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12
颗粒名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其他题名:
记永昌县原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梁科兴
分类号:
K826.3
页数:
3
页码:
290-2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原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梁科兴的生平事迹和对农业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
梁科兴
人物传记
永昌县
内容
梁科兴,甘肃山丹人,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原任县农技站站长,曾兼任县人大常委会常委和县农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省级优秀专家。他先后受到国家、省、部、市、县级奖励表彰达20多次。
他,于1935年11月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直到1945年秋才上了初小,解放后于1951年秋考入山丹初中,全靠助学金读完初中。他,生在农村,从小酷爱农业。1957年由张掖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从未调动和离开过农业这个岗位。
矢志为农 堕地有声梁科兴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为了提高全县粮食产量,上级部门提倡在清河气候较热的地区种植冬麦。为了消除冬麦受黄矮病的危害,他和同行一道身背喷雾器,手提又臭又毒的“3911”等农药桶走遍清河的大部分村社宣传示范。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曾一度把冬麦的种植工作推而广之,并因此而提高了粮食的单产。为消灭和降低麦类黑穗病的危害,他跑遍了永昌的沟沟叉叉,亲自为农民拌种示范并连续坚持数年,从而大面积地推广了拌种工作,使猖獗一时的麦类黑穗病得到灭除。农田杂草是农作物的大敌。自任农技站站长后,他就暗暗下决心,杂草不除,寝食难安。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他结合本地实际,吸取外地经验,大量地引进化学除草剂,在全县各地布点、抓面,大面积地推广了药剂除草工作,为农业丰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把增产粮食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提出河西粮食要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目标。作为农技负责人的他,肩上更是压了一副重重的担子。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他东奔西跑,带领农技人员到酒泉、张掖等地参观学习取经,最终找到了采用地膜覆盖种植各类带田,大幅提高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经过不懈努力,他为全县带田种植、农业增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主持的项目也被金昌市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
选育和推广良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业增产的大计。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全县的小麦良种经历了四次大的推广提升,每次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培训骨干 夯实基础梁科兴是县农技站站长,又是科技星火播种队农业组组长。多年来,为了使农技推广工作广泛开展起来,抓紧农业科技队伍和农民的培训工作。他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只要是科研项目的培训学习,他都积极参加,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并把县乡在职的农技人员不断地送往高等学府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多次邀请省上农业科技专家来讲学,共培训县乡业务干部60多人次。此外,他还组织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业务能力。在科技承包项目期间,举办多期培训班,对494名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达到了农民技术员的标准。
辛勤耕耘 廉洁奉公梁科兴同志是一个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长期下乡蹲点,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砥砺了坚强的意志,奠定了革命人生。50年代,农技站无办公室,技术人员下乡,点就在他的家,他家就是站里的办公室。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山丹的老家只能在春节期间回去探望一次,家里的繁重担子都交给了妻子,子女上学教育几乎与他无关。几十年过去了,后来因老家实在困难重重,无法生活时,他才将妻子带回永昌,在东寨乡落了个户。至今大女儿仍留在农村。每每提起这些,他总是充满对妻子和女儿的愧疚之心。他在农技站任站长10多年,对公家的钱、物从不乱花乱用,乱吃乱喝,他的农村女婿向他单位要点水泥,被他当即拒绝了。他关心职工生活,能解决的问题就予以解决,从不推三拖四。工人赵生久家在农村,女儿又多,生活十分困难。他跑上跑下,帮助赵生久解决了两个女儿的户口。他看到职工住宿十分困难,想方设法多方筹资,建起了14套家属宿舍,解决了职工住房难的问题。
不计名利 率先垂范梁科兴同志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勇挑重担的人。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岗位上,他是官非官,以身作则,勇于创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关怀,更加激发了他献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热情。好多时候,为了完成推广农业技术和实施课题的计划安排、实施方案和总结要点,他经常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有时甚至熬到深夜一、二点钟,睡办公室是常有的,绝大多数的星期天都垫了进去。他就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他曾在永昌农村的许多村社蹲过点,每个点上一蹲就是几年,可以说,他的青春年华就献在了永昌这片热土上,他的大半生就给了永昌的农村。有关领导曾深有感触地说:“老梁同志对发展农业做出了贡献,永昌人民不会忘记你”。有的还赋诗赞誉:“蹲点跑面几十秋,潜心科技老黄牛,为使农民解贫状,何须回眸霜染头”。国务院授予了他政府特别津贴的奖励,给予了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肯定。
梁科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当时,浓烈的革命气氛和高度的政治热情对他和他的同龄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后,他们长期下乡蹲点跑面,条件非常艰苦,常常是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睡不好觉,还要跑几十公里路。无数的困难砥砺了他坚强意志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性,也培养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把大半生献给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一颗红心为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对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正如他所说:“搞农业是一件苦事,但苦与累无所谓。只要农业技术能推而广之,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欣慰。”默默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更是一种亮丽的人生本色。梁科兴同志正是用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书写了30年农技人生涯的本色之歌。现记一小文,供我们后来的农技工作者从中体味他的人生价值。
(作者傅云山系原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云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