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粮田”的示范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86
颗粒名称: “吨粮田”的示范推广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
页码: 147-1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吨粮田”的建设和栽培技术情况。
关键词: 农田建设 农业经济 永昌县

内容

“吨粮田”是指应用各项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使粮食亩产达1吨以上的高产田。“吨粮田”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生产率,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是高产粮区的发展方向。我县清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人口多耕地少,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技术水平先进,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是“吨粮田”的适宜区。
  为了充分利用我县清河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加快粮食生产的发展。“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县开展了“吨粮田”建设。目标是每年完成“吨粮田”建设1.25万亩,要求平均亩产在1990年700公斤的基础上,1991年要达到800公斤,亩增产100公斤,总产增加125万公斤,以后每年亩产递增50公斤,到1995年亩产要达到1000公斤,即亩产1吨。
  “吨粮田”建设的主要措施有三条:一是狠抓技术培训。由农业部门负责,利用农闲时间,积极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之掌握“吨粮田”的种植技术,并在各个农事季节,对农民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二是建立试验示范点。县农技中心在朱王堡镇头沟村、三沟村、梅南村和水源镇的东沟村建立试验示范点,并在示范点上集中示范各项增产技术,以点带面,引导推动“吨粮田”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高产典型的树立。三是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吨粮田”建设,实际是小麦玉米带田的进一步规范种植和精细管理,要达到亩产吨粮,必须做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在技术措施方面规范种植模式。在总结过去小麦玉米带田经验的基础上,“吨粮田”全部采用了2.4尺小麦配2.4尺玉米的小带田。玉米带内种植2行,行距8寸,株距5-6寸,亩保苗100-4500株,品种以“中单2号”为主,玉米株间点种黄豆。小麦带内机播6-7行,亩播种18-20公斤,亩保苗32-35万株,品种以矮秆早熟的“永良4号”、“张春11号”为主。另一方面重视肥料的使用。要求“吨粮田”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6000公斤,化肥折纯氮8-10公斤、纯磷12-15公斤做底肥。玉米生育期间追肥4次,折纯氮23-25公斤,分别于苗期追施3公斤,拔节期追施5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10-12公斤,抽雄期追施5公斤。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经过5年建设,共落实“吨粮田”6.393万亩:1991年1.258万亩,1992年1.263万亩,1993年1.277万亩,1994年1.285万亩,1995年1.31万亩。至1995年,“吨粮田”1.31万亩平均亩产1096公斤,其中,小麦产量408公斤,玉米产量613公斤,黄豆产量75公斤。同时辐射带动水源、朱王堡农户发展小麦玉米带田3.32万亩。
  “吨粮田”的建设,为全县粮食单产大幅度增加开创了先河,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增收奠定了技术基础,带动了全县小麦玉米带田向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方向的发展,为全县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梁志虎系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志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梁志虎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