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治公司北京路大市场改造工程施工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37
颗粒名称:
八治公司北京路大市场改造工程施工纪实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4
页码:
99-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八治公司北京路大市场改造工程施工纪实。
关键词:
八治公司
北京路大市场
改造工程
内容
1993年3月28日,伴随着濛濛细雨,全市人民关注的北京路大市场改造工程,在几百把铁镐和隆隆的机器声中拉开了序幕。经过八冶千余名建设者200个日日夜夜的拼搏苦战,大市场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八冶人在金昌的建设史上又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可以说,大市场改造工程是该公司饱尝千种磨难、历经万般周折硬“夺”来的。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八冶公司当时在金昌的信誉不尽人意。这成为他们承建大市场改造工程的一大障碍,况且当时主建单位已经选定,使八冶公司承建工程的希望微乎其微。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公司领导的态度十分明朗而坚决:一定要拿上大市场改造工程,重新树立企业的形象,鼓舞全体职工的士气,同时也为八冶公司从工业建筑转为民用建筑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更有力地证明他们能够干好大市场,时任公司经理的汪政轩、党委副书记萧祖荫向市领导立下军令状:干不好大市场工程,辞职。字字千钧。由于公司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终于感动了市领导、建设和投资单位,工程被他们“抢”了回来。
工程的来之不易令公司上下倍加重视。汪经理在百名干部参加的工程动员大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要把大市场改造工程当成造福金昌市民的一项特殊工程来干;要绝对保证工期和质量,要让甲方和全市人民满意,要打一个胜利仗、争气仗!”
为加强对工程的组织领导,公司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挂帅,施工副经理、副总工程师、总调度室、技术质量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特别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调度指挥班子。这在八冶公司几十年的施工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施工组织上,集中金川地区的土建“精锐”力量,采用大会战的形式进行决战。
对负责施工的科级以上干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由组织部门进行专项考核。这些千部在大市场改造工程中的实绩将记入本人档案,以此增强每个“指挥员”的责任感。
工会、共青团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青年突击竞赛活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程所需材料问题迫在眉睫。公司副经理郑发强命令:一星期内,材料必须到位。在资金非常紧张,材料需求量又特别大的窘况下,仅二公司就一次投入资金200万元,购置脚手工具103吨、钢模板70吨、扣件5万个。由于作业面比较大,新投入的材料仍不能满足工程需求,他们又硬性从兰州、青海等项目经理部调进部分钢模板和脚手工具。在施工机械设备上,几天时间4台重吨位、高层次的塔吊就已矗立在工地上,显示了“坐地户”的优势,为干好大市场改造工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公司领导就表示了不仅要使工程按期竣工,而且还要有“确保市优争省优”的决心,要把它建成让建设单位满意,使用单位顺心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
决心好下,付诸实施岂知千难万难!过去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业建筑,使操作者和管理者总认为干民用工程再难也很难与工业工程比难度。这次情况非同一般,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冲击,建筑市场出现高度竞争,如果不在民用工程上下功夫,不占有一席之地,就有端着“金碗”讨不着饭的危险。
因而,施工初期,决策者们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职工,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按创全优工程的标准,从严要求各施工单位。对使用的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当一些假冒、劣质钢材在金昌建筑市场泛滥之时,可以自豪地说:大市场工程没有使用一斤一两假昌、劣质钢材,为创全优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八冶人的生命。为了把好质量关,公司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网络。从领导到工人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对不负责任、在工程质量上掉以轻心者,除严肃批评外,还坚决撤换,调离其岗位。使工程质量成为每个人心中最高的目标。
主管施工的副经理郑发强和负责技术质量工作的副总工程师李生茂极为重视工程质量,他们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干不好大市场工程,在质量上砸了‘锅’,那么我们就等于自己砸了自己的‘锅’,就愧对八冶4万多名职工、家属,愧对全市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决心要在大市场工程中背水一战,带领职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纠正八冶只能干工业不能干民用的偏见。
公司质检部门一改过去定期组织检查的模式,经常到工地指导工作,帮助基层解决施工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各单位专职检查员,实行“全天候”服务,工人干到哪,就检查到哪,绝不放过一丝一毫,把每一道工序按质量要求、规范标准卡死,稍有纰漏,坚决推倒重来,决不留情。
质检员刘明柱就是其中一名出色的“检查官”。他每天都在工地,随身带着靠尺板等“武器”,实测实量,从不漏项。他执起法来,铁面无私。一次,他在检查主楼外墙的瓷板时,看到一位老师傅粘贴的瓷板个别地方超出规范,他当即令其返工。碍于面子,这位老师傅有点不想返,他马上严肃起来,坚决不让步。事后,有人说他:“你也不给老哥们留点面子。”他说:“面子好留,可质量难保。”
一个正确的选择,就会使广大职工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市场改造工程给八冶公司提供了重塑一种精神、创出一个牌子的极好机会。大市场改造工程战幕拉开后,参战职工都铆足了劲,从领导到工人,在施工的各个角落里,张扬着一股雄风,一种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豪情。
为了确保工程优质如期完工,广大干部和工人白天晚上拼搏在工地,30个节假日未休息过一次。有的职工在国家财产将要受到损失的危险时刻,冲锋在前,将生命置之度外。他们抱定一个信念,就是脱皮掉肉,也要争信誉、保工期,不辱使命。
谁也不会忘记1993年5月5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下午4点多钟,遮天盖日的黑尘风暴从金昌西北上空肆虐而过,正在综合楼平台上浇注混凝土的一公司三队几十名职工,为避免发生意外,在队长汪治福的组织下,迅速撤到了安全地带。但此时,还有搅拌好的两罐混凝土已倒在平台东侧的边沿未捣固。混凝土工郑占文看到后没有撤。面对着吼叫的滚滚狂风,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他一手抓在柱子钢筋上,跪在平台上,一手提着几十斤重的震动棒进行震捣。在下面避风的兰建华听到响声,不顾一切,顺着架子爬上去,也操起了平板震动器,两个人顶风冒险,坚持把混凝土捣实震平。
他们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令广大职工敬佩。一公司党政组织召开大会,对他们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正是有像郑占文、兰建华等一大批这样的工人和干部,一公司以提前45天的优异成绩,完成了综合楼全部工程。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在参建的3个单位中,独占鳌头。
在大市场工地上,参战施工的二公司的5名抹灰“娘子军”,在工程中一展风采,不愧为建筑工地的“巾帼英雄”。在室内抹灰初期,由于未达到定额,队上扣了她们的工资,她们不仅不“闹”领导,而且找领导要施工条件。队领导满足了她们。这几个人每天早来晚走,早起晚归拼命干,后来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不枉为“半边天”。职工詹菊霞,只身一人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为了大市场工程,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友;她腰间长了个瘤子,大夫让其住院治疗,她只开了点药,硬是挺到工程完工。职工谢得芳、崔秀雷、王桂英、高平由于中午晚上回去晚,她们的丈夫体谅自己的妻子,有时主动把热腾腾的可口饭菜送到工地,为妻子献上了一份爱,也为早日建成大市场作了份贡献。
要说大市场工程,让决策者最担忧的是三公司,困难最多的也属三公司。用该公司党委书记殷仲义的话说:“三公司接上大市场工程后,就像外界怀疑八冶能否干好一样怀疑我们。”事实作了最好的回答。他们以工程质量得分率最高的优异成绩,向八冶公司、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他们遇到的困难重重,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却非常足。
三公司当年经济效益一直不景气,负债经营。大市场工程开工后,甲方资金又不能一次到位。望着几千平方米的施工作业面,确实愁坏了三公司的领导。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提出了“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要干好大市场”的响亮口号,动员全公司职工勒紧腰带,共渡难关。广大职工非常体谅公司的难处,十分理解领导的心情。在工程最需用资金的关键时刻,600多名职工延期一个月没有拿工资,把从外地筹措的30万元全部投入大市场改造工程。
混凝土工组长袁尔奇一家四口人,全靠他每月三百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可谓一月盼着一月。但工程处领导把延期开工资的情况一讲,他连一句怨言也没有,而且还主动做通了全组十几个人的思想工作。
工程进入全面装饰阶段,3000多平方米的外墙瓷板粘贴需要大量的擦布。由于资金紧张,领导又想到了职工。几天工夫,100多名职工捐献了几十公斤旧衣服、破布块,解了工程的燃眉之急。
昔日,八冶人三十多年扎根戈壁,艰苦创业,为共和国的镍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八冶人用自己滚烫的汗水,创造的双手,又为镍都谱写了一曲高亢雄壮的交响乐。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瑞泉
责任者
刘翠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