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种子公司发展历史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06
颗粒名称: 永昌县种子公司发展历史回顾
分类号: F324.6
页数: 4
页码: 263-2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种子公司的历史发展历程。包括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等全面推进全县农业发展。
关键词: 农业公司 种子市场 永昌县

内容

建国初期,农村普遍实行“家家种田,户户留种”,良种繁育的任务由省、专区、县级国营农场承担。1958年,中央政府提出良种繁育主要依靠群众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即“四自一辅”。196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种子第一,不可侵犯”,将种子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在“四自一辅”方针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骨干,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1978年4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种子公司和种子生产基地,并继续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同时,要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及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即“四化一供”。
  1979年1月18日,永昌县种子公司成立,公司性质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属国营企业,主要承担全县种子供应、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等工作,工作人员最多时达到35人,人员工资及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由财政全额预算供给。
  70年代,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学大寨”等政治形势感召下,全县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逐年扩大,需种量也随之加大。为了更好地做好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工作,保障全县农业持续发展,刚刚成立的种子公司迅速开展工作,从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坚持试验示范与合理调整品种布局等方面入手,推进全县农业发展。
  1979年,在水源乡北地、西沟两村和新城子乡刘克庄农林场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并派出公司职工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蹲点育种,确保种子质量。当时,全县的春小麦主体品种是“甘麦8号”、“甘麦23号”,占小麦品种的80%,但是由于当时农民的良种意识淡薄,既不买种,又不去杂保种,只靠盲目的自行串换或者以粮代种,种子的混杂率基本在10%左右,最高甚至达到了15%,种性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增收。对此,种子公司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调研,采取提纯复壮的方法延长良种的使用年限。同时,从1980年开始,公司用两圃制的方法生产原种,至1982年,生产供应“甘麦8号”原种360万公斤。
  为方便农民就近购种,每年购种季节,县种子公司在各乡镇设立种子购销网点,把种子拉到购销网点,群众通过以粮换种或者现金购买的方式获得种子,同时,公司职工把推广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编印成材料发给农民,做到“良种买到手,技术跟着走”。1983年开始,先后引进推广武春系列、“永良4号”、“宁春4号”等春小麦新品种,“陇亚7号”、“定亚17号”、“7515”等胡麻新品种,“法瓦维特”啤酒大麦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为全县粮油大幅度增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4至1986年,县种子公司承担完成了“河西沿山冷凉地区百万亩小麦丰产示范”项目,三年共完成面积370546亩,平均亩产较基础亩产净增50公斤,累积增产2165.78万公斤。1985至1987年,完成了“沿山冷凉灌区胡麻丰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三年共完成胡麻试验示范面积24300亩,平均亩产达到169.75公斤,较基础亩产增121公斤,三年总增收243.85万元,并总结推广了符合沿山冷凉灌区实际的胡麻生产成功经验,改老品种为选用良种,改大撒大扬为条播、机播,改白水下种、少施肥料为增施化肥、配方施肥,改粗放种植为科学管理、药剂除草等技术,为全县胡麻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87至1989年,完成了省列项目“油纤兼用亚麻技术推广”,累积完成面积27.3663万亩,平均亩增产26.73公斤,总增产731.529万公斤,新增产值952.895万元,新增纯收益621.365万元。
  1991至1992年,完成了“胡麻病害综合防治丰产栽培试验”项目,二年累积完成综合防治面积5.56万亩,利用推广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配方施肥等技术,使胡麻发病率由1990年的30-40%下降到4.4%,平均亩产增加21.5公斤,并查明了胡麻枯死系枯萎病、立枯病所致,同时,探索出了病害与品种、倒茬、土质、灌水、施肥等综合栽培条件的相关性。
  1990至1993年,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九万亩胡麻油纤兼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四年累积完成面积36万亩,较基础亩产增8.75公斤,该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至1991年,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丰产抗病油纤兼用亚麻新品种‘陇亚7号联合推广”项目,超额完成了项目规定的目标任务,并使“陇亚7号”胡麻新品种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
  “七五”期间,永昌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期间,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种子公司基础设施。五年间共购置了精选机、电脑水份测定仪、种子冷置箱等种子加工、检验设施30多台(套),在水源镇、新城子镇分别修建种子库房各一栋,面积344.25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种子公司的服务条件。五年中共引进小麦、胡麻等农作物品种(系)70多个,开展品种比较试验40项,选出小麦优良品种2个,胡麻品种3个,完成三圃田面积300亩,生产原种12万公斤,生产良种445万公斤,农户互相兑换自选良种2500万公斤,推广良种面积153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
  1992年7月4日,永财办(1992)007号文件《关于对种子公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县种子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由事业与企业双重运行的管理体制改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济实体。1995年3月,县种子管理站成立,和县种子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96年,县种子公司从张掖引进“户单1号”、“中单2号”、“西玉3号”、“丹玉13号”共4个玉米品种的制种组合,当年开展制种示范1830亩,其中,在朱王堡镇董家堡村种植400亩,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量320公斤,总产量58.56万公斤。
  1997年,县种子公司又从张掖、临泽等地引进玉米自交系8个,开展“玉米自交系引进观察试验”,为大面积配制新杂交种提供科学依据。1997年,玉米制种面积进一步发展,面积1900亩,平均亩产340公斤、总产量60.8万公斤。玉米制种的引进推广,为今后全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9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县种子管理站从县种子公司分离出来,专门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及种子市场监管工作。
  2000年以来,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取消了国家对主要种子的管制,放开了种子的育、繁、销环节,在市场利润的吸引下,各种种子企业纷纷成立,打破了原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拉开了中国种子产业激烈竞争的序幕。2006至2007年,受市场冲击,县种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意见》明确指出,自2007年7月1日起,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不得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向其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再核发营业执照或办理年检,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贷款,财政、发展改革、农业等部门不得安排项目和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3月,永昌县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永昌县种子公司改制方案的批复》(永企改组发[2008]1号)文件,永昌县种子公司因改制而撤销,对在编事业性质的8名职工,除1人自谋职业外,其余7人整体转入县种子管理站(其中1人调入市农技中心)。
  至此,计划经济温床上的国有永昌县种子公司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沃土上的民营种子企业开始蓬勃兴起。
  (作者侯作鹏系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高级农艺师,李鹏国系县种子管理站办公室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侯作鹏
责任者
李鹏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