土山等景物,将公园大致划分为游览区、观赏区、儿童乐园、碧春爽意区、南北大门、雕塑、茶社、舞场、益寿园等景区、景点。观赏区变化多样,内外结合,独具特色,与全园紧密联系。人工湖自成体系,湖面桥堤将湖分为五个部分:玉液池、眉湾、丹霞湖、映月潭、静泊。各湖相连,湖岸迂回曲折,湖边垂柳婀娜多姿。南屏山、云雀台、梅岭三座山分布在人工湖的周围,以湖相隔,三足鼎立,遥相呼应。儿童乐园占地面积30亩,游玩项目主要有淘气堡乐园、登月火箭、游龙戏水、航天漫游、碰碰车、高轨车、赛车等,是青少年游览娱乐的理想场所。游泳池位于公园西北角,占地15亩,设有标准池、儿童池、深水池3个池子,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游泳爱好者。
园内建筑既具有祖国传统艺术风格,又体现出西北地方特色。南大门造型雄伟,古朴壮观,北大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坐落于公园主要通道的“镍都开拓者纪念碑”,表现了开拓者们拓荒开掘、艰苦创业的精神,观瞻者络绎不绝,已成为举办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碧春舫为二层仿古建筑,坐落于丹霞湖南岸,三面临水,北面靠岸,琉璃屋顶,油漆彩绘,室内彩画饰顶,古色馨香,是游人小憩、品茶纳凉的好去处。湖心亭为八角檐仿古建筑,装饰精美,外观华丽;人工桥造型优美,如彩虹飞架,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金昌市公园管理处连续多年被省、市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优质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双拥共建示范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环境卫生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1995年10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民政局、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拥军优属先进集体”,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创建千里河西走廊双拥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3月被省政府授予“九五建设先进集体”。金川公园作为金昌市的窗口,已在镍都的城市建设、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德元)
云庄铺翠
巍巍祁连山,从西向东横亘于金昌市南。在金昌市永昌县城东南25公里的祁连山中,有一处方圆5公里的山峦,叫云庄山。云庄山上有一处石窟群和寺院遗址,这就是金昌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区——云庄铺翠。若非那块几乎被野草和苔藓淹没了的“松云涌翠”四字石碑,很难想象,在祁连山崇山峻岭之中,还曾有这样一个美妙如画的地方。山上苍松参天,幼林密布,轻岚飘缈,云气滃渤;山下幽谷叠翠,细流潺潺,麝獐出没,鸟语花香。站在峰顶远眺,山北有东大河从西向东环绕,山南是广袤无际的草原和银妆素裹的雪岭。石窟寺四周尽是奇峰峡谷萦回相系。晴天,山峰高耸,像勇士挺立于苍穹;雨后,岚烟淡裹,似少女飘逸于云海;雾天的早晨,那白浪蒸腾的雾霭忽浓忽淡,如波涛涌动,若站在峰巅,脚下浮动着缕缕云气,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当红日正午、骄阳似火的时候,徜徉在密林幽谷间,望着那万紫千红的野花,尝着那又酸又甜的野草莓,呼吸着闹市里绝对没有的清新空气,或高唱山歌,或畅谈痛饮,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使人陶醉。
云庄石窟现存大小洞窟21个,分布在云庄山主峰之下一个长约180米、高约60米的整体石壁的阳面。最大的洞窟约有两间房子大小,是按山体自然形成的崖洞修制而成的。此洞右面的石壁上,开凿了一个一间房子大小的石窟,上下左右凿制得方方正正,十分精巧。窟正中开门,门两边各开一窗,相传晋僧刘摩阿(刘萨诃)曾在这里居住过。此窟“文革”前完好,后来,由于管理不善,牧人在此住宿烧饭,破坏严重,致窗户部分剥圮,其余十多个中、小石窟各具形态,散布于石壁上。
云庄寺寺院遗址就坐落在这座山上,原有的寺院建筑物完全依山势高下错落而布局:主峰之下,石壁之阳,耸立着三层高大的主殿;主殿西侧是圣母殿,建在那个自然形成的崖洞——最大的石窟之上,由此东转为奎星阁,阁右上为地藏洞、大士岩。这里山势陡峭,建有栈栏,越过栈栏爬上山顶,是仙灵窟宅,飞檐斗拱,欲跃欲飞。沿径而下,有重冈合抱,冈前冈后建有几处寺殿,其中最金碧辉煌者是道家真武观,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林尽头有一奇峰,登高远眺,山北的村落、田园、水渠、道路一望无际。
云庄石窟和云庄寺建于何年,无从查证。根据1979年出土于武威的石碑中关于刘萨诃在河西活动的记载,云庄石窟和云庄寺最早建造年代当在东晋后期。据此推测,云庄寺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这1500年来,云庄寺几度兴衰,并经几度重建或修葺。据记载,明正统中曾重建过,据南坝乡当地老人说,清末已具规模,是一座前后互映、高下错落、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所有建筑都是民国16年(1927年)大地震时震毁的。荒废了多少年的云庄寺,在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保护下,又建起了简易的活动场所,香火又兴旺了起来。
在云庄山附近,还有两处石窟寺。据考,其创建年代大概也与云庄山石窟同期。一处在云庄寺东南约2000米处,耸立着一座如斧劈刀削的石崖,叫石佛崖,独峰兀立,峭壁凌空。石崖绝壁上凿有大小洞窟9个,大的洞窟里曾塑有佛像。绝壁上还留有很多一尺见方的石孔,是原有栈道的柱孔,如此峭壁,非五六转不能上。崖顶北端原建有一座亭阁,昂首临风,十分险妙。另一处是云庄寺北约1000米处的灵官殿,有石洞窟4个,这里原也建有寺观,叫灵官殿。从这里翻过一座小山,则是通往云庄寺的捷径。
游览了云庄山石窟寺,循着寺南古代的老路向西下山时,一路上还有不少目不暇接的趣景,特别是看着半山平处那一双终年不涸不溢的石井和那块绿苔隐蔽的“松云涌翠”石碑,似乎听到了千百年来历史的衷诉,又似乎看到了这一旅游胜景更加美好的未来。
(祝巍山)
北湖湖烟雨
金昌市永昌县城北1里许,是风景秀美的北海子公园,是永昌古八景之首。
北海子公园,古称北湖,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杨柳苍翠,清泉滢滢;亭榭塔寺高下参差,山水湖色流光溢彩;鱼场鹿苑互照,田园农舍辉映,酷似一幅神韵天成的画卷。
北海子被开辟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观赏地,历史久远。据永昌旧志记载:盛唐时期,在此敕建了金川大寺,为永昌第一禅林,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已蔚然成林。由于历史的变迁,这块美丽的地方,曾经几度春秋,几度沧桑。如今的北海子,经1992年至1993年大量投资整修和拓展后,英姿更加丰腴,她以崭新的风貌,为新时代的人们增添了幸福和欢乐。
北海子公园依山傍水。北面武当山是公园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登临山顶向南俯瞰,永昌县城犹如绿树碧水围拢起来的一颗翡翠,闪闪发光,呈金盆养鱼之势。向北远眺,龙首山峰峦多姿,气势磅礴,谷壑幽深,峭峰怪石凌空欲飞。山上,自下而上点缀着一座座不同风姿、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由1100个台阶相通,那里香烟缭绕,钟磬悠悠;山腰,新栽种的松柏诸树细枝嫩叶,茁壮成长;山涧,每当大雨过后,洪流一泻千丈。站在涧口向上望去,颇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概,令人心弦撼动。还有形态各异的“北山伏狮”隐居其间;山脚,金川河由西向东,蜿蜒逶迤,清澈见底的河水犹如一条洁白的玉带,弯弯曲曲穿越公园,与东大河支流——二坝干渠汇合,流入金川峡水库。公园西部,是丰富的地下水溢出形成的沼泽地,这里泉眼密布,细流淙淙。如今这些丰富水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沿河一带修建起一个接一个的虹鳟鱼场,鱼浪滚滚。公园东部是跌宕起伏的水云山、奔腾不息的二坝河和阡陌纵横、绿波滚滚的麦田。
公园中心,更是风景如画,令人神往。古称永昌八景之最的“柳池漾月”的海子,周围被亭亭玉立的丝柳和高大苍劲的古杨合抱。海子中心,建有两座精美的仿古亭,有水泥拱桥相通,远远望去,像一艘彩舸浮于水面。海子水深两米左右,清洌碧透,波光粼粼。
海子北沿,雄伟的水云观面湖而立。观内经声朗朗,一派肃穆;观前有“法轮转经”碑碣,两尊石狮栩栩如生。水云观后,是富有现代建筑风格的人工湖。人工湖是公园整修初开挖的,占地7000多平方米,一腔碧水通过一条地下暗道由海子注入人工湖里,暗道里水声潺潺,古“水榭听潺”即此。湖的中心有小岛,岛上屹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仿古水榭,名“永昌亭”。一座雅致的曲桥通达湖的西岸。人工湖水域宽阔,碧波荡漾。湖西的一组组雄伟、俏丽的现代建筑更引人注目。通高13.95米的“腾飞塔”,三足鼎立,一只精雕大鹏立于塔顶,跃跃欲飞。塔后建有标准的成人和儿童游泳池、游乐场、儿童乐园、旱冰场、跑马场、打靶场、古建戏台及其他建筑,还有位于原金川大寺、初建于唐代、重建于明初、历经风雨洗礼的七级佛塔一座,佛塔与大寺前两棵百年古杨对峙相望,宁静壮观。在海子与人工湖之间,是一处宽畅明亮的游戏茶舞厅,优美的旋律不时飞出室外,回荡着飘向远方。海子南是一片高大挺拔的白杨林,直插云天。林间条条小溪弯弯扭扭,绕过块块草地,流经晶莹涌翠的“香泉喷馥”,入拱桥,潺潺而下,进入“沙桥观鱼”之处。密林左侧的“马踏泉”更引人入胜。泉上建有一座精美秀丽的六角仿古亭,名“马踏泉亭”,亭下是沁凉甘醇、碧如琼液的清泉,泉水深两米多,泉底时有气泡泛出,形成一串串晶莹玉洁的粒粒银豆,散浮于水面,许久方逝。泉水的浮载力很强,有人把金属钱币放在水面,久久不落。
多少年来,永昌县城居民发现马踏泉泉水能医百病,用它熬煎中药,效力尤佳。近几年来,经科研单位测定,马踏泉水有较理想的含锶量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
马踏泉和白杨林以南,是一大片绿莹莹的芳草地、花圃和有近半个世纪树龄的沙枣林,占地1.5万多平方米,这里叫“溢香园”。这一片草地老林之中,饲养着二十多头白唇鹿。鹿群时而隐蔽于密林中,时而欢奔于宽阔的草地上,悦耳的鹿鸣不时在林空回荡。草地北面的花圃里,种植着桃、李、松、柏等树和牡丹、芍药等四季花卉,从春到秋,鲜花盛开,群芳斗艳。
海子东,是错落别致的古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水云山。山脚下,一条式样新颖、色彩斑斓的曲径式仿古长廊,犹如巨蟒爬山,从海子北端的绿漪亭起,向南穿越观海亭(三联亭),经混元洞,伸向至马踏泉亭两丈许的“雷峰摩云”,折转腰径左转向北,倚水云山西崖拾级而上,爬上山顶的显美亭,曲折迴转,气势恢宏。显美亭旁的“奎阁夕照”石碑凝重端庄。与显美亭并立的,还有宏伟壮观的“一宇观”,坐北向南,由大殿、东西配殿和山门组成,构成四合院。一宇观山门屹立在十多米高的水云山之阳,山门前依高差错落的地势,筑成钢筋混凝土白色仿古雕栏,砌成三道三层台阶。
登上水云山,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山上轻雾漫漫,绿树繁茂,一阵阵微风吹来,清新的泥土味里夹带着从沙枣林、香草湖、麦田、菜园飘来的芳香,令人陶醉。站在山顶举目四望,周围的景象倏然映入眼帘:南天雪岭、县城丰姿、秀山丽水、古塔水榭……沿着林间小径进入蓊郁苍茫的密林腹地,好似到了“天外天”。婀娜多姿的细柳嫩榆、挺拔素朴的俊杨翠槐,伸出长长的肩臂,握手言情。虫儿啾啾,草木葳蕤,各种翠鸟穿行于林间,远近的鸟鸣,悠悠扬扬,缠绵悦耳。钻出密林,站在水云山北崖向山下俯视,但见怪石犬牙差错,山道陡峭崎岖。小山顶上的电视差转台昂首挺立,铁塔伸向苍穹。水云山东头,是高低错落、清净壮观的普济寺,寺临急流奔放的二坝河。寺前清泉泛银,草地溢绿;寺后果林成片,万紫千红。夏秋之际,黄杏、红果挂满枝头,煞是可爱。
(祝巍山)
金川峡风情
在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山与营盘顶两山之间,有一条状如蛇行的大峡谷,绵延十几里,峡谷两岸危峰耸峙,岩壁如削。金川河主流流经谷底,碧水滔滔舀,声如迅雷。这就是永昌有名的金川峡大峡谷,永昌八大景之一的“金水潺声”指的就是这里。
如今的金川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以朴素而自然的美丽,吸引着八方游客。
这里有一座碧波荡漾的中型水库,名金川峡水库。金川峡水库是1958年全民动员修建的。峡口,一座银灰色的长260米、高30米的拦河大坝镶嵌在狭窄陡峭的山壁中间。水库总库容量为6500万立方米。二坝干渠和金川河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水库。这座水库养育着河西堡地区、金昌市区的工业、农业和城乡人民,成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防洪、养殖、发电、旅游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一条柏油公路,自永昌县城经水库,穿峡谷,直达河西堡,又至金昌市;右侧建有一座年发电量710万千瓦时的小水电站,背靠峭壁,岿然耸立。大坝左右各建一条输水隧洞,暗流急涌。左侧有一条非常溢洪道,最大泄洪330立方米/秒。再下是年生产30万公斤的国营虹鳟鱼场和挤满峡谷的私营虹鳟鱼池。水库管理处的前后左右,白杨碧郁参天,细柳婀娜摇曳,枣李果杏娇艳竞放,似一处桃源胜景。水库西南岸有齐家文化遗址。水库西是金川西村所在地,古名肖湾,相传古金昌城曾建在这里。这里的汉明长城,向西穿过水库西面的御山峡,蜿蜒磅礴,伸向西方。再沿长城西行5里,就是著名的古圣容石佛瑞像和圣容寺。这里有壕墙山上的花大门石刻,有建于盛唐时期的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容寺佛塔2座,还有刻制于西夏时期的“六体”文字石刻以及高昌王墓等珍贵的历史遗迹。
这里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开辟为旅游胜地后,各项服务设施齐全,游人如织。水库中心建起的巨大的活动浮台,设置的大小汽艇,开辟的“水上飞人”等活动项目,不仅可以使游人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领略到古代诸多历史文化遗迹的风韵。
(祝巍山)
西大河水库风光
西大河,原名大河口,是金昌市境内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这里有现代冰川,终年积雪。融化后的雪水,经大、小乌龙沟,鸾鸟沟,平羌沟,脑儿墩沟,古松林沟,从南向北在大河坝汇流后,称之为西大河,最后注人西大河水库。西大河水库建成于1974年,总库容680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它承担着永昌县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乡、城关镇及军马四场、黑土洼农场共23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养育着10多万勤劳的人民。
西大河水库位于永昌县城西南60公里处永昌县西部草原的大河坝滩,古称上房寨子,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小盆地。水库的东北边缘,有一个天然峡口,叫两半个峡,峡口处筑起了一座长294米、高37米的水库大坝,看上去犹如一道雄伟的屏障,拦截着咆哮的河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绿色的高原湖泊。水库东面的娃娃山草原,西面的黑土槽草原,南面的脑儿墩草原,碧波绿浪,一望无际。军马场一场6个畜牧队的马群、牛群、羊群像黑色的、银白色的珍珠一样撒落在水库四周的绿色绒毯上,耀眼逗人。水库的南面是脑儿墩、平羌口、鸾鸟口的诸山异峰,层峦叠翠。峡谷间,松柏林木葱葱郁郁,珍禽异兽数不胜数。碧绿无垠的湖面上,野禽成群,鱼跃于水,波光岚影,云水邈邈,似一块银色的明镜镶嵌在千山万峰之间,构成了山脉、湖泊、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
西大河水库四周的广大草原山地,古称大草滩。西汉、盛唐直至明清时期,这里和焉支山下曾设官马养殖场所,繁殖军马。清代名将王进宝曾多次征战于此,留下了“王进宝鞭扫大草滩、马踏定羌庙”的历史故事。1969年至1974年修建水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经文物考古部门考证,认定是西汉建于永昌古县地的鸾鸟县故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东临水库,南与鸾鸟山口、平羌口及其古代烽燧相呼应,地势十分险要,清人严明曾赋诗云:
万仞摩天到眼频,
县依山立并嶙峋。
昆邪率众知降汉,
武帝开边远轶秦。
雪岭自升青海月,
松风今度玉关春。
高城成低谷烟霞里,
有鸟飞鸣景色新。
著名电影《牧马人》《蒙根花》《王昭君》,都曾在这里拍摄了外景及有关内容。2002年,在这里修筑了一条从水库穿越祁连峡谷、通往青海门源县硫磺沟的沙石公路,打造了“引硫济金”高原输水工程。水库以下,一个个小水电站,轰鸣悦耳。倘若你能亲身领略一次这儿的风光,就会进入如梦如幻般的境界。
(祝巍山)
东大河与皇城水波
东大河是金昌市第一大河,古称转涧口。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它的上游由近20余条小沟小河汇集成一条直河、一条斜河,二河流经40公里左右处的皇城滩,汇流而成东大河。东大河经过皇城滩,绕过沙沟寺,一路咆哮,冲向东大河口。在东大河渠首枢纽工程的控制下,分别分配到永昌县东河地区的南坝、东寨等乡镇和东寨、玉皇地、玉宝等国营农场以及武威市的金山、清林两乡部分村社,灌溉农田30多万亩。东大河渠首枢纽工程一年四季为金川峡水库输水,保证着镍都金昌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皇城水库是1959年筹建,到1981年完成了40%的工程总量。1981年,永昌县人民政府承包续建,至1985年完成了全部工程,筑起了一条长501米、高45米的拦洪大坝,修建了辅助设施,总库容8000万立方米,上控集雨面积103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调节工农业用水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皇城水库位于皇城滩盆地骆驼脖子处,上距肃南县皇城区政府驻地3公里,下距水昌县城45公里,在祁连山北缘浅山区中,永皇公路直达水库。皇城水库是金昌市三大水库中最大的一座,是金昌市诸多旅游胜景中的一大奇观。水库四周,群山草原怀抱,悬崖绿山相望,一片葱郁,旖旎秀丽。站在大坝上放眼远望,那静静的湖水碧绿如染,清净澄澈,在阳光照射下,灿烂明亮。游弋在水库里的几叶小舟,自由自在地嬉戏于水面。小汽艇来去急驰,荡起一缕缕银波细浪。远处的高山、雪影倒映湖中,充满诗情画意。水库南面碧绿的草原上,羊群、牛群放牧其间,帐篷座座,牧歌嘹亮,一派生机。水库西面,是皇城河的主河道,这里小沟小溪纵横交错,到处漾溢着汩汩细流,长满了河柳灌木。大片的密林,有围栏圈护,放养着祁连鹿群,还有不少食草野牲,这是皇城羊场的野牲养殖场。水库的西北边缘处,有一似刀劈的悬崖绝壁,叫石佛崖。据说很多年前,古人在石崖上雕刻了不少石佛形象,今已风化不可辨。稍西,是皇城羊场驻地,屋舍片片相连,生机盎然。
金昌市皇城水库所在之地,明清以前就称皇城滩。皇城滩历来就是一块发展畜牧和避暑休闲的好地方,气候适宜,冬暖夏凉,雨量适中,空气湿润,阳光充足。远在汉代,这里是西羌放牧的地方。后来,历朝历代都为争夺这块丰腴之地而不断发生战事。元朝时,窝阔台二皇子阔端当永昌王时,在这里修造了斡耳朵城,即永昌王城和宫殿,住有其嫔妃眷属,并拥有祁连山牧场的大量马、牛、羊等财富和所属人户(永昌县城中的宫殿是其官署)。斡耳朵城遗址在今皇城水库东南边缘台地上,遗墙残高二三米,附近有永昌王墓和嫔妃墓,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斡耳朵故城所在地的皇城滩古名苕蓼,东西广百余里,南北袤百里,南抵青海,北出蹇占山口(头坝口)可达永昌城,东北出西营河谷可通武威。俞浩《西域考古录》记:“黄城儿。元永昌王阔端藩封地,蒙古谓斡耳朵城,宫殿茔基,迄今遗址犹存。在前代谓苕蓼焉,南北朝时名最著。”《十六国春秋》记:“晋义熙七年(411年)秃发傉檀自乐都伐北凉,五道俱进,至番和(今永昌)苕蓼,掠五千户而还。九年,沮渠蒙逊自姑臧西入苕蓼遣兵袭卑等部是也。土地肥沃,于屯牧为宜。西北至永昌一百二十里。”如今这里划属肃南县皇城区所辖。
游览了皇城水波胜景,再回到永皇公路经过的泱翔乡,即沙沟寺,可以慢慢欣赏这里的藏族风情。沙沟寺历来由永昌管辖。1964年划隶天祝县管辖,几年后,划隶肃南县皇城区管辖至今。沙沟寺乡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有少量裕固族和汉族的民族乡。这里的藏族同胞生活优裕,热情好客,他们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藏语、汉语通用。沙沟寺环境幽静,四周山峦起伏,草地麦田碧绿,牧场辽阔,牛羊满山。聚居区欢快热闹,远牧区清逸静谧。走进沙沟寺,首先能体会出这里藏传佛教的风韵。沙沟寺这个地名,也源于这里原就有个寺院叫“沙沟寺”,藏语称目泱翔贡吧,初建于清代,废于1959年,1968年重建,气势宏大,1993年迎来了第十世活佛,成为信教群众的活动场所。
(祝巍山)
西岭晴岚话焉支
金昌市永昌县与张掖市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叫大黄山,古称焉支山、燕支山、胭脂山或青松山、瑞兽山。海拔3978米,南北宽21公里,东西长36公里,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脉之间,形成龙口戏珠之势。国道甘新公路从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通过。由于两山南北对峙,在十五里山口形成了河西走廊12公里的蜂腰地。山上有茂密的松林,珍贵的动物,出产优质大黄。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水草丰美,自古以来为天然的优良牧场。
焉支山是座宝山,也是座名山。严冬银妆素裹,白雪皑皑;盛夏岚雾缭绕,瑞气脉脉。永昌县古八景之一的“西岭晴岚”就指这里。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在古代,焉支山上长满了珍贵的松柏诸树,又出产珍禽异兽。所以,古时候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青松山或瑞兽山。后来,这座山上又长出了一种胭脂花,满山遍野妍红娇丽,香飘百里,所以,又把这座山叫胭脂山了。为此,还有个神奇的传说。什么时候改叫焉支山,不得而知,但在西汉时,有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败匈奴的记载。焉支山又在什么时候改叫大黄山,也没有记载,或是因为山上又出产大量的而且品质优良的大黄而名。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出产金子。据老年人说,远的不知,在清朝的时候,就挖过金子,留有古人挖金的遗迹。今山丹县老军乡曹家口子一带就探明有金子,但其藏量大小、含量高低,需作进一步分析。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该山植物、动物资源丰富。现有各种植物五十多科,三百多种。乔木有松科、柏科、柳科、榆科。灌木林密布山体。大黄、麻黄、羌活等中药材,品种繁多。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育栖息条件。仅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类珍禽异兽就有梅花鹿、猞猁、獐子、大头羊、青羊、蓝马鸡、雪鸡、长尾雉等。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远古至今,其周围有方圆数百里的优良天然牧场。据记载,西周时期有羌戎游牧,春秋战国至秦由月氏驻牧。后匈奴赶走月氏,由匈奴驻牧。到西汉初,汉朝派大军驱逐了匈奴,匈奴失去焉支山、祁连山后,曾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即焉支),使我嫁妇无颜色。”《太平寰宇记》记:“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其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同。”西汉王朝在河西建郡置县后,在焉支山置官马场,大力发展畜牧业。后来各朝各代都重视在焉支山发展养畜,如《魏书·食货志》记:“以河西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蕃息,马至二百余万,骆驼半之,牛羊则无数。”及至明清,仍未放松在焉支山养畜。直至现在,在古焉支山下,仍建有亚洲第一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可见焉支山从古至今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宝地之一。
再说焉支山是座名山。传说帝尧陶唐氏七十五年,命禹治水。至八十六年治水成功,期间大禹到过焉支山,大禹曾导弱水至合黎山(今张掖地区),余波泄入流沙(山丹城西北角有大禹导弱水碑),并导黑水到三危山。这是中国帝王第一次到焉支山和河西的记载。西汉初,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春,率万骑,越5国(在今河西境内,分属浑邪王与休屠王)。在焉支山,与匈奴激战,大获全胜,杀折兰王、卢胡王,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和休屠王“祭天金人”,一举打通了河西走廊。是年夏,又以万骑进祁连山,击破休屠王、浑邪王所属各部;是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4万余人降汉,汉以其地置武威郡(今民勤东北)、酒泉郡(今酒泉)。《读史方舆纪要》《五凉志》等记,西晋时,在焉支山东南脚下,以焉支山名置焉支县(遗址在今永昌县红山窑乡高古城村一带)。后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并入番和县,历三百多年。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炀帝至张掖,裴矩遣使让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27国来朝。炀炀帝命武威、张掖士女盛装打扮。衣服车马不鲜艳者,郡县应即督责。骑乘充塞,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炀帝在焉支山设观风行殿,宴麹伯雅、吐屯设及西域诸国使者,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
(祝巍山)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位于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边境,从西向东,横跨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5市地域。“祁连”,匈奴语为“天”,意即天山,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又称南山,也称雪山。祁连山西接阿尔金山,东接秦岭、六盘山。延绵1200多公里,纵深300公里。它山谷相间,多雪峰、冰川,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祁连山整个山系由40多条平行山脉组成。1988年,国家正式将其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纵深处,终年积雪,银妆素裹。它的总面积约265.3万公顷,占甘肃省总面积的5.9%。由于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千年冰川”。这些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岭北坡和河源沟脑,总储水量约达400多亿立方米。祁连山冰川共有8种类型,其中山谷冰储量最大,占全部冰川的40%,是河西走廊各河系的发源地。
祁连山共有大小河流数百条,其中较大的有50条,诸如武威市地域内石羊河水系的金塔河、杂木河、西营河、黄羊河;金昌市地域内的东大河、西大河;张掖市地域黑河水系的黑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大磁窑河、山丹河;酒泉市地域黑河水系的讨赖河,流经肃南县、嘉峪关市、酒泉县、金塔县,在会水与黑河汇合,流入居延海;还有流经玉门市、安西县、敦煌县,注入罗布泊的疏勒河,以及疏勒河水系的党河等。祁连山大小河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每年大约有65亿立方米的水注入这些河流,浇灌着河西走廊约1000多万亩的耕地,为400多万人口、500多万只牲畜和大小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用水。金昌市区域内的东大河和西大河两大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中部主峰冷龙岭北坡,全长80多公里,为常年性内陆河。这两条河流的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水量分配不均匀,一般年份,年径流量为5.2亿立方米。为金昌市80多万亩耕地、46万多人口、100多万头牲畜和金昌市区、永昌县、金川区大小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用水,是发展金昌经济的命脉。
祁连山森林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生物种源库和物种遗传基因库。这里生存的天然高等植物有1040种,其中乔木48种,灌木145种,草本851种。天然植物森林资源,呈斑块状分布于海拔2400米~33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主要有松科、柏科、杨柳科、榆科、桑科、桦木科等6科13种。这些森林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大气降水的特殊功能,是河西诸多内陆河的贮水库。
祁连山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据调查,共有野生脊椎动物近300种,其中兽类47种,鸟类170种,两栖爬行类1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有50多种,如雪豹、淡腹雪鸡、蓝马鸡、长尾雉、梅花鹿、麝、猞猁、石貂、大头羊、青羊等。
(祝巍山)
雄伟的汉明长城遗迹
金昌市境内的长城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从东到西总长约120公里。东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以南的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以北的长城相连,东西横贯金昌市境中部。金昌市境内的长城,据专家考证,多为在汉长城的原基础上,新筑或增筑的明长城。金昌市境内现存长城遗迹,大致可分为三大段。东段从与民勤县交界处,往西至河西堡镇青山堡村,长约40多公里。这一段长城长期处于荒漠戈壁,风化剥蚀严重,大部分土墙颓圮,一般残高2米左右。墙南墙北多为沙土堆淤,呈沙土脊梁。但这一段长城的烽燧墩台大多完好,残高一般为六七米。如老百姓所说:“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大墩约为20米见方的墩堡,墩堡外筑有长约30米的围墙,向东置门,内有土坡斜道可登墩上,古代每一燧堡都住有若干戍卒,由燧长管辖。烽燧的作用主要是传递消息,举火报警。烽燧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防外敌骚扰和侵入。有时,还为往来使者、商队补充给养。中段总长50多公里,其中金川峡至东至西一段约30公里,多为高山峭壁,天然屏障;金川西村至月牙湖一段,长20公里,这段长城,因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剥蚀较轻,城墙残高一般多为三四米以上,夯层清晰。尤其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长的一段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西段总长20多公里,东起王信堡羊庄子,西至与山丹交界处的绣花庙。这一段长城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也较严重,城垣多为2米左右高的土梁。解放后,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长城和烽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金昌市域内的汉、明长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永昌县北海子乡(今城关镇)金川西村树立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的保护碑记。
(祝巍山)
丰富的汉代墓葬群
金昌市境内有大量的汉代墓葬遗迹,这里重点简介几处。
乱墩子滩汉墓群
位于永昌县城东45公里的今水源镇杜家寨村西部,胜利村南部。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墓堆分布密集,仅从封土可辨的约千余座,现存夯土墩墓40余座,土墩残高一两米到七八米。系1956年修建兰新铁路时,甘肃省考古队配合调查时发现。墓群地表散布有不少因盗掘而破碎的残砖、灰陶及陶片等马家窑文化遗物。考古队还采集到石磨盘、石棒、石斧、夹砂粗陶、细泥红陶片等新石器时期遗物。1972年和1980年,由武威地区博物馆先后对墓葬遗址地进行了复查和发掘,发掘墓葬8座,出土文物91件,有陶盅、博山炉、陶壶、陶瓶、陶碗、陶盘、陶桶、陶井、陶奁、陶灶、陶罐、汉五铢钱、铜戒指、银镯、骨笄等。根据调查,该遗址在历史上曾遭到过严重盗窃和破坏。1956年以后,人民政府加强了遗址保护,乡村均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情况良好。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一带又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一些不法分子明目张胆地盗挖古墓,政府多次进行了严厉打击。该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喇叭泉汉墓群
位于今永昌县城东北约63公里的喇叭泉。喇叭泉原系明初所建的吉祥寺所在地,据传说,明以前就有寺院。该寺院规模宏大,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时被拆毁。这里的汉墓群,是1973年全省、全地区文物普查时正式发现的,墓地周长5公里,墓葬很多。多为砖室墓,有双、单室两种,有的墓室很大。普查时出土有五铢钱、灰绳纹陶罐、陶灶、陶壶、陶仓、绿釉陶钟等文物。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多年来,群众在喇叭泉以西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今水源镇新沟村以北、以西和西沟村以北、以西的皇娘娘滩一带、半截墩一带、杨爷庙滩一带都分布着丰富的汉代墓葬。但这些年来,盗挖破坏相当严重。
金昌市境内还有位于朱王堡镇刘正村的、墓葬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姚家湾汉墓群遗址,未曾大量发掘,收集出土文物有陶器、五铢钱、货泉等;还有位于今焦家庄乡老人头水库以北的杏树庄汉墓群,未大量发掘,收集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等;有位于河西堡镇河雅公路东侧,即金川河古河道北岸永昌电厂、市二中、氮肥厂一带的多座汉墓。出土文物有绳纹灰陶罐、灰陶罐、陶瓮、五铢钱、铜版扣、铜刀、汉简、牍(朽蚀过重)。以上汉代墓群均系1973年全省、全地区文物普查时所发现。除河西堡汉墓群无法保存外,其他于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祝巍山)
历代古城遗址
金昌市境内,自西汉至宋、元时期,先后建筑了十多处古城。其中,郡城、县城,就有西汉时期的番和县城(前凉时期同置番和郡)、鸾鸟县城、骊靬县城、显美县城和西晋时期的焉支县城,宋元间的永昌县城,还有汉代的南古城、北古城、沙城,西晋时的金昌城、金吕山城,西魏时的大斗军故址以及元代的斡尔朵城等。这里重点简介一下古代郡、县故城遗迹。
番和县城故址
番和县的设置和番和故城的具体建造年代史无记载,根据西汉在河西设“四郡”并设县的历史记载,番和县建县大约也在西汉初期。《读史方舆纪要》载:“番和城在永昌卫西。”《太平寰宇记》记:“番和县在今凉州府西百八十里,汉旧地也。”《大清一统志》记:“番和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卫西二十里。始建于西汉。”是今金昌市域内最早的古县之一。番和故城遗址在今水磨关稍南,西汉时期,番和城为番和县治,当时,朝廷在武威、番和、敦煌、居延(包括张掖)开四大屯垦区,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河西地区的屯垦事业,在番和县治设立了朝廷派出的农都尉,因此,番和县治也同时为农都尉治。三国至西晋仍为番和(晋时改为番禾)县治。后凉于番禾县治置番禾郡,番禾县治也同时为番禾郡治。北周时废郡置镇。隋仍于此置番禾县。唐时仍为番和县治,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于番和县置雄州,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雄州废。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改番和县为天宝县,县治未变。穆宗长庆中,仍为番和县。五代吐蕃统治仍为县治。宋元之间,番和县治移置于金山之阳,即今永昌县城所在地。
唐朝时,老百姓曾叫番和县城为“白虎城”。直到现在,当地老百姓中还有“三节白虎城”的说法,流传着唐代名将薛仁贵讨北的轶事。
鸾鸟县城故址
《后汉书》记:“鸾鸟汉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但关于其故址,史籍上对凉州府所属的鸾鸟县和鸾鸟故城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永昌县,一说在今武威县。《五凉志》记:“鸾鸟在今永昌县西南,遗址即今上房寨子。”《大清一统志》记:“鸾鸟故城在今凉州府武威县南。”不知孰是孰非。1968年,永昌县在修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其位置正好处于永昌县西部草原大河坝滩上房寨子,即水库西侧高台地上、祁连雪峰之阴,南与鸾鸟山和鸾鸟沟口及平强沟口以及古烽燧遥相呼应。西面是永昌县域内的山丹军马场一场所在地,北为两半个峡峪谷。新发现的古城遗址,东北距永昌县城约70公里,城垣久经风化,由西北东南方向设置,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夯土板筑,夯层厚8厘米至15厘米,残高4米至6米。遗址有大量灰层和兽骨,出土文物有石臼、陶罐、五铢钱、铜扣、铁犁等大量汉代遗物。还有一片铁钟残片,上有文字,因锈蚀严重,已不可辨。据文物考古部门专家鉴定,这座汉城遗址,与大部分史书所记载的鸾鸟县城的情况相吻合,故确定为汉鸾鸟县城遗址,于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骊靬县城故址
骊靬县与鸾鸟、番和、显美县一样,始建于西汉,但具体建置年代无从考证。《汉书·地理志》记:“骊靬县汉置,属张掖郡。”《甘肃通志稿》等文献记载:骊靬县置县于西汉,属张掖郡。东汉因之,三国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北魏废。北周时,以其地置力乾县。隋开皇中力乾县并入番禾县。《大清一统志》记:“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县城南。”《五凉志》记:“骊靬废县,西汉置。永和十年,张祚遣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颜师古曰:‘取国名为县也。’南山,即照面山者来寨,是其遗址。”
据有关资料记载,两汉之际,大宛、大夏、大秦等国商人,留居骊靬县城的多达千余人,骊靬县城不仅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重要集散地,而且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该城遗址在今永昌县城南9公里的者来寨。1971年和197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曾在遗址址发现一口元代铁锅(近些年来,被一些记者误写作汉代铁锅)。与境内的其他汉城不同的是,在这里进行文物普查时,未发现汉代文化层。骊靬的历史和确址需进一步考证研究。现今,这里存留的一段古城墙被保护了起来。
显美县城故址
《读史方舆纪要》等史志均记:“显美县西汉置,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后周省入姑臧。显美县城在今凉州西北。”《五凉全志圣集·永昌县志》记:“显美县城在永昌县城东,汉置。三国魏黄初中,凉州卢水胡叛,张既讨之,敌引还显美,既至武威,复进军显美击破之。《隋志》姑臧旧有显美县,周废。遗址在县东一百里许,俗名古城子。”《二十五史补编》《大清一统志》以及清《永昌县志》均认为显美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古城子。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组和博物馆,先后在调查发掘乱墩子滩汉墓群时,在墓群稍东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和大量文物,专家根据古籍记载和普查实物考证,该遗址应是显美县城故址,从此,显美县城故址和乱墩子滩汉墓群一起被保护了起来。
焉支县城故址
《读史方舆纪要》载:“焉支县在番和县界。”《五凉志》记:“焉支故城,县西七十里。今名高古城。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魏收《和志》‘番禾郡领焉支、新障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城、新障、焉支五县地入之’。”清乾隆《永昌县志》记:“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置县,县如山名。今西南高古城距焉支山不远,殆晋城之故址也。”《甘肃通志稿》记:“前凉时从番和县析置焉支县。”《秦边纪略》记:“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和郡”,“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清乾隆《永昌县志》记:“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成廓,为正方形。”在主编新《永昌县志》期间,编者请文物考古专家学者与有关人员对全县古城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遗址普遍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高古城时,邀请了当地村社干部和老人,了解了群众对该城的传说,据说这里曾建过焉支县。现存的高古城堡位于今高古城村,在大黄山(古焉支山)南麓,城略呈正方形,已残。东西328米,南北321米,北端有两墩,南北各置一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8厘米,有护城河,河宽4米,城南有一座约40米见方的干涝池。经文物考古部门考证,焉支古城为晋代遗址,1982年,永昌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县城故址
永昌县城最早筑于宋元年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张杰又行增拓。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添筑南关廓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王廷政又加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吴宪青请帑补修。嘉庆六年(1801年),水冲城裂,嘉庆八年(1803年)又予以加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复修。民国16年(1927年)的永昌大地震震毁了所有城楼,北城墙雉堞坍塌。民国18年(1929年),县长李德鉴征集民工,修复城墙,拆除了全部吊桥和东西稍门。民国24年(1935年)和民国32年(1943年),政府征集民工维修城墙。1958年前后,只有东、南、西城门和瓮城在,北门已毁,部分城墙也已坍塌。永昌城名为县城,实际与乡村无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期,在现代建设规划之下,原有土城被逐步拆除。城内一些庙宇、寺观等公共建筑也逐步拆除或改建成学校、粮仓和公用设施以及国家机关驻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县城按照新的规划,逐步建了楼房、自来水厂,成立了供热公司,整修了四条大街,其他公共设施也逐步增加。永昌县城显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1992年至1993年两年间,县委、县政府又对县城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后的新县城,四大街和一些主要道路两侧高楼林立,一个现代化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斡尔朵城故址
斡尔朵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城偏西南40公里的皇城水库东南边沿。为元阔端太子所筑宫殿(避暑宫)和牧马城,附近有永昌王墓及王妃墓,遗址均存。黄城儿(即皇城)元时为永昌王辖地,后长期属永昌卫、县管辖,今划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主编《永昌县志》时,编者与考古专家对该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查,现有大小城址各一,大城在北,小城在南,相距约200米。大城方形,东西长404米,南北宽400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20厘米。墙颓圮,残高3米。东、北、南各开一城门。东面、北面和西北角均筑有城墩(马面)。大城中筑城墙数道,形成大城中的小城。南面的小城呈长方形,东西338米,南北306米,墙颓圮,最高处4米,东、南各开一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20厘米。城墙四角各筑有城墩,每边城墙上各筑城墩4个。城四周有8米宽的护城河。根据古籍记载和现场考查,北城当为永昌王牧马城,南城当为宫殿。两城城廓均气势磅礴,规模宏伟,“土人呼为皇城”,与史相合。
(祝巍山)
花大门石刻及北山等岩画
花大门石刻,位于永昌县金川西村古长城北面壕墙山北壁之阳,因其形似大门而名。在左右宽约80米、高约50米的石壁上,浮雕出很多塔形雕刻,刻工精美,多座浮雕大小不等,大的约有2米高、1米多宽,每座塔的中间有一小方孔,据说是安放高僧骨灰的。诸多石刻间凿有一石洞,洞上方刻有“永昌卫王”四字。近三十年来,花大门石刻风化十分严重。1971年至197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石壁上诸多塔形浮雕比较完好,但至2003年我们为编写的《永昌圣容瑞像寺》一书拍照时,发现部分浮雕已风化脱落,就连石洞上方的“永昌卫王”几个刻字也已整块脱落。
金昌市境内,现存有4处岩画:一是北山岩画。位于永昌县焦家庄乡陈家寨村以北金川河北岸的大口子西侧,岩壁上有羊、牛、马等多种动物图形,这些动物图形不规则地散乱分布在约10米长、9米高的石壁之阴,共有32个单体,形象生动。二是涝池沟岩画。位于今永昌县双井子牧场以南白石头沟的涝池沟,有3处岩画,岩壁上刻着很多各种动物的图形,还有似蒙文的文字。三是洪(红)羊圈岩画。位于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二队北山红石崖上,东崖有一个人像和文字,西侧有动物图像,还有似香炉器物图像。四是韩家峡岩画。位于永昌县城关镇韩家峡,巨石上刻有几幅鹿鹤图形。今发现的几处岩画,题材都是野兽和家畜图形,作画时代均不详。这些岩画看上去既不是刻的,也不是画的,好像是用石头对石头或用什么硬质东西碰打出来的。有些画生动逼真,反映了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狩猎或畜牧等生产生活的一个真实侧面。
(祝巍山)
革命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永昌县城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北海子公园东侧水云山上(也叫教场山),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坐北向南。陵园正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门额书“革命烈士陵园”,背面书“浩气长存”。门联为:“战永昌留下未竟志,继征程期待后来人。”陵园依北高南低地势分三层,下层正门两侧各建5间廊式陈列室和工作室。中层比下层高3米,砌台阶数十级。革命烈士纪念碑居中,碑座高1.5米,碑身高8.1米,上书徐向前元帅于1988年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雄伟壮观。纪念碑周围置汉白玉栏杆,碑两侧东西各建仿古木亭1座,上层比中层高1.5米。正中为烈士纪念堂,共7间,上悬“革命烈士纪念堂”匾额。西侧为红西路军刘理运、姜启化、姜焕绚、肖永继、余信会、易维精、廖赤健、任弼煌等烈士墓,东侧为1950年皇城剿匪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烈士墓。
革命烈士陵园内植松柏诸树,郁郁葱葱,环境幽静,常有工作人员值班守护。水云山当年就是红西路军与马匪厮杀过的战场之一。为纪念烈士英灵,每逢清明节,市、县党政机关、驻军、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干部、军人、学生、职工及市民群众都要到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革命烈士陵园于1985年落成后,原红西路军幸存者、今日的老将军等闻讯前往祭奠。他们是:原红西路军教导团参谋长、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左叶,原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股长、现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谢觉哉夫人),原红西路军女战士杨文局。王定国曾赋诗一首,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
高歌一曲起烽烟,
暇不志忧百草鲜。
岭上练兵观剑舞,
寒窗列阵碎金钿。
永昌战歌敌胆寒,
雏凤飞升岂偶然。
往事成尘都复记,
我思血染河西边。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原红西路军政治部敌工科长魏传统老将军于1987年秋故地重游,瞻仰永昌红西路军烈士纪念碑,为烈士陵园题写了“革命烈士纪念堂”匾额。为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遗址题写了“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遗址纪念馆”匾额。同年,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陈靖老将军重走长征路来永昌,视察了红西路军留在永昌的革命遗址,感慨万千,留下了《减字木兰花》词一首:
两万铁骑,长征刚了又长征;受挫祁连,兵家胜败何讳言。
黄河西渡,意旨出自统帅部,内战十年,最后一枪红柳园。
(祝巍山)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金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