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西征途中在河西和永昌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40
颗粒名称: 左宗棠西征途中在河西和永昌轶事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7
页码: 96-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左宗棠在甘肃和河西督办军务期间,为进一步安定社会,筹备军饷。还根据各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教育等兴政措施:修筑道路、植树造林、整理田赋、盐务,举办捐输,禁鸦片、修水利、振兴农牧、蚕桑,兴办教育,赈济灾民。为各州、县老百姓办了大量的值得后人称颂的好事,老百姓至今不忘。他在推行各项兴政措施时,都要率先做出榜样,提出具体办法,督促各州、县推行,并制定规章,保证取得效果。
关键词: 永昌县 左宗棠 河西

内容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清朝政府调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陕甘总督,旋又加任钦差大臣至光绪六年十二月离开兰州,实际督办西北军务十二年八个月。
  左宗棠是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又是洋务派湘系官僚的代表之一他在西北督办军务期间,镇压了回民起义,犯下了历史罪行;但他又率军平定了在美、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行叛乱、公然分裂祖国的阿古柏,收复了乌鲁木齐、和田、伊犁、精河等大片新疆领土,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我国的阴谋,为维护祖国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在甘肃和河西督办军务期间,为进一步安定社会,筹备军饷。还根据各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教育等兴政措施:修筑道路、植树造林、整理田赋、盐务,举办捐输,禁鸦片、修水利、振兴农牧、蚕桑,兴办教育,赈济灾民。为各州、县老百姓办了大量的值得后人称颂的好事,老百姓至今不忘。他在推行各项兴政措施时,都要率先做出榜样,提出具体办法,督促各州、县推行,并制定规章,保证取得效果。
  整理田赋,改变田赋税则
  清穆宗同治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于是,清政府开始腾出手来对付西北的外敌。由于十年多的战乱,甘肃全省丧失几百万人口,到处是白骨黄茅、田地荒芜,数十里不见人烟。左宗棠要进军新疆,首先少不了调运大量的粮食。调粮的办法是:北路从包头向西运输,南路从镇番(今民勤)向西运输,这样以来,糜费以亿计。于是,左公总结历史经验,一面调运粮草,一面开发河西,就地筹粮。以前筹粮是摊派,左宗棠把派粮改为购粮,百姓容易接受。但在购买河西粮食时,不法粮商和贪官勾结,哄抬粮价,致购粮困难。左宗棠查清原因后,严厉镇压了奸商,严办了贪官,使购粮工作顺利开展。河西的产粮地区主要是武威、民勤、永昌、山丹、张掖、民乐、临泽、高台、酒泉、金塔、玉门、敦煌。清德宗光绪二年(1875年)二月,左宗棠从兰州移节肃州,由于西征军购粮数量很大,为了能够合理负担,便下令清丈土地,改变税则,增加田赋。左宗棠令各州县,按照新定章则,把土地分为川地、塬地和山地三等,每种按照各州、县原有的田赋总额,按此三等九级分摊,比较合理。又分为上中下三则。这里有个皋兰县的赋税规定,可看出赋额轻重,如川地上中下,赋粮分别为三升七合,三升二合,二升七合;塬地上中下,赋粮分别为二升二合,一升八合,一升四合;山地上中下,赋粮一升、七合、四合,最下下山地,二合。这样,赋由地生,粮随户转;富者无抗匿之弊,贫者无代纳之虞。稳定了田亩,增加了赋税。这是赋粮,也就是公粮。赋粮以外的征粮,是拿钱向老百姓购买的。因此,阻力不大。为了购粮运粮,左宗棠在凉州、甘州设立粮台,在肃州设粮车局,河西各县的粮食先运到肃州粮车局,再用官车将粮食运至敦煌总粮台。由于军粮数目庞大,在敦煌修建了不少粮仓。左宗棠在河西和包头两路筹粮的同时,还令张曜、宗庆两军军营赴哈密屯田,以供军需据记载,清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年)永昌有人口25万,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有人口22万,但经过长达10年的回民反清战乱,至光绪四年(1878年)永昌仅有2356户、42800人。所以,清同治年间,左宗棠清丈田亩后,永昌县赋粮每年2千石左右,由于土地大量荒芜,国家拿钱购粮也不多,大约只能购到1000石左右。
  开渠凿井和发展农牧业
  据有关史书记载和老百姓传说,左宗棠从同治十二年八月赴兰州督办军务,察看了河西形势后认为:河西历经兵燹频多,尤凉州、甘州、肃州各县人口死亡多,川塬之地耕种不过十之三四,旱地更没人过问。玉门和安西一带,孑遗之民力能自耕的,不过十之一二,敦煌人民存者不过十之三四,地亩荒废大半。河西自西汉以来,逐匈奴设四郡,早为吾中华经营西域的要道。今日要收复新疆,也必先把河西的事情办好。第一步,要使老百姓安定下来,对最贫穷的安西、敦煌和玉门三州县,发给赈银二万两,寒衣一万套,使他们不再流亡。同时,拨款兴办民屯和兵屯,以供军粮。对这里的水渠,也拨款整修。张掖开渠7道,又修复马子渠56里,灌田6800亩。肃州就临水河修筑七大坝。抚彝厅报开挖渠道,支银1775两。疏通了渠道、发展了农业,让农民休养生息。与此同时,还整治了甘肃其他各地的很多渠坝。在河西兴修水利的影响下,永昌县的头坝河口也进行了修整。并在有些地方(包括永昌县的双湾乡)提倡打井、节约用水和实行精种增产措施。甘肃历来很贫穷,左公每到一州县,即发一处赈粮并设法使其地自救自养。比如他到今永登后:“到平番,见县属东西北各乡,劫余之民复里者百不存五,皆穴居野外,颠连无告之状,于是目击心伤。随发牛只,散籽种,给木料……”使永登地区在战乱破坏后,很快得到恢复。左公在永登,还令牧民旱地铺砂,抗旱改良土壤,使“兰州北山秦王川昔称五谷不生者,近则产量最多,省会民食取给于此”。左宗棠推广这一经验,要求各地“仿秦王川法,用种嘉禾”。这种砂田种植的方法,至今一直保持着。左文襄公还鼓励西北民间种植棉花,其用意,一在代替罂粟、一在供给衣料,增加民间收入。他印刷了种棉的几种书籍,教民种棉。光绪四年(1878年),还在皋兰设立了纺织局。为解决人民穿衣的问题,他不辞辛劳,曾两次从湖州运桑秧到甘肃的很多地方,如在河西的甘州、肃州、安西、敦煌及新疆等地大量种桑养蚕。还在安西和敦煌设局,教民种养。几年内,使河西旧观大改。今永昌县清河地区气候温暖,同在武威县城附近,这里在民国时,就有不少人家栽桑养蚕、煮丝织袜,据老年人说,这就是左宗棠西征时教民众做的。
  筑路植树
  左宗棠出于军事的需要,对陕西通往新疆的道路普遍进行了整修和拓宽。左宗棠筑路,是从潼关开始,由东往西,横贯陕甘两省。在甘肃东北、甘肃西南以及到青海大通、湟源等地也修了不少路。后来大军进新疆,筑路也继续往西,北路直到精河,南路直到喀什噶尔。沿路所修的石桥、木桥不计其数。其道路之长,规模之大,可与秦始皇筑驰道相比。左宗棠筑路的用意,一是调动人马;二是转运军粮;三是传递文报。路面一般也很宽阔,大约三至十丈。左公在大量修路的同时,还在道路的两旁植树一行两行,乃至四五行。植树的作用,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限戎马之足”;三是供给夏时行旅的荫蔽。左宗棠沿路植树,光是陕西长武境到甘肃会宁,共六百多里间,历年种活的树就有264000株,河西仅永登县境内就有78000株,河西各县沿路除沙碛外都种了不少杨树柳树。隆无誉著《西笑日觚》上说“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左公柳”、“左公杨”。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杨昌浚应文襄公之约西行,见道旁树,即景生情,吟诗一首;“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前面是吟文襄公的豪情胜慨,后面是改造了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次年左公从关外进京,一路见到“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云树,接续不断”。“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新疆更繁盛,左公甚为感慨。由于左宗棠筑路植树的巨大影响和各级官吏的效法督办,今永昌县在原有的驿道和沿线驿站,即从武威到永昌到水泉子,种植了不少的柳树和杨树。解放后一些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老人说,在民国十几年永昌城至水磨关,还有一些杨树和柳树,就是左宗棠西征时栽植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被砍伐了。
  修城修关
  甘肃的城垣,有在光绪五年(1879年)地震倾陷的,有在战乱中毁坏的。左宗棠督西北以来,对陕、甘、新各地州、府、县城垣,大都进行整修和扩修。甘肃仅兰州省城,先后修了两次,花了十多万两银子,外城长3300丈,内城长1180丈。左公驻肃州时,发现西北要塞嘉峪关失修已久,边墙四处坍塌,大车尽可自由通过,有关等于无关。于是,命防营修整,修好后,每日按时开闭关门,他手题“天下第一雄关”横额。字大于斗,安于关头。为此,山西灵石人何福塑写了一首诗:“左侯昔日受降归,酾酒临关对落晖。额书六字神飞动,想见如椽大笔挥。”文襄公于1873年8月攻打马四顽守的肃州城时,用重炮猛轰,历时一年十一个月,收复后城垣破烂不堪,左公立令驻防部队修筑加固。1876年左公再度驻节肃州时,又修整了沙与墙齐的安西州城。把东西两面积沙,从城头掘下二丈二尺,直到城根。更引疏勒河水,环城挖壕蓄水,壕岸遍栽杨柳,呈现出塞上江南的景色。河西其他州县效仿者很多。永昌县城本也是在修筑之列,但由于经过十多年的战乱,老百姓由同治初年的22万人,减少到光绪初的4万多人,经济凋衰,财力缺乏,直到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县内财力渐强,才动员民众进行了修复,了却了左文襄公当年加固城池的心愿。
  左宗棠第二次驻肃州时,于料理军务之暇,浚修了酒泉湖园林。园林于光绪五年五月二十日落成。并出告示告知人们,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任人游览,妇女不禁。
  后人逐步也就把泉湖呼作“左湖”。与此同时,左公还号召人民在肃州四大街和讨赖河岸种了不少杨柳,百十年来,酒泉人民养成了种树良俗,到处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到解放时,酒泉城南门外,北门口还有几株四人抱不住的大树,就是有名的“左公柳”,可惜整理街道被挖除了,现仅在酒泉公园和玉门镇一带还存极少“左公柳”。
  禁烟毒
  自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以后,从同治到光绪,热心禁烟者可算左文襄公了。他西征中,一脚踏进潼关后,第一件使他吃惊的,就是沿途看到广大膏腴之地,不种粮食,只种鸦片,西北刚劲的民风,已变得奄奄一息。发给当地的赈灾款,人们不去买粮食而去买了烟膏,这使左文襄公叹为“真是岂有此理”有些地方城市十之七吸烟,农村十之三吸烟。左公因于此,于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开始禁种罂粟,他作成四字韵文的告示,刊印成册,散发各地广为宣传。他一面禁罂粟,一面劝种棉花。他让各道府督同厅县营汛四出挨查,还让布政使和按察使派员周历各村严密视看,违者不管贫富贵贱,决不许宽允。对官方军营包庇违抗命令的,坚决撤职查办因此,左公禁烟工作的效果明显,同时种棉和种桑养蚕发展很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亲临河西,路过武威、张掖,竟发现河西广种罂粟,他十分吃惊。他认为,如此祸国殃民的事情,竟然在河西走廊边陲地区如此盛兴,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据说,最早将罂粟种子引入河西的是一个叫胡欲昌的镇番(今民勤)商人,他从陕西运回婴粟种子,让当地农民试种,结果获利很厚,于是首先传入永昌县、武威县,又迅速传到张掖、酒泉等地。广大而肥沃的河西大地,在十多年时间内,罂粟遍地,吸毒者遍及城乡,盗贼、娼妓、抢劫、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出现,致使社会秩序大乱。于是,左文襄公按照其他地方的办法,下令河西各州县严禁种罂粟,对已种植的全部铲除,已收获、加工贮藏的,全部查缴、没收。他令各地州县官员严厉督查办理,对督查不力的也严查严办。这些举措,使河西地区的禁烟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兴办教育
  左文襄公每安定一地后,便要提倡兴办书院,恢复教育。在他的大力提倡和捐助下,陕、甘、宁各州、府、县新创书院17所,重建和修复书院近20所。其中河西有七八所,即庄浪、山丹、甘州、肃州、镇番、东乐、抚彝、敦煌等。与此同时,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始命各地方大力兴办义学。到光绪五六年,包括新疆,约有义学260多所。左公驻酒泉时,还常去酒泉书院和义学视察,与师生讨论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常解囊相助。同时,他严令各军一律让出占驻的义学和书院,使之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时的永昌县,已有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立的云川书院一所,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成的县城文庙街、清溪堡(八坝)、永安堡、永宁堡、新城堡、宁远堡义学六所。按照左公的训令,凡原有的书院、义学均应加强办学,办出成效。书院和义学的兴起,给图书的供给带来了困难,于是,左文襄公经过精心策划,在汉口和西安设立了两个刻书的机构,后在新疆迪化还设立了书局,也刻印书本,经费由左文襄公在廉俸项下支付,没开支公款。左公当时刻印的书种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五经》《四书》,还有《小学》《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字韵言》《日用杂志》,还有《吾学录》《训俗遗规》《圣谕广训》《种棉书》和《种棉十要》《学治要言》《在官法戒录》《佐治兹言》等等。左公在西北时,还亲手在兰州创办起了贡院,光绪元年落成。他奏请简派考官,举行了甘肃分闱第一次乡试,与试者3000人,比以往去西安参加考试者多出两三倍。在大力促进办学的同时,他号召各州、县动员民众捐助教育,敬教兴学,使贫穷落后的甘肃和河西人民尚文之风日盛,文人士事渐繁。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左宗棠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