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历代古城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49
颗粒名称:
历代古城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8
页码:
192-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西汉至宋、元时期,永昌县境内先后建筑了10多处古城,光郡城、县城就有西汉时期的番和县城(前凉时期同置番和郡)、鸾鸟县城、骊靬县城、显美县城和西晋时期的焉支县城、宋元间的永昌县城。还有汉代的南古城、北古城、沙城;西晋时的金昌城、金吕山城;西魏时的大斗军故址、以及元代的翰尔朵城等。这里重点简介一下古代郡、县故城遗迹。
关键词:
永昌县
古城
遗址
内容
自西汉至宋、元时期,永昌县境内先后建筑了10多处古城,光郡城、县城就有西汉时期的番和县城(前凉时期同置番和郡)、鸾鸟县城、骊靬县城、显美县城和西晋时期的焉支县城、宋元间的永昌县城。还有汉代的南古城、北古城、沙城;西晋时的金昌城、金吕山城;西魏时的大斗军故址、以及元代的翰尔朵城等。这里重点简介一下古代郡、县故城遗迹。
番禾县城故址
番禾县的设置和番禾故城的具体建造年代史无记载根据西汉在河西设“四郡”,并置县的历史记载,番禾县建县至今大约在2000年以上。至于番和县城的始建年代大约也与建县差不了多少年。《读史方舆纪要》载:“番和城在永昌卫西。”《寰宇记》记:“番禾县在今凉州府西百八十里,汉旧地也。”《大清一统志》记:“番禾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卫西二十里,始建于西汉”今永昌县域内的番禾县是永昌最早的古县之一。番禾故城遗址在今水磨关稍南。番和城西汉时期为番和县治,当时,朝廷在武威、番和、敦煌、居延(包括张掖)开四大屯垦区,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河西地区的屯垦事业,在番和县治设立了朝廷派出的农都尉,因此,番和县治也同时为农都尉治。东汉因之。三国魏至西晋仍为番和(后改为番禾)县治。后凉于番禾县治置番和郡,番禾县治也同时为番禾郡治。北周时废郡置镇。隋仍于此置番和县。唐仍为番和县治,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于番和县置雄州,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雄州废。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改番和县为天宝县,县治未变。五代仍为番和县治宋因之,入西夏,于此置永州,仍隶凉州。宋元之间,番和县治移置于金山之阳,即今永昌县城所在地。
鸾鸟县城故址
《方舆纪要》记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后汉书》记:“鸾鸟汉置。”清乾隆十一至十四年编成的《五凉全志》记:“鸾鸟在今永昌县西南,遗址即今上房寨子”清乾隆五十年《永昌县志》记:“鸾鸟城在县西南一百二十,汉武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筑其地,依鸾鸟故名今上房寨子即其遗址”《大清一统志》记:“鸾鸟故城在今凉州府武威县南。”历史古籍上对凉州府所属的鸾鸟县和鸾鸟故城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永昌县、一说在今武威县,不知孰对。1968年,永昌县在修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其位置正好处于永昌县西部草原大河坝滩上房寨子,即水库西侧高台地上,祁连雪峰之阴,南与鸾鸟山和鸾鸟沟口及平强沟口以及古烽燧遥相呼应。西面是永昌县域内的山丹军马场一场所在,北为两半个峡峪谷,云气烟霞缭绕。新发现的这一古城遗址,东北距永昌县城约70公,城垣久经风化,由西北东南方向设置,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夯土板筑,夯层厚8厘米~15厘米,残高4米~6米。遗址有大量灰层和兽骨,出土文物有石臼、陶罐、五铢钱、铜扣、铁犁等大量汉代遗物。还有一片铁钟残片,上有文字,锈蚀严重不可辨。据文物考古部门专家鉴定,新发现的这座汉城遗址,与大部分史书所记载的情况相吻合,故确定为汉鸾鸟县故城遗址。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严明曾赋诗《鸾鸟山怀古》一首,以证之。
万仞摩天到眼频,县依山立并嶙峋;
昆邪率众知降汉,武帝开边远轶秦。
雪岭自升青海月,松风今度玉关春;
高城低谷烟霞里,有鸟飞鸣五色新。
鸾鸟古城遗址,于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骊靬县城故址
骊靬县与鸾鸟、番和、显美县一样,始建于西汉,但具体建置年代无从考证。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汉书·地理志》记:“骊靬县汉置,属张掖郡”《甘肃通志稿》等文献记载:骊靬县置县于西汉,属张掖郡。东汉因之,三国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北魏废,并入番和县北周时,以其他置力乾县。隋开皇中力乾县并入番和县。《大清一统志》记:“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县城南”《五凉全志》记:“骊靬废县,县西,汉置永和十年,张祚遣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颜师古曰:‘取国名为县也。’南山,即照面山者来寨,是其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两汉之际,大宛、大夏、大秦等国商人,留居骊靬县城的多时达千余人,骊靬县城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重要集散地,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中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城遗址在今永昌县城南9公里的者来寨。1971年和197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曾在遗址发现一口元代铁锅(近些年来,被一些记者误写作汉代铁锅),与县境内的其他汉城不同的是,在这进行文物普查时,未发现汉代文化层,也没有发现汉代遗物新编《永昌县志》记:“骊靬的历史和确址需进一步考证研究。”现今,这里有一段古城墙被围护了起来,加强了对故址的保护。
显美县城故址
《读史方舆纪要》《甘肃通志稿》均记“显美县西汉置,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后周省入姑臧。显美县城在今凉州西北。”《五凉全志圣集·永昌县志》记:“显美县城在永昌县城东,汉置三国魏黄初中,凉州卢水胡叛,张既讨之,敌引还显美,既至武威,复进军显美击破之《隋志》姑臧旧有显美县,周废。遗址在县东一百里许,俗名古城子。”《二十五史补编》《大清一统志》、清《永昌县志》均记:“显美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古城子。”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组和博物馆先后在调查发掘今永昌县东直距45公里的乱墩子滩汉墓群时,在墓群稍东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和大量文物,专家根据古籍记载和普查实物考证,确定该遗址应是显美县城故址,从此,显美县城故址和乱墩子滩汉墓群一起被保护了起来。之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就有关于显美县事的记载。
焉支县城故址
《读史方舆纪要》载:“焉支县在番和县界。”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凉全志》记:“焉支故城,县西七十里。今名高古城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魏收《和志》‘番和郡领焉支、新障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城、新障、焉支五县地入之。”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昌县志》记:“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置县,县如山名今西南高古城距焉支山不远,殆晋城之故址也。”《甘肃通志稿》记:“前凉时从番和县析置焉支县。”《秦边纪略》记:“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和郡。”“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清乾隆《永昌县志》记:“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廓,为正方形。”据旧志所载,在主编新《永昌县志》期间,编者与有关人员对全县所有古城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遗址普遍进行厂实地调查,在调查高古城时,邀请了当地村社干部和耆老了解了群众对该城的传说,他们说:“据传说这里曾建过焉支县”现存的高古城堡位于今高古城村,在大黄山(古支山)南麓,城略呈正方形,已残东西328米,南北321米,北端有两墩,南北各置一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8厘米,有护城河,河宽4米,城南有一座约40米见方的干涝池。经文物考古部门考证,焉支古城为代遗址。1982年,永昌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斗军故址
《方舆纪要》载:“大斗城在凉州卫西二百里,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西魏时置戍于此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吐谷浑叛,凉州刺史宁觇袭执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魏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天宝六载(747年),河西陇右竹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元和郡县志》记:“大斗军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五凉志》记:“大斗军永昌县西南三十里,即塔儿湾《通鉴胜览》云:‘凉州有大: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总志》云:‘唐开元中,以赤水捉改大斗军。西接张掖,东连武威,古云大斗天宝六年,以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清乾隆《永昌县志》记:“大斗军在县西南十里,即塔儿湾也,唐志云:凉州西百里置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据古籍的一致记载,经调查核对,当年古大斗军在今永昌县西南三十里的新子镇塔儿湾村一带今遗址无存,规模无考。
永昌县城故址
《五凉志》《永昌县志》记:“永昌县治,旧有土城,在金山之阳,初筑在宋元间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张杰增拓,夯土板筑,周围七二百三十步,高丈六尺,)享二丈九尺,顶阔一丈二尺,上有雉堞二千有奇。其门四,东曰宣化,南曰武胜,各三重;西曰镇西,北曰安定,各二重门楼大小有十,位置如门之重数,腰楼四,角楼四,以备巡逻。月城四,县城正中声教楼一座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添筑南关廓城,周围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廓门二,一向东南,一向西南,县城四周濠阔二丈二尺,深一丈二尺,东西门各有吊桥,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干廷政又加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吴宪青请帑补修,凝然牢固。清仁宗庆六年(1801年)水冲城裂,八年加固。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复民国16年(1927年),永昌大地摇毁了所有城楼,北城墙雉堞坍塌18年县长李德鉴征集民工,修复城墙,折除了全部吊桥和东西稍门。民国24年(1935年)和32年(1943年),政府征民工维修城墙。1958年前后,只有东、南、西城门和翁城在,北门已毁,部分城墙也已坍塌。永昌城名为县城,实际与乡村没有多大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期,在现代建没规划之下,原有土城被逐步拆除城内些庙宇、寺观等公共建筑也逐步拆建成学校、粮仓和公用设施,以及国家机关驻地这些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平房。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还在原有日土房建筑中,面貌依旧。到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县城按照新的规划,逐步新建了楼房,如影剧院、二小教学楼、县委、县政府办公楼、钟鼓楼商场及部分职工住宅楼等50多栋现代建筑,四条大街也进行了整修,铺上了柏油。1982年始建了自来水厂,1985年成立了供热公司,其他公共设施也逐步增加。北海子公园也进行了初步整修,永昌县城显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1992年至1993年两年间,县委、县政府为迎接西部大开发,下决心对县城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后的新县城,四大街和一些主要路道上高楼林立,一座现代新兴城市拔地而起,同时加强了城市配套功能:供热、供电、给排水、通讯、交通、政、中学、小学、幼儿园、养老院、青少年和老年活动中心、书店、商贸、饮食、服务、金融、医院、影剧院以及其它服务机构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分布于四大街及主街道上在县城改造的同时,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广大民众、集体单位、联营企业热烈投资,在城南原甘新公路南北两侧约三公里长的地段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新居,开设了多种服务项目,成为永昌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西、城北、城东,均向外延伸了二至三华里地段,新修了多种建筑,开设了多种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北海子公园也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更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县城东部,在拓展、改造县城的同时,开辟了永昌县工业示范小区,建起了不少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工厂林立,鳞次栉比。昔日的东区沙滩,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工业区。工业小区的建成,将永昌县城向东延伸申了五公里。
今日的永昌县城,环抱于金山之阳。城北三里,缓缓清澈的金川河沿武当山脚从西向东流入金川峡水库;城东二里即东部工业示范区西侧,急流奔放的二坝干渠从南向北奔向水库;城南一里312国道高速公路(原甘新公路)横贯东西古姿呈“金盆养鱼之势”的永昌县城,更加英姿焕发。
斡尔朵城遗址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修《五凉志》记:“斡尔朵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俗传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唐家沙沟南八十里。有永昌王避暑宫,遗址尚存。”清乾隆五十年《永昌县志》记:“斡尔朵城,在县南百二十里,元永昌王筑,一名黄城儿,上人本呼为皇城,以其僭古今从黄字也。城南距一舍余,有避暑宫,其方址犹可识。”“俗传元宗室永昌王葬处。其西又有二墓,俗呼为娘娘坟,意其妃墓。”《凉镇志》古迹条记:“城东南百二十望,地名斡尔朵城。俗传元宗室永昌王葬处,其西又一墓,俗呼娘娘坟,意其妃墓,今无所考。”《秦边纪略》记:“黄城儿,元之永昌王阔端牧马之地,其时谓之斡儿朵城,有其避暑宫遗址及永昌王墓,今犹有遗址。”
翰尔朵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城偏西南直距40公里的皇城水库东南边沿为元阔端太子所筑宫殿和避暑宫,附近有永昌王墓及王妃墓,遗址均存黄城儿(即皇城)元时为永昌王辖地,后长期属永昌管辖,今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主编《永昌县志》时,编者与考古专家实地考查该城遗址,进一步发现遗址有大小城各一,大城在北,小城在南。互距约200米,大城方形,东西404米,南北400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20厘米。墙颓圮,残高三米东、北、南各开一城门。东面、北面和西北角均筑有城墩。大城中筑城墙数道,形成大城中的小城南面的小城呈长方形,东西338米,南北306米,墙颓圮,最高处4米,东、南各开一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0至20厘米。城墙四角各筑有城墩,每边城墙上各筑城墩4个。城四周有8米宽的护城河根据古籍的记载考查,北城、与为永昌王皇城,南城当为避暑宫。两城城廓均显出很大气势,规模宏伟,“土人呼为皇城”与史相合。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