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养鸡与良种鸡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93
颗粒名称:
永昌县养鸡与良种鸡推广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189-1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养鸡业1982年到2014年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经济发展
永昌县
内容
家禽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适应密集饲养等特点,能在较短的生产周期内,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营养丰富的蛋、肉产品,是人类最重要的优质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发展养鸡业既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能增加收入,振兴畜牧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1982年以前,全县的养鸡业一直是一家一户自繁自养的自给饲养。产品除作为主要营养品(肉蛋是优质食品和补品),还作为副业“养鸡下蛋换零钱”。生产方式落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一般饲养几只到十几只),饲养条件差(后院是养鸡的小天地),生产水平低下。饲养的品种历来是蛋肉兼用型的土种鸡,其性成熟晚,母鸡全部都有就巢性。一般8-10月龄开产,年产蛋只有60-100枚,平均蛋重不足50克,成年公鸡活重1.69千克,屠宰率64.02%,母鸡1.39千克,屠宰率63.14%。鸡的饲养长期处于传统散养模式。
1974年,全县的养鸡业才出现存栏记录,存栏69256只。1976年,中央“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出台后,全县在养猪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养鸡业也得到了发展。1976年,鸡存栏80978只。
1979年,县食品公司兴办鸡场,开始平箱孵化。1980年,宁远堡兽医站办起了平箱孵化。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养殖专业户,养鸡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鸡存栏14.94万只。同年逐步引入“新杂二八八”、“来航”、“京白”、“洛斯”等良种鸡种,建立乡镇孵化室。北海子兽医站第一个购置了万枚电热孵化器1台,逐步开始了良种鸡的推广。1983年,在人工孵化等新技术的示范带动下,土法孵化、小温室、土火炕、水缸、煤油灯等方式已不能满足养鸡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扩大孵化数量,东寨、新城子、焦家庄、朱王堡兽医站相继购置了万枚电热孵化器,此后,红山窑、六坝、南坝、河西堡购置了五千枚电热孵化器,清河地区采用的土法孵化的农户也得到较快发展,我县的人工孵化基本形成了集体加农户的孵化体系,推动了养鸡业迅速发展。
1984年,县畜牧站主持引进京白原种蛋4800枚,孵化鸡苗2344只,先后共引进繁殖京白纯种和杂交商品蛋鸡1.68万只。根据测定,24周龄雏鸡育成率为72.1%,受精蛋孵化率54.4%,72周龄体重1.7千克。1985年,全县共有电热自动孵化器12台,年上蛋26.87万枚,孵出小鸡11.48万只。全县养鸡100只以上的专业户129户,50只以上的专业户508户。鸡存栏23.55万只,其中,土种鸡10.6万只,纯杂种鸡12.95万只,良种鸡的占有率在55%以上。其主要品种是“来航”、“京白”。
1988年,面对与国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生产水平低、产量少、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国务院批准农业部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旨在“发展农副食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在“菜篮子工程”政策的促导下,1989年,全省“1000万只良种蛋鸡推广”项目开始实施,永昌县被列入全省伊莎褐蛋鸡和明星肉鸡重点推广县,承担由省厅下达的全国丰收计划“200万只伊莎褐蛋鸡推广”和“200万只明星肉鸡推广”两个项目。1990年,农业部“200万只优良家禽品种及配套饲养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永昌承担的良种鸡推广工作在省厅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建立健全良种鸡繁育体系入手,大抓饲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在良种鸡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家禽生产基地得以建立,调动了大批农户从事养鸡业。1990年,结合省畜牧厅主持的全省“1000万只良种蛋鸡推广科技承包”项目,利用10处孵化点,共孵出小鸡17.8万只,推广伊莎褐蛋鸡12.3万只,推广明星肉鸡3.1万只,推广京白鸡8万只,全县鸡的饲养量达到60万只,年底存栏41.9万只,养鸡产值达到469万元,占牧业总产值的24.6%。1991年开始,农户养鸡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重视发展养鸡或扩大规模。该年全县自动人工孵化点达到20个,总计入孵蛋达到32.1万枚,孵化小鸡达21.08万只,孵化率达到65.9%,鸡的存栏达到41.15万只。
1995年,引进“迪卡”、“AA”、“艾维茵”等良种鸡27.95万只,良种鸡存栏量为42.18万只。2000年后,引进了“海兰褐(蛋鸡)”、“艾维茵(肉鸡)”、“三黄鸡(肉鸡)”等优良品种,蛋鸡的生产性能大幅提高,海兰褐年产蛋280枚左右,平均蛋重60.4克,肉鸡60日龄活重达到1.5千克。2003年,在一些养鸡场、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下,规模养鸡出现了较大发展,全县良种鸡存栏量为61.14万只。
2008年,全县的蛋鸡养殖开始实行标准化生产,同时,第一个标准化(自动化清粪、自动化饮水、自动化喂料)规模养殖场——家和养鸡场在新城子镇南湾村建成。蛋鸡养殖逐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目前,全县养鸡业大规模养殖和小规模分户分散饲养并存,相互补充。小规模一家一户的饲养,解决了蛋肉的自给,充分利用剩余农副产品,为家庭提供了绿色有机食品,还可以将剩余的产品出售,增加收入。
近10年来,全县规模养鸡场、养鸡户逐渐增加,分散个体户逐步较少,以散养的土法慢速育肥的肉鸡有了一定的发展。饲养品种主要是“海兰褐” (临夏小明禽业有限公司、兰州正大提供)、“三黄鸡”和“京红鸡” (北京峪口提供)。2014年,全县鸡存栏48.9163万只,出栏39.9225万只;规模养鸡户421户,千只以上养鸡大户21户,万只以上养鸡场2个。随着养鸡业向绿色食品的发展,肉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人们质疑快速育肥的肉鸡味道差,饲喂饲料成分含有有害物质。因此 ,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淘汰后作为肉用的蛋鸡,不选择直接快速育肥的肉鸡,而更加青睐土法饲养的鸡作为肉用。一只土法饲养的公鸡可卖到100元-160元不等的价格,而同等体重经快速育肥的公鸡,价格仅为60元。近几年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鸡肉食品的质量安全,促使养鸡业的发展一定要按消费者的需求调整品种结构,优化饲养条件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作者马忠明系永昌县畜牧站干部、助理畜牧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忠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