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年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59
颗粒名称: 五十五年来的巨大变化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12
页码: 260-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五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历史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史 史料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认真发展农业生产,全力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国民经济得到了复苏实现农业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掀起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迅速发展。1952年底,全县有人口119709人,其中农业人口107612人,有耕地面积40.5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47万亩,每亩单产139.4斤,总产量4528.4万斤,农民人均产粮420斤,人均口粮395斤,户均收入211元(1963年),人均收入39元(1963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4.93万亩,亩产59斤,总产291.2万斤,农民人均产油料27斤。1952年,全县有大牲畜41749头(匹),有羊158893只,有猪3785口,造林417亩。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45万元,手工业总产值22.1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68.65万元,发放农业贷款17万元,职工人均年工资532元(196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8.8万元。1952年,全县共有初级小学(四年制)80所,高级小学(六年制)7所,共有学生9576人,有普通中学1所,有学生113人。全县有县院1所,医疗保健站1所,妇幼保健站1所,总共有床位10张。基本建设为空白。
  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和曲折发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特别是1974年到1978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永昌县各族人民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开展了以改土造田,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把20世纪70年代称为永昌农业决战的年代。到1980年,稳产高产田从20万增加到45万亩,粮食总产从1969年的9844万斤增加到19579万斤,十年时间内整整翻了一番1982年,全县农村按照中央精神,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同时,在国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飞跃。
  1982年底,全县总人口203055人,有耕地面积56.10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4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7.2万亩,每亩单产532斤,总产19773.8万斤。油料播种面积5.9万,总产1377.8万斤。当年给国家交售商品粮食4239万斤。农业总产值5895.92万元,农民人均分配所得153元。给家出售商品粮为22877万斤(包括往年农民的存粮)为全省的十四分之一,出售商品油品941万斤,为全省的九分之一农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045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24055万元,人均分配548.7元。198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259.64万元,其中全所有制工业753.72万元,集体所有制505.92万元全年财政收入1284.5万元,财政支出1284.5万元。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4645人,全年工资总额为467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828人,全年工资总额为77.84万元全年基本建设投资186.38万元。发放农业贷款864万元社会商品售总额为3944.7力元1982年有普通中学18所(包括戴帽子农村中学),在校学生9498人;有六年制小学189所,在校学生33993人。有通中学教职工641人,小学教职工1578人1982年,有县医院、妇幼保健站、防疫站各1个,有农村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11个,共有床位229张、管理和医护人员40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2人1982年计划生育率58.18%,人口自然增长率12.15%。
  1993年,全县总户数为55926户,总人口为2343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1%全县有耕地面积57.8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48.6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8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29298万斤,给国家出售商品粮14668.8万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5.5万亩,总产量1908万斤。有果林面积2.2万亩,水果总产量225万斤。当年造林面积1.1万亩,封山育林3.9万亩,种草面积5.5万亩;1993年共有大牲畜66581头(匹),其中:牛41435头,牛肉总产量355万斤;年末羊只存栏257971只,羊肉总产量260万斤;生猪存栏73199口,猪肉总产量960万斤,鸡鸭出栏43万只,虹鳟鱼养殖378万斤,商品量154万斤。全年农业用水32975万立方米,工业城镇生活用水9145万立方米。1993年,全县农牧林渔业总产值2021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544万元,林业总产值112万元,牧业总产值5476万元,渔业总产值77.91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为15720万元,除国家税金和集体提留,剩143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元。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24313万元,总收入19847万元。1993年,全县共有企业475个,工业总产值17333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3596万元,集体工业企业8665万元,村及村以下企业5071万元1993年,全县国有、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554万元,商品销售总额完成28372万元。1993年全县县级财政收入6303.5万元。社会国民收入总产值52998万元,增加值18713万元。全县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5所,有初中在校学生6692人,高中在校学生1619人,有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424人;全县有六年制小学140所,在校学生27876人,共有小学教职工1405人。
  在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县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重新审视县情、提出发展“一特两化”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工业强县”的工作思路,在“主副换位”上作出新的部署,制定了“实现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型农业向多元复合型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干旱荒漠县向绿色生态县转变”的工作目标。“走出去,请进来”,取各地之长,补永昌之短;采各地之精,创永昌之新。率先启动并全面推进“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三年内有64%的农户有了涉及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机械制造修理、运销等致富项目按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实施“5555”农业产业化工程培育形成了胡萝卜、啤酒大麦、肉羊、饲草、金鳟鱼“五大产业”,粮经草比例达到28.6∶14.7;创办了啤酒麦芽加工、优质专用面56.7∶粉加工、羊肉制品加工、饲草加工、蔬菜保鲜储运加工“五大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7家。年加工啤酒麦芽达到12万吨,精制面粉6万吨,肉用羔羊10万只,饲草粉、草颗粒5万吨,蔬菜10万吨;拉动了20万亩啤酒大麦、10万亩优质饲草、15万亩硬质专用小麦、6万亩高原无公害蔬菜和食用菌、72万只优质肉羊种植养殖“五大基地”建设。新建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节水示范园区、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园区、新西兰优质肉羊杂交改良繁育示范园区、百里生态建设示范园区“五大园区”。
  永昌已不仅仅是过去的粮油大县,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羊业大县、草业大县、啤酒麦芽大县,更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无公害蔬菜大县。先后被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县。所产的胡萝卜、西芹、菜花三个露地蔬菜品种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全省首批办理了绿色证书的蔬菜产品,在绿色蔬菜生产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从200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与甘肃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在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乡镇建成食用菌温室144座,总产量达到416吨。种植品种有平菇、香菇、白灵菇、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在此期间,永昌县培育起了一批农业品牌:“永昌一号金鳟鱼”荣获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奖”;“昌雪”牌面粉获全国首批“放心面”称号和全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称号;“金域”牌麦芽获2001年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全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质量达标产品”荣誉称号;羊肉制品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工业强县”步伐加快,按照“县乡村一起抓,内外资一起引,大中小项目一起上,政府推动,民间投入,优势带动,抓大放小,扶优扶强”,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则初步建成了啤酒麦芽、优质面粉、肉羊加工、建筑建材、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地毯生产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家;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2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10家,使全县知名的工业企业达到了25家。
  为使停产半停产企业“起死回生”,发挥效益。2002年,县上成立了“盘活闲置资产领导小组”,狠抓了此项工作,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共盘活停产和半停产企业28家,盘活闲置资产6455.6万元。
  招商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县上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营造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等“三个环境”,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使干部群众的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在几年时间里,共吸引外资3.4亿元。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实施了两个“千公里渠道建设年”,集全县财力、人力修建标准化干、支、斗渠2795.4公里,使水的利用率提高到了52%。近年来,又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盯国家产业投资动向,成功申报了一大批国家投资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共争取资金5.4亿元,其中地方配套2亿多元。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水利项目有东、西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西大河、皇城、金川峡、老人头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日协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等。农村“六小工程”全面启动,新打人畜饮水机井107眼,建成水窖5309座,解决了4.2万人、10.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支持完成了国道312线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了县城至头坝、县城经河滩村至西大河、东寨龙口子至永丰、南坝祁庄至何家湾等一批乡村公路,全县有五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县、乡等级以上油路达到319.6公里。顺利完成了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工,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用电负担,刺激了农村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1993年以前,永昌县城还大多是六七十年修建的土木结构建筑,1993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农村抓渠道、城镇抓街道、全民抓就业的“三大工程”一年时间修建渠道1075公里,新打更新机井100眼,在县城改建,中拆迁房屋1800间,新建楼房62栋、11万平方米,改变了永昌县城破旧的面貌。并在县城东郊罗罗湾创办了十多家企业,初步建成了县城东部工业园区,1994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合作示范园区。到2003年,示范区建设面积已达到3平方公里,建成各类企业31家,实现产值7.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37亿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四大街改造,城市集中供热、供水,职教中心综合楼建设,新建第四中学和七号、六号、二号居民住宅区开发建设,移动通讯网络建设等2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使县城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朱王堡镇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集镇,一不靠国道、铁路,二不靠中央大型企业。自1996年6月被省上列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累计筹措建设资金1.26亿元,完成镇区房屋拆迁面积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1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0.78平方公里。2000)年3月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重点镇。目前,已成为集行政、金融、文化、邮电、商业、乡镇企业于一体,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相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2001年8月经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考核,居全省第一。河西堡镇国家星火计划示范镇的综合改革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投资总额达两亿多元,吸纳了农村劳动力两万多人。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2942万元(现价)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8802万元,增长6.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1247万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893万元,增长1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86元。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9∶52.4∶20.7调整变化为25.4∶21.553.1∶2003年,由于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779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7422万元,林业总产值995万元,牧业总产值16958万元,渔业总产值138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32万元。农牧林渔业增加值达到35381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2709万元,林业增加值35万元,牧业增加值11367万元,渔业增加值1032万元,农牧业渔服务业增加值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1元。2003年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粮、经、草等作物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5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7.6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35876万斤。全部播种面积中优质啤酒大麦近20万亩,优质洋芋5.12万亩,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6万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8.5万亩。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强劲,当年羊只存栏数441866只,杂交改良地方羊3.98万只;有大牲畜5.8万头,其中牛4.4万头;当年出栏肉猪9.6万口,存栏5.95万口,鸡存栏64万只,出栏56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420万斤。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增至30%。2003年,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增加,完成退耕还林6万亩,造林面积5.6万亩,封山育林5000亩,百里生态绿化2500亩。2003年,用电量25263万千瓦时,农用氮、磷、钾、复合肥料9.5万吨,农用塑料薄膜530吨,农用配套机电井1160眼,水窖13108座,机电排灌面积20.2万亩。2003年,全县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2620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28829台,小型拖拉机(包括四轮拖拉机)28593台,配套农具76351部,有排灌机械2400台,有收割机械3574台,有畜牧机械673台,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336台。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现价)327278万元,增加值62547万元。2003年围绕工业强县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增长,全年县属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974万元,产销率达到90.2%;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7.6%。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完成增加值32893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48万元。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02万元,增长0.4%;地方性固定投资44640万元,增长33%2003年县级财政支配的收入10497万元,增长12.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5479万元,贷款余额155585万元。2003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1219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0942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9432人。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308万元,发放率达100%。城市低保49546人次,发放低保金198万元,农村低保2205人,发放低保金42万元,发放救灾救济资金143万元,基本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4元。2003年,全县有载客汽车269辆,有载货汽车895辆。邮政、电信业务逐步扩大,城市通电话户7320户,占城市户的30%,乡村通电话户10520户,占总户数的15%2003年,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5%;有线电视入户率35%;全县有普通高中3所,教职工372人,在校学生6040人;全县有普通初中12所,教职工906人,在校学生15562人,初中升高中升学率53.3%;全县有职业中学2所,教职工134人,在校学生576人;全县有小学123所,有教职工1203人,在校学生24174人。在校学生巩固率96.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率92%。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有乡镇文化站10个。全县有医院2所,乡村中心医院和卫生院10所,有个体私人诊所181个。医院和卫生院共有床位339张,千人床位1.36%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61人,有医生586人、护士201人。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永昌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日的永昌,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教育文化发展,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群众精神舒畅,人民安居乐业。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永昌县25万人民群众,在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月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绿色富县和科技兴县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优化环境,保持稳定,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以想见,不久,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富足的社会主义新永昌,必将崛起在河西走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