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种猪的引进与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92
颗粒名称:
永昌县种猪的引进与改良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畜牧业的历史发展。包括养殖业发展阶段、猪种的改良与繁育、规模养猪与商品猪种。
关键词:
畜牧业
经济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畜牧业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就为“西戎牧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西进,至焉支山,击败匈奴贵族,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内地汉民始迁入河西,汉民的迁入不仅带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且开始养猪和养鸡。
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养猪业也得到了发展。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1785)载,当时民食“三餐率以为面,米间用之,牛、羊、猪肉甚贱,故贫家也得常食”,便是证明。
解放前,全县猪的繁殖饲养,多为本土驯化,以武威猪为主,它虽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能力强等特点,但饲养管理粗放,公母混群混配,生产能力低下,特别是生长缓慢,产肉少,而且肉质较差。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全县引进外来品种,进行猪种的杂交改良,经过60多年的杂交繁殖,养猪全部呈现混血杂交品种,和土猪相比,具有生长快、出栏率高、产肉多、肉质好、瘦肉率高的特点。
一、养猪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一)(1949-1956年)。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发展生产是他们的迫切要求,不但以耕畜为主的大家畜发展迅速,生猪生产也得到了发展。到1956年生猪存栏达到1.44万头,较1949年增长了5.22倍。而且从1954年开始引进外来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二)(1956-1966年)。在农业合作化中,农民私有牲畜全部作价归农业合作社所有,家中只允许养一头驴和少量的自留羊、猪、鸡等小家畜、禽。1958年,由公社统一经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畜牧业遭到了挫折,牲畜数量锐减,到1961年,生猪存栏0.46万头。1962年初,党中央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牲畜下放到生产队经营,全县畜牧业恢复了生机。到1966年,生猪存栏达到1.88万头,比1949年增长了7.15倍。(三)(1966-1977年)。“文革”期间,国家把猪列为六畜之首,提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社社队队大办养猪场,出现了百头、千头猪场,到1977年,生猪存栏达到8.37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66年净增6.49万头。但由于饲养管理上不去,猪饲料用麦秸、豆秸等粗饲料拌小麦麸、小麦面、少量玉米面饲喂,生产效益很低,生猪出栏仅为1.5万头。
(四)(1978-201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畜的积极性,养猪生产逐步由家庭副业型养殖变为商品经济型养殖,在农村涌现出了规模养殖户、规模养殖社和规模养殖村。养猪生产逐年增长。到1996年,猪存栏7.93万头,出栏11.29万头,年饲养量为19.22万头,创历史新高。1997年以来,由于受市场疲软大环境的影响,生猪生产有所回落,但总的形势趋于稳步增长之势,特别是出栏量增大。到2002年,猪存栏6.46万头,年出栏猪10.29万头,年饲养量为16.75万头。近10多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形势的转变,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种植的各个环节以机械作业为主,大量农民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加之,近几年的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生产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矿、建筑、服务等行业,农村青壮年已走出祖祖辈辈依赖土地为生计的生活。他们中不少人随之迁入城镇,甚至大中城市。农村畜牧业,包括生猪生产已有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其生产方式以商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规模养殖的肉猪由2002年的1654头,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3000头,之后逐年稳步增长。到2014年,生猪饲养量为16.14万头,其中,存栏5.63万头,出栏10.51万头,从数字上看,生猪饲养量比1996年的19.22万头有所回落,但养殖户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却呈增长之势,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断经受着市场波动的考验(基本规律是三年一个周期,即一年平,一年低,一年好)。
二、猪种的改良与繁育全县猪种的引进与杂交改良也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在不断更递。早在50年代,先后引进“苏大白”、“约克”、“巴克夏”、“长白”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但在70年代以前,畜种的改良以耕畜(即牛、马、驴)为主,引进的种猪主要投放到农户或集体养猪场进行本交改良,且没有进行严格的选种选配,品种混杂。到70年代后期,随着养猪业的逐步发展,种猪的选育得以重视,永昌县被列为甘肃白猪育种区。经过近10年的选育提高,到1987年,有82.4%的母猪基本符合甘白猪品种要求。1985年至1988年,先后从西安等地区引进杜洛克种猪12头,投放到农户中饲养,并进行杂交改良,特别是1987年至1989年,永昌县被列为全省“推广瘦肉型杂交猪”项目重点县之一,先后从武威引进甘白公猪10头,母猪24头,长白猪31头,从张掖农科所引进杜洛克种猪31头。建立了新城子镇毛家庄村和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两个甘白母猪扩繁村,饲养甘白母猪250头,每年向杂交区提供甘白母仔猪1280头。1990年至1992年,我县被列为全省12个商品猪基地县之一,进行投资建设。3年的建设,全县建立和完善了“三级二元”杂交繁育体系。即建成县种猪场1个(县畜牧站猪场),引进饲养大约克夏种猪4头(公猪2头,母猪2头),甘白种猪15头(公猪2头、母猪13头),引进调剂公猪58头(大约克夏43头、长白3头、甘白12头),甘白母猪291头。充实完善了毛卜喇、毛家庄2个甘白母猪扩繁村,饲养甘白公猪2头,母猪496头,形成每年向杂交生产区提供母猪3300头的生产规模。县上建立了人工授精统一供精站1处,人工授精站7处。开展了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同时,在较边远地方扶持发展种猪农户18户,投放种公猪,开展本交改良工作。从而形成了县、乡、户三级配种网络和种猪场、扩繁村、杂交生产区,供精服务与本交改良相结合的“三级二元”杂交生产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饲料加工、疫病防治、产后服务等体系,扶持发展了适度规模养猪户,到1992年底,全县规模养猪户达547户,养猪12825头,户均23.45头。据城关镇大坝村7户养猪户调查,1992年,出栏肉猪76头,头均纯收入67.6元。生猪饲养期由六、七十年代的12-15个月缩短到5-7个月。猪瘦肉率57.26%,而且皮薄肉质细嫩,深受消费者欢迎。
三、规模养猪与商品猪种1992年以后,随着规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养猪技术的推广普及,猪种的引进与改良要求更为迫切。特别是1994年至1996年,全县“畜牧年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养猪热潮,随之建起了河西堡万头猪场,大坝千头猪场,水源方沟千头猪场,并先后从西安、张掖金元猪场、临泽新华猪场等地引进了“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等种猪320头,其中,种公猪20头,母猪300头,进行纯繁,每年向社会提供纯种猪1200头,其中,有约400头供应本县市场。并生产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大约克夏×长白等二元和三元杂交猪,并建立了城关镇大坝村、红山窑乡河沿子村、水源镇方沟村、华家沟村、北地村、朱王堡镇梅南村、河西堡镇宗家庄村等一批 规模养殖示范村,也涌现出像王福荣、南昌龙(大坝)等一大批规模养猪户。截止2002年底,全县规模养猪户(户均年出栏肉猪30头以上)达到1654户,全县养猪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据红山窑河沿子村示范点试验测定,二元杂交的杂交猪肥育期(仔猪10-15公斤开始)为4-4.5个月,活重达90公斤,比传统饲养条件下缩短6-8个月,且日增重分别达到721.2克和625.41克,头均增加纯收入100元左右(视市场肉价上下波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近年来,养猪总的情况是,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户已退出,养猪生产完全进入市场化,养猪场、养猪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年出栏育肥猪100-10000头以上)养猪生产逐步向标准化、无害化方向发展。生产模式基本稳定为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生产,而且大多数场都是以自繁自育为主。自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至2014年已连续七年共扶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0个,投资525万元,养猪规模都在年出栏育肥猪500-1000头。如河西堡绿康猪场年出栏猪10000头以上。在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市场条件下,养猪业仍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加强猪种的引进与改良,是推广科学养猪综合配套技术的关键措施之一。随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猪种引进与改良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本资料中牲畜的数字在1981年之前包含金川区双湾、宁远二镇数字。
(作者赵宗雷系县农牧局副局长、县兽医局局长、高级兽医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宗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宗雷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