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移民实边与番和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20
颗粒名称: 汉代的移民实边与番和屯田
分类号: K297.42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市汉代的移民实边与番和屯田,汉王朝的移民实边和军屯、民屯措施的实施,使边郡粮食充足,军队供给有余。这样做,既减轻了国家向边郡调运粮秣的沉重负担,又巩固了边郡的安全,维护了中西交通的畅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民族大融合,使河西地区逐步成为富庶之地。
关键词: 汉代 移民 屯田 金昌市

内容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后,河西地区人口减少,显得地旷人稀,而张骞出使西域邀乌孙东归驻牧又没有成功。汉王朝要设郡置县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就只有从内地大量地向河西移民。武帝时,今金昌市永昌县地设有鸾鸟、番和、骊靬、显美4县,分属武威郡和张掖郡领辖。这里是西汉组织移民实边大量迁入人口、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理想地区之一。据《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向河西地区移民的主要来源是“奸猾吏民”。《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背逆亡道,家属徙焉。”而迁徙的人口中,大多是生活没有出路的贫苦农民,其次是犯有刑事罪和叛逆罪的人。这部分人数量也不少,迁他们实边时,朝廷也允许他们的家属随迁。还有一些是自愿迁徙者。也有一些屯田士卒在服役期满后,自愿留在边地郡县,并把其家属一起迁来。汉武帝把移民实边当做汉王朝的一大战略措施,进行了精心地组织和实施。它既解决了保卫边防、巩固边防的问题,又补充了河西的人口,为开发河西、发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力。
  先期的移民,衣食均由国家提供。
  除徙民之外,河西各地还有大量的戍卒和战斗部队。这么多的人口所用食粮要全靠国家从几千里外的地方调运,不仅时间过长,而且耗费巨大。所以,徙民之初,迁来的边民是随戍卒而活动的,是戍卒的后备力量。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收复河西后到元鼎六年(前111年)这10年时间内,戍卒和实边的徙民都全力以赴修筑令居(今永登)至酒泉的长城和亭障。在建立了郡县、稳定了边疆之后,汉武帝才下令设官田,调出击了匈奴的60万将士到边郡屯田,迁徙而来的移民也进行屯田。为了加快河西的发展,汉武帝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从内地征发戍卒18万,到河西屯田。汉初的屯田,不论是军屯或民屯,屯田需要的种子、农具和耕牛,都由国家供给。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不仅改变了河西地旷人稀的状况,巩固了边防,而且把汉朝内地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生产关系引进到了河西。
  当时,河西屯田的地域非常广大,比较集中的有几个地区,一是番和(今永昌县)屯田,二是武威屯田,三是居延屯田(包括张掖),四是敦煌屯田。番和县当时属于张掖郡所辖,地处祁连山北麓。祁连山里有大量冰川和积雪,山上松柏茂密,山里山外水草丰美。祁连山中的冰雪融化和降雨形成的东大河、西大河两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向番和县等四县地。由于河水的滋润,在这些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走廊绿洲平原,具备了发展农业、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番和屯田就是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在西起焉支山以东、东至武威平原西部(今永昌县)的走廊绿洲上开展屯田植谷。为了便于管理河西地区的屯田事务,朝廷在番和县设置了农都尉,管理番和、武威、居延、敦煌几个大的屯田区,并在张掖等几个屯区设置农都尉护田校尉。朝廷规定,河西屯田的戍卒,每人耕种官田20亩,每亩收取地租4斗,实际上形成了戍卒与国家的租佃关系。这些戍卒既是国家的边防军,又是耕种国家土地、交纳地租的农民。后来他们生产的粮食逐步多了起来,除交地租和自足外,还允许向市场出售。有时候,国家拿钱收购,调往灾区解决饥荒。
  西汉朝廷在河西地区进行屯田的整个过程中,十分重视水利灌溉事业,曾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直到现在,张掖、敦煌还存在那时候开挖的农渠。与此同时,朝廷还在所有的屯田地区,大力推广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武帝末年,还在居延等地推广了赵过发明的代田法,费力少,得谷多。
  总之,汉王朝的移民实边和军屯、民屯措施的实施,使边郡粮食充足,军队供给有余。这样做,既减轻了国家向边郡调运粮秣的沉重负担,又巩固了边郡的安全,维护了中西交通的畅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民族大融合,使河西地区逐步成为富庶之地。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巍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