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啤酒大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82
颗粒名称:
永昌啤酒大麦
分类号:
F307.1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啤酒大麦80年代到90年代的种植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作物经济
啤酒大麦
永昌县
内容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据本县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强抓啤酒大麦生产,有效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全县农业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截至目前,啤酒大麦在永昌的种植已有30年的历史了。1986年初春,永昌县种子公司根据县农业局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精神,从省农科院引调啤酒大麦“莫特B-23”“莫特44”、“黑引瑞”三个品种共5000公斤,在水源乡北地村和东寨乡上三坝村进行试种,种植面积33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从1987年开始,以东河三乡为重点,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到1990年,全县面积不到一万亩。因以上三个品种产量、抗逆性、商品率均不理想,1987年,又从省农科院引进“法瓦维特(匈84)”,在水源乡北地村参加全省啤酒大麦区域试验。经试验,该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千粒重40克以上,发芽率97%,蛋白质含量9.65%,粉质率100%,最终发酵速度78.14%,各项指标均达到大麦国标优级和一级指标要求。在永昌县种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该产品深受省内外啤酒厂家的青睐。因此推广迅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法瓦维特”这一品种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主要推广品种,并在2000年前的10年中,成为全县乃至西北地区啤酒大麦种植区的主栽品种,为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永昌啤酒大麦的种植始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86年试种,1987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表现出了在全县发展的优势。在1987、1988两年的区试中,平均亩产494.3公斤,较小麦对照品种“陇春8号”亩产369.1公斤,增产33.7%。因此,1988年,县委、县政府将啤酒大麦种植列入种植计划。当时,小麦销售较畅,群众尚未完全认识啤酒大麦及其经济效益。为此,县政府要求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啤酒大麦的试验、示范工作。1988年至1991年三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得出的结论是:种植啤酒大麦比种小麦具有丰产性好、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992年,全县种植啤酒大麦3.4万亩,1993年,猛增到8.12万亩,在同等地力条件下种植啤酒大麦,平均亩产较种植小麦高14.3%-25%,亩投入低于小麦10元左右,亩收人高于小麦30元以上。1992-1993年,全县共种啤酒大麦11.52万亩,农民比种小麦增加经济收人约335.5万元。种植啤酒大麦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给啤酒大麦经销商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利益,1992-1993年,全县共计销售啤酒大麦4780万公斤,每公斤纯利润0.03-0.04元,共计销售纯利润143.9-191.2万元。
1993年春,县农技中心、县种子公司与农户或村、社签定种植协议,确定收购保护价。协议约定:县农技中心、县种子公司将引调来的优质啤酒大麦种子“法瓦维特”赊销给农户,如果秋收后市场价每公斤低于0.90元,县农技中心、县种子公司将按每公斤0.9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每公斤0.90元,农户可自行销售,但必须将春天赊欠的种子款全部交清。当时,仅红山窑乡姚家寨村就赊销2万多公斤,该村七社的刘天柱一户就赊种子近5000公斤,种植240亩,秋收后以每公斤0.98元销出,当年仅啤酒大麦一项收人近6万元。
1993年,啤酒大麦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明显。1994年,县委、县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出台了四项啤酒大麦收购优惠政策,保护农民种植啤酒大麦的积极性,并成立了永昌县啤酒大麦收购协调领导小组,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粮食局局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粮食局、财政局、农业局、商业局、工商局、地税局、供销社、技术监督局、农行、种子公司、农技中心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质量监督小组,办公室专门协调处理啤酒大麦收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质量监督小组全面负责解决质量把关方面的问题。政府要求粮食、供销、商业、农业等收购部门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进行保本、微利经营,鼓励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人积极收购经营啤酒大麦,有关部门在办理证照、提供场地等方面,为经营单位提供一切便;要求银行系统尽最大努力保证收购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不给农民打白条;县农技中心、县种子公司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狠抓优质啤酒大麦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广大种植户要在防治病虫害、除草收获、防止混杂和受潮等方面做好大量的工作,保证产品的纯度、净度、色泽和发芽率。当年种植的133660亩啤酒大麦在生育前期遭受干旱,后期又遇干热风危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395.3公斤,总产52830.69吨,商品量为43598.9吨。但在1993年大麦收购中,部分农户和商贩没有长远意识,受一时利益驱动,将劣质或掺杂的大麦交售和收购,严重影响了全县优质大麦的声誉,致使1994年大麦出现卖难现象,进而影响了后两年啤酒大麦种植的发展。
1995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回落到96689亩,商品量23136.9吨,1996年面积97034亩,商品量36820.1吨。啤酒大麦的收购价格略低于小麦价格,但种植投入低,产量又相对高,总的经济效益还是略高于种植小麦。
1997年是永昌啤酒大麦种植史上最辉煌的一年。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单价均创历史之最,收购最高单价达每公斤1.56元,收购出现继1993年后的第二次抢购高峰。许多商贩到农户打碾场上或收割机收获地上争抢收购,就连有些不合格大麦也被抢收得一干二净,广大农民群众又一次尝到种植啤酒大麦的甜头。
20世纪90年代末,严重的干旱缺水困扰着全县人民。水,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人民的天字第一号问题。县委、县政府不得不把全县的播种面积一压再压,以缓解用水矛盾。全县可耕种面积120万亩,实播面积却不到50万亩,在此情况下,啤酒大麦面积也随之被压缩。1998年,啤酒大麦种植面积为93592.2亩。1999年干旱更为严重,各乡镇将播种面积压缩到了最低限度,但东河大片农田还是因无水灌溉而干枯死亡,严重减产,有些地块甚至颗粒无收,啤酒大麦面积被压缩到69967亩。在水情这样严重的情兄下,老百姓为了保口粮田,啤酒大麦只好听天由命了。1999年春,针对严重的旱情,县农技中心从甘肃省农科院引调来抗早、早熟、丰产的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2号”20万公斤,赊销给六坝、东寨两乡部分农户,在干旱之年发挥了一定的抗旱减灾作用,但平均单产为364.3公斤,比正常年份平均亩产低50公斤。
1999年以来,由于市场粮价因素,东、西河地区小麦卖难问题日趋严重,而啤酒大麦销售相对较畅,每公斤单价也与小麦基本相同,这样啤酒大麦又成为广大农民增加经济收人的主体作物之一。为了调整种植结构,2000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增到94143亩,除继续种植过去的“法瓦维特”外,还有1999年引入的“甘啤2号”,2000年引人的“甘啤3号”、“哈林顿”、“哈瑞特”等品种。
进人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进口关税由45%下降到14.5%,而农民生产成本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这对我县的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2000年以来,啤酒大麦成为永昌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年播种面积20万亩左右,有的年份在40万亩左右。根据我县光热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啤酒大麦加工企业等特点,2001年,提出建立以东河地区为主的啤酒大麦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啤酒大麦产业。为发展壮大该项产业,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引调“甘啤3号”等优质啤酒大麦示范推广。2002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156006亩,平均单产392公斤,总产量61177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23.4%、34.9%和50.2%。县域内的三家啤酒大麦加工企业——金昌市啤酒原料分公司、烟台麦芽厂永昌分厂、永昌县清河麦芽厂,收购量为73100吨,完成利税960万元左右,比2001年增加201万元税金。
从2006年开始,省农科院啤酒原料研究所将每年的全省啤酒大麦10个品种区试安排在永昌县实施,及时掌握了适宜全县的啤酒大麦新品种,筛选出了“甘啤4号”、“甘啤6号”、“甘啤7号”等新品种,并及时示范推广,加速品种了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啤酒大麦的品质和种植效益。2004年至2008年,主要种植品种为“甘啤4号”。2007年,全县优质啤酒大麦种植面积33.3万亩,总产量在18万吨以上,而且啤酒大麦种植品种不断更新优化,以“甘啤3号”、“甘啤4号”为主,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2008年以后,种植品种主要为“甘啤4号”、“甘啤6号”。
永昌啤酒大麦生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步发展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为啤酒酿造提供麦芽的加工企业也陆续建成投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农垦八一麦芽厂、三洋啤酒原料公司和金穗麦芽公司。2010年,全县加工啤酒大麦的企业发展到9家,年加工能力达26万吨,“金域”、“河西走廊”、“绿洲源”、“乌牛”等五个品种的麦芽已畅销全国各大啤酒生产厂家,成为啤酒生产企业公认的优质产品,部分麦芽产品得到了绿色食品认证,永昌也因此成为全省啤酒麦芽加工最大县,并在全国啤酒麦芽加工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种植面积39.02万亩,总产量1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成为全国啤酒大麦生产与加工第一县。
2010年,永昌县30万亩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最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大麦青稞产业示范县,示范推广了“垦啤6号”、“甘啤6号”等,承担了国家大麦北方15个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永昌啤酒大麦”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目前,全县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主要在东西河河水灌区,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在新形势下,县农技中心不断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力度,2014年、2015年,县农技中心示范推广了“垦啤6号”、“甘啤7号”、“甘垦啤7号”等新品种,所示范推广的“啤酒大麦微垄宽幅匀播节水技术”在全县已成为常规种植技术,对支撑啤酒大麦产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全国啤酒麦芽生产与加工第一县,永昌县生产的啤酒麦芽深受各大啤酒酿造企业的亲睐。
(作者罗真系永昌县农牧局局长、农业推广研究员,张廷龙系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农艺师、经济师,陈建平系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干部、高级农艺师,杜儒学系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真
责任者
张廷龙
责任者
陈建平
责任者
杜儒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罗真
相关人物
张廷龙
相关人物
陈建平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