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金川漫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12
颗粒名称:
金川漫话
分类号:
K297.42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市的位置,金川区的区划、金川区因金川河流经境内而得名、金川河为什么以“金川”为名等。
关键词:
金昌市
金昌之名
由来
内容
金昌市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南缘,南与永昌县接壤,东北与民勤县毗邻,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连,总面积3856平方公里,总人口20.82万人。
金川区原为永昌县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末,探明境内龙首山东部硫化镍多金属共生矿床之后,逐步开发建设为河西走廊的新兴工业区。为适应建设需要,1963年设置金川镇,属永昌县。1981年金昌市成立,金川镇划归金昌市直辖。1984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金昌市金川区,辖区包括金川镇和原永昌县宁远堡、双湾两公社(乡)。金川区为“镍都”金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金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川区境,地处河西走廊北部龙首山东延部分及阿拉善之间,宁远、双湾绿洲像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戈壁荒漠上。双湾乡“三角城”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为西戎地;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末汉初,先后为月氏和匈奴牧地。汉武帝经略河西,骠骑将军霍去病追击匈奴,逾焉支山,在峡口山上挥笔写下了“锁捆金川”四个大字。两汉以及以后均在这里驻兵设防,明清时期更从内地移民来此落户,垦荒实边。
金川区因金川河流经境内而得名。金川河又称“金水”、“金河”。清乾隆《永昌县志》载:“金川河,(永昌)县北二里,危峦夹峙,碧浪中流,村树麦陇,与之曲折,其一幅佳山水图也。”金川河是由永昌县焦家庄乡诸泉水和北海子乡诸泉水汇集而成。清嘉庆《永昌县志》载:“东水泉之水流入峡口”,“城北海子上下诸泉滥觞而出,齐赴河滩,分东西两口”流入金川峡,“是为金川坝”。清永昌知县李登瀛《金水潺声》诗曰:“双流合抱下金川,烟树朦胧欲暮天。石上忽闻声沥沥,半疑箫管半琴弦。”金川河蜿蜒流过金川峡,出武当山,经河西堡,向宁远、双湾流去,在戈壁荒漠中哺育出美丽富绕的片片绿洲。1958年,在金川峡修建了储水量6000余万立方米的金川峡水库,不仅解决了金川工业区的部分用水,更使河水下游成为瓜菜之乡。
金川河为什么以“金川”为名呢?原来金川河又是以山得名的,乃由“金山”而来。永昌县所处之走廊北山,总称龙首山。龙首山东南部靠近县城的一支,称作武当山。据乾隆《永昌县志》记载,武当山产金,古称“金山”。嘉庆《永昌县志》载:“地称金山,金水名焉。”不仅如此,古人还将武当山前、金川河畔、北海子旁的古寺名为“金川寺”,古塔称作“金川塔”。俟金川区成立时,自然要以“金川”作为区名了。亘古以来,金山(武当山)横卧永昌县城北,“结体酷似伏狮踞道左”。李登瀛亦有诗《北山狮伏》赞曰:“小山结构另方圆,铁额铜头致宛然。父老无须忧虎豹,神峰千载镇金川。”从地壳发展史来看,在千百万年前,这里就是一片大海。到了晚古生代,大约在石炭纪和二迭纪,在“天山运动”强大地应力的挤压下,北山海相地层褶皱隆起,岩层断裂挤压,褶皱变位,伴随着极其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今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挤压现象特别强烈,断裂带中有早古生代超基性岩侵入体,形成了岩浆熔离型硫化镍铜矿带,并伴生着金、银和铂族贵、稀金属。我们的先人早已发现走廊北山产岩金,并在多处留有采金活动的遗迹。
1958年春夏之交,甘肃省煤炭工业局145煤田地质队在龙首山东麓白家嘴地区发现了超基性岩体和含铜矿化带。接着,甘肃省祁连山地质队同145队在龙首山发现了一个特大型多金属共生硫化铜镍矿床,在全世界同类矿床中,仅次于加拿大萨德伯里矿而名列第二,它蕴藏着大量的镍、铜、钴、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19种有价元素——沉睡了千万年的龙首山终于苏醒了!
1960年5月,在龙首山东麓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成立了第一个工作机构——807矿,这就是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前身。“807矿”一名,是根据当时矿山在银行的开户账号“807”而命名的。经过四十余年的开发建设,金川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镍都”——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元素提炼中心。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克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