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冶公司建设镍都及发展略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34
颗粒名称:
八冶公司建设镍都及发展略记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10
页码:
8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八冶公司建设镍都及发展略记,其中包括了历史的变迁、创业建金川、成就与贡献等。
关键词:
八冶公司
发展略记
金昌市
内容
在千里河西走廊的东端“镍都”金昌,有一支在我国有色冶金工业建设史上功勋卓著、战绩显赫的万人建设大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八冶金建设公司,现更名为八冶建设有限公司。这个公司自1955年10月组建成立以来,在祖国的有色冶金工业建设史上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业绩,被誉为共和国功勋部队。
历史的变迁
1955年10月,为迅速发展西北有色冶金工业和适应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战略需要,重工业部决定在兰州成立“兰州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筹建处”,由东北冶金矿山建筑公司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建材部永登工程处、北满钢铁公司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和第六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机关部分人员合并,共6400余人,组成最初的队伍。筹建处受重工业部建筑局直接领导。郭石为筹建处主任,王浩和为副主任。
1956年4月1日,根据重工业部建筑局指示,兰州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在甘肃兰州成立。公司成立后,承担了白银厂的施工准备工作和永登水泥厂的建设任务。公司主要领导有郭石、王浩和、白升堂。是年末,即改称“第八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隶属重工业部领导。
1957年3月,八冶总公司机关由兰州迁至皋兰县郝家川,公司主要施工力量集结会师郝家川,会战白银厂。1958年1月,遵照冶金工业部决定,第八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与白银厂合并,更名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主要领导有黄罗斌、郭石、李子奇、杨激中等。翌年6月15日,为适应白银厂工程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根据冶金部和甘肃省委指示,将并入白银公司的第八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分出,成立“西北冶金建设总公司”,公司机关设于兰州。主要领导有杨激中、朱远志、张峰超、王杰民。同年6月,西冶总公司接到冶金部关于建设永昌镍矿的命令,8月,公司立即调整施工队伍,做开赴建设金川的准备工作。
1960年4月,西冶总公司大批施工队伍挥师西进,金川镍矿开始全面施工。1961年3月,冶金部决定西北冶金建设总公司与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合并,主要领导有杨激中、史源、张峰超等。
1963年7月6日,金川公司分出,成立“金川冶金建设公司”,翌年末,接冶金部命令,又改称“冶金部第八冶金建设公司”。
1966年6月23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成立“金川公司总党委”。田汝孚任总党委书记,杨激中任总党委副书记、八冶公司党委书记、经理。
1969年10月,根据冶金部决定,八冶与十冶合并,更名为“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设公司”。公司机关设于兰州市。公司下设金川战区指挥部,统管金川建设。
1971年6月,金川公司改称“甘肃有色金属公司”,同时将原八冶从四冶分出,将施工队伍从兰州、西宁、连城等地陆续调回金川,划归甘肃有色金属公司代管,改名为“甘肃有色金属公司基建指挥部”。
1973年10月,冶金部决定将原八冶从金川公司划出,恢复原建制“第八冶金建设公司”。主要领导有倪恒忠、孙志学、马元智、高俞修、朱远志、董爽、宋更群等。
1981年8月20日,为适应金川镍基地一期工程改扩建施工的需要,八冶公司第二次和金川公司合并,对内称“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基建指挥部”,对外仍称“第八冶金建设公司”。基建指挥部领导有刘天庆、韩树林、龚进锋、高福先等。
1984年9月27日,八冶公司与金川公司分开,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直接领导,并更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八建设公司”。公司党政工领导有龚进锋、张春来、孙德友、林开亮、李明清、韩树林、萧祖荫、李汉章、陆淼荣等。
1991年11月5日,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通知,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八冶金建设公司”。从1992年6月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征得中共甘肃省委同意,对八冶公司的领导班子相应作以调整。公司党政工领导有汪政轩、郑发强、岳彩亮、王维芳、王义良、伞国文、陈文勋、蒋国深、胡克礼、常永安等。
1996年12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决定,并征得中共甘肃省委同意,对公司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进行调整。郑发强任经理,汪政轩任党委书记,不再担任经理职务。
1998年4月,国务院决定解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组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公司隶属关系归属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
1999年5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成立三大集团公司,同时,八冶公司归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
200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对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撤销三大集团公司。八冶公司与在甘的6户有色工业企业、2户建筑施工企业和7户企事业单位,由中央下放省属管理。
2001年12月13日,省建设厅正式批复,同意成立“甘肃八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2月26日,省政府任命郑发强、岳彩亮、常永安、陈文勋、胡克礼、伞国文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2002年9月和11月,省委、省政府对甘肃八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班子作出调整。岳彩亮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中任副总经理(主持工作,2004年5月任总经理),陈云虎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常永安任副总经理、总经济师,胡克礼任总会计师,栾风臣任总工程师,刘在生、华文哲任副总经理。
2003年3月,根据需要,报请省政府同意,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甘肃八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八冶建设有限公司”。
创业建金川
金川基地的建设是八冶公司建设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从1958年探明和发现这里有储量丰富、前景辉煌的硫化铜镍矿床后,八冶公司几代人的心血洒在了这块土地上,为镍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9年9月,西冶总公司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三百多人的先遣队开赴金川,在水、电、路均为空白的艰苦条件下,搭起席棚,架支锅灶,土法上马,先行在初步探明的金川一矿区富矿沟内用临时采矿设施施工,并修建临时仓库和生产设施。
1960年7月至12月末,西冶一公司大部分职工从宁夏平罗和河南洛阳奉命陆续赶赴金川。是年底,三公司、四公司和安装公司近三百人从白银、兰州、北京、青海海北州等施工点汇聚金川。同年,从雪城长春建校,从古都西安矿冶学院,从首都北京清华大学,从湘江之畔的中南矿冶学院,从祖国四面八方,一大批华夏俊杰、有志青年,怀着建设甘肃、建设金川镍矿的豪情壮志,奔向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戈壁滩。至此,12000多名建设大军汇聚在龙首山下,揭开了金川建设的战幕。
在大部队集结期间,西冶总公司的先遣队伍——第一批“金川人”,用锹镐,用热汗,与戈壁滩上的沙魔风怪日夜拼搏,在极短的时间内,人拉肩扛,砸冰掘土,铺设了临时水管,平整了厂区道路,修建了简易工房和建筑基地,为后续大军的集结创造了条件。
1960年7月,工程全面铺开,而残酷的自然灾害的阴影也随之降落在创者头上。
创业大军最初集结时,几乎有一半人在风沙地里搭块帆布露宿,而能享受“皇家待遇”——住上简陋席棚的人也不好受。外面刮风,棚里扬沙;外面下雨,里面“洗澡”。工程紧迫,时不我待!西冶总公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在短时间内收购调集近千顶帐篷,在龙首山下搭起长达几公里的帐篷街,乐观的建设者们称之为“幸福街”、“长安路”。但住宿还是紧张。一顶小帐篷里挤十几个人,有人半夜出去小解,回来后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挤”没了。从长春、天津新分配来的一帮学生,打通铺挤在一间木板棚里,一夜恶风,飞沙走石,早晨醒来不见同伴,胆小的同学吓得哭了起来,不料哭声里沙堆突然“活”了,从里面爬出被风沙“埋葬”了的同伴。夫妻呢,白天在工地上鹊桥相会、并肩作战,晚上则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男的去挤“光棍棚”,女的带着孩子去住“女儿国”。办公室也没有,所有的干部“特殊”配备一个帆布提兜,文件材料统统装在里面,走哪背哪。还配备一块木板,办公时就当“写字台”搁在膝盖上写。而西冶总公司指挥部仅有的十来间土坯作墙、蒿草盖顶的“干打垒”办公室,也一挤再挤,腾出的房子用草帘子一隔好几间,为新婚和探亲夫妇做临时“洞房”。但建设者们还是乐观的。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天当棉被地当床,月亮当灯胡琴响;唱支“金川好地方”,沙窝里睡觉暖又香……
没有水吃。干渴的大戈壁深深藏匿了它珍贵的水源,而异常干燥的气候,使这里雨量极为稀少,但蒸发量却大得吓人:年降雨量平均为106毫米,而蒸发量则是降雨量的10余倍!当时,整个矿区内只有白家嘴有一口当地农民不知什么年代开掘的水井,且时常干涸,这对上万人的创业大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永昌县地方政府批准建设者们可以使用的农用水渠里的祁连雪水,也是时有时无,少得可怜。而建设者们食用要水,工地施工也需要大量的水。为此,西冶指挥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公司一要想方设法蓄水,二要厉行节约用水,一点一滴也不能浪费。于是,各工地都开挖蓄水池积蓄雨水。只要碰上下雨,即便是挤几滴雨,建设者们都是脸盆、水桶、饭碗一齐上。用水就更节约。小半盆水,全屋的人洗一个星期的脸,最后都成了稀泥汤还舍不得倒,澄一澄再洗脚洗衣服。女同志头发脏得实在不行了,跑几公里外的干水渠坑洼里刮点飘着草渣、羊粪蛋的“什锦水”洗一洗,洗完了也不见干净,头发变成了大“发面团子”抖一抖,全是沙呀草秣呀。洗澡更是奢望,连想都不敢想。冬天用水就更困难了。农田水渠的流水,因天寒冰冻流不到金川。于是,到10多里外凿冰背冰就成了生产之外的首要任务,每天都要组织一大批青壮年远途背冰,其辛苦是难以想象的。做饭、饮用、洗漱全都是煮冰化水。雪也成了宝贝,偶一落雪,全体出动,扫雪积雪,驻地几里之内的雪全都进了缸、盆、锅……
吃饭更困难。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人为造成的恶果和严酷的自然灾害,使干旱的大西北最早成了缺粮少菜的“重灾区”。而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金川,自然又是“重灾区”之最了。一下子开进上万人的创业大军,上万张嘴要吃饭,粮食就愈见困难。每人的粮食定量仅28斤“沙子面”,大半是玉米、薯干粉等杂粮。之后,定粮又连续下降,至年中,每人仅能配给23斤粮。新鲜蔬菜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少得可怜的一点土豆、萝卜,每人每天平均不到一两。是年八九月后,生活更趋困难,连配给的粮食定量有时都难以保证供应。建设指挥部发出号召,动员大家采集骆驼草籽、野草根,与黑豆粉、玉米面混着吃。
虽然生活如此困难,但工程建设却在创业者手中奇迹般地突飞猛进。在酷暑烈日下,在冰天雪地里,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炸山开路的炮声日夜轰隆;“土砖窑”一次烧砖成功,当年便生产红砖数十万块;3000千瓦发电机站一次试转输电,戈壁矿岭大放光明……龙首矿1703平洞开拓,井巷工人创手工打眼日进度23米的高纪录……承建临时冶炼厂房的建筑工人“打擂台”,创一人日砌砖6000多块的纪录……
是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也在施工中推广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预应力芯棒混凝土拱型楼板等,在光秃秃的“戈壁工厂”里成批生产;而压力灌浆混凝土、预应力电热张拉、环氧树脂干封电缆头等新工艺,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且大大保证了工程质量。
是年,西冶总公司的创业者们完成建安工作量7442万元,降低工程成本1272.4万元,降低率为16.8%,创公司195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是年末,冶金工业部在调整金川镍矿设计方案的会上,高度评价赞扬了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拼搏向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1961年初到1962年秋天,是我国人民度过的最困难的岁月,也是金川镍矿建设者们经历的最艰苦的岁月。
严酷的生活,考验着每一个建设者。工地食堂烧汤的锅愈来愈大,而馒头愈来愈小。每人一天不足9两(当时用16两秤)粮食,也难为炊事员们想出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应付。否则,每顿饭一人连两个小馒头都摊不上。每个小馒头都用秤细细称过,大小绝对一致;清可见底的菜汤里的干菜叶子也是有数的,每人几片,绝对“平均主义”。就是这样的小慢头,这样的清汤,许多人打回宿舍还要再做“加工处理”——清汤里再加一份水,把小馒头掰成小块泡着吃。再往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连这样的饭菜都难以保证了,只能吃到一点变味的谷糠渣和戈壁滩上苦涩的骆驼草。虽然嘴里苦,嗓子让草渣摩擦得灼痛,但还得使劲地嚼,拼命地咽!咽下去的“食物”在胃里像拉锯似的艰难蠕动,化作可怜的热量,支撑着建设者们不要倒下去。
几个月里不见一点荤腥。过节了,一个工区食堂仅分到一条鱼。一条鱼几百号人怎么吃!工区领导和炊事员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烹饪新法”:把这条鱼用纱布包上,放在锅里煮了一大锅“原汁红烧鱼汤”。
一根皮包骨头的瘦牛腿,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高级食品,连骨缝里的肉都细细刮下来才勉勉强强翘起8斤的秤星,而食堂就餐的职工几近400人,恐怕只有使用天平才能分配均匀。然而,炊事班却有“能人”,真正算计到家了:8斤肉剁成肉末,竟变着花样给职工“改善”了好几天生活。剩下的光骨头还舍不得扔,又每天放锅里熬熬煮煮,让职工“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骨头都煮得脱了几层“皮”,于是,炊事班开动脑筋又想出一个高招:砸碎骨头,熬了一锅“骨髓汤”,犒劳在工地拼命的“前线将士”。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在这个劳动者的盛大节日里,食堂却苦于拿不出一点像样的东西“慰问”劳动者:肉没有,菜也没有。公司、工区领导都来了,召开“三方会议”(另一方是炊事班)紧急研究,最后决定拿出食堂库存的“油底子”炸点油条,然后再将油条剁碎当馅,给节日里的建设者们包一顿“油条馅”包子。
随着天灾人祸的加剧,饥荒更为严重,困难愈加步步紧逼。“自由市场”的土豆论颗卖了,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的小蛋蛋,一颗要价5角钱;一个不足2两的黑粉小馒头,卖到5元钱;发一次奖金,10元钱,却只能买半斤装的一瓶酒。
而浮肿像可怕的瘟疫一样迅速蔓延。90%的建设者不同程度地浮肿,一些严重浮肿的病人,倒在地上就永远爬不起来了。职工医院全力以赴抢救浮肿病人,机关干部凡是能走得动的,也都去参加救护队。药品不够用,医护人员“发明”炮制了“抗浮丸”——用糖皮、枣、甜菜糖等制成。一位入厂不到半年的年轻女护士,连续几天到工地宿舍给危重的浮肿病人喂服“抗浮丸”,病人终于醒过来了,她却拖着急剧“发福”(浮肿中)的身子昏倒了。
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建设者们更是同舟共济,体现了纯洁高尚的友爱精神,感人事迹层出不穷。
安装公司一位老工人,每天把自己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一份饭菜,悄悄给年轻徒工的饭盒里拨一半,而自己却饿昏在管沟里;矿山指挥部的一位负责人,倾其积蓄,偷偷收购了一袋高价土豆,悄悄塞给摇晃着身子打混凝土的工人们;土建公司一位小组长,用自己的新被子换了几斤肉,给生病的战友增加营养;医院要给危重病人输血,广播里一通知,顷刻间就在病房门口排起长长的献血队伍……
更可贵的是,在如此艰难的困境里,没有一个人放下手中的工具,只要还能爬得动,就坚决不下“火线”!
土建二公司有一位老工人,患了严重的“干瘦病”,但硬撑着细瘦的身子上工地,谁也夺不下他手中的大铲、瓦刀,可当天回到宿舍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从箱子里发现用红纸包着的三百元钱和一张“入党申请书”。企业公司有一个小组没有完成当天任务,半夜起来,每人喝一碗大伙“集资”买的高价萝卜烧的“争气汤”,又赶到工地披星戴月大干,直到第二天早上赶上进度……
在工地上,有的工人饿得脚步踉跄,累得身子摇晃,但仍咬着牙硬撑着,唯恐让别人看出自己不行了……
每天下班前,工地上的大小领导,得三番五次地动员、“恫吓”,甚至采取“行政措施”,才能把施工的工人拖回宿舍……
这就是八冶的工人,金川的创业者!也正是他们,用虚弱的身子支撑着工程的大梁,用坚强的信念推动着金川建设。
那时,工作环境虽然恶劣,生产相当困难,但工程建设却一天也没有停滞。到1961年,设计年产3000吨高冰镍的临时冶炼系统初步建成;连接兰新铁路和矿区的铁路专用线当年施工,当年接轨通车;龙首矿氧化矿露天开采场于1962年初,部分建成投产;一矿区小露天矿于1963年10月建成投产;以1200吨熔炼为中心的第一选矿厂于1963年12月破土动工,翌年11月全部建成且一次投产成功,创造了一年建一厂的高速纪录;1963年底,一大批包括学校、医院、办公楼的民用工程竣工使用,结束了过去那种“治厂不治窝”的局面,众多创业者告别“干打垒”喜迁新居。1964年,设计为工业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设备2万吨的冶炼厂及附属工程全面开工。年底,进入施工高潮并开始安装部分设备。1964年8月,以八冶公司为主,会同金川公司组织了3400多名精兵强将,开掘露天大爆破的坑道与药室。同年12月6日,露天大爆破一举成功,并经实测证明,爆破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共炸掉3座山头,爆破岩石量为240万立方米。
1966年,经八冶一万余名创业者历时六年的艰苦拼搏和不懈努力,金川镍矿一期工程全部提前建成,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年产一万吨电解镍的联合企业崛起在西北高原上。
在镍都第二次腾飞中,八冶公司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金川一期改扩建工程和二期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并优质高速地按期完成一期改扩建工程,为金川公司实现“三年三大步”和年产两万吨电解镍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镍都实现“提前十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共和国经济起飞的翅膀增添了力量。
成就与贡献
八冶建设公司原是中央部属国家一级大型施工企业,组建于1955年10月,是新中国在西北地区最早组建的从事冶金工业基本建设的施工企业,是建设部核准的具有独立承建冶金、房屋、市政及其它建筑等工程施工的一级企业。
八冶公司现有职工78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68人,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696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23人。公司拥有资产总额6.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6亿元,流动资产总额4.4亿元。公司下设4个建安工程公司、1个综合机电安装工程公司、1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并有1个乙级建筑设计施工研究院和配套齐全的辅助生产单位,以及甘肃省认证的一级建筑试验室、焊工培训中心和计量检测中心。
八冶公司施工装备先进,现有各类施工机械1992台,总功率40352千瓦,人均技术装备率达2.2万元,完全具备承建各类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工程的能力。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八冶公司的施工能力不断壮大,具有年完成建安施工产值8亿元以上的施工能力。主要经营范围,建设部2002年核准的资质为:冶炼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钢结构工程、炉窑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以及公路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和土石方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等资质。还拥有烟囱、水塔、防腐、锅炉生产、铝塑钢门窗和保温材料等专业施工队伍和生产厂家,能满足各类工程施工的需求。
在半个世纪的施工征程中,八冶公司的施工足迹踏遍九州,先后独立承担和参与建设了数百项大中型工程。特别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两个骄子——“铜城”白银和“镍都”金昌,更是公司建设史上引以自豪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八冶公司在西北、晋西南、华东建筑市场又承建了多项工程,大部分为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都具有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建成的有色企业有:洛阳铜加工厂,年产34万吨电解铝生产规模的青海铝厂和年产35万吨电解铝的青铜峡铝厂,年产铅5万吨、锌10万吨、硫酸16万吨的西北铅锌冶炼厂以及白银、兰州、连城铝厂,陕西铅硐山铅锌选矿厂,山西侯马冶炼厂等。尤其是西北铅锌冶炼厂德国QLS反应器、沸腾焙烧炉和世界第五、亚洲最大的金川公司二期镍闪速熔炼主厂房和闪速炉、侯马冶炼厂澳斯麦特熔炼炉等工艺和技术,均达到世界同期先进水平。
在黑色冶金工业建设中,八冶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建成和参与建设了首钢、酒钢、北满钢厂、武钢硅钢厂、西宁特殊钢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建设了当时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的江阴兴澄钢厂、张家港沙钢6000立方米氧气站等项目。
建成的建材工业项目有西北最大、年产45万吨的建材企业永登水泥厂、金昌水泥厂、青海茫崖石棉矿、江苏申达包装集团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苏州工业园金红叶纸业有限公司等工艺复杂的中外合资工程。
在市政工程建设上,八冶公司也显示了极强的实力。先后建成了新世纪西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净化水处理技术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兰州市二水厂1、2号沉淀站和过滤池,金昌、张掖市区集中供热工程等一大批工程。
八冶公司在发挥工业施工优势的同时,在房屋高层施工领域一展身手。兰州四星级飞天大酒店和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的兰州民安大厦等20多项高层建筑和高等级豪华工程,是八冶人在高层建筑市场树起的闪亮丰碑。
近年来,八冶公司还凭借在省城及周边地区高层房屋工程施工中创造的良好信誉和业绩,成功地开拓了我省高校建筑市场。先后承建了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西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兰大榆中校区图书馆和兰大老校区新建化学楼等十余项工程,总工程量上亿元,在甘肃高校市场站稳了脚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八冶公司还完成了陕西华山旅游公路、312国道和多条省道改造;兰州煤制气长输管线、金昌市输水管线、兰州西津路天然气输送管线等管道工程;玉门电厂、青海茫崖热电站等电力工程;西北地区最大的化工企业——金化集团磷铵工程、陕西西乡化工厂5000立方米煤气柜等化工工程。
2004年以来,八冶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市场竞争的现实,审时度势,提出了“创新机制,开拓市场,科学管理,建造精品,服务社会”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和“立足西北,面向全国,逐步迈出国门”的战略经营思路,取得了成效。年初,开拓了内蒙古建筑市场大门,承建了东方希望包头铝业公司24万吨电解铝硅整流工程,为公司在内蒙赢得了展示实力的舞台。同年11月,八冶公司成功开辟中原建筑市场,承建了河南济源豫光集团10万吨锌电解、18万吨锌烟气制酸工程,施工中在诚信立业、干好工程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开拓施工新领域,很快打开洛阳、渑池施工局面,中标承建了洛阳新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阳极及10万吨阴极炭素技改工程,渑池东方希望铝业有限公司105万吨氧化铝项目一期70万吨工程原矿槽及均化堆场项目,填补了八冶公司在铝工业施工中无氧化铝项目施工的空白,扩大了公司的竞争空间。
八冶公司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步扩大,1989年获甘肃省一级企业称号,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评定为全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企业。2000年,被甘肃省评为“优秀建筑企业”。近10年来,有100多项工程荣获地市级以上优质工程,其中20多项获省部级优良工程及“飞天奖”。从2000年以来,公司有20多项工程获省、市级文明工地荣誉称号;特别是该公司施工的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年产10万吨电解铝工程——青铜峡铝厂三期电解车间荣获200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这是该公司近年来坚持不懈实施信誉战略、争创名牌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公司工程质量方面荣获的最高殊荣。
八冶公司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企,广泛采用混凝土泵送工程,大面积使用竹胶模板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公司的科技水平和综合技术实力不断提升。自制的中频煨管机获国家科技二等奖。自行编制开发的“铝电解槽砌筑法”、“铝合金压型板制安工法”、“闪速炉砌筑工法”、H型钢结构制安和有色金属焊接等多部工法,被定为部级工法,尤其是镍熔炼闪速炉安装砌筑工艺,为公司专有技术。为强化质量管理,并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接轨,2000年,八冶公司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通过质量体系2000版的换版认证。同年12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并开始试运行。八冶公司还不断提升和开发企业科技含量高的技术资质,已取得BR1级压力容器制做安装许可证,B级锅炉安装、维修改造许可证,电梯安装及维修资质证,一级桥式类起重机安装维修许可证,各类塔式起重机拆装资格证,GA级压力管道施工许可证,锅炉制造许可证等较高等级的施工认证。
八冶公司把优质服务,取信用户,创造良好的社会信誉作为立企之本,取得可喜成就。自1994年以来,公司和下属的一、二、三、安装等4个主要工程公司,连续10年被甘肃省和金昌市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2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3年,八冶安装公司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承建的青铜峡铝厂三期电解车间获2003年“全国用户满意工程”。
在近50年的奋斗进程中,八冶公司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从1956年至2004年9月,共完成企业总产值59.99亿元。其中1956年至1980年完成工作量7.63亿元。1981年至2004年9月完成企业总产值52.36亿元。1983年至1998年国家实行利改税以后,八冶公司为国家上缴税金1.547亿元。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瑞泉
责任者
邓玉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