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养牛用途的转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91
颗粒名称: 永昌县养牛用途的转变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181-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历史转折、肉牛奶牛发展、经营发式等。
关键词: 畜牧业 经济 永昌县

内容

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甘当人民的老黄牛”歌颂的是那些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其实,生活中的养牛又何尝不是呢?永昌的养牛业历来为农牧民所重视,养牛不仅为人们提供强大的役力,还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之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养牛的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和用途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今,养牛已成为振兴畜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役牛与农相伴发生历史转折
  永昌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农业生产一直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养牛历史中,养牛的主要用途是役用,只有退役被淘汰时,才可留作肉用。尤其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分田到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养牛从犁地、耙地、耧地、碾地到脱粒、运输等方面,都紧紧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户对养牛的需求量成倍增加,因此,役牛养殖发展很快。一些乡镇土地较多或土壤相对僵硬的村社,农户特别重视犏牛的饲养,犏牛是牦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种,挽力大,比当地黄牛的挽力大1倍左右,并且持久力和抗病力强,耐粗饲,好饲养,很受农民群众的喜爱。
  1949年底,全县养牛存栏16000头,户均0.39头。1950年至1956年,养牛呈现逐年增加态势。1957年至1961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82年,存栏牛24900头,1990年为42016头,2000年和2005年分别为41067头和42508头。
  全县的役牛发展经过了由少增多、又由多逐年减少,以至最后全部消失的历程。实行联产家庭责任制以后,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养牛普遍增多,但在1990年以后,农业机械增速加快,给役牛养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役牛缓慢下降。进入21世纪,手扶拖拉机、四轮中型拖拉机和大型拖拉机及农用汽车大幅度增加,替代了大部分役畜的作用,役牛大幅度下降。至2000年左右,役牛的作用完全被各型拖拉机和农用汽车代替,养牛退出了役用的历史舞台,肉用牛和奶用牛逐年增加。
  二、黄牛改良推进加快肉牛发展
  “文革”以前,永昌养牛的品种,是单一的蒙古黄牛,役用性能差,淘汰肉用产肉量低,经济效益差。“文革”期间,集体所有的生产队养牛,不允许农户养牛。为了提高养牛的役用性能,县上为部分公社零星引进我国的地方优良品种秦川牛20多头,并以此改良本地黄牛,先后改良产活杂交牛2700余头,挽力提高10%,体重提高16%,但总体因改良数量少,饲养条件差,管理粗放,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全县黄牛改良主要由县畜牧站负责实施,从培训人员到统一供精和运送液氮,从协调设点到设备配置,实行综合管理和服务。黄牛改良冻精授配工作从1981年开始,首先在红山窑公社的大黄山善马墩一带设组群点授配,采用的是甘肃省大家畜改良站制作的西门达尔牛冻精。西门达尔牛与本地蒙古黄牛的杂交牛,其役用、乳用和肉用性能都高出当地黄牛0.5-1倍,被群众称为“三用牛”。这种牛具有耐粗饲,好饲养,抗病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自实行冻精授配以来,黄牛改良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
  黄牛冻精授配改良自西向东推进。先是组群设点,因其改良数量少,改良费用高,且农户来回赶牛不便,因而进展不大。后来,在各乡镇畜牧兽医站门诊设立授配点,农户就近赶牛授配,才使改良工作由组织发动的被动局面转为农户个人自愿的主动局面,改良进展大大加快。黄牛改良冻精授配点从1981年的2个增加到2000年的10个,20年累计改良授配2.85万头。改良授配点2007年最多,达到了30个,年授配8000头以上。2001到2014年,黄牛改良和存栏数量出现波动,特别是进入21世纪,由于农民外出打工的增加和土地流转的形势,许多农户放弃了养牛,致使存栏数量和出栏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改良授配中,改良品种随着改良的进程而增多,最初是秦川牛、西门达尔牛,后来又引进了“海福特”、“皮埃蒙特”、“利木辛”、“德国黄牛”、“红安哥斯”、“夏洛来”等品种,有力地促进了黄牛的改良授配。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黄牛改良的品种基本上是依农户的好感选择,大多出于试一试的动机,盲目选择。现阶段,真正的本地黄牛品种牛已不存在,肉牛的品种都是多元肉牛杂交牛,且多为西门达尔牛的高代杂交种,杂交组合无计划,系谱不清,血缘关系复杂。养牛分散到一户一场中,要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多元杂交是非常困难的,进一步选育提高优秀繁殖母牛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黄牛改良工作中,随着改良数量的扩大,杂种牛当种公牛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改良进程。不少饲养杂种公牛的养牛户(开始将这些养牛户称为“种畜民桩户”),擅自将外貌特征优秀的杂种公牛留作种用,造成了黄牛改良的“分离倒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根据省畜牧总站的安排,对那些把杂种公牛作种用的“种畜民桩户”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令其自行骗割,不听劝告的进行强行骗割。随着改良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户逐渐认识到杂种公牛作种用的危害,2000年后再没有出现过杂种公牛作种用的现象。
  黄牛改良冻精授配的设点经历了县上组群设点、安排门诊设点、门诊自设和农户自设几个阶段,改良授配点的自设尤其方便了群众。随着改良授配形势的一片大好,农户自设点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门诊设点的数量,并且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户自设点。如水源镇胜利村的王进文,水源镇华家沟村的陈泰山,年授配数量达到300-700头。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先进个人,如东寨镇上三坝村的刘云、焦家庄乡的曹英和红山窑乡的李玉成是门诊设点最优秀的配种员,授配数量多,受胎率高,得到了群众的称赞。县畜牧兽医站干部钱生泰在水源乡胜利村既设门诊,又设改良授配点,还指导农户种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总体来说,全县黄牛的改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役牛的改良阶段,二是役肉兼用牛和肉牛的改良阶段,三是利用多元杂交优势,提高产肉力的发展阶段。
  三、生活水平提高促进奶牛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奶牛从无到有,由少到多。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全县还没有专门的奶牛。1984年,有兼用奶牛25头。1985年,河西堡镇鸳鸯池村的李成海是最早饲养黑白花专用奶牛的农户,当年饲养奶牛2头。一个时期,永昌奶牛发展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发展呈忽增忽减状态,特别是受牛奶大企业生产的奶粉和袋装牛奶的冲击,本县奶牛的发展受到抑制。加之,本地生产的鲜牛奶质量上不去,群众转而信任外来奶粉或牛奶,导致全县奶牛生产不能扩大。
  全县奶牛的饲养,主要分布在县城、河西堡镇和朱王堡镇。2005年,是全县奶牛发展的高峰期,数量在1000头以上。一段时间,一些饲养经营户出现了掺假出售牛奶的现象,致使牛奶销售困难。为了扭转奶牛发展的被动局面,一些奶牛户采取“现场挤奶,就地销售”的方式取信于消费者。2009年,县上扶持新建了塞源奶业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收购县域内奶牛经营户的牛奶,一部分向外转售,一部分加工成酸奶等产品出售。2014年,该公司因拆迁而停产。
  随着大型牛奶企业因“三聚氰胺”的问题被媒体曝光,选择本地牛奶的人群增多,奶牛生产又出现了小幅复苏。2012年至2014年,奶牛户出售牛奶,除了定时上门送奶外,还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旁或小区门口设置三轮摩拖车或三轮人力车流动销售点,这种销售方式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四、有机食品需求加速牦牛发展
  1982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尝试用专用肉牛品种改良牦牛。在原新城子公社马营沟大队附近的胡松岭臭门泉子设点,组群100头母牛,改良冻精授配繁殖母牦牛5头。但因诸多因素影响,改良授配不太理想。
  放牧牦牛是永昌的特种养牛。牦牛耐寒,耐粗放,抗病力强,是我县唯一四季放牧的牛种,主要分布在我县西河地区新城子镇和红山窑乡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场上。牦牛放牧的草场无污染,出产的牦牛肉是绝好的有机食品。随着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提高,牦牛肉的消费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价格要比育肥的肉牛肉每公斤高出6元,达到60元。2014年,牦牛存栏13700头,较前1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五、经营方式和规模随产业需要适时转变
  全县养牛业的发展,就时间而言,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分户分散饲养,再到专业规模集中饲养的过程;就转型而言,先从单纯的役用为主、肉用和乳用为辅,后来完全转向了肉用和乳用;就侧重点而言,农区和牧区有所不同,牧区以发展肉用牦牛为主,农区则肉用和乳用并举发展。
  在养牛发展过程中,规模养牛户(牛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有力地助推了养牛业的发展。最早实行全舍饲规模养牛和塑料暖棚养牛的是朱王堡梅北村的七社和八社,1994年,养牛规模户达到13户,养牛65头。1995年,全县最大最早的养牛户是朱王堡村的刘庭生和城关镇北海子村的赵学武,两场养牛在三年中每年达到150-250头。2014年,最大的牛场为水源镇张正福的牛场,约养牛350头。至2014年,全县规模肉牛户4526户,肉牛场55个,规模奶牛户81户。全县畜牧业产值26266万元,养牛存栏42513头,出栏牛7208头,养牛产值2188万元。
  目前,养牛业已成为全县农牧业的主导产业,相信,在蓬勃发展的养牛产业中,人民群众会越来越富裕,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李健生系永昌县畜牧站高级畜牧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健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撰稿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