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农技四十载 扎根沃土终不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11
颗粒名称: 情系农技四十载 扎根沃土终不悔
其他题名: 记永昌县原农技站高级农艺师贺文锦
分类号: K826.3
页数: 6
页码: 284-2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原农技站高级农艺师贺文锦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贺文锦 人物传记 永昌县

内容

贺文锦,张掖市新墩乡人。1948年毕业于张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9年参加工作,1953年调任县农技站站长,1962年后不再任职,1982年晋升为农艺师,198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聘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咨询员,1989年调到市农业局,同年离休。离休后,于1990年至1992年,受市科委和市农业局聘请,到金川区双湾乡岳家沟村、尚家沟村和永昌县水源乡西沟村搞综合科技示范,试种红薯、试种地膜覆盖棉花等,在此期间,曾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自1980年以来,先后荣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星火计划奖、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多项次。1984年,荣获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林业部联合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政协金昌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永昌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永昌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贺文锦同志走出校门、步入“农门”,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上,一干就是40年。40年来,他始终以农技推广为已任,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孜孜不倦,潜心研究,推广着一项又一项实用的农业技术,实践着一种又一种新型的农业品种、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开展着一次又一次求真的调查研究与科技知识宣传,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务实的农民培训,指导他们科学种田、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永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他曾在朱王堡镇搞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一蹲就是24年。他风里来,雨里去,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与农民交朋友,同住同吃,同甘共苦,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思想感情。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家小院,他都在群众中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他与热土打交道,为科学种田献计献策,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他最大的欣慰。特别是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以来,他的工作信心更足了,迈开步子,大胆试验,探索推广,向科学要产量,向科学要效益,下一番苦心,投一分情意,多一项收获。四十年呕心沥血,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结出累累硕果,由一名普通的农技干部锤炼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农技推广专家。广大农民都亲切地称他是科技致富的“引路人”,为民办事的“贴心人”。
  推良种,配良方,促进小麦增产解放前,国民政府不重视农业,农民无力精耕细作,改变生产条件。由于土地瘠薄、缺水、缺肥,只能选种耐旱、耐瘠薄,口紧不落粒的低产老品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培育出自己的优良品种。1953年,他首次从张掖试验场引进“甘肃96号”、“武功774号”、“美国玉皮”春小麦品种。先在五区(宁远)马德成互助组进行试验,结果比当地兰州麦增产19.8%。为了大而积推广小麦新品种,他组织群众兑换了一万多斤,第二年在清河、金川灌区繁殖约2500亩,逐步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1955年,普及全县,使小麦单产由解放初期的84.5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126.5公斤。1958年,县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老品种全部淘汰。由于当时有的地方水肥条件不能满足更新换代后的高产品种的需要,致使有些社队小麦减产。从1960年开始,优良品种的推广受到了极大阻力,又恢复了老品种种植。1964年,他在朱王堡大队二队蹲点,重新开始推广小麦新品种“阿勃”。一提起推广优良品种,农民们就议论纷纷,说什么“我们吃了良种的亏,还要让我们种良种,又要让我们挨饿哩! 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贺文锦同志听了这些话心里无比难受,他深入各家各户耐心细致地做思想转变工作,当年在该队成功试种小麦新品种“阿勃”高产田20亩。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在地力培肥、合理密植、适时适量灌水、科学管理等诸方面,下足了功夫。当年平均亩产达276.5公斤,“阿勃”较当地“红老来变”、“白东乐麦”分别增产257%和257.7%。虽然当年当地品种遭受了锈病的危害,但是新品种“阿勃”却以高度抗锈、抗倒伏、早熟的优良特性,获得了高产。县上组织田间观摩,以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干部群众,转变了农民的保守思想。1965年,全县推广“阿勃”良种4万多亩,到1996年普及全县,从此,泉水地区彻底淘汰了老品种。
  随着打井提灌,兴修水利,推广化肥等一系列改变生产条件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需要更高产的优良品种。于是,他积极引进以“甘麦8号”为主的“33号”、“12号”、“墨巴66” “墨巴65” “墨叶”、“墨约”、“杨家山红齐头”、“蜀万8号”、“欧柔”等品种,又更换了“阿勃”品种。经过多点试验,“甘麦8号”不论是在井泉灌区,还是在山水灌区,都有广泛的适应性,突出了持续高产稳产的特点。1976年朱王堡镇陈仓村大面积推广“甘麦8号”3100亩,平均亩产达到425公斤,为当地小麦高产创造了经验。
  转观念,改措施,提高玉米单产玉米是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清河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比较适宜,有着发展玉米的良好条件,但群众没有种植玉米的先例和经验。从1967年开始,贺文锦同志在朱王堡大队蹲点试种玉米10亩,平均亩产331.5公斤,比小麦亩产157公斤高出174.5公斤。1971年,在梅南沟大队六队蹲点,种植玉米10亩,平均亩产379公斤,比春小麦亩产61.5公斤高出217.5公斤。1973年,又在梅南沟大队二队蹲点搞玉米丰产田,针对该队1972年玉米单产仅有98公斤的状况,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玉米低产的三个原因,即玉米不好吃,不愿种;草硬牲口不爱吃,不愿种;费工费时,不愿种。因此,造成了种植上的七个不好好种,即不深翻茬板种植、不问苗、不定苗、不追肥、不中耕松土、不种良种、不适时灌水,最终是高产作物不高产。他认真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改措施:一是改不深翻为深翻,精心整地;二是改一次施肥为施足底肥,分期巧施追肥;三是改迟播为适时早播;四是改劣种为良种;五是改不合理密植为定向合理密植;六是改不中耕为早中耕、多中耕、深中耕。通过六改,1973年,玉米单产当年提高到352.5公斤,从而促使全队粮食上“纲要”。公社多次组织生产队长实地参观,扩大了影响,1974年,全公社玉米发展到4000多亩,为推广玉米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种绿肥,培地力,奠定增产基础1971年,贺文锦同志在朱王堡公社梅南沟大队六队蹲点,认真总结了朱王堡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了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有机肥料不足,土壤有机质缺乏,活土层薄,板结严重,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实现不了高产稳产;二是牲畜饲草单一,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农家肥料的积造;三是小麦面积大,轮作倒茬失调,病虫害和草荒严重。为了尽快而有效地解决上述影响农业增产的不利因素。于是,他把积极种植绿肥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来抓。在梅南沟大队六队利用小麦浇头水之际,套种草木樨5亩,待小麦收割后灌水三次,保证了草木樨的生长。到9月初,草木樨长势良好,株高30公分,亩产鲜草850公斤,比没有翻压草木樨的谷子亩产高出100.5公斤。公社领导紧紧抓住这个典型,大力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1973年,全公社种植绿肥2896亩,成了全县的示范典型。当年秋季,县上组织平川灌区的双湾、宁远、水源等社队干部到朱王堡公社现场观摩学习。武威地区农林局在朱王堡公社召开了绿肥现场会议,为全区发展绿肥起了推动作用(典型材料选编在《北方绿肥发展经验选刊》上,并作为1973年永昌县农业学大寨会义材料之三)。
  1979年春,贺文锦同志又到朱王堡公社新堡子大队二队蹲点,开展了种植绿肥的试验示范。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该队小麦套种草木樨亩增产43.5公斤的成果。该成果在全大队推广三年,新堡子全大队粮草间作的种植面积扩达到2440南,占耕地而积的41%,大大促进了粮食作物的大面积增产,全队粮食平均亩产达317公斤,增长10.8%。新堡子大队的经验在全公社得到了推广。到1985年,朱王堡全乡种植绿肥面积达到了21100亩,占耕地面积的34.8%。由于种草面积的不断扩大,轮作倒茬、改良土壤呈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乡的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317公斤,提高到1983年的409公斤,亩增产92公斤,增长29%,为清河地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朱王堡乡获得武威地区种植绿肥先进集体奖,贺文锦同志也获得了甘肃省科委的绿肥推广二等奖。
  调结构,创模式,推广带状种植带状种植是两种以上的作物,按一定宽幅的条带状相间种植的一种稳产增收新型栽培方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能利用边际效应,采用一夏一秋、一高一矮、一早一晚的形式搭配种植,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和边行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单产一般都在650公斤左右。1976年,贺文锦同志在朱王堡公社三沟大队七队蹲点搞带状种植40亩。他根据这个队土质僵硬的特点,处理好了两种作物的共生关系,推迟小麦灌头水,让玉米齐苗后,开始灌小麦的第一轮苗水。灌水时,采取“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明浇小麦,暗润玉米”的科学灌水方法,平均亩产达到620.5公斤。1987年,贺文锦同志负责该镇头沟村的带状种植技术指导工作,狠抓带田的规范化栽培枝术和田间管理,推广了以小带田为主,小带田带小、带多,小麦占地多,玉米密度大的组合模式,充分发挥了作物的边行优势。如头沟村10社李兰清的1.8亩小麦玉米小带田,采取小麦与玉米“2.4∶2”小带田,即麦类占五分五厘,每带宽二尺四寸,播六行小麦;玉米占四分五厘,玉米距小麦八寸,行距八寸、株距七寸,保苗3800株,长势良好,经单收、单打,过秤后实收小麦590公斤,收玉米849公斤,黄豆51公斤,亩均827.8公斤,比单种小麦400公斤,增产427.8公斤,除成本48.26元外,净收人271.7元。带田比 单种小麦多收入221.4元。
  建设施,变理念,增加农民收入永昌县部分地区水源充足,气候温和,瓜菜种植得天独厚,但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只种粮,没有多种经营的理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贺文锦同志于1981年春,带着运用地膜覆盖种植西瓜的科研项目,在朱王堡镇新堡子七队、郑家堡五队等6个生产队蹲点试验。当年在新堡子村的5个生产队,试种西瓜7.7亩,产量达到4290.9公斤,平均亩产值达964.1元;在郑家堡村五队试种1.1亩西瓜,亩产达4922公斤,产值达1533元,比不覆膜的西瓜提前20天成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亲白蹲点试种,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总结了成功的经验。1982年,贺文锦同志和朱王堡、水源两个乡镇的128户农民签订了推广种植地膜西瓜的技术合同,推广地膜覆盖西瓜420亩,并带动了双湾、宁远乡首次开始大面积种植地膜西瓜,面积由小到大,逐年增加。截止1987年,地膜覆盖西瓜种植面积达10439.7亩,为社会提供商品瓜2485万公斤,仅此一项就为清河地区的农民增加经济收人458万多元。与此同时,先后从新疆、兰州、河南等地,引进了“红优2号”、“苏3号”、“苏2号”、“3301” “满堂红”、“74—5” “郑州3号”、“郑杂5号”、“中育6号”、“87-1” “嘉优”、“伊选”等12个优良品种,不但提高了西瓜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清河、金川地区,也因此成为河西走廊一个新兴的西瓜种植供应基地。1986年,贺文锦同志在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六队李相义瓜地里指导种植棚膜西瓜,用0.01毫米厚的塑料薄膜盖地,用0.1毫米厚的棚膜盖棚,进行双覆盖栽培。6月17日上市(夏至前),比地膜西瓜成熟时间又提前了26天,种植双覆盖西瓜2.1亩,亩均收人1872.7元,为地膜西瓜的三倍。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贺文锦同志先后拿出个人的积蓄900多元,从山东、福建、湖北、湖南、新疆、兰州等地引进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山东五号大白菜等优良品种。1985年,首先在朱王堡镇梅南六社七户农民的7.3亩承包地上,采用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多种蔬菜的示范,秋后获得了丰产,亩均产菜2723.7公斤,每亩收入817.8元。这些典型示范推广大大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1986年,这个队种植夏菜的农户,由上年的7户,发展到25户,面积由12.3亩,发展到60亩,平均亩产3113.5公斤,亩均收入达到914元。引进试种的“美国皇冠” 甜辣椒,个大肉厚,每个平均0.8市斤,最大的1.2市斤,每亩产值3000元左右。他又从湖南引进的“湘研1号”小辣椒,比普通辣椒早熟15天,每亩平均收入2500元。1987年春,贺文锦同志又主动承担了5个生产队62户144亩蔬菜(含夏菜74亩)种植的技术指导推广。据30户的35.7亩地调查统计,亩产量3026.6公斤,总收入36180元,创造了亩均收入913.34元的高产典型。
  1985年,贺文锦同志根据清河的地理、土壤、水利、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为扭转“吃菜不种菜,东靠武威,西靠张掖”的被动局而,再一次承担了“清河地区推广复种包心大白菜等蔬菜的生产”项目。在朱王堡镇梅南村六队蹲点,他首先了解到这个队个别农户也种了一点大白菜,既没有起身,也没有包心,搭上种子和劳力,却无分文收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贺文锦同志在该队五户农民5亩承包地上进行包心大白菜的种植试验、示范。他在种植上突出一个“早”字,以适时浇水、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措施,从种到管、从管到收,一抓到底。经过一年的摸索,白菜的包心率、半包心率达到70%以上,平均亩产7237.5公斤,亩均收入644.5元。该队农民亲眼看到了种植大白菜效益高,种菜的积极性被有力地调动了。1986年,这个队复种大白菜的农户发展到30户,面积50亩,亩均产量7568.8公斤,亩均收入732元;小麦亩收入200元,麦、菜两茬收入932元,扣除成本80.76元外,净收入851.24元。
  贺文锦同志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科技人员,40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说:“我在基层工作的几十年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每承担一项试验项目,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鲁迅先生曾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贺文锦同志一生与黄土结缘,与农技推广系情,白了丝丝鬓发,额头布满沟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永昌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
  (作者马积文系永昌县科技局副局长,史振慧系政协永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积文
责任者
史振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贺文锦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