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解读甘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004
颗粒名称:
解读甘肃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历来是个贫瘠、闭塞、落后的地方—这是一种错觉。不错,与东南发达地区相比,近代的甘肃的确落后了,但这并不说明历史上的甘肃始终如此。据我所知,至少在宋代以前,甘肃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考古学的考察表明,我国北方人类的出现,文明的萌芽,最初大都发生在黄河的各条支流流域。发源于甘肃或者流经甘肃境内、最终大都汇入黄河的支流,现存的就有数十条之多,诸如渭河、泾河、洮河、湟水、马莲河、大通河、庄浪河……还有流入长江的白龙江、岷江、西汉水、白水江等等。更何况,还有那些如今已经消失了的河流湖泽。据历史地理学家们研究,远古时代,甘肃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远比现在要好,很适合于人类生息繁衍。明乎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星火,诸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还有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会如此集中地统统出现在甘肃大地上。据此,说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当是一点都不夸张。
不仅是远古文明发生得早,而且,远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为辉煌的中古文明。我们知道,商朝勃兴于中原。而随后崛起于西北、摧毁殷商、建立强大的周王朝的周人,其先祖就发祥于甘肃的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再往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声势更为浩大的秦帝国,其先世亦发祥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汉代的首都是长安。甘肃毗邻京畿,是北拒匈奴、拱卫关中、西向出击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西通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汉武帝打通河西、设四郡,自有其深刻用意。而两汉、三国之际,甘肃土地上出现李广、赵充国、金日、窦融、张芝、马超、姜维等一连串旷世豪雄,亦非偶然——没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可能出现如许人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进入全盛时期,甘肃境内丝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大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一大群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那时候,河陇地区沃野千里,祁连山下牛羊弥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织,凉州大马名满天下……人谓“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甘肃当时的经济之盛况。可以说,隋唐时期,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自宋以降,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进逼,华夏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甘肃渐渐被文明中心抛在了身后。最红火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诸族的轮番占领、中原兵锋与胡骑马刀的惨烈碰撞。身处中原农耕地区与关外游牧地区交接地带的甘肃,几乎变成了一片大战场。明军逐蒙古人于漠北,以嘉峪关为象证的甘肃是抵御关外蒙军卷土重来的前沿阵地;清廷收新疆于濒危,甘肃又成为左宗棠的大本营。近千年间,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政治凋敝,天灾频仍,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每况愈下,与江南胜景不啻天壤。古人遂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喟。所喜的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与海、天津、福建等地几乎同时,远处西北的兰州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烟囱。但这一道希望的曙光,随后又被地方军阀与国民军、中央军三方争逐地盘的枪炮声打断。我红西路军喋血河西,更是一段痛史。
直到1949年以后,新中国蓝图初绘,甘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棋盘上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昔日春风不度、羌笛忧怨的河西走廊上,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和他的伙伴们,带着宝贵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技术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崛起了举世闻名的镍都金昌,多少优秀青年怀着满腔热血青春理想,从八方辐辏于大漠深处。“两弹”在此爆炸,震惊世界;“一星”呼啸腾空,举世瞩目。当年羊皮筏子飘摇水车吱扭的黄河古渡口,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炼油、化工、钢铁、军工企业和铜矿,兰州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基地;出现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数十万科技才俊会聚于黄河之滨,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甘肃由过去落后的农牧业省份,一跃变成了为全国工业输送血液的西北工业重镇。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英明方略在陇原大地上尽显效力。先是两千多万农民终于获得了温饱,继而是特色农、牧、林业遍地开花:祁连雪水流入河西走廊,浇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陇中的土地干旱本为令人头痛的亘古难题,人的智慧却化劣势为优势,孕生了“马铃薯工程”,质优异的定西旱地洋芋远销东南沿海。草产业、制种业、葡萄酒业遍地兴起,一如飞天撒下的片片花瓣。天祝草原出产的白牦牛堪称珍稀品种,兰州、靖远、民勤的瓜果名闻遐迹,而气候温湿的陇南山区,盛产醇酒香茗、药材板栗和珍稀动物……甘肃是黄土高原上生态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干渴的黄土丘陵。干旱缺水成为甘肃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困境。为摆脱困境,甘肃人民埋头苦干数十年,引大入秦工程与景泰电力提灌两期工程相继告竣,一起一落的洮河引水工程又一次启动。曾经干得冒烟的大片土地,从此清水淙淙,一派绿意。与此同时,甘肃的国企经过重组与改制,酒钢、兰铝等大型国企生气盎然,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公路深入穷乡僻沟,网络联通千村万户,“村村通”走进农民视野。丝路古道上那些年代久远、破败凋敝的城镇,如今纷纷脱胎换骨,梳妆一新,变幻成了一串美丽、繁华的现代城市。可以说,今天的甘肃精神抖擞,生机勃发,进入了自唐代以来最为昌盛、最具活力的时期。
山河两千里,沧桑五千年。文明的兴衰更替造就了一段特殊的省史。这一大段曲折的历史,有待于史家们细细勾勒;发生在甘肃大地上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绽放于甘肃各地的风致独具的地方文化,有待于向海内外人士娓娓描述;被偏见的尘泥遮蔽的甘肃形象,有待于专家们重新擦拭理清。我想,这大约就是甘肃文化出版社精心组织出版甘肃史话丛书的初衷吧。
甘肃史话丛书凡九十余册,卷帙浩繁,工程宏大,而各分册又翔实谨严,充实饱满,文图俱鲜。达此成效殊为不易。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套全面展示全省各地历史文化风貌的通俗读物。依我看,此举无论是对于人们了解甘肃,还是辅助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为学者们提供新鲜的乡土史料,皆善莫大焉。
我非陇人,于陇上人文史迹所知甚少,然心仪陇上风物久矣。如今能有缘亲践陇地,忙里偷闲登临凭吊,登西陲雄关而见秦月,叩明清古钟中而闻唐韵,每每逸兴遄飞,感触丛生。陇东窑洞里香喷喷的小米粥和浓浓的秦地乡音,让人想起华夏先祖艰难创业的遥远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匈奴单于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忙碌的、作坊,让人想起元时遍布天下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和明代的茶马互市情景;拉卜楞寺的金顶红墙,甘南草原上万骑奔腾的赛马盛会,使人想起一个马背民族的坎坷来路……陇原大地,真可谓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异地异国的朋友们今生有志行万里路来到甘肃,亲睹这些历史的遗骸、造化的奇迹、民间的风情,感天地之辽阔,发怀古之幽情,沐乡土之清风,固为人生一大乐事;倘不能躬行,借助这套文图并茂的“史话”丛书,不也能增见识、开襟抱、满足壮游情趣么!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苏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