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国以来永昌县畜牧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89
颗粒名称:
建国以来永昌县畜牧业发展概况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1
页码:
158-1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畜牧业的发展历史经历的三个时期。分别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恢复性增长期、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波浪式发展期。
关键词:
畜牧业
经济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畜牧发展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饲养家畜家禽。新中国建立以来,永昌畜牧业伴随着农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变革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而逐步发展,畜禽发展数量和畜产品产量包括役用畜种都呈现增长态势。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恢复性增长期(1949-1981年)
这一时期为解决农业耕作需求,以役用大牲畜为主的畜种改良得到重视。牲畜大多数为集体所有,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个生产队都有大牲畜饲养场、骆驼队、马车队、羊队、猪场等。而农户以饲养中小家畜(猪、羊、鸡)为主,对家庭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畜牧业以消化和利用农副产品为主,麦麸、米糠、油渣、酒糟、醋糟、豆腐渣、胡麻衣和各种农作物秸秆都用于饲喂家畜,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据统计,全县牲畜存栏总数为13.4万(头、只),其中,牛1.6万头,马2915匹,驴1.14万头,骡子504匹,骆驼2679峰,羊6.39万只(山羊3.43万只),猪2311头。后经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牲畜分给了贫雇农,到1956年,全县各类牲畜总头数达到22.46万头(只),其中,大家畜发展到2.5万头,生猪1.44万头,羊15.2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76.5万元增加到431.36万元。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农民私有牲畜全部作价归农业合作社所有,农民家中只许养一头驴和少量的自留牲畜。
1957年,县畜牧站引进甘南河曲马和天祝岔口驿马与本地母马进行杂交。同年,又从天祝岔口驿引进莫尔干公马两匹,分别在城郊、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的马匹人工授精站,第一次开始马的常温人工授精。1960年,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的马匹人工授精站撤销,城郊授精站由畜牧站经办。1958年,“大跃进”中牲畜数量有所减少,至1961年,全县牲畜总数下降到17.93万只(头),比1956年大家畜减少4.53万头,羊减少9475只,猪减少9756头,畜牧业总产值下降了257.58万元。1962年,牲畜下放到生产队经营,党中央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县畜牧业恢复了生机。到1966年底,全县各类牲畜总头数32.87万只(匹、头),比1949年增长145%,其中,大家畜发展到5.2万头(大家畜主要为役畜),增长55.49%;生猪发展到1.88万只,增长715%;羊发展到25.7万多只,增长163%。畜牧业总产值523.13万元。“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割私有制尾巴,限制养自留畜(集体所有的生产队养牛,农户不许养牛),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为了提高养牛的役用性能,县上为部分公社零星引进我国的地方优良品种秦川牛20多头改良本地黄牛,先后改良产活杂交牛2700余头,挽力提高10%,体重提高16%,但总体因改良数量少,饲养条件差,管理粗放,改良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1972年,甘肃省将永昌列为绵羊改良重点县之一,绵羊改良逐步恢复。1974年,大部分社队的牲畜由大队联合组群经营,挫伤了农民养畜的积极性,畜牧业发展缓慢。1976年,各类家畜总头数36.32万头,较1967年29.26万头增长19.4%,其中,大牲畜增长5.64%,羊增长1.99%。因为强调“猪为六畜之首”,各社各队大办猪场,所以猪增长392%。1976年,贯彻中央“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各生产队大办猪场,出现了百头、千头猪场,引进“巴克夏”、“约克夏”等优良猪种,粗饲料粉碎投入使用。各家各户养猪也得到鼓励,饲养的生猪全部卖给商务部门下设的生猪收购组,并由政府补助给饲料粮。1977年,养猪存栏8.374万头,创历史最高,比1966年净增6.04万头。但是饲养管理落后,商品率低,1976年,生猪出栏仅1.5万只。1980年,各类大家畜存栏达到5.62万头、羊22.69万只、猪5.143万头、禽10.24万只,较1949年分别增长大家畜67.7%、羊131.19%、猪2219%。1979年,县食品公司兴办鸡场,开始平箱孵化。1979年至1982年,在双湾进行“三北羊”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二、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期(1982-1999年)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初期分畜到户饲养,家家户户都饲养牛羊猪鸡。但为了种地和解决自家生活所需,耕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了零用钱”。“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发展生产的热情,农民人人向往发家致富。80年代中后期,各种专业户不断涌现,规模化养殖开始起步,人们形容为“完成任务吃饱饭,怎么赚钱怎么干”。同时,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保证,养殖成为剩余粮食转化的重要途径,规模养殖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向。养殖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是“五良”(良种、良料、良法、良舍、良医)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猪、鸡的规模化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由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调整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除国营农场外,全部牲畜分产到户,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养畜积极性,与1977年相比,猪的存栏虽然降低了44.47%,但出栏率提高了41.84%,畜牧生产开始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如河西堡镇鸳鸯池村的李成海,1984年出售奶牛和牛奶,年收入6300元;红山窑乡土沟村的孙天祯养杂种羊324只,年收入3140元。畜牧业发展的活力逐步增强,畜种改良步伐加快,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绵羊全部分户饲养后,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只在新城子塔尔湾村、水源的北地村等地进行,其它地区由群众自己购买公羊进行本交改良,或直接从青海、肃南等地购来细毛羊饲养。1985年7月,省畜牧厅责成省养羊协会和甘肃细毛羊课题组共同主持,联合14个科技单位,组成永昌羊场甘肃高山细毛羊归属鉴定技术组来永昌羊场。现场抽查鉴定育成羊2400只,并一致同意:永昌羊场培育的细毛羊已达到甘肃高山细毛羊的品种要求,并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一个类群。1985年,全县共有养殖专业户1321户,其中,养牛户80户(奶牛12头,牦牛2383头);养羊户50只以上的专业户221户,养羊2.2万只;养猪5头以上的98户,养猪567头;养鸡100只以上的专业户129户,50只以上的508户,养鸡6.36万只。共有电热自动孵化器12台,年产蛋26.87万枚。全县各类家畜总头数32.15万头(匹、只),其中,牛3.11万头(牦牛5900头),马1.46万匹,驴9400万头,骡子2400匹,骆驼200峰,羊21.09万只(绵羊19.49万只,山羊1.61万只,其中,杂种羊4.47万只)。杂种羊平均体重由土种羊的90斤提高到100斤,剪毛量每只由3斤增长到7斤,细毛、半细毛总产量达21.31万斤。猪5.29万头,鸡23.5万只,其中,土种鸡10.6万只,杂种鸡12.95万只,良种鸡的占有率55%以上。兔500只,峰36箱。
80年代初期,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农村各地形成种植草木樨、箭舌豌豆、紫花苜蓿,山区草原种植披碱草、老芒麦等植物的风气,种草养畜有了较快发展。1983年,县畜牧站在水源乡胜利村设种草养畜试验点,当年套种草木樨380亩。1984年1586亩。1985年172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1%,两年共产鲜草976万斤。1984年,全县农区种草面积7.79万亩,1985年9.05万亩,1990年7.89万亩。
1981年,全县开始黄牛改良冻精授配。在红山窑公社的大黄山善马墩一带设组群点授配,采用的冻精为甘肃省大家畜改良站制作的西门达尔牛冻精。西门达尔牛与本地蒙古黄牛的杂交牛,役用、乳用和肉用性能都比当地黄牛高出0.5-1倍,使役温顺挽力大,休闲期能挤奶,淘汰后宰肉多,经济效益显著,被群众称为“三用牛”。西门达尔牛的杂交种耐粗饲,抗病力强,自实行冻精授配以来,一直得到农户的认可。
1984年,引进“大平二号蚯蚓”,同年由邓仕章主持完成的项目“引进大平二号蚯蚓养殖试验”荣获金昌市优秀科技进步三等奖,开辟了县畜牧站获科技进步奖的先例。1986年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细毛种羊1925只,每年授配母羊均在2万只以上,其中,1989年改良授配最高,达到了44943只。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逐步代替耕畜,马、骡、牛、驴等大牲畜饲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而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增加,肉牛、奶牛、猪、鸡、羊等畜禽饲养量逐年增加。
1986年至1998年,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小规模、大群体、工厂化”的饲养管理模式起步,标准化暖棚养殖开始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1990年底,全县大家畜存栏6.5283万头,其中,牛存栏4.0776万头,马存栏1.3012万匹,驴存栏0.8165万头,骡存栏0.3038万头,骆驼存栏0.0292万峰,猪存栏5.85万头,羊存栏24.3787万只,禽存栏41.15万只。
1989年,成立永昌县商品猪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副县长赵殿玺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王永金任副组长,县科委主任潘励学、县计委主任魏育麟、县财政局局长杨春生、县粮食局局长刘光祥、县商业局局吴进明长为成员)、永昌县商品猪基地建设承包小组(县农业局副局长邓仕章任组长,县畜牧站站长张积民任副组长,畜牧站副站长严永瑞,张浩祥、李健生、赵宗雷、王吉民为成员)。1990年,县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实施,到1992年通过项目建设,引进“大约克夏”公猪43头,投放到县畜牧站种猪场统一供精站作为杂交猪生产父本,由朱王堡、南坝、大坝等供精站为杂交区提供精液。引进“甘白”母猪141头,投放到县畜牧站种猪场进行纯繁,扩繁生产甘白母猪4800头,全年累计完成瘦肉型杂交改良授配10444头。全县生猪存栏由1989年的5.8万头,增加到6.5万头,净增0.7万头,增长12.07%。
1989年,全国丰收计划“200万只伊莎褐蛋鸡推广”、“200万只明星肉鸡推广”和全省“1000万只良种蛋鸡推广科技承包”项目开始实施,永昌县被列入全省伊莎褐蛋鸡和明星肉鸡重点推广县。1990年,全县利用10处孵化点,共孵出小鸡17.8万只,推广伊莎褐蛋鸡12.3万只,推广明星肉鸡3.1万只,推广京白鸡8万只,全县鸡的饲养量达到60万只,年底存栏41.9万只,养鸡产值469万元,占牧业总产值的24.6%。从1991年开始,农户养鸡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重视发展养鸡或扩大规模。该年全县自动人工孵化点20个,总计孵蛋32.1万枚,孵化小鸡21.08万只,孵化率65.9%,鸡存栏41.15万只。
1992年,引进小尾寒羊,同时,以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选育、改良、推广应用为重点,进行了多项细毛羊杂交改良综合实验,全县羊只饲养量逐年明显增加。
1994年至1996年,全县“畜牧年”活动实施,随之建起了河西堡万头猪场,大坝千头猪场,水源方沟千头猪场,并先后从西安、张掖等地引进“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等种猪320头,其中,公猪20头,母猪300头,进一步激发了发展畜牧业的热情。1996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7.38万头匹,其中,牛5.33万头,马1.22万匹,驴0.48万头,骡0.29万头,骆驼0.048万峰,生猪存栏7.93万头,羊存栏32.25万只,禽存栏38.2万只。到199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6.234万头,生猪存栏5.46万头,羊存栏31.62万只,家禽存栏32.88万只。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波浪式发展期(2000-2014年)
市场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买难卖难”问题日益突出。“猪周期”出现,养猪大起大落。单纯利益追求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抗菌素等促生长药物大量用于畜牧业生产,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品被应用,养殖业注重追求“出栏率、商品率”。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安全放心的畜产品成为最为基本的需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在必行。
1999年,甘肃农业大学赵有璋教授承担的国家“948”项目引入永昌实施,延续多年的细毛羊改良开始向肉羊改良转变。县委、县政府把以发展优质肉羊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在水源镇白烟墩滩建成永昌肉用种羊场。2000年1月,从新西兰引进“波德代(Borderdale)”和“无角陶赛特(PolDorset)”两个肉羊品种,共计96只,其中,波德代46只,无角陶赛特50只,集中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采用密集产羔技术进行种羊扩繁,完成胚胎移植1000例,生产冻精10万粒。全县当年新建肉羊人工授精站点15个。
2003年,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并建成年屠宰加工优质羔羊30万只的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县养羊业形成以“德赛”羊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兴养羊产业链条,开始向市场大量提供羊肉产品。为了展示永昌县优质肉羊品种和肉羊改良效果,推动全县羊产业的发展进程,当年9月,县上举办了首届赛羊会,至2006年,全县共举办了四届。
1999年,省列“永昌县肉牛三元杂交集约化配套生产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实施,引进国际终端父本冻精“皮埃蒙特”、“加系利木辛”、“西德黄牛”、“红安哥斯”、“夏洛来”等品种。在朱王堡、水源、东寨和城关等乡镇开展以“西黄杂”、“秦黄杂”为主要母本的肉牛三元杂交冻配改良。黄牛改良冻精授配点从1981年的2个增加到10个。2001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主持的“肉牛三元杂交改良配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金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5.8万头,生猪存栏6.455万头,肉羊存栏44.18万只,禽存栏64.14万只。畜牧业增加值11367.7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32.03%,人均牧业收入967元。
2005年,县肉用种羊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白萨福克(Suffolk)”、“特克赛尔(Texel)”两个肉羊品种,共103只。2005年,全县养殖饲养量达到92.24万只,其中,存栏62.84万只、出栏29.40万只。为了促进肉羊烹饪水平的提高,扩大羊肉消费量,达到以消费促生产的目的,当年11月,举办了地方特色羊肉烹饪大赛。
2008年以来,经历了猪肉价格上涨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历史时期。尤其是5月份以后,活猪价格屡创新高,带动了养殖,赢得了利润,暴利行情使全县出现了养猪热潮,饲养一头育肥猪获利800元。
200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牛羊产业大县”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养羊强县”的奋斗目标。全县畜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开始逐步向标准化、良种化、设施化推进,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6个。其中,肉羊养殖小区(场)5个,牛羊综合养殖小区(场)8个,肉牛养殖小区(场)6个,蛋鸡养殖场1个,奶牛养殖小区1个,养猪小区(场)4个,肉驴养殖场1个,全县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07个。
201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聚集规模、集合要素、建强龙头、集中大户、组团发展”的思路,编制了《永昌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2010年至2014年,连续制定出台了《永昌县特色农业建设扶持政策和考核验收办法》。在县委、县政府发展畜牧业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项目、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市级草食畜牧业奖励扶持项目等项目资金的支持推动下,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累计投入资金11387.7万元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
2011年12月,创建国家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场——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2012年,农业部启动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确保全县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根据《金昌市农牧局关于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重点在肉羊产业上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2013年,以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与创新,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为手段,通过系统性计划建立无公害肉羊生产标准综合体系,制定《无公害肉羊生产技术规程》,使标准化生产全面达到“五化”养殖标准,永昌县创建为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4年,永昌县在已审批的《无公害肉羊生产技术规程》基础上,对肉羊养殖的环境、引种、饲养、饲料、防疫、兽药、弃物处理等涉及肉羊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严格要求,以肉羊生产“五化”为要求,以建设绿色肉羊生产标准综合体系为目标,制定《绿色肉羊生产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地方标准,申报了第八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截止2014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20878户,其中,肉羊规模养殖户15724户,100只以上养羊大户1801户;肉牛规模养殖户4549户,100头以上养牛大户57户;生猪规模养殖户190户,出栏100头以上猪育肥大户56户;家禽规模养殖户415户,1000千只以上养鸡大户23户。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98个,标准化养殖暖棚10239个。全县大牲畜存栏4.33万头匹,其中,牛存栏4.25万头,出栏3.45万头;马存栏180匹,出栏40匹;驴存栏552头,出栏28头;骆驼存栏70峰;绵羊、山羊存栏76.37万只,出栏30.26万只;生猪存栏5.6万头,出栏5.48万头;家禽存栏48.91万只,出栏39.92万只。畜牧业增加值25932.84万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18.58%,人均牧业收入2058元。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进,畜牧业发展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者潘万忠系永昌县畜牧工作站站长、高级兽医师,马忠明系永昌县畜牧站干部、助理畜牧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潘万忠
责任者
马忠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