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畜禽疫病防治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94
颗粒名称: 永昌县畜禽疫病防治记述
分类号: S855
页数: 6
页码: 193-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禽疫病 防治 永昌县

内容

建国60多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和畜牧兽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消灭和基本控制的疫病有10多种,特别是危害严重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一、建国初期,消灭了牛瘟
  牛瘟俗称“烂肠瘟”、“胆胀症”。解放前,全县曾在192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6年、1942年、1944年和1948年,发生牛瘟,1942年最为严重。老百姓一听说牛瘟,就有谈虎色变之感。
  1949年至1951年,3年发生牛瘟。主要发生于沿祁连山一带的乡镇,发病死亡率相当严重。
  1950年1月27日,由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农林处负责,抽调了国立兽医学院、西北兽医防治处和省兽医防治训练班的专家及医护人员70多人,组建了河西牛瘟防治团,分赴永昌、武威、古浪、永登等县迅速开展了牛瘟防治工作。防治团的同志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取防治结合的方法,经过两个月的防治,扑灭了永昌及其余三个县的牛瘟。
  此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又大力开展了牛瘟疫苗的预防注射工作,消灭了该病。
  二、1989年,消灭了马鼻疽
  马鼻疽俗称“吊鼻”、“串槽”,人也易感染。解放前,在全县就有发生。据资料记载,早在1930年,南泉地区就有该病流行,死亡骡4匹、驴6头。1949年,清河地区水源乡一农民从武威丰乐堡购回一匹鼻疽马,引起全乡50多匹马骡发病,死亡38匹。
  1957年,在马鼻疽重点抽查中,共抽查马183匹,检出阳性30匹,阳性率达16%。1964年,全县阳性病马的检出率为8.6%。
  鼻疽病马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隐形病畜则更为危险,因而检疫、淘汰鼻疽马就是消灭本病的重要方法。从1956年开始,全县连续20多年进行了马鼻疽的定期检疫、扑杀工作。截止1984年,共检疫马骡221813头(匹),检出阳性病畜2182头(匹),同时,采取了“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地使役治疗和扑杀”的防治措施,共扑杀病畜2182头(匹),使鼻疽病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
  1984年,省上对全县马鼻疽防检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对10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的2367匹马、骡进行了检疫,结果没有检出阳性病畜。省检疫总站在1984年12月16至19日召开的全省三号病马鼻疽防治会议上,将永昌县验收为马鼻疽控制县。
  1989年,在省检疫总站的安排下,全县共抽调县、乡、村三级业务人员28人,随机抽查了3个乡镇、4个村、11个生产队的马类家畜,未发现鼻疽病畜。省检疫总站依据“甘肃省马鼻疽防治效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进行了考评,认为永昌县是消灭马鼻疽的七地市县之一,这是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几十年辛勤工作、努力奋斗的结果。
  三、炭疽病虽被控制,但病原难以根除
  全县从1955年开始,连续20多年注射炭疽疫苗,共预防大家畜117.2万头(匹),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由于群众对预防炭疽病认识不足,剥食病死畜体感染炭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1959年9月19日,县农林牧局(农牧字第180号)《关于剥食病畜尸体致使人感染的通报》称,东河公社九坝生产队部分牲畜8月18日发生炭疽死亡7头(匹),其中,马1匹、牛1头、驴5头。该队不但没有对7头病死畜体妥善处理,还将其剥皮分给社员吃了,结果造成13人感染炭疽。
  1998年7月27日,河西堡青山堡村三社农民刘登丰家中死亡牛1头,于是和女婿将其剥皮后卖给附近农民食用,导致岳父、女婿二人感染炭疽,邻近村社8头牛发病、其中6头死亡。治疗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带菌传染11人。
  因为病死畜体被解剖后,炭疽病原体接触氧气,易于形成抵抗力强大的芽孢体,在自然界可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严禁剥食病死畜体,要进行焚烧后深埋。严格消毒处理是主要的预防措施,否则,本病在全县不能被有效控制,甚至前功尽弃,危害人畜健康,给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
  四、1989年,扑灭了狂犬病狂犬病
  俗称“疯狗病”,解放前,永昌县就有过“疯狗”咬人的事。解放以来限制养犬,扑杀野犬,再未见过“疯狗病”。
  1982年以来,群众养狗数量增多,到1989年全县狗饲养量达到29268条,给狂犬病的发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1988年底至1989年初,永昌农垦分公司黑土洼农场和新城子的新庄(今西湾村)、唐家坡、新城子、毛家庄、马营沟等村相继出现疯狗咬人的事件。1989年2月19日,金川公司职工医院收治被疯狗咬伤的新城子镇新庄村一队村民孙幸福的4岁女儿孙娟娟,被诊断为狂犬病,并报市防疫站。2月20日,县畜牧站接市畜牧局通知,派技术干部前往新城子镇调查,上述五村一共被疯狗咬伤17人,其中,3人发病死亡,并有20头(匹)家畜被咬致死。
  2月25日,县上火速成立扑灭狂犬病领导小组,抽调公安、卫生防疫、农业、武警及各乡镇人员组成工作队,紧急扑灭狂犬病。
  据统计,1988年底至1989年3月20日,新城子镇、焦家庄乡、红山窑乡、黑土洼农场共发现狂犬104条,咬伤108人,发病死亡4人;咬伤畜禽74头(只),其中,马6匹、牛6头、猪41头、驴4头、羊13只、鸡2只和猫2只。出现狂犬及疑似狂犬的村队主要有黑土洼农场、新城子镇毛家庄、兆田、新庄、马营沟、唐家坡、新城子、南湾、赵定庄及焦家庄的双磨街村。
  1989年2月25日至3月18日,疫区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北海子乡、城关镇及东寨乡四乡两镇的50个村389个队和5个居民委员会共扑杀犬15643条,占应扑杀野犬的96%。随后又在全县进行了狂犬疫苗预防注射和扑杀野犬工作。全县累计扑杀犬17340条,用狂犬病疫苗注射大家畜5929头(匹),羊250只,免疫挂牌狗9551条,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蔓延和发生。同时,对被咬伤群众进行了疫苗注射预防,消除了狂犬病。
  五、“两病”疫情的防控
  “两病”即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和结核病,都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也是牧工和畜牧兽医工作者易患的职业病。
  1959年,全县牛、羊“布病”检疫队在西河地区抽查牛感染率为5.8%,绵羊感染率为1.7%,山羊感染率为1.8%。
  1971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全县开展了“布病”的检疫、检菌和免疫工作,共免疫注射牛羊179.67万头(只),共检疫牛羊38336头(只),收集流产胎儿菌检610只,为永昌县“布病”控制做了大量细致的技术工作。
  1984年,经抽查、验收达到控制标准后,连续进行多年监测。1994年,达到甘肃省“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此后,只对全县奶牛进行每年一次的“布病”血检。
  2010年,全县开始在奶牛中进行“两病”检测和牛羊“布病”抽检,并初次在奶牛中检测出结核病阳性病例。全县对“两病”的防制原则是检测、扑杀、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我县“两病”检测情况如下:
  2012年,全县羊中再次检出“布病”阳性病例。之后几年,业务部门加大对“布病”监测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对“布病”患者饲养牲畜、种羊场及重点区域羊只进行了血样采集及化验室“布病”监测,并对检出阳性畜及时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尽管业务部门已经加强了“布病”监测净化工作,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得到控制的“布病”又卷土重来,目前,全县10个乡镇均有疫情报告,人、畜间“布病”呈明显上升势头。2015年,永昌县被省上列为羊“布病”一类防控区,“布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我县“布病”疫情发生、流行主要原因一是全县养羊业发展迅速,羊交易数量增大并且频繁,来源地复杂;二是群众之间的随意买卖、串换等;三是对患病羊不进行检疫;四是多数养殖户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布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2010年至2015年,共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布病”阳性奶牛、羊各45头和2486只,共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结核病阳性奶牛6头。近几年我县羊“布病”检测情况如下:
  六、对羊梭菌病等动物疫病实行因病设防
  畜禽疫病的控制,其最主要的措施是预防注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50年代开始,对畜禽疫病进行预防注射,至1999已预防注射各类畜禽2922.32万头、只、次,年均注射58.4万头、只、次。
  根据1989年全省组织的疫病普查结果,全县曾发生过的畜禽疫病约有65种,危害较严重的有14种。
  50年代初期,生产所有制为个体农民,畜禽的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基层畜禽疫病的治疗为民间兽医。由于全社会重视,农民积极配合,实行免费预防注射,畜禽疫病的防治进行得很顺利。
  人民公社时期,畜禽的所有权大多为集体,农民在大队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生产活动,基层兽医医疗机构为公社兽医站,二者均为集体性质,采用“合作医疗”等方法,疫病防治进行的比较顺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畜的积极性,畜禽饲养数量大大增加,专业户、规模化养殖不断涌现。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繁荣,畜产品集约化、大规模发展,但畜禽疫病流行也出现了新的发生发展趋势。针对新的特点,畜牧兽医部门因病而异,各自侧重,及时调整防治对策,完善防治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治技术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禽防疫工作已步入了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法制建设的加强,动物防疫的法制管理的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特别是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2005年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出台,使全国的动物防疫进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感染病原机会增多,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全县畜牧兽医部门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了强制全覆盖免疫,免疫密度均超过98%,重点区域免疫密度达到了100%。同时,因地制宜,对其它疫病因病设防,积极开展了牛出败、羊痘、羊梭菌病、炭疽、猪肺疫、猪丹毒等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免疫工作。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实行重点区域全覆盖免疫,规模养殖场户采取程序化免疫、规范化监测和加强防疫监管,散养户畜禽采取春秋集中免疫与月月补针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挡。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行动物防疫责任制,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县乡两级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负责的防疫责任体系。通过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县、乡(镇)两级兽医工作体系逐步健全,逐步构建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全县动物防疫工作基础不断强化,基层兽医队伍得到加强,为动物防疫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主要贡献。
  (作者潘万忠系永昌县畜牧工作站站长、高级兽医师,李玉成系永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部,兽医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潘万忠
责任者
李玉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