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羊业发展及杂交改良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90
颗粒名称: 永昌县羊业发展及杂交改良史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2
页码: 169-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分别为品种改良、杂交改良、规模扩展、饲草扩充、政策助推、交流平台、渠道拓宽。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 经济 永昌县

内容

早在4000多年前,永昌县就出现了畜牧养殖业。绵羊的发展主要是从毛肉兼用型向肉用或肉毛兼用型发展,而山羊的发展一直以毛、绒、肉为主。毛肉兼用型绵羊的发展时期是1944年至1998年,肉用或肉毛兼用型绵羊的发展是1999年全县实施“948”项目后至今。永昌县羊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品种的改良
  (一)毛肉兼用型绵羊的杂交改良。据史料记载,永昌历史以蒙古羊(俗称伏羊)为主,南部草原有少量藏羊(俗称洮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西推广站引进“兰哈”(尚未育成的新疆细毛羊)母羊80只,公羊30只,与本地蒙古羊杂交改良。在者撒寨子(今骊靬村)设点,第一次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成功,由此,全县的羊业向毛肉兼用型方向转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又从新西兰引进“考利代”公羊40只,母羊80只,与本地土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良杂种羊300多只。
  1951年至1958年,甘肃省永昌绵羊改良繁殖场,管辖永昌、武威、山丹、民乐等县的绵羊改良工作,是河西绵羊改良的重点科研和业务指导单位,并为河西各地、县绵羊改良培训了大量的工作人员。1951年至1953年,购入当地蒙古羊、藏蒙混血羊及杂种一代成幼母羊210只,与本地羊进行繁殖。1954年至1956年,调入新疆细毛公羊50只、母羊150只,高加索公羊160只、母羊40只。1953年至1958年,永昌羊场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引进新疆细毛羊726只、母羊85只,从天祝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公羊450只、母羊36只,和本地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1960年,该场总羊数发展到6864只。同年,将2984只杂种基础母羊和3个品种的公、母羊共4115只,调给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永昌羊场在育成甘肃细毛羊基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并在全县成立绵羊人工授精队,开展绵羊改良工作,各高级农业合作社均建立一个人工授精队,培训技术员2至3人,配备设备,绵羊改良经费均由国家承担(1960年以后,由社队自负)。每年6月,由农业社畜牧主任组织带领牧工,在羊群中挑选适龄母羊和试情公羊(公母比例为1∶20),县畜牧站种羊队提供种公羊,配种历时三个月。
  1964年,红山窑乡土沟大队以“羊权不变、联合经营、开支自负、按羊分红”的形式以大队组织绵羊育种群,共集中母羊360只,以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历时18年,共杂交育成细毛杂种羊1360只,向生产队提供杂种公羊420只。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县绵羊改良工作一度停止。
  1972年,甘肃省将永昌列为绵羊改良重点县之一,绵羊改良逐步恢复。1973年,全县共有纯种细毛种公羊478只,母羊230只,杂种羊3.23万只,占全县绵羊总数的20%。
  1959年和1976年,先后从中卫、阿拉善右旗、山西等地引进沙毛山羊,绒用白山羊75只,母羊45只,和本地土种母羊进行杂交改良未成功。
  1979年至1982年,在双湾进行三北羊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3年,大包干后,将绵羊全部分给社员私人饲养,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只在新城子塔尔湾、水源的北地等地进行,其它地区由群众自己购买公羊进行本交改良,或直接从青海、肃南等地购来细毛羊饲养。据1985年统计,共有杂种羊4.47万只,杂种羊平均体重由土中羊的90斤提高到100斤,剪毛量每只由3斤增长到7斤,产细毛、半细毛21.31万斤。1985年7月,省畜牧厅责成省养羊协会和甘肃细毛羊课题组共同主持,联合14个科技单位,组成永昌羊场甘肃高山细毛羊归属鉴定技术组,来永昌羊场,现场抽查鉴定育成羊2400只,并一致同意:永昌羊场培育的细毛羊已达到甘肃高山细毛羊的品种要求,并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一个类群。1986年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细毛种羊1925只,每年授配母羊均在2万只以上,1989年最高授配44943只。1990年,授配37746只。
  1992年,在引进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的小尾寒羊的同时,以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选育、改良、推广应用为重点,进行细毛羊杂交改良综合实验。1997年,全县改良细毛羊3万只,细毛羊及改良羊、半细毛羊及改良羊10.27万只,占羊总数的30%以上。随后,从皇城种羊场调进澳洲美利奴种公羊35只,同本地羊杂交。杂交羊只的体型、外貌、光泽、油汗、弯曲度及生产性能均有所提高,平均个体产毛4.8公斤,羊毛细度64支,毛长平均9分米。至此,细毛羊杂交改良逐渐接近尾声。
  (二)肉毛兼用或肉用型绵羊的杂交改良。1999年,县政府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立足于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长远战略,决定转变全县羊产业的方向,即由毛用逐步向肉毛兼用或肉用。于是,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国家农业部“948”高科技项目“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在水源镇白烟墩滩建立永昌肉用种羊场。并先后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肉羊人工授精采配中心、冻精研制中心和化验室等配套设施。
  2000年1月,从新西兰引进两个肉羊品种“波德代(Borderdale)”和“无角陶赛特(PollDorset)”共计96只,其中,波德代46只,无角陶赛特50只,集中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采用密集产羔技术进行种羊扩繁,当年完成胚胎移植1000例,生产冻精10万粒。冻精授配母羊8272只,产活羔羊5930只,所产杂种羔羊杂交优势明显,平均初生重4.5公斤,1月龄平均活重12公斤,二月龄平均活重22公斤,3月龄32公斤,4月龄40公斤,肥羔屠宰率50%,4月龄羔羊当年售价400元左右。同时,在全国养羊学会理事长赵有璋教授的建议下,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县+乡+村”三级肉羊杂交改良推广体系。
  2001年,在上年杂交改良总结的诸多问题下,县畜牧站技术干部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研究解决了精液的稀释、贮存和远距离运输等技术难题,编制了《永昌县肉羊改良人工授精操作规程》,使全县肉羊人工授精技术走向了制度化、标准化。2001年至2004年,在全县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下,肉羊改良技术逐渐成熟,配种人员也随之增多,制度规程也日趋完善。
  为了进一步改善种群血统,提高杂交改良效果,提升肉羊品牌,加快发展肉羊产业,在2000年引种的基础上,2005年,又从澳大利亚引进“白萨福克(Suffolk)”“特克赛尔(Texel)”两个肉羊品种共103只。在永昌肉用种羊场全体人员的悉心呵护和照料下,全年共完成纯种羔羊繁育1020只,其中,胚胎移植500只。在前几年杂交改良的基础上,为了刺激引导广大养殖户利用国外肉用种羊,县政府提出了“三投一配套”(即政府补助1/3,肉羊场承担1/3,农户自筹1/3,畜牧站配套配种器械)的方式,建设肉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站(点),建成了以永昌肉用种羊场为依托,以肉羊杂交改良站(点)为载体,以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为骨干,以规模养殖村、社为基础的肉羊杂交改良服务体系,按照“小户联户组群、大户独立组群”的原则,大面积开展肉羊杂交改良工作,并为周边市县及青海、宁夏等地的地方羊进行杂交改良。2005年至2014年,累计建成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站(点)600个,投放肉用种公羊1890只,改良羊只146.48万只,肉羊良种改良率78%。表7永昌县肉羊杂交改良情况统计表(2000-2014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肉羊改良成果,于2011年开始,实施“中部肉羊新类群选育”项目,集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力量,采取选留高代杂种母羊等方式建立地方肉羊育种核心群,利用5年时间,逐步培育适应河西走廊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至2014年,组建了体尺外貌基本一致、性状相似的甘肃中部肉羊“陶寒F1”基础母羊群600只。
  2014年,县内客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通过对比,发现湖羊的特性优于本地杂交改良羊,于是,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适龄湖羊1400只,在一系列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后,采用“投母收羔”、“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推广。当年,与西湾养殖小区7个养殖场合作,投入湖羊基础母羊350只,繁殖羔羊1610只,繁殖率为229%。湖羊羔羊的生产优势和价格优势得到广大养殖户普遍认可,兴起“湖羊”养殖的热潮,全县肉羊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规模的扩展
  规模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史料中记载羊只数量的时期是中华民国时期,据《甘肃统计年鉴》记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有绵羊6.5万只,山羊4.5万只。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有羊6.25万只。
  1949年新中国成立,据年底统计,全县羊存栏6.39万只,其中,山羊3.43万只。后经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牲畜分给了贫雇农,到1956年,全县羊发展到15.22万只,在农业合作化中,农民私有牲畜全部作价归农业合作社所有,农民家中只许养少量的自留羊。1958年的“大跃进”中,羊只数量有所减少,至1961年,全县羊只数量比1956年减少9475只。1962年,畜牧业生产逐步回升,到1966年底,全县养羊发展到25.7万多只。在“文化大革命”中,农村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割私有制尾巴,限制养自留羊,羊只生产发展缓慢,至1976年,养羊比1966年减少3万只。1978年以后,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了养殖专业户,增强了畜牧业的活力。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养羊50只以上的专业户221户,养羊2.2万只。1972年,永昌县被列为甘肃省绵羊改良重点县之一,绵羊数量逐步增加。1990年,全县羊存栏267800只,其中,绵羊241100只。199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全县羊存栏26.78万只,出栏4.79万只。1992年,实施细毛羊杂交改良综合实验后,全县羊只饲养量逐年明显增加,至1996年,全县羊存栏达到322500只,出栏119200只,与1992年相比,存栏增加74477只,年均增加14895只,出栏增加42253只,年均增加8450只。
  1999年,“948”项目实施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优质肉羊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养羊业随着市场形势,逐步转向肉用方向,以肉羊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主导产业跨越,由自给自足的封闭型产业向外向型商品畜牧业跨越,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2001年以后,为扩大羊产业规模,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实施了“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以“牧羊教授”赵有璋的科技肉用羊繁育养殖典型为推动,大力发展以优质肉羊为主的舍饲规模养殖,着力实施舍饲规模养殖整村整社推进计划,培植了一大批舍饲规模养羊户和规模养羊专业村、专业社,使规模化舍饲养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在1999年引入国外肉用种羊后,对本地羊只进行杂交改良,所产杂种羔羊杂交优势明显,也具有良好的价格优势,全县广大养殖户看到到了肉羊带来的效益,在政策及效益的推动下,肉羊规模养殖逐步兴起。由1999年逐年增加,至2004年累计达12450户,其中,百只以上的800户,建成塑料膜暖棚羊舍10671座,全县整体推进的规模养羊专业村60个,专业社330个。
  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养羊大县、畜牧强县”的奋斗目标,按照“一特两化”(即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要求,积极发展肉羊产业,随着致富项目入户工程的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深入,全县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建设“养羊强县”的奋斗目标,围绕“聚集规模、集合要素、建强龙头、组团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肉羊规模养殖。全县肉羊产业有了新的起点,发展势头迅猛增加。
  一是推进养殖小区(场)建设。充分利用铧尖滩、西大滩、南山滩等闲滩荒地,加大扶持力度,统一规划布局,按照工业化模式,以有规模、有草地、有设施、有配种站的“四有”标准,积极扶持和鼓励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业主,集中力量建设适度集中连片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009年至2014年,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7个。并于2013年在水源镇西大滩建成了集肉羊产业现代化技术一体的永昌县西大滩畜牧产业园,园区内集中连片建设场林间隔的高标准养殖场10个,入驻养殖大户10户。
  二是增加适度规模户。按照“千家万户抓繁育、养殖小区抓育肥”的思路,加大妇女小额创业担保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在清河地区发展基础母羊5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在其他乡镇发展基础母羊2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使全县60%的农户发展规模养殖,为全县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奠定了基础。至2014年,累计新增适度规模养羊户5439户。
  三是实施暖棚养殖工程。按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思路,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引导农牧民新建养殖暖棚,累计建成养殖暖棚8971座。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工厂化养殖型、养殖小区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大户示范带动型、自主经营带动型、生态养殖型六种建设模式,规模养殖已逐步成为肉羊产业发展的主流和主要支柱。
  三、饲草的扩充
  饲草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县上历来主要用农作物籽壳、秸秆喂羊,县城以西地区,群众割贮马莲,冬季喂羊。清河及城郊地区种紫花苜蓿、马莲喂羊,其它地区种植饲草者不多。1958年,开始提倡种植草木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提倡“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农村各地种草木樨、箭舌豌豆、紫花苜蓿,山区草原种披碱草、老芒麦等形成风气,种草养畜有了发展。1983年,县畜牧站在水源乡胜利村设种草养畜试验点,当年套种草木樨380亩。1984年1586亩,1985年172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1%,两年共产鲜草976万斤。1984年,全县农区种草面积7.79万亩。1985年9.05万亩,1990年7.89万亩。
  1991年以后,永昌县成为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各类秸秆80万吨,可是能够被利用的秸秆仅占产量的一半。为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县委、县政府将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秸秆的加工利用提高到重要位置,采取奖补结合、技术引导等措施,引导和调动农牧民充分合理利用秸秆饲料发展肉羊产业。采用对修建青贮池、购买铡草机给予水泥或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农民对饲草料进行青贮、粉碎、铡短和氨化等处理,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和增值水平。自1997年以来,全县每年建设青贮氨化池1万立方米以上,累计建成16万多立方米,每年青贮氨化秸秆5万多吨,累计投放铡草机600多台。2011年,全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达到非常火热时期,建成购置大型秸秆收获加工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专业组织3个,投放中型揉丝铡草机6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5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播种机20台,并扶持壮大饲草料龙头加工企业3家,年生产加工秸秆饲料5万吨。饲草加工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羊产业发展的进程。
  四、政策的助推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推手。1999年以后,金昌市、永昌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并对涌现出的养殖大户、运销大户、杂交改良大户进行表彰奖励。2001年以后,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扶持发展肉羊产业和草产业的实施办法》、《永昌县肉羊产业开发实施方案》,成立县养羊协会和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肉羊产业办公室。提出“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实施舍饲规模养殖整村整社推进计划。2008年,永昌县跻身全省10大养羊强县之列,县上成立了县养羊强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永昌县养羊强县建设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坚持个体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加强资本运作,强化政策扶持。从2009年开始,千方百计的争取项目投资、支牧惠牧资金,每年制定了扶持政策和考核验收办法,重点用于规模化生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产品流通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至2014年,政府累计投资规模8000多万元,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形式,极大地吸引外资,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发展草食畜牧业,以此来撬动民间资金大力发展羊产业。同时,对积极发展羊产业的业主给予优惠的土地政策,将发展羊产业所需的种草、圈舍、交易市场等建设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降低或减免土地占用费,且统一由乡镇政府规划。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和能人大户兴办养殖实体的积极性,激发了肉羊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交流的平台
  (一)赛羊会。为了展示全县优秀肉羊品种和羊产业开发成果,打造羊业品牌,提高全县羊产业发展知名度,推动全县羊产业的发展进程,于21世纪初,在县养羊协会、县畜牧兽医站、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和永昌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组织下,连续四年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赛羊会,地点均在原永昌县体育场(原灯光球场)。首届赛羊会于2003年9月16日召开,第二届赛羊会于2004年5月26日召开,第三届赛羊会于2005年5月15日召开,第四届赛羊会于2006年9月29日召开。历届预选参赛羊的数量近300只,进入决赛羊的有68-72只,每届组别分大组2-3个,小组5-7个,每届获得一等奖的6只,二等奖的12只,三等奖的18-20只,其它参赛羊都获得了鼓励奖。在一等奖的成年组中通过评比鉴定打分后选择一只“羊状元”,格外加以奖励,奖金达到3000元。为了进一步增加对赛会的影响,第二界赛羊会上,专门聘请了兰州拍卖公司的拍卖师拍卖肉用种羊和羊状元,拍卖成交肉用种羊6只,其中1只的拍卖成交额达2万元。羊状元被甘肃杨柳青饲草有限公司拍得,拍卖成交价为3000元。
  (二)烹饪赛。为了弘扬传统羊肉饮食文化,打造地方羊肉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肉羊产业知名度,经县政府决定由县养羊协会、县餐饮业协会牵头,分别在2005年11月15日和11月24日,成功举办了永昌县首届“德赛杯”地方特色羊肉烹饪大赛。此次大赛分河西堡和城关两个赛区,由29个单位和个人参加了爆炒羊肉、黄焖羊肉、大煮羊肉、羊羔肉垫卷子、全羊席和烤全羊6大系列菜和自创菜的角逐,经过初赛、复赛,各评出金、银、铜三个奖项。获得金奖的12个餐饮单位与金川区的6个餐饮单位一起参加金昌市首届“德赛杯”地方特色羊肉烹饪大赛决赛。
  (三)现场会。为认真总结全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2006年10月10日,省农牧厅在永昌县顺利召开了“全省畜禽养殖小区现场会”。我县向全省专家学者汇报、展示了几年来发展养殖小区的成果,其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并在会议上确定了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即“扩充总量、提高质量、转变方式、加快发展”。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发展肉羊产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四)研讨会。为了全面总结全县肉羊产业各项工作,进一步查找问题,理清思路,下一步如何发展全县肉羊产业,于2010年8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和县政府联合顺利召开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肉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课题现场会暨永昌县草食畜牧业发展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永昌历史上为发展肉羊产业举办的与会人员级别最高、声势最大的专项产业发展研讨会。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王宗礼,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副厅长黄全成,省农牧厅计划处、畜牧处、产业处、兽医局、畜牧总站等相关处室的领导,省财政厅、发改委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建平教授、赵有璋教授、李发第教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市委书记郑玉生、市长张令平,市政府分管领导,市农牧局、市兽医局、市畜牧中心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县人大、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发改、财政、农牧、科技主要领导也参加了此次会议。甘肃省电视台、甘肃日报社、金昌市电视台、永昌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此次会议作了全程报道。在会议上,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王宗礼、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发表了重要的讲话,甘肃农业大学李发第教授在技术层面给予了重要的指导讲话,市长张令平、县长马国兴分别作了表态发言。此次会议把脉问诊,为全县今后一个时期的肉羊发展指明了方向,肉羊产业由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六、渠道的拓宽
  为了延伸羊业产业链,2003年,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并建成年屠宰加工优质羔羊30万只的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县养羊业形成以“德赛”羊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兴养羊产业链条,开始向市场大量提供羊肉产品,永昌羊肉风靡全国。随着羊肉市场的萧条,公司经营每况愈下。
  2009年以来,分别在朱王堡镇和城关镇建立了大型活畜交易市场。为全面提升全县草食畜养殖附加效益,延长产业链条,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永昌县溪源肉联加工有限公司成为全县唯——家集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为一体的畜产品龙头企业。全县肉羊产业形成了以“溪源肉联”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建成了羊肉美食城——万祥城,拓宽、畅通了肉羊产业的流通渠道,使农民群众从加工、流通增值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注重品牌建设,积极申报“永昌羊肉”地域品牌、品种品牌和商业品牌,不断提高全县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增强市场占有力和产品竞争力。目前,在永昌县溪源肉联加工有限公司的推动下,永昌羊肉不仅满足了县内城乡居民的需求,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等地。
  (作者郭磊系永昌县畜牧站副站长、助理畜牧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磊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