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80
颗粒名称: 永昌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永昌县马铃薯在解放前到2015年种植和生产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马铃薯生产 永昌县

内容

马铃薯,又名洋芋,俗称土豆、山药蛋。永昌县解放前就有马铃薯种植,产量高(亩产1000公斤以上),食用方便,既可以当粮,也可以当菜,还可以加工为淀粉、粉条,制成薯条、薯片等零食,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历来被广泛种植。
  1956年前,马铃薯种植面积3.92万亩(包括宁远堡区和八一农场),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3%,种植方式主要是人工开沟三花垄点播,平均亩产1500多公斤,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食物,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和之后的60年代前期,生产队种植的马铃薯曾以每2.5公斤折1公斤主粮分给社员,人们煮着吃、烧菜吃、掺上糠菜和少量的面粉拌着吃,使农民群众渡过了饥荒难关。因此,有人说,马铃薯是永昌农民重要的救命食,一点也不为过。60年代后期,生产条件差,科学技术落后,没有种薯生产基地,只能用前一年种植收获的薯块作种子,年复一年,种性退化。队与队、户与户之间,病害交叉侵染,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相互换种,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增产的目的,反而加剧了病害的传播蔓延,致使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定,烂窖严重,因此,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69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到8400多亩,平均产量只有842公斤。
  为了科学防除马铃薯的病害,提高产量,70年代初,农业技术部门推广早春育秧芽栽,利用墙根背风向阳的地方,挖深0.5米,垫上马粪和农肥,摆好薯块,盖上麦草、腐熟有机肥增温催芽,秧苗出土10公分以上,剥离薯块、栽于田间、培土生长等措施,这些措施对防止青枯病、黑胫病起到一定作用,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栽培面积少,在生产中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没有有效解决马铃薯退化和多种真菌、细菌病害的问题。
  1979年,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切段繁殖无病毒种薯生产技术发展成熟,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协调组织全省有关市县开展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切段繁殖生产无病毒种薯,县农技站是协作单位之一,为有效解决马铃薯种性退化和病害侵染流行的问题,县农技站组织人员到湖北省恩施等地参加学习培训。1980年开始引进脱毒苗,进行茎尖组织培养,苗切段繁殖生产无病毒种薯。在农技站原化验室的基础上,增加设备,修建无菌操作室5间,20米长6米宽玻璃温室1座,马铃薯储藏窖一座,在祁连山河沟三岔建立30亩地的原种生产场进行原种生产;在焦家庄乡楼庄子村的者来寨(今骊靬村)建立一级种薯生产基地100亩。先后引进47个品种,试验筛选出产量高、抗病性强、口感较好的品种“高原4号”、“适应广”、“胜利1号”、“渭薯1号”。
  1983年,开始脱毒种薯用于大田生产,亩产量2500-3000公斤,农民群众看到经过茎尖脱毒生产的脱毒种薯生长健壮,产量高,秋天收获期争相购种兑换,种植无病毒种薯,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上升,至1990年,种植面积9460亩,平均亩产3000公斤左右,总产量2.83万吨。马铃薯的脱毒种薯的生产不但有效推动了全县马铃薯的生产,还向邻近市县嘉峪关、民勤、武威等地区提供部分种薯。
  种植的脱毒种薯马铃薯生长期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铃薯作为低热、低脂的健康食品受到人们的青昧,马铃薯种植更加受到重视,定西、平凉等地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产值效益极大的提高。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新城子镇、红山窑乡政府鼓励支持农民群众采用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从1999年起,连续几年,到陕西定边、甘肃定西等地调运马铃薯种薯,供应农户,引进品种主要有“大白花”、“抗疫白”、“大西洋”、“克新6号”等;种植面积1万多亩,平均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种植地膜马铃薯的农户每亩地收入较种植啤酒大麦、小麦增收400-500元。
  2000年,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薯类经济,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小坝良种场建设县马铃薯组培中心,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为全县提供马铃薯生产应用。同时,建造高标准日光温室10座,400吨的储藏窖一座,防虫网室20亩,修建办公室、化验室、培养室、操作室、综合楼一座,配备锅炉房供暖,当年引进马铃薯试管苗17个品种200株,通过切段扩繁10.5万株。2002年,生产微型薯28万粒;2003年,生产原种5万公斤;2004年,生产原种9.2万公斤;2005年,生产原种8.5万公斤,到2006年繁殖种苗6万株,生产原原种10.3万粒,大田推广一二级良种150万公斤。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2007年,扩繁脱毒苗4.5万株,生产微型薯4.2万粒,生产原原种7.2万粒。2008年,生产微型薯8万粒,利用上年的原原种,种植原种15.3亩。2007年,种植原种26.5亩,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1.5万亩,生产商品薯4.5万吨。2008年,生产一二级种薯300万公斤,脱毒种薯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万多亩,马铃薯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大部分销往外地。多年的试验示范选择,全县种植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品种以“陇薯3号”为主,平均亩产2500-4000公斤/亩,最高亩产在4300公斤以上。脱毒种薯生产极大地推动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以土地流转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大户、连片集中种植马铃薯,至2014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3.4万亩,平均亩产2500公斤,总产8.5万吨。
  (作者和燕系永昌县农技中心助理农艺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和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撰稿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