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焦家庄农业合作社史料》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71
颗粒名称: 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
其他题名: (1953年1月15日)
分类号: F306.4
页数: 19
页码: 67-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3年1月15日永昌县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焦家庄 合作社 报告

内容

〔一〕基本情况
  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1951年11月初开始准备,今年2月5日正式成立的。社区东西长18华里,南北宽1里半,土地集中,南有中坝泉水,可灌全社土地。土改前占总户数2.8%的9户地主,占总土地57.4%。因而农民生活困苦至极,是全县特别贫苦地区之一。社员分四批加入,共有319户,1605人,8154.08亩土地,每人平均5.08亩。全社分3个生产大队,15个生产小组,社的基础是薄弱的。建社前没有经过任何生产组织形式。社员的成份贫雇中农占总户数82.7%,其中雇农占数53%,城市贫民、小手工业者、小贩等53户,占总户数16.6%。社员的生活,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统治,去年入冬以后就有80%以上的农户,人没有吃的,牲口没有喂的。这个情况,不组织起来,不但来年生产没有办法,就是生活也没有办法。但这个情况又是面临建社前的首要问题。于是,在社的筹备时期,一面宣传筹备建社,一面积极领导搞副业生产,有计划地解决社员的生活问题,从而渡过了冬、春、夏荒,并胜利地进行了春耕春播,获得了今年较1951年增加65.2%的收成,公平合理地进行劳动果实的分配。这样大的社,在群众的思想基础、组织习惯、生活条件等都不完备的情况下,经过一年来的团结生产,初步地巩固下来。
  〔二〕合作社一年来的主要成绩
  合作生产一年来是在艰苦困难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一年来的主要成绩有这几方面:第一,中坝打冰。去年11月下旬,正在冬灌,中坝水突然结冰,有3000亩土地泡不上冬水。这对来年的庄稼收成大成问题,也是影响群众入社的问题。于是,正确地组织已入社的400多人进行打冰,放下水来,灌完土地。这是当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打冰事迹,打破了农民的守旧思想,第一次显示出合作起来的优越性,消除了一些农民入社的顾虑,扩大了合作社的影响。今年3000亩土地约增加收入2150市石粮食。这是组织起来后的第一炮。第二,领导社员,渡过三荒。去年冬天,人没吃的,牲口无饲料的占到总户数的80%以上,今春占到90%。这就决定领导社员渡过冬荒、春荒、夏荒,就成了合作社能否巩固下去的重要关键。为了解决社员口粮、饲料困难,社内想尽一切办法,使社员能够劳动,只要劳动,就有收入,就饿不下。例如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初,全社被组织起来的个大车组,9个驮驴组,3个人力组搞副业。一个月内即收入1725万元,最多每户有挣50万元的;今年夏季有4个生产小组抽出8个人,24头牲口搞副业,两个月内就挣了1000多万元,计全社冬、春、夏三季共赚95453210元,每户平均299226元。如是,有计划有领导地搞副业生产,结合口粮贷款,保证了人没饿坏,牲口没有乏下来,春耕、春播如期完成。第三,农业收入增加了。从酝酿建社起,即领导社员打冰冬灌,号召积肥,订生产计划,进行“四好”工作(即粪土收拾好,籽种准备好。牲口饲养好,农具修理好),扩大耕地面积等达到了今年总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计今年全社共播种7449.73亩,总收入1070515.82斤,较去年增加65.2%,最高每亩420斤(小麦),最低每亩52.5斤(胡麻),每亩平均产量143.7斤,较去年每亩平均产量103.5斤提高38.8%,较当地互助组一般产量111斤提高29.5%,较自耕户一般产量106斤提高36.7%。例如新二区二乡井万福互助组(该村自然条件与社内同),今年共种120亩,每亩平均产量125斤,比社内每亩少收32.7斤。今年社员每人平均666斤,93.4%的农户总收入较去年增加97.7%。例如贫农社员张国福去年农业总收入1292斤,今年为3450斤,较去年增167%。去年全社80—90%的农户冬春缺口粮、饲料,今年的收入,少部分可以吃到旧历腊月,大部分可以吃到正月底。吃到春耕的69.2%,比去年强多了。第四,有24户城市贫民去年来时没有一点生产资料,不会生产,经过一年来,他们不但学会了农业生产,而且初步安住了家。169房雇农也初步建立了家务。另外还有11个二流子,也初步建立了劳动习惯。第五,往年这里的妇女都不参加农业劳动,今年绝大部分都下地锄草,割庄稼。全社6433.03亩田禾、锄草一遍(往年不锄),合12502个劳动日都是妇女的。冬季在家积肥也比往年积极了。第六,生产资料建设。全社原有耕畜123头(主要是牛驴),主要农具大车30辆,犁铧107张,一年来增加耕畜118头(主要是骡马),大车24辆(包括跑运输的皮板车10辆),犁铧118张,其他铁锨,铡子等也补齐全了。第七,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往年收割至少需45天,打场90天,而今年集体收割24天,打场30天,就场光地净了。劳动效率比往年提高两倍多。第八,培养了一批骨干,提高了社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初步摸索出合作生产的一些经验和办法。开始组成社时,没有一个干部可以领导小组生产、评工、记帐,经过一年来的培养教育,发展了一批党、团员,评选出劳模21人,他们都在生产中起着领导骨干作用。并有27人学会了领导小组生产,10人学会了记帐;一般社员都会评工、算帐,认识了组织起来力量大,并初步地养成了集体劳动的习惯和初步地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前途教育。第九,由于组织起来力量大,做活快,种的多,产量高,并结合社里每次开大会请社外群众参加,派技术员帮助其拌种等,因之,与社外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扩大影响了周围群众,有68户曾多次要求入社。但是,以上这些成绩,还是组织起来的第一年,初步显示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往后是会更大的。这些成绩,是完全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
  〔三〕组织与制度
  组织形式与制度,社内根据实际情况(原属城关区两个乡的3个自然村),采取的组织形式是:(1)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为全社最高权力的机关,决定社内的重大事项,(2)管理委员会,为社的领导与执行机关,并根据有利团结、生产需要、居住情况和领导方便,全社分3个生产大队,15个生产小组。一年来证明这个组织形式是比较妥当的。但问题是过去各种制度不健全,职权划的不够明确,因而给工作中带来不少困难。
  经结合总结今年生产,订1953年计划,通过社员讨论决定加强以下组织和制度:(1)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一年开4次会,春耕前社员大会、社员代表会各开1次,夏季代表会开1次,秋收分配以后,社员大会开1次。商讨本社重大事情,动员、总结生产等。(2)管理委员会,下设财务、技术、检查、水委、宣教等委员,分工负责,集中领导,每月开会1次,讨论有关生产和其他工作。(3)大队。二大队根据户数少,居住集中,各组生产联系好,有领导骨干,决定设大队生产委员会(委员分工同上),管理全大队的生产,调配劳动力,交流经验,处理有关生产问题等。每7天开会1次;一、三大队不设生产委员会,必要时可召各组组长联席会,交流经验,调配劳动力。如十二组生产没经验、大队调配了一户有经验社员进去。(4)小组。为加强小组民主领导,增设小组生产委员会,计划小组生产事宜,每五天开会1次。二大队各生产小组不设生产委员会,直属大队生产委员会领导。但各组增设副组长1—2人。(5)小组每5天开会1次,讨论工作和学习。学习制度除各小组按规定时间学习外,管理委员会每月以大队为单位作时事政治报告1次。
  〔四〕经验和问题
  一、必须坚决贯彻等价互利政策。这是合作社巩固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年来的合作生产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等价互利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五方面:1、人、畜力的合理评工、计分。我们采取的原则是:定质定量,按件评工,按劳取酬。即每一件活,经过社员民主评议,定出数量和质量,作为一个劳动日的标准。一个劳动日作10分,做够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者,算作一个劳动日。做的越过标准者,按比例加分。低于标准者按比例减分。例如锄草,每个劳动力的数量为3分地,质量是锄净。够3分地者计作一个劳动日,超过者加分,不足者减分。计工办法采取工票制,10天一记帐,交回工票,登上帐薄,发给2联单据。分红时按劳动日取酬,男女同工同酬。这里须注意计工算帐一定要清楚,免得分红不公,影响合作社的巩固。分红原则是按土地分租和按劳取酬,即土地分租占农业总收入25%,劳力取占农业总收入75%。劳动日标准的确定,是根据人、畜力的经常作活的一般强度作计算标准。这种评工、计分办法的好处是直接刺激劳动的积极性,坏处是有的人为了挣劳动日,从中偷工减料,所以必须加强质量的检查。评工、计分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是人、畜工的比价,这是关乎饲养牲口的积极性,也是关乎贫雇中农的团结。我们采取的原则是既不能使有牲口户吃亏,也不能使人工太高。耕畜的评分是根据:(甲)投资和消耗。(乙)以往人工与畜工的标准。(丙)雇耕的价格。(丁)劳动效率。确定冬、春一天劳动的标准:骡、马为20分,牛为15分,驴为13分;夏、秋一天劳动的标准:骡马为15分(牲口夏、秋实际不喂草料),牛、驴为10分。但到夏季后。无牲口户反映:“一年苦下来都叫马挣去了。”于是,把马的分数降低到冬、春15分,夏、秋12分。养马户又反映:“养不住了要卖马”。经算细帐,确实有些低,又提到原标准。这说明必须等价,而且互为有利。要想根本解决私有牲口和集体使用的矛盾,只有伙有伙养伙用。这种形式根据社内一个生产小组将牲口折价归公的经验,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甲)有领导骨干。(乙)社员的政治觉悟高。(丙)社员经济条件允许,才可采用。否则,过早的采取这种办法,将会发生伙有伙用无人喂或者影响社员的生活。但在初建社期间,采取前一种办法还是比较稳当。
  2、对社员的土地采取入社分租的办法。土地分红占农业总收入的25%,是根据当地每亩租额22.8斤(最高租额)。土地占有不太悬殊,并经今年分红的结果,最高每亩分到47.8斤,最低23.6斤,证明这个分红比例是对的。但土地的等级今年没有折成统一标准,因而今年分红的结果,有个别户收入少了。这是其中原因之一。这说明合作社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集体劳动的生产组织,对入社的私有土地,必须给予公平合理的报酬。现在社内将已将各户土地统一折成标准亩,并根据一年来的经验,还必须有如下规定:(甲)凡申请入社、退社者,须在每年秋收分红以后、春耕以前。(乙)社员退社带走之土地,如因抽出影响合作生产,可经协议退给同等数量与质量的土地。(丙)社员自留地,由歇地内使用,按各户情况每户至多不能超过10亩。这样就不影响社的整个生产计划或损伤某些人的利益。
  3、大车、犁铧、铁锨、铡子等四件主要农具,采取折价归公,三年还清的办法,由组集中使用,根据需要统一购买。这就避免了东西小,报酬难评以致影响内部不团结的现象。
  4、肥料采取三种办法:(甲)根据需要,由组统一购买。如大粪、化肥等。(乙)地里煨粪(草皮焦土法),属于农田活一种,计算劳动日。(丙)社员家庭积肥,按当地市价,折价归入小组,秋收还粮。灰粪1车(约1500斤)1升麦子,肥1车8合麦子,人粪每驮(约120斤)3升麦子,三种办法中,后两种办法直接与社员的收入有关。因此积极造粪、积粪,但应注意某些社员为自己的收益,掺假粪、充好粪,已发现这种现象,各组已定出检查办法。
  5、一年来证明,搞副业必须从农业生产出发,为农业生产服务。去冬、今春80—90%社员缺口粮,主要靠副业帮助,从而保证了今春空前扩大耕地面积的如期完成播种耕耘,没有副业的帮助不会有今年的农业收成。但如果丢掉农业搞副业,将会犯严重的错误。所以农副业必须很好的结合,结合好的基本问题,还是等价互利的问题。我们采取的原则是农业副业统一评工,统一计分,统一分红的办法。这里分两个段落:(甲)秋收分红以后,来年春耕以前,这一段落的特点是副业活较多,农业活很少,单凭副业分红标准,不及农业分红标准高,所以这一阶段统一计分,统一分红结帐。这样,就不至于使做农业活的人吃亏,同时,不影响来年分红。而这一段落内又有两种分红办法。第一种,农副业统一计分,统一分红。第二种,除去牲口草料,剩余部分按人的劳动日统一分红(因副业挣钱不多,除去修补车辆绳索,分红养不住牲口)。这对喂好牲口有好处。初建社时期,采取这种办法是有好处的。(乙)春耕开始至秋收,这一段的特点是副业活很少,主要是农业季节,所以农副业统一计分,副业挣钱归组,秋收后与农业统一分配。
  二、领导群众生产,首先要懂得生产。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领导好生产。开始我们就注意向群众学习,掌握当地的生产情况。比如,往年这里群众不注意积肥,不留种籽,牲口喂的瘦,农具也不修,到种地时临时抓,种上就种上,种不上就算了,“听天由命”的思想很浓厚。经掌握这个情况后,领导社员讨论,提出“种籽准备好,粪土收拾好,牲口喂养好,农具修理好”的四好口号。了解到社南遮来坝滩土质好,只要种上就有几分收成,于是动员开荒五百多亩,今年增加收入152老石粮食。同时,领导群众生产,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和利益。例如三荒时,有的社员饿的人走不动,牲口跌倒起不来。这时社内立即采取以生产自救为主:(1)组织人、畜力搞副业。(2)与县联社、贸易公司订合同,包揽运货。(3)打茅柴由社经营的作坊负责收购。
  (4)由社负责经营的作坊采取赊帐取货,卖罢还本。(5)帮助解决必要的生产工具。(6)帮助生产时的口粮、饲料,赚下再还。这样,既避免了以口粮贷款致使社员负担太重,又避免了单纯救济形成社员的依靠思想。这样领导社员渡过了“三荒”。更重要的是一切工作要通过群众酝酿讨论,作成决议,再贯彻下去。今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将社巩固下来,是与上述作法分不开的。
  三、农业产量的提高,对巩固发展合作社非常重要。产量的提高与订好生产计划有重要关系。群众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这说明订好生产计划的重要性。根据我们的经验订好生产计划必须是:(1)从总结生产入手,找出生产中的优缺点。好的经验巩固提高,缺点克服改进。入手办法:(甲)生产方面检查犁、耙、施肥、浇水,锄草等,有那些经验和缺点,从今年和往年,从社内和社外,互相作对比。(乙)领导方面检查计划生产、民主作风带头劳动如何。(丙)社员方面检查劳动态度、服从领导、团结人怎样。通过总结生产将社员的思想觉悟和耕作技术提高一步。(2)从实际出发,在现有耕作基础上订出增产任务和作务办法,反复经社员讨论,使社员对增产有信心,有希望。(3)放手民主,反对包办。但不能放任自流。事先把领导意图告诉小组长,让生产小组长主持开会,我们只掌握不出偏差就行。这样的好处有三:(甲)加强基层干部的责任性。(乙)培养锻炼领导核心。(丙)计划是大家订的,大家负责任。但开好订生产计划会,还应注意三点:(甲)批评和表扬要结合进行,不要光找缺点不说优点,会使大家情绪低落。(乙)一般作检讨,解决重要问题。(丙)对有问题者事前启发教育。这样,就会把大家的劳动积极情绪鼓励起来。
  (4)重点领导试办,发动各组组长参观,使其心中早有准备,给全面开展订计划,打好基础。
  (5)结合订生产计划,同时订好劳动纪律,是完成生产计划的有力保证。
  四、培养干部这对合作社的巩固发展很重要。经验证明:哪个组的领导核心强,哪个组就比较好。怎样培养呢?这个地区没有互助合作基础,我们从选组长时,首先告诉社员选组长的重要性,要选劳动生产计划好、联系群众好、思想好的社员当组长。然后工作中采取:(1)事先教办法,事后检查。(2)帮助开会,处理问题,树立威信。(3)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巩固领导信心。具体教他们小组领导生产办法,评工、计工、分红、算帐办法,结合进行前途教育和爱国增产教育。同时,结合培养干部,进行培养劳模,既刺激了生产,又培养了干部,经过这样的选择、培养,现在绝大部分干部都会领导小组生产。例如八组组长过去给人当了十八年雇工,现在领导生产很好,被选为一等劳模。组员们说:“没有胡组长,我们生产没信心”。但是也有少数干部私心大,强迫命令,例如一、二组曾发生强迫组员劳动,七组组长给自己的马多计劳动日,个别组还有排挤中农劳动,怕挣去劳动日。这些问题,说明领导还不深入,培养干部还很不够,某些地方包办代替还很严重。如开会、工作,干部说的多,社员讨论少,批评多,表扬少,有的社员反映:“反正咱落后”,开会不发言,等候受批评。这种领导方法,必须改进。
  五、初建社时期,分红单位不宜过大。我们开始曾计划以社为分红单位,忽略了地区辽阔,土质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引起了社员的生产情绪不安,互怕吃亏,劳动不积极。经改为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后,社员们说:“这下心可放到实处了”,生产才积极起来。秋后分红时,以净收入分配,但由于第一年组织起来,开支太多,计今年归还有耕畜、农具、肥料、籽种、饲料等贷款共19630斤粮食(由于原来社员生产资料太缺乏,第一年组织起来,生产建设是不可少的,以上统计数系十个组的),公积金、农具1/3折旧,还1952年籽种,留1953年籽种等共397639.84斤粮食,占去总收入的36.5%,最高有的组占到总收入的55.2%。这样分配的结果,有些社员就反映:“收入少了”,情绪不定。复经回头逐户算细帐,才变为“这才明白了”,使工作走了弯路。这说明:(1)由于互助合作经验不足,开始办社,宜小不宜大。大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顾此失彼,指挥不灵和一些不利于生产的现象。(2)开始办社,公共开支尽量要小,否则,就会是群众负债过重,影响生活。今年社内每人平均666斤粮食,但除去开支外,实际每个社员收入423斤
  六、当初组织社时,对社员的职业成份问题,审查不够。二、三、四生产小组吸收有各种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占该三组总户数的30.7%,他们不以农业生产为主,各有各的职业,闹得组内不能巩固团结,秋收分配后,经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原因,现在将这些人调出另按职业性质编组,土地可自愿租给社内,租期、租额由双方民主议定。事实证明,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定要自愿,但要有领导。对社员入社一定要审查,社员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否则,合作社不易巩固团结。
  七、全社319户,其中298户今年的农业总收入都增加了。但还有21户(雇农2户,贫农10户,中农9户),比去年收入减少了,其原因有五:(1)3户是去年种地主的地,因土改时土地被收回分配,今年播种面积没有去年多,例如,贫农孙培堂今年比去年收入减少5.45石,但去年比今年多种地23.05亩。(2)劳动日少,分红少,这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因疾病不能参加劳动:再一种是个别人因往年雇工,今年参加合作社不雇工,收入从现象上看减少了,但往年的收入内若减去雇工口食工资还没有今年多。第三种是个别组因剩余劳力多,曾发生贫雇农限制中农劳动的现象(发现后立即纠正了),这样由于劳动日少,收入减少的共有6户。例如中农尚万明,今年收入比去年少2.4石,是因自己害病一年没有参加劳动。(3)今年土地分红没有折成统一标准,是按亩数分配的。受此影响减少收入的有2户。(4)今年雨水过多,部分地遭受水灾影响收入。例如九组有43.5亩地,被山水淹,影向了该组两户收入减少。(5)由于上述两种原因以上减产的共10户。如贫农陈万顺今年收入比去年少2.519石。一是播种面积比去年少2.77亩。二是因自留地2亩种山药被水淹,减少收入1.25石。
  另外,今年全社还有9户退社的,其原因有三:(1)过去一贯劳动不好,一下组织起来集体劳动,嫌“不自由”。如退社户尚万书说:“我出去,做多吃多,做少吃少,不做不吃,是自由的,在组里就不行”。(2)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如雇农张万镒明知合作生产好,但家里生活不很好,认为出去单干搞副业,可以现得养活家,就出去了。(3)个别组因团结教育生产方式不好,也是造成退社的原因之一。如晁善国过去是二流子,参加合作社后,组长和其他组员不叫、不催就不去生产,引起全组社员不满。为了叫他劳动,发生强迫现象,曾有一次去了几个社员,手拿草腰子,一面推,一面拉,以致引起纠纷不团结,加之嫌在组内不自由,借机就退出了社。
  从上述减产、退社的原因看来,提高产量,做好团结生产,加强干部培养和社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问题,这对巩固合作社非常重要。
  〔五〕今后意见
  一、今年社员的收入绝对多数比往年增加了。但是单位面积产量还很低。因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应成为1953年的中心任务。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首先应从耕作技术的改进,如撒播改条播,二牛抬杠改用新式步犁等;同时,对土地进行加工,解决有些组剩余劳力的问题。广种播收并不是好办法。现在社内已注意这个问题。首先从总结今年生产入手,找出单位面积产量减低的原因,订出1953年的改进办法,逐步领导社员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努力。
  二、培养干部,加强对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年来是培养了一批骨干,普遍提高了社员的思想觉悟,但是还很不够,某些地方包办代替还很严重。对社员缺乏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因此,目前各组发展还不平衡,强迫命令,不民主,少数组程度不同还存在;社员思想,部分存在自私自利,有的还有依靠思想;少数社员还不好好劳动,例如陈善国把土改分的马、毡都卖了。这说明今后必须面对小组大力加强干部和社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地发挥劳动的积极性,充分显示合作生产的优越性。

附注

注:此件由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上报中央农村工作部后,曾于1653年10月28日由中央农村工作部印发,作为全国第三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的参考文件。

知识出处

焦家庄农业合作社史料

《焦家庄农业合作社史料》

本书记载和介绍的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永昌县焦家庄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把广大翻身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政策;把富余劳动力动员起来,因地制宜开展工副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以及按劳分配、共同致富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焦家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