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悠悠种子情 涓涓爱农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13
颗粒名称:
悠悠种子情 涓涓爱农心
其他题名:
记高级农艺师郭新宇
分类号:
K826.3
页数:
4
页码:
293-2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高级农艺师郭新宇的生平事迹和对农业的贡献。
关键词:
郭新宇
人物传记
永昌县
内容
郭新宇,男,汉族,河南南阳人。1937年9月生,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历任县良种场技术员、场长、县种子公司经理,农业局总农艺师兼任县农学会理事长,1998年退休。
理想,在青春的岁月里放飞
他,出生于河南省南阳一个农村家庭,祖祖辈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小就受到父辈们辛勤耕耘的熏陶。上小学的时候,在邻居家的蕃茄地里,他见到了一颗硕大的蕃茄。据大人们说,这番茄长得大,是因为品种好。正是因为这句话,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美妙的神奇,对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5年7月,初中毕业的郭新宇同志毅然报考了农业学校,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甘肃省张掖农业学校农学专业。从中专到大专,他尽情徜徉于专业学海,快乐吸纳于农艺乐园。六年的学习,他掌握了扎实的农业知识,也更坚定了他人生的理想。
1961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对大西北的满腔热情,来到永昌县良种场工作。60年代的永昌,贫穷落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风沙弥漫,一片荒凉,与他的故乡中原大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刚刚经过饥荒年的洗礼,农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人民生活相当艰苦。他的工作单位县良种场,几间破旧的平房,零乱地排列在院子中间,院内杂草丛生,满目凄凉。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改变他献身农艺事业的决心。他乐观自信,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土地,他可以尽情地施展才华,书写人生的青春之歌。
奉献,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
他开始埋头苦干,刻苦钻研,面对各种困难,刚强坚毅,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一干就是30多个春秋。
刚参加工作的郭新宇同志,通过对全县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品种普遍老化、退化,要想使农业生产有新的发展,必须在改良品种上做文章。良种场是全县农业生产用种的龙头单位,他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的重大。血气方刚的他暗下决心,要为永昌农业的发展献出毕生的精力。于是他一面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了永昌的气候、土壤及所能接受的条件和能力,一面又从多方面充分收集信息,从省内外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引进品种材料数百个(份)。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用“阿勃”、“欧柔”、“杨家山”、“红齐头”等春小麦新品种更新了当时大面积推种植的“兰州紫秆子”、“白大头”、“甘肃96号”、“武功774”等退化的老品种,使全县小麦亩产由60年代初的93公斤增加到172公斤,平均亩增产84%;用民乐白豌豆更换了当时推广种植的老品种,使豆子亩产由59.4公斤增加到119公斤;用“匈牙利B” “雁农1号” “内蒙大桃”等胡麻新品种,更换了当时推广的永昌红胡麻,使胡麻亩产由40公斤,增加到60公斤。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他又引进推广了“甘麦8号”、“甘麦33号”、“甘麦39号”,“3-3” “内乡5号”、“内乡20号”、青春系列等春小麦新品种,更换了“阿勃”、“欧柔”等品种,使全县春小麦亩产又提高到303公斤,比60年代中期增产76%;用“阿拉斯哥”、“5-7-8”等豌豆品种,更换了民乐白豌豆,使豆类亩产达到225.8公斤,增产89.8%;用“甘亚3号”、“甘亚4号”等胡麻品种,更换了“匈牙利B” “雁农1号”等品种,使胡麻亩产达到82.5公斤,增产37.5%。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他又引进推广了“陇春8号”、“7020(3)”等春小麦品种,使小麦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引进推广了张家川豌豆,使豆类亩产增至290公斤,引进推广了“陇亚1号”、“天亚2号”胡麻新品种,使胡麻亩产达到130公斤。
在20多年时间里,他用心血和汗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使全县农作物品种进行了三次大的更换,农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引进、试验、推广的同时,他总结出了一套引种规律:生态类型相近的地区引种,一般比较容易成功;从生态差异较大的地方引进品种,往往都不能获得成功。为了培育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品种,他先后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收集了近百种品种材料,开始选育自己的品种。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几样简单的杂交育种工具,没有杂交专用的隔离羊皮纸袋,就用白纸代替自制了一批隔离纸袋。小麦有性杂交是件不容易的事,要将小麦小花中的雄蕊在花粉成熟前逐个取出,再套上隔离袋,待雌蕊成熟后将另外一个品种的花粉授给。一个麦穗有40-50个小花,要将小花中的雄蕊一个个取出,是件相当费功夫的事,没有相当毅力和耐心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况且搞 杂交正是七月份天气最热的时候,小麦授粉时间是有限的,最多不过10天时间。为了不错过杂交授粉的有限时间,他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天黑才回家,往往一天冒着烈日要在地里呆上10几个小时,一天下来总是累得腰酸背痛,两眼发黑,但他从没叫过一声苦,没叫过一声累。多少次被麦芒扎坏了眼睛,红肿流泪不止,但他没有间断过他的杂交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培育,他成功地培育出了他自己的品种“永春1-6号”等六个品种,并初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其中,“永春6号”当时在东清河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为粮食大面积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该品种1972年被全国农展会收用展览。
1983年,他被组织任命为县种子公司经理,但他始终没有放松种子的引进推广工作,每年引进大量的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先后引进推广武春系列、“永良4号”、“宁春4号”等春小麦新品种,“陇亚7号”、“定亚17号”、“7517”等胡麻新品种,“法瓦维特”啤酒大麦新品种,为全县粮油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坚持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同时,还亲自主持、参与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1984年至1986年,他参加完成了“河西沿山冷凉地区百万亩小麦丰产示范”项目,三年共完成面积370546亩,平均亩产较基础亩产净增50公斤,累积增产2165.78万公斤,受到省政府奖励。1985至1987年,他主持完成“沿山冷凉灌区胡麻丰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三年共完成胡麻试验示范面积24300亩,平均亩产达到169.75公斤,较基础亩产增121公斤,三年总增收243.85万元。同时还总结推广了符合沿山冷凉灌区实际的胡麻生产成功经验;改老品种为选用良种;改大撒大扬为条播、机播;改白水下种、少施肥料为增施化肥、配方施肥;改粗放种植为科学管理、药剂除草等技术,为全县胡麻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至1989年,他主持完成省上下达的“油纤兼用亚麻技术推广项目”,三年累积完成面积27.3663万亩,平均亩增产26.73公斤,总增产731.529万公斤,新增产值952.895万元,新增纯收益621.365万元,获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至1992年,他主持完成“胡麻病害综合防治丰产栽培试验”项目,二年累积完成综合防治面积5.56万亩,利用推广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配方施肥等技术,使胡麻发病率由1990年的30-40%下降到4.4%,平均亩产增加21.5公斤,并查明了胡麻枯死系枯萎病、立枯病所致。同时,探索出了病害与品种、倒茬、土质、灌水、施肥等综合栽培条件的相关性,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至1993年,他主持完成省上下达的“九万亩胡麻油纤兼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四年累积完成面积36万亩,较基础亩产增8.75公斤,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至1991年,他主持完成省上下达的“丰产抗病油纤兼用亚麻新品种陇亚7号联合推广”项目,超额完成了项目规定的目标任务,并使“陇亚7号”胡麻新品种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获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郭新宇同志调任县农业局总农艺师,他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全县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两鬓斑白的他,不辞辛劳,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规划永昌农业发展蓝图,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农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他始终把提高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放在农技推广的重要环节,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学习研讨,组织在全县开展“科技之冬(春)”、“绿色证书”培训活动,1991年以来,深入乡镇村社,共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近10万人(次),发放“绿色证书”650本,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获,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放歌
郭新宇同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余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默默耕耘在永昌辽阔的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好评,多次受到省、市、县的奖励。他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系)1000多个,经数百次试验示范,用于大田生产的品种有50多个,为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油的大幅度增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78年,在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上,作为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国家级奖励;1989年,荣获农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章。1993年,被吸纳为甘肃省高级科技专家协会会员;1996年,被编入《甘肃省专家名册》;1998年,被编入《甘肃名家》画册;1991年,被评为金昌市拔尖人才。
郭新宇同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首首科技兴农曲,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鲜花和荣誉面前,他从未骄傲自满过,总是勉励自己不断进取,努力奉献。现已退休的他,依然没有忘记永昌农业的发展,时常提出一些发展永昌农业的好建议,为永昌广大人民群众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作者梁志虎系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志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新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