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48
颗粒名称: 钟灵毓秀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53
页码: 159-211
摘要: 本文通过云庄铺翠、北湖烟雨、金川峡风情、西大河水库风光、美丽奇妙的窟窿峡、东大河与皇城水库、西岭晴岚话焉支、“龙腾”“积雪”说祁连、东岗晚照昔与今、雄伟的汉、明长城遗址、丰富的汉代墓葬群、历代古城遗址几方面介绍了永昌县。
关键词: 永昌县 史料 地方志

内容

云庄铺翠
  巍巍祁连,从西向东、横亘于永昌县南。距离永昌县城东南25公里的祁连山中,有一处方圆五公里的山峦,叫云庄山。云庄上有一处石窟群和寺院遗址,这就是永昌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云庄铺翠”。
  若非那块几乎被野草和苔藓掩没了的“松云涌翠”四字石碑,很难想象,在祁连山崇山峻岭之中,还有这样一个美妙如画的地方。
  云庄山,风景秀丽,美妙如画。山上苍松参天,幼林密布,轻岚飘缈,云气暡罩;山下幽谷叠翠,细流潺潺,麝獐出没,鸟语花香站在峰顶远眺,山北有东大河从西向东环绕,山南是广袤无际的草原和银装素裹的雪岭。石窟寺四周尽是奇峰峡谷萦回相系晴天,山峰高耸,像勇士挺立于苍穹;雨后,岚烟淡裹,似少女飘逸于云海;雾天的早晨,那白浪蒸腾的雾霭忽浓忽淡,如波涛涌动,若站在峰巅,脚下浮动着缕缕云气,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当红日正午,骄阳似火的时候,你徜徉贪觅在密林香谷间,望着那万紫千红的野花,尝着那又酸又甜的地朴子,呼吸着闹市里绝对没有的清新空气,或唱着山歌,或谈论着人生的乐趣之时,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云庄山,十足似静谧神奇、奇妙壮观的蓬莱仙境。
  在云庄山附近,还有两处石窟寺。据考,大概也是云庄山石窟的卵生兄弟。一处在云庄寺东南约2000米处,耸立着一座如斧劈刀削的石崖,叫石佛崖,独峰兀立,峭壁凌空。石崖绝壁上凿有大小窟洞9个,大的窟洞里曾塑有佛像。绝壁上还留有很多一尺见方的石孔,是原有栈道的柱孔,非五六转不能上。崖顶北端原建有一座亭阁,昂首风动,十分险妙。
  另一处是云庄寺北约一千米处的灵官殿石窟。有石窟洞4个,这里原也建有寺观,叫灵官殿。在石窟南百米处,有一巨大的方石夹道,形成石门,称通天门。从这里翻过一座小山,则是通往云庄寺的捷径。
  游览了云庄山石窟寺,循着寺南古代的老路向西下山时,一路上还有不少目不暇接的趣景,特别是看着半山平处那一双终年不涸不溢的石井和那尊绿苔隐蔽的“松云涌翠”石碑,似乎听到了千百年来历史的衷诉,又似乎看到了云庄寺这个旅游胜景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诗一首:
  云庄铺翠
  云庄石窟邑东南,秀峰峭壁挂云海;
  碧潭涧水斜径上,幽林深处寻獐梅。
  晋唐佛迹遗今世,牧人禅僧相作伴;
  云庄铺翠绝胜景,劝君盛暑凭游览。
  北湖烟雨
  永昌县城北一里许,是风景秀美的北海子公园。永昌八景之首。
  北海子公园,古称北湖,是永昌县天然胜景之一。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杨柳苍翠,清泉滢滢;亭榭塔寺高下参差,山水湖色流光溢彩;鱼场鹿苑互照,田园农舍映辉。酷似一幅神韵天成的巨大画卷。
  这里的天然之美是大自然的无私杰作。清幽、静谧、舒适、温馨,令人心旷神怡,惬意无穷。春夏秋冬,各方游人络绎不绝。确实是一处理想的旅游胜景和避暑胜地。
  北海子被开辟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观赏地,历史已很久远。据永昌旧志记载:盛唐时期,在此敕建了金川大寺,为永昌第一禅林,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已蔚然成林。由此可知,她于盛唐时期已形成雏形。由于历史的兴衰和变迁,这块美丽的地方,曾经几度春秋,几度沧桑。然而,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爱是无穷无尽的,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的现代人,也给大自然奉献了挚爱。因此,如今的北海子,经近几年大量投资整修和拓展,她以崭新的风貌,告别了寂寞,走出了历史,为新时代的人们,增添了幸福和欢乐。
  北海子公园依山傍水。北面武当山是公园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登临山顶向南俯瞰,永昌县城犹如绿树碧水围拢起来的一颗翡翠,闪闪发光,呈金盆养鱼之势。向北远眺,龙首山峰峦多姿,气势磅礴,谷壑幽深,峭峰怪石凌空欲飞山上,自下而上点缀着一座座不同风姿、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1100个台级相通,香烟缭绕,钟磬微微;山腰,新栽种的松柏诸树,细枝嫩叶,茁壮成长;山涧,每当大雨过后,洪流一泻千丈,站在涧口向上望去,颇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令人心弦撼动。还有著名的形态各异的“北山伏狮”隐居其间。山脚,金川河由西向东,蜿蜒逶迤,清澈见底的河水犹如一条洁白的玉带,弯弯曲曲穿越公园,与东大河支流——二坝干渠汇合,湍激奔放,流入金川峡水库。公园西部,是千百年来丰富的地下水溢出形成的沼泽地,这里泉眼密布,细流淙淙。一片绿毯似的草地上,无数小溪蹦蹦跳跳挤入金川河。如今这些如脂如膏的丰富水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沿河一带修建起一个接一个的虹鳟鱼场,鱼浪滚滚。公园东部是跌宕起伏的水云山、欢快奔腾的二坝河和陌阡纵横、绿波滚滚的麦田碧野。
  公园中心,更是风景如画,令人神往。古称永昌八景之最的“柳池漾月”的海子,周围被亭亭玉立的丝柳和高大苍劲的古杨合围,犹如捧出了一面镜子。海子中心,建有两座精美的仿古亭,有水泥拱桥相通,远远望去,像一艘彩舸浮于水面。海子水深两米左右,清冽碧透,波光粼粼。每当朝阳初升或夕阳斜照的时候,湖面上金光闪闪,彩霞片片;风平浪静时,湖周围的亭市蜃楼。若站在湖心亭观看湖水,仿佛置身于透明如镜的千丈水晶宫里。你若留心的话,还会看到远在几千米以外的武当山顶的孔庙等古建筑倒映湖中的遥影,与塔影形成一对相思情人,遥遥相峙。入夜,周围一片寂静,微风轻舐着细柳,吹拂着水面,水面上不时泛起串串涟漪。静谧的湖堤上,一对对恋人窃窃私语清逸的月光洒在湖水里,显得那么安逸,那么清丽只有远处传来的蝉鸣,不时打破这里的沉寂白天的湖面上轻舟片片,生气盎然,别显一番情趣。
  海子北沿,雄伟的水云观面湖而立。观内经声琅琅,一派肃穆;观前“法轮转经”碑碣俨然,两尊石狮栩栩如生水云观后,是富有现代建筑风格的人工湖。人工湖是近几年开挖的,占地七千多平方米,一腔碧水通过一条地下暗道由海子注入人工湖里,暗道里水声潺潺,古“水榭听潺”即此。湖的中心有小岛,岛上屹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仿古水榭,名“永昌亭”,昂胸翘首,凝视四方。一座雅致的曲桥通达湖的西岸人工湖水域宽阔、碧波荡漾,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映衬下,宛如一位柔情密意的少女,冰雪肤肌、纯洁活泼,吸引着远方客人频频而至。每逢节日,这里尤显得生气勃勃,充满着现代生活的浪漫气息。湖面上轻舟摇曳,悠闲自若。乘船的人儿手持桨板,一桨一桨拨动着水面,溅起簇簇水花。船儿时而前进,时而旋转,时儿停歇,小船过处,留下一道道微微银波在这样的意境中,会使人产生无限的追忆,咀嚼出无尽的人生况味湖西,那一组组雄伟、俏丽的现代建筑,引人注目、催人振奋。首先看到的是通高13.95米的腾飞,三足鼎立,一只精雕大鹏立于塔顶,跃跃欲飞,象征着永昌县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像大鹏一样展翅腾飞“塔”。塔后建有标准的成人和儿童游泳池、游乐场、儿童乐园、旱冰场、跑马场、打靶场、古建戏台以及其他建筑。还有位于原金川大寺,初建于唐代、重建于明初,历经风雨洗礼的七级佛塔一座。佛塔与大寺前两棵百年古杨对峙相望,宁静壮观。登上宽宏庄严的古塔台基远眺金川河畔,麦浪翠林、小桥流水、牧笛渔歌,在缕缕轻雾衬映下,一幅生动的农家牧歌图历历在目。在海子与人工湖之间,是一处宽畅明亮的游戏茶舞厅,优美高雅的韵律不时飞出室外,飘向远方。海子南,一片高大挺拔的白杨林,熙熙攘攘,直插云天。林间条条小溪弯弯扭扭,绕过块块草地,流经晶莹涌翠的“香泉喷馥”,入拱桥,潺潺而下,进入“沙桥观鱼”之处。密林左侧的“马踏泉”,更引人入胜。千百年来,马踏泉以其独具的魅力深深地牵系着人们的思绪,虽然杨家将从未涉足河西,然而杨满堂战马踏出清泉的美丽传说久久萦绕着她。泉上建有一座精美秀丽的六角仿古亭,名“马踏泉亭”,亭下是沁凉甘醇、碧如琼液的清泉。泉水深两米多,泉底时有气泡泛出,形成一串串晶莹玉洁的粒粒银豆,散浮于水面,许久才逝。泉水的浮载力很强,有人把金属钱币放在水面,久久不落多少年来,永昌县城居民从生活实践中体察到,马踏泉泉水能医百疾,用它熬煎中药,效力尤佳。近几年来,经科研单位测定,马踏泉泉水有较理想的含锶量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马踏泉和白杨林以南,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芳草地、花圃和近半个世纪树龄的沙枣林,占地15000多平方米,这里叫“溢香园”。你看,老态龙钟的沙枣树清素坚韧,银叶金花,丰冠蔽日。她虽然没有艳丽的哗众取宠之态,但每年五月,秀滴滴的金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阵阵芳香,使人陶醉,更催人头脑清醒。这一片草地老林之中,饲养着二十多头白唇鹿,鹿群时而隐蔽于密林中,时而欢奔于宽阔的草地上,浑重的鹿鸣不时在林空回荡。草地北面的花圃里,种植着桃、李、松、柏诸树和牡丹、芍药四季花卉,从春到秋,鲜花盛开、群芳斗奇、情韵无尽。
  海子东,是错落别致的古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水云山。山脚下,一条式样新颖、色彩斑斓的曲径式仿古长廊,犹如巨蟒爬山,从海子北端的绿漪亭起,向南穿越观海亭(三联亭),经混元洞,伸向马踏泉亭两丈许的“雷峰摩云”,再折转腰径左转向北,倚水云山西崖拾级而上,爬上山顶的显美亭,曲折返转,气势恢宏。显美亭旁的“奎阁夕照”石碑凝重端庄,似一帧精美的典籍记载着这里昔日的一切。与显美亭并立的,还有宏伟壮观的“一宇观”,观坐北向南,由大殿、东西配殿和山门组成,构成四合院。一宇观山门屹立在十多米高的水云山之阳,山门前依高低错落的地势,筑成钢筋混凝土白色仿古雕栏,有三道三层台级。踏级而上,站在山门前,“宇观览胜”之感更加真切。
  登上水云山,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水云山像一块质朴纯洁的绿宝石镶嵌在公园之中。山上,轻雾漫漫、绿树繁茂、安逸宁静,这里没有城市的浮躁与喧哗,没有人为的污染,一阵阵微风吹来,清新的泥土味里夹带着从沙枣林、香草湖、麦田、菜园飘来的芳香,令人陶醉。站在山顶举目四望,周围的景象倏然映入眼帘:南天雪岭、县城丰姿、秀山丽水、古塔水榭……田园诸景,像诗一样涌上心头,令人心旌荡漾、心胸豁朗,恍若置身于物我两忘的仙境之中。沿着林间小径和弯弯细渠,踏着潮湿的泥土,进入蓊郁苍茫的密林腹地,又好似到了“天外天”。那里山风微拂,黄色的泥土敞开胸怀,忘情地拥抱着一切。婀娜多姿的细柳嫩榆、挺拔素朴的俊杨翠槐,伸出长长的肩臂,接唇相吻、握手言情。林间虫儿啾啾、草木葳蕤,各种翠鸟穿行于林间,远远近近的鸟鸣,悠悠扬扬、缠绵悦耳,犹如空山鸟语。挤出密林,站在水云山北崖向山下俯视,怪石犬牙差错,山道陡峭崎岖。小山顶上的电视差转台昂首挺立,铁塔伸向苍穹,塔尖上飘浮着朵朵云夜间的塔顶灯,同天边的星星样,闪烁着光芒水云山东头,是高低错落、清净壮观的普济寺,寺临急流奔放的二坝河寺前清泉泛醇,一片青绿;寺后果林片片,万紫千红。夏秋之际,黄杏、红果挂满枝头,煞是可喜可受。
  北海子公园,这块碧绿如染、青翠欲滴的避暑胜地,她不仅赋予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诗一般的韵味。
  附诗一首:
  北湖烟雨
  永昌北湖似西子,烟霞滃绕景色奇;
  清泉汨汨映朝霞,碧波涟涟泛小舸。
  山青湖翠柳含笑,金河流急塔影斜;
  高天遥看古建胜,密林远听磬声悦。
  暑夏石兰沁脾肺,马踏泉凉百疾医;
  水云深处情侣醉,新鱼池畔尝肥鱼。
  溢香鹿苑意最浓,田园诱人情更切;
  佳景酣梦犹未尽,情似恋人常相思。
  金川峡风情
  在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山营盘顶两山之间,有一条绵延十几状如蛇行的大峡谷,峡谷两岸危峰耸峙,岩壁如削金川河主流流经谷底,碧水涛涛,声如迅雷。这就是永昌历史上有名的金川峡大峡谷永昌八大景之——“金水潺声”,就指这里。
  如今的金川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以朴素而自然的美丽,吸引着八方游客。
  这里有一座碧波荡漾的中型水库,名金川峡水库。金川峡水库,是1958年全民动修建的。峡口,一座银灰色的长260米、高30米的大坝镶嵌在狭窄陡峭的壁中间,这就是拦河大坝。大坝南面水,总库容量为650万立方米。二坝干渠和金川河源源不断地流入水库四十五年来,这座水库,以她丰富的乳汁,养育着河西堡地区、金川地区的工业、农业和城乡人民,成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防洪、养殖、发电、旅游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一条柏油公路自永昌县城经水库穿峡谷直达河西堡又至金昌市水库右侧的一座年发电量710万度的小水电站,背靠峭壁,岿然耸立大坝左右各建一条输水隧洞,暗流急驰左侧有条非常溢洪道,最大泄洪330立方米秒。再下是年产30万公斤的营虹鳟鱼场和挤满峡谷的私营虹鳟鱼池。清静流霞,鱼味飘香水库管理处的前后左右,白杨碧郁参天,细柳婀娜摇曳,枣李果杏娇艳竞放,似一处桃源胜景。水库西南岸是齐家文化遗址水库西不远是金川西村所在地,古名肖湾。这里的汉明长城,向西穿过水库西面的御山峡蜿蜒磅礴、伸向远方。这里有壕墙山上的花大门石刻,有在敦煌壁画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圣容石佛瑞像和圣容寺,有建于盛唐时期的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容佛塔两座,还有西夏时期的“六体”文字石刻以及高昌王墓等珍贵的历史遗迹。
  美丽的金川峡水库,她像天山的天池那样宁静,又似西子湖那样热情而火红。碧绿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绿得那么清纯、蓝得那么倩秀。这里自开辟为旅游胜地后,各项服务功能齐全,游人如织。水库中心建起的巨大的活动浮台,设置的大小汽艇,开辟的“水上飞人”等活动项目,不仅使游人能够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能领略到古代诸多文化的历史风韵。
  西大河水库风光
  西大河,原名大河口,是永昌县境内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祁连山海拔4442米的冷龙岭之北。这里有现代冰川,终年积雪。融化后的谷水,经源头主要支流大、小乌龙沟,鸾鸟沟,平羌沟,脑儿墩沟,古松林沟,从南向北在大河坝汇流成西大河后,注入西大河水库。西大河水库,是1969年至1974年建成的中型水库,总库容680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它承担着永昌县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乡、城关镇及军马四场、黑土洼农场共23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养育着10多万勤劳的人民。西大河水库,位于永昌县城西南60公里的大河坝滩,古称上房寨子,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小盆池。水库的东北边缘,有一个天然峡口,叫两半个峡,峡口处筑起了一座长294米、高37米的水库大坝,看上去犹如一道雄伟的屏障,拦截着咆哮的洪水和甘纯的清流,形成了一个绿色的高原湖泊。站在水库西北角的鸾鸟古城高地向四周远眺,东面的娃娃山大草原,西面的黑土槽大草原和南面的脑儿墩草原,碧波绿浪,一望无际。军马场一场六个牧畜队的马群、牛群、羊群像黑色的、银白色的珍珠一样撒落在水库四周的绿色绒毯上,耀眼逗人。水库的南面是脑儿墩、平羌口、鸾鸟口的诸山异峰,层峦叠翠,插入云天。峡谷间,松柏林木葱葱郁郁,珍禽异兽多不胜数。碧绿无垠的湖面,波光岚影,云水邈邈,似一块银色的明镜镶嵌在千山万峰之间,构成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三平方公里的水面上,虽然没有投放过鱼苗,但不知名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水库管理人员说,最大的约有七八斤重。深灰色的、白色的、麻色的各种候鸟时而低飞、时而嬉水,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如诗如画。
  西大河水库四周的广大草原山地,是永昌县西部草原的一部份,这里曾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西汉时期、盛唐时期和明清时期,这里连及焉支山下都曾设官马养殖场所。清代,这里称为大草滩,名将王进宝曾多次出兵安定大草滩秩序,留下了“王进宝鞭扫大草滩、马踏定羌庙”的历史故事。1969年至1974年修建水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经文物考古部门考证,认定是西汉建于永昌古县地的鸾鸟县故城遗址,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东临水库,南与鸾鸟山口,平羌口及其古代烽燧相呼应,地势十分险要,清代人严明曾赋诗写照:
  万仞摩天到眼频,县依山立并嶙峋;
  昆邪率众知降汉,武帝开边远轶秦。
  雪岭自升青海月,松风今度玉关春;
  高城低谷烟霞里,有鸟飞鸣景色新。
  70年代的电影《牧马人》《蒙根花》《王昭君》,都曾在这片草原拍摄外景,银幕上那绚丽的西部风光令人陶醉。2002年,修筑了条从水库穿越祁连峡谷通往青海门源县硫磺沟高原沙石公路,打造了引硫济金这个高原输水工程,堪称历史奇迹水库以下,一个个小水电站,欢快轰鸣,给草原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光明。
  美丽奇妙的窟窿峡
  窟窿峡,是西大河水库风光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库风光的精华部分。不过水库风光是以博大、辽阔、壮美多姿、浪漫深沉为特点。而窟窿峡好比是水库风光中的一个特写境头,把峭壁险峰、谷水、苍松、峡谷,聚集在你的眼前、你的脚下,你可尽情地蹚谷水,爬悬崖,攀山峰,钻松林,采集野花药草,欣赏珍禽异兽;还可以享受旅游接待点具有民族风情的手抓羊肉等各色饮食,和歌舞、骑马等各种娱乐项目。
  窟窿峡全长约35公里,上起西大河水库大坝出口,下至毛家庄口里头的西大河出口,西南东北走向。旅游者可乘大小汽车从毛家庄进入口里头,通过曲折蜿蜒、幽深静谧的峡谷,一程一程进入到使你惊叹,使你啧舌的绝妙胜地。进入峡口后,首先经过西大河林场,行约5公里,就到了叫石梯子的地方,这里有军马场二号电站,汽车只能到此,往前只能人畜行走。上行是插箭门,原设水文站,20世纪70年代后期撤销。再往前行是大黄小黄冰沟,继续向前是关煞洞子,不远处即到达水库大坝。窟窿峡满峡都有欣赏不完的壮丽景色,处处都充满着诱惑和魅力。峡谷里遍山苍翠,诗情无限。峡谷西侧古松参天,纵横的沟壑和嶙峋的奇峰怪石被一片片苍翠覆盖着,满山葱笼的林木把山峦妆点得生机勃勃,裸露的岩石多是岩壁。密密的松林里,偶尔透进一点阳光,像天上筛漏下来的星影。密林中到处可见新鲜的野蘑菇,可信手摘。转弯处,回首俯视来路的山峰隘口,好像多幅优美多姿的画卷悬挂在天边。行进间,如抬头仰望南天,隘口高峻的悬崖绝壁巍然对峙,似一扇不可逾越的天门,令人生畏。峡谷东侧,山势较为平缓,松林稀疏,山崖下和坡坎沟溪里,生长着黄柏、金露梅等各种茂密的灌木和不知名的草本植物。草丛中各色花朵五彩缤纷,争芳斗妍。这里野牲出没,百鸟和鸣。峡谷谷底弯弯曲曲疾驰奔放的西大河水,清纯见底、波光粼粼。这初出岩谷、一尘不染的冰谷之水,喝一口似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美丽奇妙的窟窿峡,是人们休闲、度假、探险的理想胜地。
  东大河与皇城水库
  东大河是永昌县第一大河,古称转涧口。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它的上游由近20余条小沟小河汇集成两条河流,一名直河,一名斜河。二河流经40公里左右的皇城滩汇流而成东大河。东大河经过博大宽阔的黄城滩,绕过宁静兴旺的沙沟寺,一路咆哮,一路狂奔,以每秒3米多的速度冲向东大河口。在东大河渠首枢纽工程的控制下,河水分配到永昌县东河地区南坝、六坝、东寨等乡镇和东寨、玉皇地、玉宝等国营农场以及武威市的金山、清林两乡部分村社,灌溉农田30多万亩。东大河渠首枢纽工程一年四季还为金川峡水库输水,保证着金昌镍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永昌县皇城水库1959年筹建,曾两上两下,到1981年完成了40%的工程总量。1981年,永昌县人民政府承包续建,至1985年完成了全部工程,筑起了一条长501米,高45米的拦洪大坝,修建了辅助设施,总库容800万立方米,上控集雨面积103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调节工农业用水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皇城水库,位于皇城滩盆地骆驼脖子处,上距肃南县皇城区政府驻地3公里,下距永昌县城45公里。在祁连山北缘浅山区中,永皇公路直达水库。皇城水库是永昌县诸多旅游胜景之中一大胜景。水库四周,群山草原怀抱,悬崖绿山相望,一片葱郁,一片秀丽。站在大坝放眼远望,那静静的湖水碧绿如染,清净澄澈,在阳光照射下,灿烂明亮。划行在水库里的几叶小舟,自由自在地嬉于水面。小汽艇来去急驰,荡起一缕缕银波细浪。水鸟翱翔于上空,鱼儿跃浮于水面。远处的高山雪影倒映湖中,近处炊烟袅袅,到处充满诗情画意。水库南面碧绿的草原上,羊群、牛群点缀其间,帐篷座座,轻岚飘忽,牧歌嘹亮,一派生机。水库之西,是皇城河的主河道,这里小沟小溪纵横交错,到处长满了河柳灌木。密林中,有围栏圈护,放养着祁连鹿群,还有不少食草野牲,这是皇城羊场的野牲天然养殖场。水库的西北边缘处,有一似刀劈的悬崖绝壁,叫石佛崖。据说很多年前,古人在石崖上雕刻了不少石佛像,今已风化无存。稍西,是皇城羊场驻地,屋舍片片,生机盎然。
  永昌县皇城水库所在之地,明清以前就称皇城滩。皇城滩历来就是一块发展畜牧和避暑休闲的胜地。这里气候适宜,冬暖夏凉,雨量适中,空气湿润,阳光充足。古时候,远在汉代,这里是西羌放牧的地方,后来,历朝历代都为争夺这块丰腴之地不断发起战争。元朝时,窝阔台二皇子阔端当永昌王时,在这里修造了斡耳朵城,即永昌王城和宫殿,住有其嫔妃眷属,还有祁连山牧场的大量马牛羊财富和所属人户(永昌城中的宫殿是其官署)。斡耳朵城遗址在今皇城水库东南边缘台地上,遗墙残高2米~3米,附近有永昌王墓和嫔妃墓。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斡耳朵故城所在地的皇城滩古名苕蓼,东西袤百余里,南北广百里,南抵青海,北出蹇占山口(头坝口),可达永昌城,东北出西营河谷可通武威。俞浩《西域考古录》记:“黄城儿。元永昌王阔端藩封地,蒙古谓斡耳朵城,宫殿茔基,迄今遗址犹存。在前代谓苕蓼焉,南北朝时名最著。”《十六国春秋》记:“晋义熙七年(411年),秃发傉檀自乐都伐北凉,五道俱进,至番和苕蓼,掠五千户而还。九年,沮渠蒙逊自姑臧西入苕蓼遣兵袭卑等部是也。土地肥沃,于屯牧为宜。西北至永昌一百二十里。”如今这里划属肃南县皇城区所辖。
  游览了皇城水波胜景,再回到永皇公路经过的泱翔乡,即沙沟寺,可以慢慢欣赏这里的藏族风情。沙沟寺,历来由永昌管辖,1964年划隶天祝县管辖,几年后,划隶肃南县皇城区管辖至今。沙沟寺乡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有少量裕固族和汉族的民族乡。这里的藏族同胞生活优裕,热情好客,他们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藏语、汉语通用。沙沟寺,环境幽静,四周山峦起伏,草地麦田碧绿,牧场辽阔,牛羊满山。聚居区欢快热闹,远牧区清逸静谧,饶有一番风韵。一走进沙沟寺,立刻就能体会到这里藏传佛教的风韵。沙沟寺这个地名,也是因这里原就有个寺院叫“沙沟寺”,藏语称“目泱翔贡吧”,该寺初建于清代,废于1959年,1968年重建,气势宏大,1993年迎来了第十世活佛。这里成了信教群众的活动场所。
  西岭晴岚话焉支
  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叫大黄山,古称焉支山里。海拔3978米,南北宽21公里,东西长36公里,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脉之间,形成龙口戏珠之势。国道甘新公路从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通过。两山南北对峙,在十五里山口形成了河西走廊上12公里的蜂腰地。山上有茂密的松林、珍贵的动物,出产优质大黄。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水草丰美,自古以来为天然优良牧场。
  焉支山是座宝山,也是座名山。严冬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盛夏岚雾缭绕,瑞气脉脉,永昌县古称八大景之一的“西岭晴岚”就指这里。
  何谓“西岭晴岚”?就是指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黄山顶会出现岚雾缭绕的自然景观。远远望去,霞光披顶,轻岚缠腰,好像一群神态婀娜,彩衣飘飘的仙女游逸于西天。多少年来,这一美妙的自然景观,给永昌和大黄山下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回忆。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在古代,焉支山上长满了珍贵的松柏诸树,又出产珍禽异兽。所以,古时候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作青松山或瑞兽山,到现在,山上还是香柏馥郁,巨松参天,珍禽异兽出没。后来,这座山上又长出了一种叫胭脂花的花,满山遍野妍红娇丽,香飘百里,所以,人们又把这座山叫胭脂山了。为此,还有个神奇的伟说。什么时候改叫焉支山,不得而知,但在西汉时,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败匈奴的记载。焉支山又在什么时候改叫大黄山,也没有记载。是因为山上又出产大量的而且品质优良的大黄而名。传说还出现过一个千年大黄娃娃。直到现在,牧羊人还能挖到较大的大黄,但已经很稀少了。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出产金子。据老年人说,远的不知,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人在这里挖过金子,现在还留有古人挖金的遗迹。今山丹县老军乡曹家口子一带就探明有金子,但金的藏量大小、含量高低,需进一步勘探、分析。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从远古至今,不仅山上森林茂密、百草丰美,而且在她的周围有方圆数百里的优良天然牧场。据记载,西周时期有氐羌或羌戎游牧,春秋战国至秦由月氏驻牧。后匈奴赶走月氏,由匈奴驻牧。《史记·匈奴传》记:祁连山,焉支山……林木茂盛,绿草如茵,冬温夏凉,是游牧民族的乐土。到西汉初,汉朝派大军驱逐了匈奴,匈奴因失去焉支山、祁连山,曾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即焉支),使我嫁妇无颜色。”《太平寰宇记》记:“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其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同。”这就是说焉支山和她的四周都是极好的牧畜之地。西汉王朝在河西建郡置县后,在焉支山置官马场,大力发展畜牧业。《汉书·地理志》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后来各朝各代都重视在焉支山发展养畜,如北魏《魏书食货志》记:以河西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蕃息,马至二百余万,骆驼半之,牛羊则无数。及至隋唐,仍未放松在焉支山养畜。直至现在,在古焉支山下,仍建有亚州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可见焉支山,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宝地之一。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还与一个自然现象有关。多少年来,永昌、山丹的老百姓体验到,凡焉支山顶常有云雾缭绕的年景,雨雪丰盛;凡焉支山缺云,年景干旱。
  再说焉支山是座名山。据《甘肃省志》记:传说帝尧陶唐氏时,命禹治水。陶唐氏时治水成功,期间大禹到过焉支山,大禹曾导弱水至合黎山(在今张掖地区),余波泄入流沙(山丹城西北角有大禹导弱水碑);导黑水到三危山。这是中国帝王第一次到焉支山和河西的记载。
  焉支山是座名山西汉初,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春,率万骑,越5国(在今河西境内,分属浑邪王与休屠王)在焉支山等地,与匈奴激战,大获全胜。杀折兰王、卢候王,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和休屠王“祭天金人”。匈奴十之七被歼,一举打通了河西走廊。是年夏,又以万骑进祁连山,击破休屠王,浑邪王所属各部;是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人降汉,汉以其地置武威郡(今民勒东北)、酒泉郡(今酒泉)以统之。从此,焉支山成为胜利者的象征。
  焉支山是座名山。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炀帝至张掖,裴矩遗使让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27国来朝。炀帝命武威、张掖士女盛装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艳者,郡县应即督责。骑乘充塞,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炀帝在焉支山设观风行殿,宴麦麹伯雅、吐屯设及诸国使者,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炀帝随设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东)、鄯善(今新疆若羌)、县末(今新疆且末)四郡,广开屯田,抵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从此,焉支山名驰西域。
  焉支山是座名山。《读史方舆纪要》《五凉志》等记,西晋时,在焉支山东南脚下,以焉支山名置焉支县(遗址在今永昌县红山窑乡高古城村一带)。后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并入番和,历三百多年,焉支之名广为史传。
  附诗一首:
  西岭晴岚话焉支
  焉支高耸山永界,盛产松鹿大黄金;
  融流潺潺浇肥地,千载悠悠牧马营。
  昔日蜂腰挂大锁,而今国道穿西东;
  寒冬磨顶皑皑雪,暑夏雨后晴岚浓。
  焉支山从什么时候叫作大黄山,不得而知,但这里有一个有关大黄山由来的有趣故事。
  古时候,焉支山有个叫香狗的孩子,从小失去双亲,由哥嫂抚养,他长到十五岁时,哥嫂因战乱不知去向,他就跟别人上焉支山挖大黄卖钱度日。一天,他正在一个崖上挖药,忽然看见前面一个峭壁旁放出五色光芒,赶忙去看,只见莽草丛生,再什么也没有。他心里顿生疑窦,听挖药的人说过,大黄长到一百年就会发出光芒,长到一千年,就会变成人走动。香狗多么想有个伙伴和他一起玩耍。又一天,他又来到了那个山崖上,一边挖药,一边注意前面的峭壁。忽然,他又看见了五彩光芒。于是,他悄悄凑近峭壁观察。一会儿,从五彩光芒里走出一个和他大小差不多的小姑娘,她在陡坡上跳起舞来。香狗慢慢地靠近小姑娘,一把抓住了她的彩裙。小姑娘吓了一大跳,然后哀求地说:“小哥哥,你放了我吧。”香狗忙说:“小姑娘别怕,我是好人,你是千年大黄变的吧?我们一起玩好吗?”说着他松了手。小姑娘知道香狗是苦孩子,就说:“好的,我们作朋友吧,我可以帮你挖药。”就这样,他们每天在山上玩耍,小姑娘还帮香狗认识了很多种药。香狗挖的药多了,卖的钱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就这样,三年过去了,他们也一天天长大了,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有一天,香狗请小姑娘到自己的寒舍来玩,被一个坏蛋瞧见了,坏蛋心想:这穷小子从哪里领来这么俊俏的姑娘呢!于是,他把这事报告了焉支县令。县令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命手下和那个坏蛋,每天偷偷上山跟在香狗后面窥视。他们终于发现了小姑娘是个千年大黄变的。焉支县令为把这个宝贝弄到手,在他们常走的路上挖了一个陷阱,在上面铺上树枝撒上土。一天,香狗和大黄姑娘玩耍时掉进了深坑。大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是坏人要陷害她。她想飞出去,但香狗又怎么办?她爱着香狗,不忍留下他,于是,决定舍身救香狗。她含着泪说:“香哥,我要变成大黄,你马上吃了我,你就可以出去。”香狗一听,泪如雨下,说:“就是死我俩也要死在一起。”他俩抱在一起失声痛哭起来。突然,上坑上面一阵狂风,闪出一个影子,他们以为是坏人来捉他们,抬头一看,一条巨蟒爬了下来,他们吓得缩成一团,谁知巨蟒说话了:“善良的人啊,不要怕,我是天上的龙,是来救你们的。快闭上眼睛爬上我的背。”他俩刚爬上龙背,只觉得一恍,就出了陷阱。睁眼一看,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站在前面。老爷爷说:“大黄姑娘,你千年修炼已成正果,香狗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你们相亲相爱,今天由我作主,你们就结为夫妻,赶快下山到别处谋生去吧。”大黄姑娘和香狗含泪给神龙老爷爷磕了头,下山去了。
  第二天,焉支县令带了一帮人,来山上看动静。他们来到陷阱旁一看,陷阱被踏塌了,知道大黄姑娘已跌进去了,县令不由狂笑起来。正在他得意之际,一阵狂风骤起,把焉支县令和那个坏蛋一起卷入陷阱,接着陷阱复平。吓得几个差役掉头就跑,。不出几天,在焉支山上出现的这桩奇事,传遍了邻近郡县,老百姓兴高采烈,说上天有眼,为民除了恶人。于是,老百姓凑了钱,在焉支山上修了一座寺庙,并铸了一口大钟,取名天仁寺,后来又叫钟山寺,一年四季敬香击钟,感谢神仙保佑。从此,焉支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大黄姑娘和香狗的功德,就把焉支山改叫大黄山了,把响水沟改叫香沟了。
  “龙腾”“积雪”说祁连
  永昌县古有八大景,其中两景在县南祁连山中,即“南峪龙腾”和“天山积雪”。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人们向往的自然风景区和古迹胜地。她们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美妙的享受,她们深藏着丰盈厚实的脂膏,养育了一代代生灵。人们为了永远记住她们的恩惠,就给她们戴上了一顶顶美丽的桂冠。这“南峪龙腾”和“天山积雪”两景源于大禹治理东、西大河的传说。由于东大河源头的大白龙按照大禹的旨意,年年适时播雨,它每次播雨时就要化作一条银色云龙,从南峪谷底升腾起来,播过雨后隐匿而去。后来,即使它升入天界去,还时常来这里播降甘露。因此,这里的人们就把这个现象称“南峪龙腾”和“天山积雪”了。
  那么,这“南峪龙腾”和“天山积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所谓“南峪龙腾”,是说永昌县城祁连山东大河纵深处,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夏秋三季里,万里晴空、阳光炽热,忽儿有浓云升腾、滚滚向上,飘动于峪谷之上,形如升腾的飞龙,昂首摆尾,美妙壮观。而每出现这种景况时,山里山外总会落下盈盈细雨,因此,人们就把这个自然景观,喻为“南峪龙腾”。所谓“天山积雪”是指永昌县南祁连深处的雪峰和冰川。祁连山,古西羌称天山,羌人谓天为“腾格勒”,也叫雪山。是说站在永昌城远眺祁连,雪峰高耸,银装素裹。灿烂的阳光洒在雪峰,更是银星闪烁,白光耀眼,显得清素可爱。所以,人们把此景称作“天山积雪”。
  巍巍祁连山,像一头沉睡欲醒的雄狮,横卧在河西走廊以南,古称雪山、天山、南山。它西接阿尔金山,东接秦岭、六盘山,延绵1000多公里。它山谷相间,多雪峰、冰川。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矿物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祁连山是黄河和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祁连山脉的最北一支,从西向东横亘于河西走廊以南,绵延起伏、层峦叠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今永昌县域南缘的冷龙岭,海拔4843米,是祁连中部的最高峰。就在这座山脉的前前后后,生活着数百万百姓。今永昌县的新城子、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等乡镇的部分村社都在祁连山脚下,有的在浅山中、出门就上山,别具风情。
  祁连山是座雄伟博大、深沉富足的山,也是座险峻秀美、邃幽神秘的山。她从西往东,经永昌县域的山脉就有120多公里,纵深儿十公里。纵观全貌,竟有叫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魅力。
  祁连山的历史,或许你已从书本上看到过她。或者是西汉霍去病在祁连山驱逐匈奴;或者是隋炀帝带兵深入祁连山灭吐谷浑,过扁都口到达张掖和番和(今永昌);或者是1936年红西路军奋战河西走廊,最后进入祁连山到新疆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这些都可能会给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今日的祁连山,虽然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夏天依然是翠岭映红日,冬天依然是白雪裹群峰。但是,如今的祁连山已不是往昔沉睡不醒的雄狮,她已被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用科学武装起来的人们所唤醒。古老的松林得到保护,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昔日被破坏地段的林木,已种上了新苗;大片草原列入了培育计划,已被开垦的草原开始退耕还林、还牧,实施有计划的放牧,每年从这里产出数万吨的肉奶和畜产品,支援国家建设;沉睡了几千年的矿产资源,被开发利用,金、银、铜、铁、煤、莹石、石棉等矿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取之不竭的祁连雪水,被一座座高山平湖——水库所蓄积,利用于发电、养鱼,然后分流到祁连山北麓上千万亩农田、林地、草原,为众多的工业基地、厂矿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用水。有了它,才有了祁连山下百里之外的绿色屏障;有了它,才有了长城内外的繁荣景象。古代以来的很多佛教胜景、洞窟、古迹和今天所发展的旅游风景资源,也陆续开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充实和快乐。丰富的中药材等野生植物资源和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坦荡的祁连,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河西儿女,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祁连山下的人们奉献着无私无怨的爱心。
  附诗两首:
  南峪龙腾
  白云悠悠腾南峪,娇若玉龙当空舞;
  祁连雪巅群峰翠,玉液飞泻济金地。
  时人最尝冷龙①月,虔催屏翳勿来迟;
  敢问天公何处美,天山南北鱼米多。
  天山积雪
  雪山南亘拔穷峦,银蛇翘首瞰北川;
  九天千古孕胜域,万年百岳藏玉嬗。
  欣逢天人②齐共济,广洒甘露暖边陲;
  雪景虽好远天际,金昌永昌时光美。
  东岗晚照昔与今
  永昌的老百姓都知道,东十里堡有两个景致:“三步两道桥”和“日落晚阳墩”。“三步两道桥”古喻永昌八小景之一。“日落晚阳墩”是永昌八大景之一的“东岗晚照”,旧县志有记载。为什么古人三步就建两道桥呢?是这么回事:东十里堡一带古有几处农田,浇地的水是从头坝口引来的。这股水从南向北顺岗而下,由于这里的地势高低不一,无法从一条沟里灌溉,就从东岗以上,把一渠水分作两渠,并列经过东岗,一股向东北流入低下的今双桥村,一股向北流入今玉皇地农场岗上地。为便利车马行人,古人在两条沟上各架了一座木桥,这就形成了三步两道桥。
  “东岗晚照”又是怎么回事呢?是说在东十里堡的最高处,有一座土筑的墩台,高数丈(今公路北侧还留有三米多高的遗址)。太阳落山时,从别处看,太阳已经落下了山头,惟这座土墩上还是骄阳灿烂。从县城远远望去,甚为神奇。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般景象呢?百姓说这是佛光照宝岗。其实不然,既然是宝岗,那为什么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的百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过?据观察,那既不是佛光,也不是神灵。是因为,在太阳刚落入西山时,东岗土墩的位置恰恰对准西山的一个缺口。高岗之上的土墩,总高度比县城地势高出十数丈,因此太阳光从西山缺口射出,正好照射在墩顶上。
  古时候,东岗一片荒凉景象,野狐野兔出没。于此,不免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如今的东岗,不再是远村孤岗、荒凉寂寞的世界。二十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一个新兴的东部工业开发示范区,已经在这里应运而生,东岗以一个现代化工业城镇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从县城至东岗的十里荒滩,己建起了一座座工厂,竖起了一幢幢高楼。这里的优质面粉加工、啤酒大麦芽生产、饲料加工、炉料生产,建筑材料、矿泉水、胡萝卜脱水加工、蔬菜储运等工业企业,已经形成规模。鳞次栉比的宾馆、饭店、商贸城、娱乐中心、不夜城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应有尽有,这些机构和设施从东岗沿甘新公路经县城南门至城西五里沙沟,足足有五公里。东岗四周,农田连片,麦浪飘香,碧野葱绿,一望无际。312高速公路(原甘新公路)直穿东西,永河公路由此直达金昌。公路两旁俊杨成荫,汽车日夜行驰如流。崭新的农家房舍、整齐美观,新型的东岗农民、勤劳致富,新生活带来的喜悦无从言表。如今的东岗,空气更加新鲜,阳光更加灿烂,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佼佼者。
  雄伟的汉、明长城遗址
  永昌县境内的万里长城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从东到西总长约120公里。东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南的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北的长城相连,东西横贯永昌县境中部。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据专家考证,多为在汉长城的原基础上,新筑或增筑的明长城。永昌县境内现存长城遗迹,大致可分为三大段。东段从与民勤县交界处起,西至河西堡镇青山堡村,长约40公里,这一段长城长期处于荒漠戈壁,风化剥蚀严重,大部分土墙颓圯,一般残高两米左右。墙南墙北多为沙土堆淤,呈沙土脊梁。但这一段长城的烽燧墩台大多完好,残高一般为六七米。如老百姓所说“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大墩约为20米见方的墩堡,墩堡外筑有边长约30米的围墙,向东、置门,内有土坡斜道可登墩上古代每燧堡都住有若干戍卒,由燧长管辖烽燧的作用主要是传递消息,举火报警烽燧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防外敌骚扰和侵入,有时,还为往来使者、商队补充给养。中段总长50多公里,呈两种风貌:金川峡至东至西约30公里的段,多为高山峭壁,天然屏障,未筑长城;金川西村至月牙湖一段,长20公里,这段长城,因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剥蚀较轻,城墙残高一般多为3米~4米以上,夯层清晰。尤其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长的一段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西段总长20多公里,东起王信堡羊庄子,西至于山丹交界处的绣花庙。这一段长城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也较严重,城垣多为二米左右高的土梁。解放后,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长城和烽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将永昌县汉、明长城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北海子乡(今城关镇)金川西村树立了省人民政府的保护碑记。
  丰富的汉代墓葬群
  永昌县境内有大量的汉代墓葬遗迹,这里介绍几处。
  乱墩子滩汉墓群。位于永昌县城东直距45公里的今水源镇杜家寨村西部、胜利村南部。遗址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墓堆分布密集,仅从封土可辨的约千余座。现存夯土墩墓40余座。土墩残高一两米到七八米。1956年修建兰新铁路时省考古队发现,墓群地表散布有不少因盗掘而破碎的残砖、灰陶及陶片等马家窑文化遗物。考古队还采集到石磨盘、石棒、石刀、石斧、夹砂粗陶、细泥红陶片等新石器时期遗物。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博物馆先后对墓葬遗址地进行了复查和发掘,发墓葬8座,出土文物91件,有陶盅、博山炉、陶壶、陶瓶、陶碗、陶盘、陶桶、陶井、陶奁、陶灯、陶灶、陶罐、汉五铢钱、铜戒指、银镯、骨笄等。根据调查,该遗址在历史上曾遭到过严重盗窃和破坏。1956年起,人民政府加强了遗址保护,乡村均建了文物保护小组,效果良好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这一带又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一些不法分子明目张胆地盗挖古墓,政府多次进行了严厉打击。该遗址于1961年和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喇叭泉汉墓群,位于今永昌县城东北直距约63公里。喇叭泉原系明初所建的吉祥寺所在地,据传说,明以前就有寺院。该寺规模宏大,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时被拆毁。这里的汉墓群,是1973年全省、全地区文物普查时正式发现的。墓地周长5公里,墓葬很多。多为砖室墓,有双、单室两种,有的基室很大,出土有五铢钱、灰绳纹陶罐、陶灶、陶壶、陶仓、绿釉陶钟等文物。1982年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多年来,群众在喇叭泉以西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也就是今水源镇新沟村以北、以西和西沟村以北以西的皇娘娘滩一带、半截墩一带、杨爷庙滩一带,都分布着丰富的汉代墓葬。但这些年来,盗挖破坏相当严重。
  县境内还有位于朱王堡镇刘正村的墓葬面积约1.5平方公的姚家湾汉墓群遗址。这里未曾大量发掘,已收集出土文物有陶器、五铢钱、货泉等。有位于今焦家庄乡杏树庄村老人头水库以北的杏树庄汉墓群,也未曾大量发掘。收集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等有位于河西堡镇河雅公路东侧,即金川河古河道北岸永昌电厂、市二中、氮肥厂一带墓群遗址,出土文物有绳纹灰陶罐、灰陶罐、陶瓮、五铢钱、铜版扣、铜刀、汉简、牍(朽蚀过重,无法保存)。以上汉代墓群均系1973年全省、全地区文物普查时所发现除河西堡汉墓群无法保存外,其他于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古城遗址
  自西汉至宋、元时期,永昌县境内先后建筑了10多处古城,光郡城、县城就有西汉时期的番和县城(前凉时期同置番和郡)、鸾鸟县城、骊靬县城、显美县城和西晋时期的焉支县城、宋元间的永昌县城。还有汉代的南古城、北古城、沙城;西晋时的金昌城、金吕山城;西魏时的大斗军故址、以及元代的翰尔朵城等。这里重点简介一下古代郡、县故城遗迹。
  番禾县城故址
  番禾县的设置和番禾故城的具体建造年代史无记载根据西汉在河西设“四郡”,并置县的历史记载,番禾县建县至今大约在2000年以上。至于番和县城的始建年代大约也与建县差不了多少年。《读史方舆纪要》载:“番和城在永昌卫西。”《寰宇记》记:“番禾县在今凉州府西百八十里,汉旧地也。”《大清一统志》记:“番禾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卫西二十里,始建于西汉”今永昌县域内的番禾县是永昌最早的古县之一。番禾故城遗址在今水磨关稍南。番和城西汉时期为番和县治,当时,朝廷在武威、番和、敦煌、居延(包括张掖)开四大屯垦区,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河西地区的屯垦事业,在番和县治设立了朝廷派出的农都尉,因此,番和县治也同时为农都尉治。东汉因之。三国魏至西晋仍为番和(后改为番禾)县治。后凉于番禾县治置番和郡,番禾县治也同时为番禾郡治。北周时废郡置镇。隋仍于此置番和县。唐仍为番和县治,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于番和县置雄州,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雄州废。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改番和县为天宝县,县治未变。五代仍为番和县治宋因之,入西夏,于此置永州,仍隶凉州。宋元之间,番和县治移置于金山之阳,即今永昌县城所在地。
  鸾鸟县城故址
  《方舆纪要》记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后汉书》记:“鸾鸟汉置。”清乾隆十一至十四年编成的《五凉全志》记:“鸾鸟在今永昌县西南,遗址即今上房寨子”清乾隆五十年《永昌县志》记:“鸾鸟城在县西南一百二十,汉武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筑其地,依鸾鸟故名今上房寨子即其遗址”《大清一统志》记:“鸾鸟故城在今凉州府武威县南。”历史古籍上对凉州府所属的鸾鸟县和鸾鸟故城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永昌县、一说在今武威县,不知孰对。1968年,永昌县在修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其位置正好处于永昌县西部草原大河坝滩上房寨子,即水库西侧高台地上,祁连雪峰之阴,南与鸾鸟山和鸾鸟沟口及平强沟口以及古烽燧遥相呼应。西面是永昌县域内的山丹军马场一场所在,北为两半个峡峪谷,云气烟霞缭绕。新发现的这一古城遗址,东北距永昌县城约70公,城垣久经风化,由西北东南方向设置,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夯土板筑,夯层厚8厘米~15厘米,残高4米~6米。遗址有大量灰层和兽骨,出土文物有石臼、陶罐、五铢钱、铜扣、铁犁等大量汉代遗物。还有一片铁钟残片,上有文字,锈蚀严重不可辨。据文物考古部门专家鉴定,新发现的这座汉城遗址,与大部分史书所记载的情况相吻合,故确定为汉鸾鸟县故城遗址。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严明曾赋诗《鸾鸟山怀古》一首,以证之。
  万仞摩天到眼频,县依山立并嶙峋;
  昆邪率众知降汉,武帝开边远轶秦。
  雪岭自升青海月,松风今度玉关春;
  高城低谷烟霞里,有鸟飞鸣五色新。
  鸾鸟古城遗址,于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骊靬县城故址
  骊靬县与鸾鸟、番和、显美县一样,始建于西汉,但具体建置年代无从考证。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汉书·地理志》记:“骊靬县汉置,属张掖郡”《甘肃通志稿》等文献记载:骊靬县置县于西汉,属张掖郡。东汉因之,三国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北魏废,并入番和县北周时,以其他置力乾县。隋开皇中力乾县并入番和县。《大清一统志》记:“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县城南”《五凉全志》记:“骊靬废县,县西,汉置永和十年,张祚遣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颜师古曰:‘取国名为县也。’南山,即照面山者来寨,是其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两汉之际,大宛、大夏、大秦等国商人,留居骊靬县城的多时达千余人,骊靬县城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重要集散地,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中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城遗址在今永昌县城南9公里的者来寨。1971年和197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曾在遗址发现一口元代铁锅(近些年来,被一些记者误写作汉代铁锅),与县境内的其他汉城不同的是,在这进行文物普查时,未发现汉代文化层,也没有发现汉代遗物新编《永昌县志》记:“骊靬的历史和确址需进一步考证研究。”现今,这里有一段古城墙被围护了起来,加强了对故址的保护。
  显美县城故址
  《读史方舆纪要》《甘肃通志稿》均记“显美县西汉置,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后周省入姑臧。显美县城在今凉州西北。”《五凉全志圣集·永昌县志》记:“显美县城在永昌县城东,汉置三国魏黄初中,凉州卢水胡叛,张既讨之,敌引还显美,既至武威,复进军显美击破之《隋志》姑臧旧有显美县,周废。遗址在县东一百里许,俗名古城子。”《二十五史补编》《大清一统志》、清《永昌县志》均记:“显美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古城子。”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组和博物馆先后在调查发掘今永昌县东直距45公里的乱墩子滩汉墓群时,在墓群稍东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和大量文物,专家根据古籍记载和普查实物考证,确定该遗址应是显美县城故址,从此,显美县城故址和乱墩子滩汉墓群一起被保护了起来。之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就有关于显美县事的记载。
  焉支县城故址
  《读史方舆纪要》载:“焉支县在番和县界。”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凉全志》记:“焉支故城,县西七十里。今名高古城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魏收《和志》‘番和郡领焉支、新障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城、新障、焉支五县地入之。”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昌县志》记:“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置县,县如山名今西南高古城距焉支山不远,殆晋城之故址也。”《甘肃通志稿》记:“前凉时从番和县析置焉支县。”《秦边纪略》记:“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和郡。”“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清乾隆《永昌县志》记:“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廓,为正方形。”据旧志所载,在主编新《永昌县志》期间,编者与有关人员对全县所有古城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遗址普遍进行厂实地调查,在调查高古城时,邀请了当地村社干部和耆老了解了群众对该城的传说,他们说:“据传说这里曾建过焉支县”现存的高古城堡位于今高古城村,在大黄山(古支山)南麓,城略呈正方形,已残东西328米,南北321米,北端有两墩,南北各置一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8厘米,有护城河,河宽4米,城南有一座约40米见方的干涝池。经文物考古部门考证,焉支古城为代遗址。1982年,永昌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斗军故址
  《方舆纪要》载:“大斗城在凉州卫西二百里,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西魏时置戍于此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吐谷浑叛,凉州刺史宁觇袭执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魏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天宝六载(747年),河西陇右竹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元和郡县志》记:“大斗军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五凉志》记:“大斗军永昌县西南三十里,即塔儿湾《通鉴胜览》云:‘凉州有大: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总志》云:‘唐开元中,以赤水捉改大斗军。西接张掖,东连武威,古云大斗天宝六年,以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清乾隆《永昌县志》记:“大斗军在县西南十里,即塔儿湾也,唐志云:凉州西百里置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据古籍的一致记载,经调查核对,当年古大斗军在今永昌县西南三十里的新子镇塔儿湾村一带今遗址无存,规模无考。
  永昌县城故址
  《五凉志》《永昌县志》记:“永昌县治,旧有土城,在金山之阳,初筑在宋元间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张杰增拓,夯土板筑,周围七二百三十步,高丈六尺,)享二丈九尺,顶阔一丈二尺,上有雉堞二千有奇。其门四,东曰宣化,南曰武胜,各三重;西曰镇西,北曰安定,各二重门楼大小有十,位置如门之重数,腰楼四,角楼四,以备巡逻。月城四,县城正中声教楼一座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添筑南关廓城,周围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廓门二,一向东南,一向西南,县城四周濠阔二丈二尺,深一丈二尺,东西门各有吊桥,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干廷政又加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吴宪青请帑补修,凝然牢固。清仁宗庆六年(1801年)水冲城裂,八年加固。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复民国16年(1927年),永昌大地摇毁了所有城楼,北城墙雉堞坍塌18年县长李德鉴征集民工,修复城墙,折除了全部吊桥和东西稍门。民国24年(1935年)和32年(1943年),政府征民工维修城墙。1958年前后,只有东、南、西城门和翁城在,北门已毁,部分城墙也已坍塌。永昌城名为县城,实际与乡村没有多大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期,在现代建没规划之下,原有土城被逐步拆除城内些庙宇、寺观等公共建筑也逐步拆建成学校、粮仓和公用设施,以及国家机关驻地这些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平房。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还在原有日土房建筑中,面貌依旧。到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县城按照新的规划,逐步新建了楼房,如影剧院、二小教学楼、县委、县政府办公楼、钟鼓楼商场及部分职工住宅楼等50多栋现代建筑,四条大街也进行了整修,铺上了柏油。1982年始建了自来水厂,1985年成立了供热公司,其他公共设施也逐步增加。北海子公园也进行了初步整修,永昌县城显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1992年至1993年两年间,县委、县政府为迎接西部大开发,下决心对县城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后的新县城,四大街和一些主要路道上高楼林立,一座现代新兴城市拔地而起,同时加强了城市配套功能:供热、供电、给排水、通讯、交通、政、中学、小学、幼儿园、养老院、青少年和老年活动中心、书店、商贸、饮食、服务、金融、医院、影剧院以及其它服务机构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分布于四大街及主街道上在县城改造的同时,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广大民众、集体单位、联营企业热烈投资,在城南原甘新公路南北两侧约三公里长的地段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新居,开设了多种服务项目,成为永昌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西、城北、城东,均向外延伸了二至三华里地段,新修了多种建筑,开设了多种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北海子公园也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更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县城东部,在拓展、改造县城的同时,开辟了永昌县工业示范小区,建起了不少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工厂林立,鳞次栉比。昔日的东区沙滩,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工业区。工业小区的建成,将永昌县城向东延伸申了五公里。
  今日的永昌县城,环抱于金山之阳。城北三里,缓缓清澈的金川河沿武当山脚从西向东流入金川峡水库;城东二里即东部工业示范区西侧,急流奔放的二坝干渠从南向北奔向水库;城南一里312国道高速公路(原甘新公路)横贯东西古姿呈“金盆养鱼之势”的永昌县城,更加英姿焕发。
  斡尔朵城遗址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修《五凉志》记:“斡尔朵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俗传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唐家沙沟南八十里。有永昌王避暑宫,遗址尚存。”清乾隆五十年《永昌县志》记:“斡尔朵城,在县南百二十里,元永昌王筑,一名黄城儿,上人本呼为皇城,以其僭古今从黄字也。城南距一舍余,有避暑宫,其方址犹可识。”“俗传元宗室永昌王葬处。其西又有二墓,俗呼为娘娘坟,意其妃墓。”《凉镇志》古迹条记:“城东南百二十望,地名斡尔朵城。俗传元宗室永昌王葬处,其西又一墓,俗呼娘娘坟,意其妃墓,今无所考。”《秦边纪略》记:“黄城儿,元之永昌王阔端牧马之地,其时谓之斡儿朵城,有其避暑宫遗址及永昌王墓,今犹有遗址。”
  翰尔朵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城偏西南直距40公里的皇城水库东南边沿为元阔端太子所筑宫殿和避暑宫,附近有永昌王墓及王妃墓,遗址均存黄城儿(即皇城)元时为永昌王辖地,后长期属永昌管辖,今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主编《永昌县志》时,编者与考古专家实地考查该城遗址,进一步发现遗址有大小城各一,大城在北,小城在南。互距约200米,大城方形,东西404米,南北400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20厘米。墙颓圮,残高三米东、北、南各开一城门。东面、北面和西北角均筑有城墩。大城中筑城墙数道,形成大城中的小城南面的小城呈长方形,东西338米,南北306米,墙颓圮,最高处4米,东、南各开一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0至20厘米。城墙四角各筑有城墩,每边城墙上各筑城墩4个。城四周有8米宽的护城河根据古籍的记载考查,北城、与为永昌王皇城,南城当为避暑宫。两城城廓均显出很大气势,规模宏伟,“土人呼为皇城”与史相合。
  御石佛瑞像
  御山石佛瑞像,座落在今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圣容寺,原寺已毁。圣容瑞像的身躯部分雕刻在原寺大殿依山的浅红色花岗岩石壁之阳,为浅浮雕立佛像,通高六米,与佛教经典中记载的高一丈八尺相符。浮雕立佛至今完备,线条清晰,通身整体。乍看上去,佛身上好像披着一领袈裟,胳膊自然下垂于两侧,两腿自然站立。把佛首安装其上,整个佛像显得生动自然,端庄肃穆。据佛教经典记载,瑞像身躯雕制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瑞像佛首雕制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为另石雕制,净高67公分,头顶有较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直通额际,眼睛鼓起,俗谓肉眼泡。在上眼皮下方,有明显的曲线一条,呈现出浓厚的印度造像的风格。瑞像佛身于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佛首经鉴定公布为国家二级文物,现保存于永昌县博物馆。
  永昌县御山峡石佛瑞像的保存,为研究中国西部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几十年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莫高窟十多个窟洞中,挖掘整理出了记载古番禾县(今永昌县)北御仰山圣容寺圣容瑞像的大量壁画、雕塑和绢画。也挖掘整理出了关于古番和县圣容瑞像以及与这尊瑞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圣僧刘萨河的佛教事迹的大量文献记载现已清楚地表明,今永昌县御山峡里的圣容石佛瑞像和围绕它形成的很多故事传说以及有关刘萨河在古番和县的佛事活动的故事传说,就是相关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脚本之,因以此,也就自然生了《煌遗书》中有关番禾县圣容瑞像和刘诃可的大的文献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古番禾县保存下来的石佛瑞像以及它和敦煌莫高窟互为因果的秘密被揭开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系列文化遗迹的极大重视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文化瑰宝必将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圣容寺唐塔
  水昌县今存唐初敕建的佛塔两座。这两座佛塔位于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御山峡里,大塔在圣容寺等后的山顶上,小塔在寺前隔河高山、山顶上。塔因寺而名,是圣容寺所属建筑之一,由于塔的形制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甚似,故名唐塔这是永昌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大塔高16.2米,底层边宽4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基层较高,向南置门,可供出入塔内原有木梯,直通塔顶,现已损缺塔身无雕刻,第一层内有佛龛一座,塔内塔壁上为白粉泥粉壁,粉壁有数层,虽外层被鸽粪污漫,但二层有壁画遗存。经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孙修身先生研究考证正,壁画的内容确与莫高窟里描绘的“盘和都督府仰容山番和县北圣容瑞像”(今永昌县即古番和县,仰容山即今御山峡,圣容寺现存圣容瑞像)完全一样塔内壁画旁边有文字题记,题有“圣容寺”、“番僧一千五百人”东壁青砖上有“乾元二年”墨书题记等遗存塔身的塔檐为砖横斜衬砌,层层叠涩挑出,塔刹已残1984年县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厅拨款加固维修。大塔南对面隔河的高山腰上,是一座较小的佛塔,塔为七级方形,砖结构,实心,高4.9米,外形与大塔相似,同属唐代早期建筑,1984年也进行了维修。这两座唐代建筑,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位。
  西夏石刻文
  西夏石刻文,位于永昌县北10公的御山峡圣容寺对面山脚下石壁之阴约雕制于西夏。石刻文字距地面2.4米,文字所占面积高1.8米,宽2.4米,为阴刻从左至右横写,共两方,6行,每行6字,每字大小约20厘米。用六种文字刻成佛教六字箴言。左边一方四行,从上到下第一行为八思巴文,第二行疑为蒙文或回鹘文,第三行为西夏文,第四行为汉文,汉文为“唵嘛你钵弥吽。”另一方在右边,共两行,上行为梵文,下行为藏文。这种“六体”文字石刻,在河西走廊较罕见。这块珍贵的六体文石刻,几百年来,一直暴露于光、风、雨侵袭之下,逐渐显得模糊起来。1971年至1972年全省文物普查时,笔者当时是永昌县文教局管文化的干部,与时任县文化馆长的黄兴玉,多次前往查看,当时这些文字的汉字还比较清楚,汉文六字中最后一字“吽”字,最显得不清楚,但是能够分辨得出来,时间只过了三十年,到2002年,我们去拍照时,“吽”字已完全看不见了,为什么呢?据当地耆老说,这里石崖下,小河流水,此处有一漩涡,水较深,后来,人为在这里堵了一水泥坝,致小河水不能畅流,河沙把原有的积水漩涡淤成了干沙滩最终导致石壁缺水滋养,风吹日晒风化加快。西夏石刻文于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石刻之外,永昌县还有石头沟石刻文,石门洼石刻文,石峡口石刻文等五处石刻文,年代不详。
  花大门石刻及北山等岩画
  花大门石刻,位于县城北金川西村古长城北面壕墙山北壁之阳,形似大门而名。在左右宽约80米,高约50米的石壁上,雕刻出很多塔形浮雕,刻工精美,多座浮雕大小不等,大的约有两米高、一米多宽,每座塔的中间有一小方孔,据说是安放高僧骨灰的诸多石刻间凿有一石洞,洞上方刻有“永昌卫王”四字。近十年来,花大门石刻风化十分严重。1971年至197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石壁上诸多塔形浮雕保存比较完好,但至2003年我们为编写《永昌圣容瑞像寺》一书拍照时,发现部分浮雕已风化脱落,就连那个石洞上方“永昌卫王”刻字也没有了。
  永昌县境内,现存有四处岩画,即:(一)北山岩画。位于焦家庄乡陈家寨村以北金川河北岸的大口子西侧,岩壁上有羊、牛、马等多种动物图形,这些动物图形不规则地分布在约10米长、9米高的石壁之阴,共有32个单体,形象生动;(二)涝池沟岩画。位于今双井子牧场以南白石头沟的涝池沟,有3处岩画,岩壁上刻着多种动物的图形,还有似蒙文的文字。(三洪(红)羊圈岩画位于金川西村二队北山红石崖上,东崖有一人像和文字,西侧有动物图像,还有似香炉器物图像(四)韩家峡岩画位于韩家峡,巨石上刻有不多几幅鹿鹤图形永昌县发现的几处岩画,题裁都是野兽飞禽和家畜图形,作画时代都不清楚。这些岩画看上去既不是刻的,也不是画的,好像是用石头对石头或用什么硬质东西碰打出来的。有些画形像生动逼真,反映了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狩猎时期或牧畜时期生产生活的一个个真实侧面。
  金川大寺塔
  金川大寺塔,俗称观河楼塔,因塔依原有的观河楼而名位于永昌县城北一公里处,原金川大寺北缘,金川河南岸石台地上。该塔为砖结构七级六角实心塔,塔的基础土台边宽6.1米,通高约30米,层层置单檐,以砖叠涩衬砌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门,顶端冠以园锥形铁刹,塔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塔基层的西壁题有“定西戎”、东壁题有“光东阙”砖雕匾额。该塔原为唐时敕建金川大寺的前大寺的所属建筑,后来,塔寺均毁于战乱。明朝永乐年间修复金川大寺的同时,在原塔旧址复修了此塔。民国25年(1936年)大寺被毁,惟塔存于今。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心,又名声教楼,县志记:“晨夕考钟伐鼓,以振文教”。明神宗万历初奠基,十五年(1587年)建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楼分台基与楼体两部分,台基方形,边宽22米,高7.2米,为夯土板筑,外表以明式砖护壁,中呈拱洞通达四街。四个拱门之上有东“大观”、南“迎薰”、西“宁远”、北“镇朔”砖刻额匾。台基之上,四边筑有青砖女儿墙,墙高1.5米。台基北角建砖台,从砖台可登一楼。楼体木结构,规制同西安钟鼓楼,方形,高24.5米,两层三檐,属重檐盝顶式建筑。底层面阔间,进深三间,俗叫转五。四面正中置格扇门,筑厚边墙,抱紧四角劲柱。双翘单昂斗拱。上层面阔、进深同底层,层檐及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围栏,四面通连,可凭栏远眺。上为盝顶式屋顶,最上造八卦式宝顶,人不可及楼体四面檐之下,各置巨匾三块,东面上、中、下分别为“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南面上、中、下分别为“文运天开”、“魁壁联挥”、“云锦天香”;西面上、中、下分别为“中无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北面上、中、下分别为“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一层楼台上置铁铸大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永昌钟鼓楼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67年)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的20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地震,民国16年(1927年)大地震后,楼体倾斜,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漏,呈危险之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曾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报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动工,1986年6月竣工维修坚持修旧如日,保持原样。聘请古建筑专家指导维修,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彩。用南山石制基石,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璃兽及八卦式宝顶。由国内名书法家重书匾额,由咸阳古建筑维修队彩绘,对损坏的四角风铃等原件均复原样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风格典雅凝重、英姿雄伟壮观。可谓丝绸古道上的一部杰作。
  高昌王墓
  高昌王墓,位于今永昌县城北10公里的圣容寺西侧。高昌王名纽林的斤,其父火赤哈儿的斤,为亦都护,镇火州,于元武宗至大中北征战死。纽林的斤请兵,奉旨与朝廷大军师出河西(1308年—1311年),遂留永昌镇吐蕃纽林的斤在永昌期间,治理河西有方,社会安定。元仁宗初(1312年—1317年)封为高昌王,元仁宗延祐年间(1318年)葬于永昌。顺帝至元间,其子御史大夫贴睦儿普化来永昌上冢,奉皇帝御旨立世勋碑。碑文由当时朝廷大员虞集撰。清乾隆《永昌县志》记:碑残高1.8米,宽1.7米,碑现藏于武威地区文馆会。
  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遗址
  1936年11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总指挥部和原红一方面五军西渡黄河后,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组成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以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和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于11月18日占领永昌县城,21日总指挥部移驻永昌县城南街天祝教堂。徐向前等西路军领导人,日夜不息地运筹帷幄,指挥着自武威西四十里堡至山丹一线一百多公里战线上的红军部队,红军与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血战。12月28日晚,红西路军全线撤离永昌地区,向四进发。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把这座用红军鲜血换来的总指挥部保护了起来,并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维修90年代进行了落架修,此遗址于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家墓
  毛家墓,系明代永昌卫人伏羌侯毛忠祖墓,共九代墓葬位于今永昌县南坝乡永丰村北一里处。墓地今存石碑2块,一大一小大碑高217米,宽86厘米,厚22.5厘米,碑座长110厘米,宽51厘米,厚30厘米;小碑高180厘米,宽79厘米,厚21厘米,碑座长108厘米,宽50厘米,厚11厘米。该墓地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忠墓,位于今永昌县西南距10公里的三叉护林站以东2公处的头沟天马池旁。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毛忠与其祖葬于永昌现存单土墓一座,封土完好,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
  永昌县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城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北海子公园东侧水云山上(也叫教场山),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积510平方米,坐北向南。陵园正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门额书“革命烈士陵园”,背面书“浩气长存”门联为“战永昌留下未竟志,继征程期待后来人”陵园依北高南低地势分层下层正门两侧各建五间廊式陈列室;中层比下层高3米,砌台阶十数级革命烈士纪念碑居中,碑座高15米,碑身高8.1米,上书徐向前元帅于1988年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气势凌峻,雄伟壮观纪念碑周围置汉白玉栏杆,碑两侧东西各建仿古木亭一座。下层比中层高1.5米,正中为烈士纪念堂,共七间,上悬“革命烈士纪念堂”匾额,系原红路军老战士,全国政协常委魏传统所书西侧为红西路军刘理运、姜启化、姜焕绚、肖永继、余信会、易维精、廖赤健、任弼煌等烈士墓,东侧为1950年皇城剿匪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烈士墓。
  革命烈士陵园内植松柏诸树,郁郁葱葱,环境幽静水云山就是当年红西路军与马匪厮杀过的战场之一。为纪念烈士英灵,每逢清明节,市、县党政机关、驻军、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干部、军人、学生、职工及市民群众都要到陵园扫墓,缅怀革命烈士。革命烈士陵园于1985年移址落成后,原红西路军幸存者,今日的老将军、老干部等闻讯前往祭奠他们是:原红西路军教导团参谋长、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左叶;原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股长、现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谢觉哉夫人);原红西路军女战士杨文局王定国回忆当年战斗情景,挥笔写下了一首律诗:
  高歌一曲起烽烟,暇不忘忧百草鲜。
  岭上练兵观剑舞,寒窗列阵碎金钿。
  永昌战歌敌胆寒,雏凤飞升岂偶然。
  往事成尘都复记,我思血染河西边。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原红西路军政治部敌工部科长魏传统老将军于1987年秋故地重游,瞻仰永昌红西路军烈士纪念碑,为烈士陵园题写了额,为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遗址题写了“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遗址纪念馆”匾额司年,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靖老将军重走长征路来永昌,视察了红西路军留在永昌的革命遗址,感慨万千,并留诗纪念。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