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容瑞像和瑞像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37
颗粒名称: 圣容瑞像和瑞像寺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10
页码: 4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圣容寺这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佛教名寺,经历了兴旺与衰落、盛极与焚毁等风风雨雨,也因此而产生了令中外佛教界震惊与叹服的许许多多的佛教事迹和佛教传说。
关键词: 永昌县 圣容瑞像 瑞像寺

内容

今甘肃省西部,在祁连山脉与龙首山脉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带,地理学家称为“河西走廊”。就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今永昌县御山峡里,尘封着一处北魏、北周时期就驰名河西,隋唐时期声震江南、誉满西域的著名的古番禾县石佛瑞像和瑞像寺院。永昌县是古番禾县,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津,在闪耀着璀璨光辉的汉唐时代,这里就曾盛开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灿烂花朵。岁月沧桑,累经变迁,在历史长河中淀积下来的丰厚的文化精萃,随着历史的步履跨入了20世纪。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拨开了历史的尘封,使我们领略到了这座古寺院以及这里昔日佛教文化的辉煌。
  永昌县御山峡位于今永昌县城北10公里的龙首山谷中,寺院遗址北靠长城,位于峡谷中段北岸向阳的石台地上,正殿是靠山凿壁而成的,寺院前面有一小河流过。据古籍记载:这座寺院里的石佛瑞像凿制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寺院初建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敕名瑞像寺。北周末期,周武帝禁佛灭教,这座寺院也被烧毁了。隋朝初年,隋文帝兴佛,瑞像寺又被重建。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御笔题额,改瑞像寺为感通寺。中唐吐蕃统治河西时,又把感通寺改为圣容寺,至今。据有关古籍记载,这座寺院经过历代多次重建和扩修,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传说仅僧侣住房,在峡谷里就延绵二三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寺院到民国末期仅存山门和僧房数间。1953年,被当地农民拆除。
  寺院虽然毁了,但是,寺院的一些建筑和遗物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比如:寺内的核心遗物——通高一丈八尺的浮雕石佛瑞像,身躯完整地挺立于石壁之阳;石佛瑞像之首现保存于永昌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是1973年全省文物普查时,由时任永昌县文化馆长的黄兴玉在圣容寺遗址农户的牛圈墙角上拆下来的。像首高约58厘米,头顶有较为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稍残),上眼皮微垂,下方有曲线一条。据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等考证,属早期的原作像,呈现出浓厚的印度造像的风格。黄先生在发现瑞像佛首的同时,还在旁边的石坑中发现了另一尊“石雕立佛像”,佛龛残高120厘米、宽61厘米,佛像高94厘米、宽38厘米,面部残,专家鉴定约为北魏时期造像;同时还发现了一个小石佛佛头,取名“圣容寺石佛头像”,通高13厘米,头顶有高耸的发髻,发髻高4.6厘米,面相圆润,神志端庄,发纹及五官雕刻精细,专家鉴定为唐代石雕艺术。
  寺后和寺前山顶上,至今屹立着一大一小两座佛塔,遥遥相峙,保存完整,为圣容寺建筑之一。两塔的建造年代不详,但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甚似,因此,确定为唐代建筑,但一定是唐代早期的建筑。新编《永昌县志》收录照片,取名“圣容寺唐塔”大塔位于圣容寺背后山顶上,通高16.2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基层较高,向南置门,可供出入。塔内原有木梯,可通塔顶,塔身无雕刻,但塔内粉壁墙上遗存“番僧一千五百人”和“圣容寺”“乾元二年”(759年)题记,还有一些与石佛像无异的壁画。小塔也为七级,通高4.9米,实心,建在大塔对面的隔峡谷半山顶上。2001年,国务院公布两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山崖的石壁上,至今保存着佛教“唵麻你钵弭吽”的“六字箴言”石刻。石刻为“六体文字”里面有西夏文字一行,初步确定于西夏时期刻制。文字距地面2.,4米,文字所占面积高1.8米、宽2.4米,为阴刻,自左至右横写,共两方,每行6字,每字大小约20厘米。左边一方共四行:从上到下第一行为八思巴文,第二行或为蒙文、或为回鹘文,第三行为西夏文,第四行为汉文。右边一方共两行,上行为梵文,下行为藏文。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山崖上也有一些文字,已看不清楚。
  1979年5月,武威城东北角的陆军医院施工时,出土了一块石碑,残,共存1000多字,由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和武威党寿山先生作了考释,拟名《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这通石碑的内容,记的是今敦煌莫高窟大量的壁画和绢画以及敦煌遗书所反映的古番和县(今永昌县)北御谷山圣容寺的历史,圣容瑞像和刘萨诃和尚的佛事活动,隋炀帝到寺礼拜,三藏法师、唐朝大员诣寺敬物等内容孙修身等敦煌专家对照碑文,对照敦煌壁画、榜题和敦煌遗书,研究了古番禾县和今永昌县的历史然后,亲自到永昌县,在县城北御山谷找到了圣容寺遗址,不仅在唐塔内塔壁上发现了“番僧一千五百人”和“圣容寺”等条题记,而且还在遗址石壁上发现了敦煌壁画里的“盤和都督府望谷山番和县北圣容瑞像”这尊浮雕石佛瑞像,在寺后山头唐塔中发现了数层壁画,表层被鸽粪所圬漫,第二层有一尊同番禾石佛瑞佛无异的佛像,东壁青砖上还有“乾元二年”(759年)墨书题记等遗存。从此,彻底解决了敦煌莫高窟里有关番禾县和御山峡圣容瑞像在敦煌“壁画”、“榜题”、“遗书”的源流和根据这一悬案。
  今圣容寺遗址御山峡里,还保存有齐家文化遗址、花大门石刻、高昌王纽林的斤墓葬、一段保存完好的汉明长城。明长城烽燧突起,气势磅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的附近,金川西村修建学校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夹砂红陶片等新石器时期文物。
  御山峡里,不仅历史文化淀积丰厚,自然风光也很优美。峡谷里俊杨参天,芳草碧秀,一条小河自大泉水库、从西向东穿越峡谷,经圣容寺前流入金川峡水库。峡谷南北,峭壁对峙高耸的金山顶上,轻岚飘浮。御山峡东口处库容6500万立方米的金川峡水库,像一块巨大的玉盘镶嵌在万山丛中,清绿澄碧,变幻莫测。这里气候宜人,湖景旖旎,鱼翔浅底,野禽成群。宽阔的湖面上,急驰的汽艇、漫游的小舟,以及“水上飞人”等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与巍峨峭拔的群山交相辉映,妙趣天成清澈碧澄的金川河和湍急奔放的二坝干渠,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水库大坝以下的金川峡谷,更是一派桃源景色,峡谷两岸峭壁雄峻,飞翠叠嶂;峡谷深处细柳婀娜,白杨参天,谷水涛涛,碧草茵茵。优美的自然景色同坝后电站、人工园圃、小桥人家和布满峡谷延绵十数里的人工鱼场,以及弯弯曲曲的柏油公路,组成了一幅极具浓郁的自然生活气息的旅游胜景图,令人目不暇接,心境激荡。这里是永昌历史上著名的八景之一——金水潺声。
  永昌圣容寺,这座距今已有1440年历史的古寺院,为什么在敦煌壁画里有那么多的描述?为什么在敦煌遗书和佛教经典中有那么多的文字记录?为什么在隋唐时期有那么高的社会声誉?这和中国佛教史上一位被称作“佛”的高僧刘萨诃是分不开的,也和历代帝王对这座寺院的重视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名僧刘萨诃离开中原,带了几名弟子准备西去印度观佛迹。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了可西走廊,行至凉州(今武威)西一百七十里的番禾县(番禾故城在今永昌县城西二十里的水磨关一带),刘萨诃止步拄锡,向东北望御谷山,若有所思。弟子们不解其意,发问道:“师傅凝望此山,此处有何祥兆?”刘萨诃指着御谷山奇峰说:“此山景象非凡,有奇彩祥光,将来会有宝像显现宝像出现时,如残缺,预示着天下离乱,黎民饥馑;如宝像肢首俱全,预示着天下太平,民生安乐。”之后,刘萨诃率弟子继续西行。他们经甘州(今张掖)休息数日,又经肃州(今酒泉),行至肃州以西的七里涧时,刘萨诃无病而逝,骨头自动化为小碎块。当地僧人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佛显圣,就集资修建了一座骨塔,供奉纪念刘萨诃。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即刘萨诃预后第86年的一天,凉州番禾郡御谷山一带,忽然大风骤起,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山摇地动。只听轰隆隆一阵巨响,御谷山崩裂,绝壁断崖上现出一尊石佛瑞像,躯体俱全,惟无首当地官民十分震惊,立即找来了能工巧匠,雕成佛头,举行了隆重的安首仪式可是,白天将佛首安放上去,夜晚就跌落了下来,多次安放都是如此。此后的约40年时间中,天灾人祸连连发生。北魏皇帝苛政失道,百姓痛苦,正好应验了刘萨诃生前授记之言。
  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557年),在距此山二百的武威城东七里涧,夜现祥光,照耀十几里外的地方,人们都去观看,原来是一尊石佛像头。有人说,这必定是番禾县灵像的头。于是,就把它迎送到御谷山,举行了祈祷仪式。当众僧侣敬捧佛首安戴于肩的时候,佛首与肩“相去数尺,飞而暗合,无复差殊”。于是官民“悲欣千里”,礼佛庆贺。从此以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以上这些记载,有些情节是神化了的说法。当时的河西走廊地区,从北魏至北周,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佛徒甚众,高僧云集。众佛徒为了实现在番禾建寺的愿望,先造就了佛像,又造了这些舆论,并利用佛教的影响力,通过地方官府,把这些情况上报给了朝廷。
  北周皇帝宇文邕知道了这些神奇的传说后,又信又不信,就派遣宇文俭亲往察验。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属实的(其实还是官府采用民间的传说)。于是,武帝于保定元年(561年)下旨,调集凉州、甘州、肃州三州力役三千人造寺,三年建成,寺分三处。该寺初有僧人七十人,敕赐寺额为“瑞像寺”。从此,香火盛极,僧侣众多。
  到北周武帝建德初年(约574年),一天夜间,瑞像佛首自行落地,僧侣官府惊愕,马上把此情报告了朝廷,皇帝派大冢宰和齐王亲临验察,并举行仪式重新安放。但是,白天安好,夜晚脱落。又刻制木质佛头安放,反复十余次,仍然如此。不久,长安僧人被嫌疑造反,封寺治罪。随之,天下僧寺受到牵连,遭到武帝焚寺灭法的严厉打击。瑞像寺也无例外地遭受了被焚厄运。寺被烧毁了,但石雕的佛身、佛首依然完好。因此,人们更坚信圣僧刘萨诃的预言都得到应验的传说。
  隋初,文帝提倡佛法,佛教再度兴旺,重建了这座很有名气的寺院,瑞像身首复合一体。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到河西,在御驾东还时,“躬往,礼敬厚施,重增荣丽,因改旧额为感通寺,故令模写传形。”隋炀帝亲临该寺烧香拜佛,给该寺施舍了不少财宝;并下旨扩建增修寺院,御笔改额瑞像寺为“感通寺”,命天下摹写供奉瑞像。感通寺从此声名大振,驰名中外。外地僧徒都想把圣容瑞像真容摹写回去供奉,但是怎么也量不准瑞像的高度和粗细度,一丈八尺高只是个大约的数。因此,人们都认为瑞像有灵,信敬者越来越多。就连月氏国的婆罗门也专程来摹写圣容瑞像,带回去广为供奉。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有五色凤出现,双鹤导前,百鸟蔽日栖于像山”,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派特使到该寺朝敬。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路过该寺,讲经礼佛,并接见了番禾僧侣,畅谈了西游感受。当他听了高僧介绍该寺由来之后,深有所悟,他说:“我到五天竺时,听彼国老宿云,那里曾有佛像一双,一日一像忽然不知去向,今日才明白,这尊瑞像原来是从五天竺东飞降临的。”唐中宗时(684年),该寺已发展到声振海内外的程度,中宗曾派特使到该寺赐物。大约就在这段时间,朝廷拨款在寺后山顶上和隔河山腰间,建起了大小七级佛塔各一座,至今巍然伫立。唐中宗神龙初(705年),兵部尚书郭元振往任安西都护,到该寺画像、赐物。时有僧人1500多(一说10000多人)。到中唐吐蕃统治河西时,改该寺为圣容寺至今(群众俗呼后大寺)。北宋中期西夏统治河西时,李元昊重视佛教,寺院进行过维修或重建,在寺院对面山崖上留下了不少石刻文,今大部分无法识别,惟佛经六字真言“唵嘛你钵弥吽”六体文字,还保存在石壁上。元、明时期该寺香火也还旺盛。清、民国时衰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经多次维修过的古圣容寺只存山门和几间僧房,1953年被群众拆毁。
  永昌县圣容寺这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佛教名寺,经历了兴旺与衰落、盛极与焚毁等风风雨雨,也因此而产生了令中外佛教界震惊与叹服的许许多多的佛教事迹和佛教传说。正因为它是河西走廊的第一名寺,曾名扬全中国,誉满西域,所以,在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才有了它的地位,出现了大量有关它的敦煌壁画,也才能在敦煌遗书和大量的佛教文献、碑文中,看到了它的发展历史,和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圣僧刘萨诃与圣容瑞像。至今,这座古代番禾县北御谷山瑞像寺保存下来的石佛瑞像等遗物,与敦煌莫高窟里现存的有关这座寺院的壁画和遗书文献,都有着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古代文化的稀世珍宝。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为了挖掘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经反复研究论证,于2003年着手重建了这座圣容瑞像寺院它的复修,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学、研究河西发展史、研究佛教发展史提供物证。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