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51
颗粒名称: 民间艺术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6
页码: 215-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多少年来,它以丰富多采的形式流行于城乡,反映着永昌的民俗风情,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内容

永昌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多少年来,它以丰富多采的形式流行于城乡,反映着永昌的民俗风情,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戏剧
  永昌县在清、民国时,就有民间戏剧的演出。以陕西传来的秦腔和眉户为主要剧种。解放后,县上成立了秦腔剧团,主要演传统历史戏,农村一些乡镇村每逢节日自发组织排演秦腔、小歌剧、户剧,活跃文化生活1958年,大部分公社成业余剧团1970年前后,公社、大队、机关、学校大多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演“样板戏”、歌舞剧、民间曲艺、大合唱、表演唱等。“文革”后,县上成立文化工作队,主要排演歌剧、舞蹈、曲艺等。1980年县剧团成立,主要排演秦腔历史剧和现代戏。农村乡、镇在秋后农间开物资交流会时,常请县剧团演出,1990年县剧团撤销后,多请金昌市剧团演出传统戏剧。在城市,每逢重大活动和“五·一”、“十·一”,由学校、机关排演一些歌曲、舞蹈、大合唱、器乐演奏等节目,公开演出,很少有戏剧演出。
  音乐舞蹈
  永昌民间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音乐一般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如戏剧音乐、曲艺音乐、社火音乐、宗教音乐、民间器乐和民间歌曲歌舞等不同形式。戏剧音乐有秦腔、眉户、歌舞剧等。用来伴奏的有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曲艺音乐有与贤孝、说唱、念卷、快板等相伴的二胡、撞铃、竹板等宗教音乐是僧道诵经的曲调,伴有木鱼、鼓、铙钹、磬等。除此之外,民间乐还包括民歌小调和民俗歌曲及各种演唱常用的器乐、管乐器有:笛、箫、唢呐、笙;弦乐器有: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京胡;弹拨器乐有弦、琵琶、扬琴等打击乐种类较多,有腰鼓、盘鼓、钹、锣、磬、梆、木鱼、牙子、撞铃以及社火中的霸王鞭等。
  县内民间流行的舞蹈形式较多,但一般简单粗犷。如社火中的狮子舞,由3人或5人化妆为狮子,一人引逗,狮子作出跑跳跌扑、翻滚抖毛、直立腾转、上山下山等动作,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又如社火中的龙灯舞,纸扎龙头,鳞纹布套作龙身,龙体内置灯,一人持绣球引前,十余人或数十人各持龙身一节举要、盘旋曲屈,做出“龙抱九蛋”等多种动作,栩栩如生还有如社火中的鼓子队(清河地区)、太平鼓队、腰鼓队,以集体形式,边打着多种鼓谱,一边做出各种各样的舞蹈表演动作,红火热闹,气势磅礴。还有姑娘们的扇子舞,十几人或几十人一边唱着各种曲子,一边舞动着彩扇彩绸,作出多种舞蹈动作,轻盈细腻,潇洒优美。现代以来,县内的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凡遇盛大活动都要排练文艺节,排练出了很多现代舞蹈、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够固定,保留下来的不多。
  社火秧歌
  社火秧歌在永昌县流传已很久远,是民间文娱活动的主要形式之。每逢新春佳节,群众自发组织社火,走村串户进行表演表演形式融戏剧、舞蹈、音乐、杂技、演唱为一体表演的内容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跷、坐旱船、舞龙灯、耍狮子、骑竹马、鼓子、节子等甚至民歌小戏、武术都可插入全县各地区的表演各具特色社火中装扮的人物形象因历史阶段的不同略有变化,如解放初期以扮工农商学兵和《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戏剧人物为主;1966年至1980年以扮《红灯记》《沙家滨》等戏剧人物为主;1980年以来,又把《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历史戏剧人物引入社火。这种盛大的社火秧歌表演和演唱,反映了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元宵灯会
  永昌的元宵灯会由来已久。清末和民国时,每逢丰收年景,正月十三日县城要举办元宵花灯会。各乡村也有各式灯会,其中以毛卜拉的“卐”字灯会最有名据说“卐”字灯会谱是由毛卜拉李发仁祖先于明朝时从北京绘来。其实这种灯会谱在河西各县都有流行。解放初,毛卜拉灯会年年举办,后停止。1987年和1990年举办过两次。闹灯时选一宽阔场地,按灯谱横竖栽杆各19排,每排19杆,共361杆成方形,灯场中竖一高7米~8米粗杆,高挂大型花灯盏,其余杆上共挂360盏小花灯,各杆按图谱有绳子联结,构成通路回转盘旋的迷宫。彩门对面竖彩灯6盏为屏障,前方置由365盏灯组成的鳌山,并排出几句祝福吉祥字样。夜晚点燃花灯,社火秧歌和观灯群众顺道盘舞、观灯,热闹非常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城每年正月十五开始,在城内或北海子公园,举办元宵灯会十天左右,数百个形状各异的纸制花灯挂遍公园。县城内的钟鼓楼各层楼体上和各单位办公楼体上以及四大街道的树木上也都挂满了彩灯和霓虹灯,火树银花,一片灿烂辉煌观灯者人山人海,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曲艺
  永昌县的曲艺有说书、唱贤孝、念卷、讲故事、猜谜语等。
  说书 永昌乡村中有说书人,只是业余的说书一般是在农闲季节进行,或坐在树阴下,或围于热坑上,一人说,大家听。说书人将历史小说或戏剧和现代小说或戏剧以故事形式有声有色讲给大家听,一般多以历史题材为多,如《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等等。
  唱贤孝 也叫唱曲儿,是永昌县城乡群众爱听的一种连唱带说的传统曲艺。也叫盲人说唱。早在清、民国时,就已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形式之一。盲人,也称“瞎仙”,他们演唱时,一般一个人自拉自唱自白,有的偕小丫,有的也有二三人按其扮唱的角色,对唱对,间奏中由伴奏者帮腔,有唱有白,不作表演,伴奏乐器一般只有三弦或二胡,或四胡,竹瓦、磬碗子。他们走乡串户或在城镇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演唱。唱的曲调多为眉户或民间俗调。演唱的内容多以劝人为善、孝敬公婆、尊老和睦、为国立功等小故事为主。如“十里亭”、“绣荷包”、“小放牛”、“小姑贤”、“卖布”、“观灯”等几十种。有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填充的不同内容的唱词。
  念卷 也称“宣卷”,是永昌县乡村中由来已久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据记载,念卷是由佛教的讲唱“变文”演化而来,念卷时,一人念卷文,一人吟唱佛号接音。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永昌县流行的卷文本子很多,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教宝卷,内容有劝世经文,也有佛教故事,如《目莲僧宝卷》等;另一种非佛教宝卷,内容有神道故事、民间故事,如《白蛇宝卷》《孟姜女宝卷》等。“文革”中,宝卷被列为反动文艺、迷信读物,大多被收查焚毁,遗流下来的很少曲调更少,一般有“阿弥陀佛”、“淋淋落”等。
  说快板 永昌城乡流行说快板,快板台词有的从书刊上抄来熟背,有的自编自说。村庄田间打着竹板,随时可说,也可在集体演出时表演。
  讲故事 讲故事是县内比较普遍的一种文艺形式民间故事很多,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有的是传下来的,有的是小学课本上、刊物上的,有的是根据民间轶事传说加工而成的。讲故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讲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永昌流行的故事和传说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范围也广,有讲报效祖国的、有讲清廉从政的、有讲惩治邪恶的、有讲嘲讽鞭笞恶人丑事的、有讲帮贫济苦的、有讲苦读求知的、有讲孝敬父母的、有讲宗教信仰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新编的故事很多。
  猜谜语 又叫猜窍话。城乡居民在劳动、闲暇时,坐在一块你说他猜,随时都能进行。在冬季农闲时节,青老年围火取暖,一起猜谜语,讲故事,启迪智慧,开心逗乐。小学生的课本上也常有很多谜语。县内流传的谜语非常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想象力。解放以来,县城和一些乡镇文化站,不定期地举办灯谜晚会,猜中一定数量的谜语,还要发给奖品。
  皮影木偶
  永昌县的皮影是清乾隆年间由长安传入,首先流行于清河地区永宁堡一带。其人物形象、布景、道具等均由加工好的半透明生牛皮、生羊皮镂刻而成人物身高约25厘米左右,分头、胸、腹、四肢四部分,按戏剧的生、净、丑、旦等各种形象刻制。演出多在夜间或黑厅进行。随着锣鼓音乐节奏,影子匠按剧情放置布景,然后牵动竹杆,操纵人物上场,灯光将人物形象映于纱幕上,出现“影子”,供观众欣赏。同时,影子匠按剧本台词该唱则唱,该白则白,随着音乐伴奏,说、唱、笑、哭、动、打,声形俱全皮影戏在白天利用日光演出的叫“日影子”。木偶,俗称“肘猴子”。其人物为木偶人。木偶头比人拳头稍大,刻制并镶眼珠下颔。按戏剧生、净、丑、旦的脸谱彩画,并按各类人物,制作出衣着冠戴。演出时,艺人一手执支杆一手执牵绳,按剧情作出整冠、甩袖、跪拜、舞枪弄棒、瞪眼、张口等各种动作,或唱或白,出出进进如同唱大戏。
  民歌
  永昌县流行的民歌比较丰富,内容广泛,曲调豁犷悠扬。曲调比较固定,有的曲子带有青海、陕北民歌的特色,有的是传流下来的,如《十里亭》《割韭菜》《五哥放羊》《送情郎》等有的经过融合,形成永昌地区的独有特点。由于曲调固定,群众可以随时填唱新词。民歌的题材很广泛,有歌甜蜜爱情的;有歌劳动生活的;有歌历史人物的;有歌祝福祝愿的;有歌风土人情的;还有歌传说故事以及讥喻褒扬的等等。民歌的演唱形式,有一人唱的,有互相对唱的。永昌县沿祁连山地区的乡、社,还流行山歌、少年,群众叫花儿少年,内容也广,但多以歌唱爱情为主,如《牡丹花开在河沿上》《牵连走不开》等,歌词如“哥哥是天上一条龙,妹妹是地上花一盆,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浇花花不红”等改革开放以来,歌词更趋夸张和热烈。
  美术书法
  县内书画名家,代不乏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中青年作者,他们开拓创新,不仅继承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而且开拓出木刻、根雕、摄影、油画、水彩画、雕刻、雕塑等艺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二十多年来,城乡学校、厂矿、机关的学生、教师、工人、干部和农村中农民艺术爱好者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部分作品参加了县、市、省和国内外展出。
  永昌县内,还有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永昌县民间艺术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丰富,县上不定期地举行一些艺术展览,各乡镇文化站也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了保存民间艺术,永昌县文化部门自1983年以来,对全县10乡镇流行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民间器乐曲、民间故事、歌谣等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成各种集子加以保存。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