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变迁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904
颗粒名称:
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变迁记
分类号:
S812.9
页数:
4
页码:
256-259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永昌县双井子绵阳育种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绵阳育种场
发展建设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位于县境西北干旱山区,因牧地有两眼可供人畜饮水的人工水井而得名。东靠石峰山,南接大渣子,北连白墩子横穿兰新铁路,西至扳粪沟与山丹接壤。场属草原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系半荒漠化草原草场类型,多生长短花针茅、冷蒿、驴驴蒿、珍珠、盐爪爪等旱生植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肩负着我县北部草原永昌和山丹两县边界的维护、草原设施管护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职责。
一、筚路蓝缕,以草原牧地为家
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县政府没收了红山窑源泉涌(商号)等的羊1000多只,交永昌县供销社经营。后于1957年5月正式建立双井子牧场,由县政府直接管辖。当时的1400只羊中,改良羊占一半,分两群放牧,有工人12人。县上又投资购买了牛、马、骆驼等进行放牧饲养。1958年,被命名为国营双井子牧场。
1959年,在双井子一棵树(1986年划入山丹境内)的地方修建了8间土坯房,职工开始从多年的窑洞、帐房中搬出,住进比较像样的房屋中。放牧地主要在青羊口、石峰山、长沟一带,夏天还到大黄山水沟放牧。为了提高羊只生产性能,1959年起引进高加索种羊5只开始绵羊人工授精改良工作,到1961年全场羊只发展到3000只,牛20头、马5匹、骆驼10峰。到1963年已开始向县内外出售种羊。
1960年,双井子牧场交县农业局管理。1965年元月,国营双井子牧场更名为地方国营双井子牧场,以后为了绵羊改良和牧场养殖事业的发展需要,又更名为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而在社会上群众一直称之为“县牧场”。当时在职职工32人,羊只存栏3000余只,在肉食品供应、绵羊改良、草原管护、边界维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5年春,连续近40天的暴雪打破了北部草原多年来的宁静,一场多年不遇的灾难降落到放牧人头上。一时间,北部草原白雪皑皑,人无取暖之薪,畜无果腹之食。牧场死亡羊600多只,遭受巨大损失。
1970年11月,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农业局双井子牧场。1973年9月,更名为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草原边界的守护和草原的管理建设,1979年,场部从双井子一棵树旧址搬迁到扳粪沟口以东、七九六矿农场(现为县畜牧站羊场)西1公里处,搭起帐房,垒起羊圈,开始驻扎下来放牧、生产。
1980年起开始进行新场部的建设。先后新打和配套机井1眼,修建牧工宿舍、办公室、羊舍等共69间,羊棚5处,场房建筑面积达到2595.5平方米。种植杨树、柳树、沙枣树等2200株。修建土围栏、水泥桩刺丝围栏草场近4000亩。到1985年,全场职工20人,其中,干部4人。存栏羊2100只,其中,细毛及改良羊占90%以上,另有马4匹、驴20头、骆驼42峰。
经过几代牧场人的持续努力,到1998年,双井子牧场场部周围建起了5000多颗由白杨、沙枣、红柳、榆树等树种组成的防护绿化带,每到夏秋季节,在其方圆十几公里外,就可看到葱绿绿一片。
二、恪尽职守,以草原管护为本
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放牧地是全县的西北大门,对这片天然草场,永昌、山丹牧民因争夺放牧权而时常发生纠纷。1984年冬季,红山窑乡组织部分村社群众,在国道312线388公里的永昌、山丹草原交界处,拆除了山丹县草原管护站一处和部分草原围栏及圈舍。1985年8月14日,山丹县组织有关乡镇,经过精心策划和简单的伪装,用20多辆汽车运来近400多人,对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及河西堡乡村驻牧点等6处进行破坏。将建筑面积达2595.5平方米的牧场宿舍、办公室、库房等59间、圈棚27间,以及围栏、农机具设备、电器设施、家具等一毁而尽,对重要钱财抢劫一空,造成经济损失65.9万元。
当年9月28日,省委、省政府工作组,召开有金昌、张掖两地市,永昌、山丹两县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就永昌双井子绵羊育种场、河西堡乡村驻牧点等6处抢劫事件被省政府定为严重破坏事件,责成张掖地区和山丹县查处,对造成的损失,山丹县赔偿25.475万元,由永昌县在原址重建。
为了赶在封冻前恢复被破坏的房屋棚圈,9月30日,成立了由副县长李国昇同志任组长的恢复生产、生活领导小组,10月3日,县上组织了4个建筑工程队近200人开始施工。在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4处原址修复房屋、棚圈等。两年的奋战,共修建办公室、宿舍41间1079平方米,修建羊舍35间1220平方米,修建电工房、库房共5间131.8平方米。1986年,由省政府确定了两县在北部草原的边界,立了界桩。1987年6月11日,极度干旱的北部山区突降暴雨,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猛兽的侵袭。房屋墙壁断裂、地基下陷,损失惨重。9月,在市县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恢复重建工作。修建了7间高标准职工宿舍、3处牧工宿舍及羊舍和伙房,同时在场部前修筑防洪渠1000米。
三、勤勉不辍,以改良育种为要
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场属草原面积虽然大,但随着周边红山窑、河西堡等乡镇群众养殖牲畜数量的逐年增多、放牧草场的扩张,牧场羊只多年放牧的大黄山水沟、长沟、大渣子滩等夏季牧场和石峰山、青羊口及周边草场逐年被其侵占。加上近年来的持续干旱,超载滥牧和虫鼠的危害,牧草枯竭,草原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加速,草原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草原畜牧业十分脆弱,还没有摆脱夏壮、秋肥、冬乏、春死亡的困境。为了增强双井子牧场的发展后劲,切实履行草原管护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职责,1998年起,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草原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羊群结构和放牧人员,积极开展绵羊改良和疫病防治工作,实行“责任到人,确保羊群数量,上缴承包费”的羊群目标管理承包责任制,确保养殖生产稳步发展、草原边界维护和生态保护取得新成就。
1999年开始,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加大了饲草种植力度,先后从张掖农科所、皇城羊场、县种子公司等地引进老芒麦、燕麦、毛苕子、饲草型谷子等饲草种子,进行试种。每年种植饲草一百多亩、补播冰草等五百多亩,建立人工草场二千多亩。收获饲草满足了羊只生产需要。2000年6月19日,给双井子牧场供电的张掖地区东水泉煤矿变电所因企业停产断电,牧场供电被迫中断。在这断电停水紧急情况下,牧场自筹资金,购置配备了15千瓦发电机及100米扬程2寸口径水泵,使机井运转抽水,为了便于储水,争取县水利局节水办支援1万余元的水泥、钢材等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物资,修建100立方米水窖一座,从而解决了人畜用水之急。2001年,筹集资金3000余元,主体工程对外承包,外围工程全体职工自己动手,修建药浴池一座,解决了本场、县畜牧站羊场及周边群众羊只的药浴问题。在县农牧局的支持下,修建高标准暖棚羊舍一栋、犬舍8间,修筑防洪渠2000米,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投资20万元,完成天然草原围栏建设面积1万亩,补播牧草3000亩。
2003年4月27日,在市农牧局、市财政局的支持下,安排农业专项补助资金“牧 场人畜饮水工程款”10万元,经与永昌县、山丹县供电公司联系协调,从山丹县卡拉库尔种羊场专线上架设线路完工通电,5月20日机井开始运转,从此解决了双井子牧场和县畜牧站羊场的用电问题,其生产生活用电又步入正常。为了解决北部草原羊只的改良难题,经县农牧局协调,3月18日,从县肉用种羊场调运“陶赛特”、“波德代”种公羊各一只,当年开始进行绵羊改良工作,双井子牧场完成羊只改良人工授精240只、提供精液由县畜牧站羊场完成羊只改良人工授精200只。杂交改良生产的羔羊生长快、体格壮,断奶羔羊售价达到300元,比土种羊羔高120元,经济效益显著。同年完成了暖气架设工程,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5年,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申报了“永昌县北部草原人工草场建立及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项目,被金昌市科技局列项,投入科技经费2万元,于2006年实施。一年的项目实施,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指标,补播冰草建立人工草场1100亩,种植饲用型谷草、冰草等试验田6亩,修补防渗渠道1000米,对放牧草场实行轮牧休牧管理方式,监测其牧草产量等,年底通过验收。2008年,该项目被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2006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县双井子牧场为副科级事业单位。至2007年5月有职工14人(在职职工4人,退休职工10人),临时用工5人,存栏羊500多只。多年来在维护边界安定、草原管护建设和绵羊改良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3月12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文,根据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有关规定,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设立永昌县花草滩林场,撤销县双井子牧场,原有资产职工宿舍、机井、圈舍、围栏等按照相关规定统一移交县花草滩林场管理。在职职工3人被分别安排到县农牧局、县畜牧站工作。原离退休人员移交县畜牧站。
50年的风雨历程,50年的自强不息,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在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记忆。
(作者梁好文系永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原永昌县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场长、兽医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好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