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农牧业科技培训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08
颗粒名称: 永昌县农牧业科技培训概况
分类号: G728.8
页数: 6
页码: 270-27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科技培训 农牧业 永昌县

内容

一、起步虽晚,政府始终在重视
  创建于1980年12月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由21部委强强联合举办、农业部主管的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永昌县农业(农村应用技术)广播电视分校(以下简称农业“两广校”)起步较晚,成立于1991年11月,与农业局机关合署办公,校长由农业局分管领导担任(永编发[1991]30号)。为了加强全县农业“两广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经1993年3月4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成立永昌县农业“两广校”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文教局局长担任,成员由财政、计委、人事、林业、农机、乡企、团委、妇联等单位的领导组成(县委办发[1993]22号)。1995年2月,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县农业“两广校”与县农业局机关分设,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名,其中,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工作人员2名。2012年3月,县机构编制委员会,重新核定县农业“两广校”编制2名,校长由县农牧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副校长)(永机编发[2012]13号),现有人员2名。
  自建校以来,县农业“两广校”始终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和“四个服务” (为农业生产和科教兴农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服务)的办学宗旨,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农民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为全县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中级专门人才和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促进了全县农业科技培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与时俱进,拓宽领域谋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县农业“两广校”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县农业“两广校”不等不靠,采取走出去,或自主办学,或联合办学的方式,有效拓宽了办学领域。1992年至1998年,先后举办了中专学历教育班5期,其中,财务会计班2期,市场营销班1期,农学班2期,共招收学员204人,毕业学员204人。1999年至2001年,与甘肃农业大学水利系、甘肃省畜牧学校携手合作,举办了自学考试大专辅导班3期,其中,兽医班1期,灌溉工程班2期,招生注册学员168人,毕业学员142人。学历教育培训,开阔了职工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职工的文化素质,为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奠定了基础。
  三、井然有序,科技活动求实效
  多年来,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科技活动井然有序,富有成效。结合优质肉羊、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玉米制种、油料、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让农民朋友在一次次的科技培训中看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结合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菜篮子工程、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农业项目,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中,感受了“科技之春”的希望和“科技之冬”的力量;结合胡萝卜种植、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牛羊杂交改良、畜禽标准化养殖、日光温室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青贮氨化、农产品安全生产等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现实教材中接受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技术。截至目前,全县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60多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其中,种植业1.5万人次,养殖业0.9万人次,农机服务人员0.3万人次,经营管理及其他0.3万人次。同时,发放农业科技资料4万多份。
  四、有的放矢,项目引领在助推
  自建校以来,农业“两广校”先后承担了“绿色证书工程”、“农民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培训。那一个个培训项目的实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技术和实用相结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绿色证书工程。199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农业厅的文件精神,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培训项目。这一工程的实施,主要针对的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等行业的、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乡村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村干部、青年星火带头人等从业人员。1995年至1996年,共培训人员785人,其中,农学专业255人,畜牧兽医专业223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107人,水产专业200人,经考试考核,有773人取得了“绿证”。1997年,在晋升农民技术职称时,共评定农民技师11名,农民助理技师48名,农民技术员151名;复查清理重新确认农民助理技师17名,农民技术员41名。这些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获得“绿证”的人。
  (二)农民培训工程。2004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农民培训工程”当作一项富民工程来抓,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做出了“关于在全县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决定”,制定下发了《永昌县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并加强组织的领导和措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4年至2007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50场(次),培训农民10.71万人(次),发放资料34.9万份,完成劳务输转22.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96亿元。
  (三)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5年,在省农牧厅、财政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永昌县被列为“甘肃省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县”。农业“两广校”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实施方案,聘请农牧系统25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编写地方教材1.2万册,购买统编教材4000册,举办培训班53期,培训人员2013人,辐射带动培训2.1万人,全面完成了项目工程任务。
  (四)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一项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2006年至2009年,按照中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全县重点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民,开展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至2013年,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将阳光工程转向务农农民培训,主要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农民,结合农业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民培训需求,按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两个层次开展培训。按照“政府推动,机构培训,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认真制定培训计划、遴选培训教师、编印培训教材,积极开展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2006年至2013年,全县累计培训各种岗位人数7150人,争取补助资金302万元。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了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2014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永昌县也被省农牧厅列为省级示范县,并争取到项目培训资金70万元,培育任务372人(甘财农〔2014〕185)。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这一项目培训主要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以及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雇员、农业工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内容由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拓展和实习操作四大模块组成。采用集中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组织学员到周边地区参观等培训方式,让农民系统掌握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种养殖关键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和整体素质。
  (作者陆雪萍系永昌县农广校专职副校长)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陆雪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