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从古代蹒跚走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35
颗粒名称:
从古代蹒跚走来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13
页码:
1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从古代蹒跚走来的发展历程和沿革事件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文化遗存
出土文物
内容
永昌县建制始于西汉。春秋战国至秦,永昌县和整个河西走廊为西戎、月氏、乌孙诸族牧地。秦末楚汉相争,中原战乱,匈奴冒顿单于趁战乱“东灭东胡,西逐月氏”(《汉书·地理志》),打败了统治河西数百年的月氏族,迫使月氏大部分西迁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后迁往阿姆河流域;小部分进入祁连山,称为小月氏,逐步与当地氏族融合。从此,河西走廊被匈奴占据,由浑邪王统辖张掖以西的河西西部,休屠王统辖张掖以东的河西东部,成为北方匈奴政权的“右臂”。西汉初期,由于中原多年战乱,汉王朝国力不足。占领河西后逐步强大起来的匈奴经常南下越过长城掠人口、夺财物,而汉王朝则无力与匈奴抗衡,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和亲政策,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汉武帝继位以后,由于汉朝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又经文、景削藩,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武帝决定以武力解决边患,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在公元前127年对匈奴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取得河南战役的重大胜利。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越焉支山(今永昌与山丹县界大黄山),跋涉河西走廊,转战千余里,打败了匈奴,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月的,河西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版图。汉王朝为稳定和经略河西,进一步经营西域,于同年设置了武威和酒泉二郡。公元前111年,又从武威、酒泉二郡分置了张掖和敦煌二郡,史称“河西四郡”。公元前119年,西汉朝廷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地开通了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就在河西设置四郡的过程中,在今永昌古地先后设置了鸾鸟县(属武威郡)、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属张掖郡),此为永昌县立县之始。据《二十五史补编》《嘉靖重修一统志》《五凉志》、清《永昌县志》记载,番和县城故址在今永昌县县城西20里水磨关一带;鸾鸟县城故址在今县城西南西大河口上房寨子;骊靬县城故址在今县城南20里的者来寨一带;显美县城故址在今县城东45公里的杜家寨乱墩子滩汉墓群附近。
西汉收复河西后,采取了徙民实边、河西屯田(其中有番和屯田)的政策,推行代田法,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畅通了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的胡商贩客满载着西域的各种货物来中国贸易,“日款与塞下”。河西地区出现了空前盛世。据记载,当时在永昌县地建立的骊靬县,就是负责对西域各国使团和商队进行接待、登记、安置、安排贸易活动、收缴关税以及办理出入国境等手续的。当时,骊靬县城常驻的大秦、大夏等国商人多达两三千人。
东汉前期,今永昌县地的显美县由张掖郡划隶武威郡管辖。而番和县和骊靬县仍隶张掖郡管辖。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置雍州,州治武威(一说觻乐得);分张掖郡部分地域,在今山丹县东和永昌县西置西郡;把原隶张掖郡管辖的永昌古县地的番和县、骊靬县和原张掖郡的日勒县、山丹县四县划给西郡管辖(郡治日勒),一直到三国曹魏时期。
三国曹魏时,武威郡、张掖郡都属魏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置凉州,州治姑臧。凉州领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七郡,武威郡领九县,其中今永昌县地的显美县属武威郡;番和县和骊靬县属张掖郡。
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今永昌古县地及河西走廊均属西晋,隶凉州管辖。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河西鲜卑酋帅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在两降、三次复反的35年过程中,河西战火纷飞,河西之地“非复晋有”为了平息叛乱,晋武帝派勇敢善战的马隆镇压了树机能,接任武威太守,郡治姑臧其时,武威郡领七县,其中,显美县、番和县、骊靬县隶武威管辖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西晋朝廷任命张轨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到任后,大败了鲜卑复反势力,“威名大震”。他着力恢复政治经济秩序、侨立郡县、安置流民、大办儒学、振兴教化,使河西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安定。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中原大乱,而河西走廊却十分安定,于是中原流民纷纷西迁,“来者日月相继”为了安置流民,张轨上表西晋朝廷,分武威郡西北辖地,在今永昌县古县地区域内侨立武兴郡由武兴郡管辖于永嘉中(约310年)、从番和县析置的焉支县和新彰县。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这时,北方地区的一些汉族官僚和少数民族酋帅纷纷建立了割据政权,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局面。河西走廊地区进入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害据时期。
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护羌校尉,他的各项举措为建立前凉打好了基础。前凉建立后,都姑臧。经几代国主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势控西域。张骏时将版图划为三州(凉州、沙州、河州),领23郡,成为北方强国。其中,武威郡治姑臧,今永昌县古县地的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隶武威郡管辖;焉支县和新彰县隶古县地侨立的武兴郡管辖。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
386年12月,吕光称都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凉州牧,建立了后凉,都姑臧后凉建国初期,地域与前凉相同。在今永昌县古县地的番和县设置番和郡。399年,吕光死后,荒淫无度的吕纂继位,执政三年中,滥杀了无数无辜。401年,番和郡(今永昌县)太守吕超率兵攻破姑臧,杀了吕纂。403年,后凉被后秦姚兴所灭。
南凉是河西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年建立的政权。402年,秃发檀继位,称凉王。403年,后秦姚兴灭后凉以后,任秃发傉为凉州刺史。406年冬,傉檀从乐都迁都到姑。至此,傉檀割据了西郡(今永昌县西北地和山丹县东南地)到金城的大片地域南凉为了发展经济和强化防卫,在这一时期还从显美(今永昌东)、临松(今民乐西北)等郡县掳获人口5万以上,或编入军队、或垦植畜牧。秃发傉檀的残酷压迫,致使城民不断起义,414年,傉檀降于西秦,南凉亡。
410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建立北凉,都城张掖永平。北凉建立后,蒙逊重用汉族人上治国,整顿内政、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放宽刑罚、赈恤灾荒、检查失政、严督官吏,以期“明设科条,务尽地利”,使北凉很快发展起来。403年后,蒙逊西扼西凉,向东扩展,于408年占领了今永昌县西、山丹县东的西郡。411年,蒙逊以三万骑出西郡,于显美县(今永昌县东)穷泉击溃南凉主力,逼迫南凉主傉檀重新迁都乐都,蒙逊占领姑臧。412年,迁都姑臧这时,今永昌县古县地的番和、骊靬、显美、焉支、新彰诸县均属北凉管辖。421年,蒙逊灭西凉,完成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一。北凉疆域到428年,已东接金城及湟水地区,西邻敦煌。势力所及,达于葱岭。西域36国,每年向北凉朝贡,国力极盛。439年,北魏攻灭北凉。
“五凉”时期,今永昌古县地和整个河西走廊,虽也时有战事,但在120多年中,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是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凉州领10郡,其中今永昌古县地的番和郡领永昌古县地的彰、燕支(即焉支)二县。北魏统一河西后,实行减免徭役和兵役、安置流民、赈济灾荒等措施,把凉州地规划为“麻布之乡”,特别是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有力地促进了河西农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同年,朝廷下令,按郡、县抽出十分之一的户数开展屯田,进步促进了河西传统的屯田事业这时,番和郡的屯田,在西汉屯田的基础上,更加兴旺发展。古焉支山下的焉支县地(今永昌县地)也沿西汉养马事业,设置官牧机构,为北魏官牧养马作出了贡献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河西走廊地区属西魏,显美县属凉州武威郡管辖,番和郡管辖番和一县。557年宇文觉废西魏、建北周,河西地区统于北周在此期间,凉州领10郡,今永昌古县地建力乾、彰、燕支三县,属武威郡显美县省,其地并入姑臧。北周时,由于推行均田制等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武帝保定元年(561年),朝廷令在今永昌县北御山峡修建了驰名中外的瑞像寺建德年间,武帝宇文邕下令严禁佛道教,严令僧尼、道众还俗,没收全国寺院、道观公产归公。据敦煌莫高窟壁画和文书以及出土于武威的《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石碑记载,位于今永昌县御山峡里的曾驰名全国、誉满西域的圣容瑞相寺,就是这一时期被严令焚毁的,但石佛瑞像和唐塔等遗迹一直保存于今。
581年,杨坚统一全国,建立隋朝河西初建凉、甘、瓜三州隋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姑臧为武威郡治,武威郡管辖姑臧、昌松、允吾及今永昌县地的番禾县。合并水昌县地的力乾、彰、燕支三县入番和。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登焉支山(今山丹、永昌界),接见西域27国使者,随后到番和县北的瑞像寺,礼敬厚施、重增荣丽,因改旧额为感通寺,故令模写传形。此后,番禾县感通寺荣誉大增,驰名西域。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了唐朝619年,李世民派人劝说割据河西的李轨归唐,轨不从,后被捉处死。李世民被封为武候大将军,使持节凉、甘、肃、瓜、鄯(青海乐都)、会(静远)、兰(兰州)、廓(青海隆化)、河(临夏)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整个河西归唐统辖。唐初,行政建置沿用隋制,今永昌县地番禾县属凉州总管府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唐分全国为十道,凉州属陇右道,番禾县属凉州。唐朝初期,由于太宗李世民在西北遍修水利、设屯田、推行均田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实行和籴政策(即由国家拿钱收购农民的余粮),使河西的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番禾(今永昌县)屯田,武威屯田取得了显著效果。据记载,凉州都督府积军粮可支数十年。番禾县的焉支山设立官马场,成为国家发展良马的重要基地。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河西走廊中外贸易十分繁荣。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于番禾县置雄州,调露初(679年)废,番禾仍归凉州管辖。景云元年因陇右道管辖地域过大,分黄河以西为河西道,设置河西节度使,治所姑臧,也为都督治所,派重兵防务,成为河西首府,统辖河西各县。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在番禾县西南三十里置大斗军(今永昌县塔儿湾一带)。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改番禾县为天宝县,仍属武威郡管辖。这个时期,河西地区不断受到吐蕃的侵犯吐蕃本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7世纪初,吐蕃第32世首领松赞干布即位,他在削平内乱、统一部族的同时,加强了同唐朝的友好往来,遣使求婚,唐太宗许以宗女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好几十年。松赞,干布死后,约660年左右,唐蕃关系出现裂痕,战争不断。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因“安史之乱”,河西兵力东调,防守薄弱,吐蕃乘虚而入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吐蕃攻入凉州,杀节度使杨志烈,占领了武威郡所属地域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杨休明继任节度使,移河西节镇到沙州(敦煌)。同年,吐蕃西进,占领甘州、肃州766年,占领瓜州781年,攻陷沙州,整个河西为吐蕃奴隶主控制由于河可西人民不堪忍受吐蕃贵族的残暴嗜杀,848年,张议潮率众于沙州起义,到851年收复了十个州的地域,西到西州(吐鲁番)、东到河州(临夏)。861年,收复了凉州。至此,河西人民完全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统治。今永昌古地番禾县同武威郡复归唐朝。但不到10年,凉州又被吐蕃温末部占领。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凉州地方,包括武威郡管辖的番和县地,全部落入六谷吐蕃之手。
宋初,凉州姑臧和永昌古县地仍属六谷吐蕃宋朝廷只是羁縻而已。后来西夏崛起,迫使六谷吐蕃向宋朝靠拢,请求朝廷派官到凉州任职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朝廷派丁惟清为凉州知州事。
1003年,党项羌攻凉州,知州丁惟清被杀。1015年,占领凉州、番和,1028年占甘州,1036年占肃、瓜、沙三州,整个河西被西夏占领。西夏在今武威设西凉府,统领河西州县。在今永昌县地番禾置永州,隶属西凉府在西夏统治河西的190余年里,李元昊积极推行汉化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牧业,任用汉人,仿宋朝设官制,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儒家经典,提倡佛教,发展皮毛印刷等手工业。圣容寺在西夏时得到了重修,并留下了西夏文等六体石刻。1226年7月,蒙古军队攻占西凉府,灭西夏蒙古占凉州初期,沿用西夏建制,封窝阔太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守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贴木尔继任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取“永远昌盛”之意。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废除了元朝的军政机构永昌路,在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于永昌卫治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兵力。明朝,为了巩固边防,一面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长城(永昌境内120公里)、修筑城池和堡寨;一面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山东、河北等地10多万人口迁徙河西开展屯田。今武威、永昌、山丹、肃州、甘州还有军士屯田,效果都十分显著今河西各县居民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要问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因为当时大量的移民向西迁移时,明朝廷在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设立专门的移民机构,为移民安排去处,发放资费、口粮等。因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如今第代槐树作为重要文物保存着),所以,今天河西地区的人们大多把它作为祖籍而纪念。明朝政府还很重视兴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振兴文化教育洪武三年(1369年),永昌卫办卫学,正统中设儒学。明神宗万历年间修建了永昌钟鼓楼,重修了金川大寺和观河楼塔等历史建筑鼓楼和观河楼塔至今完整。
1644年清朝建立,初期沿用明制,永昌仍称永昌卫,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属甘肃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裁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设置了凉州、甘州、宁夏、西宁四府,升肃州、秦州、阶州为直隶州。凉州府管辖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清末设甘凉道,增辖山丹、民乐、张掖、抚彝。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康、乾时期比较重视河西地区的发展,曾多次迁移内地人来河西屯垦,今永昌县地就是屯垦重点之一由于清朝政府采取了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措施,使县域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进一步兴旺据《永昌县志》乾隆本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炳文创建丽泽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郭昌泰创建川书院,为永昌县培养人才;永昌共考取进士6人,举人16人,贡生216人知县李登瀛,进士南济汉等修成《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嘉庆二十一年本,为永昌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成。3月15日甘肃拥护共和,河西地区属甘凉道,甘凉道治所在武威,下辖武威、古浪、平番、镇番、永昌、丹、民乐、张掖、抚彝9县。民国17年(1928年)于武威设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与道同,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30年,张掖另设专员公署,第六专员公署辖县减少,只辖武威、永昌、民勤(镇番)、古浪、永登(平番)5县。民国25年(1936年)十一月初八日,红西路军西进永昌,建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红西路军撤走后,苏维埃政权随之消失。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隶属武威专区。1959年,撤武威专区和酒泉专区,设张掖专区,专区设在张掖,管辖河西各县。1961年,张掖专区划分为武威、张掖、酒泉三个专区。武威专区辖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县。198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永昌县宁远乡白家嘴子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所在地设置金昌市(取永昌、金川一字为市名)。10月,永昌县从武威专区划隶金昌市管辖,并从永昌县划出两个乡和金川镇一部分,成立了金川区。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