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蹲点育种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79
颗粒名称: 下乡蹲点育种回忆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3
页码: 122-1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农业技术干部田学琨在1979年到1989年一直坚持下乡蹲点11年以及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增产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种子生产 永昌县

内容

我是农业技术干部,长期以来,我体会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变为具体的生产力,促进农业增产。1979年初,为了更好地做好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工作,县种子公司决定在水源乡北地村建立种子生产基地。我首先响应组织的决定,于1979年2月至1989年底,一直坚持在北地村蹲点11年。
  为了取得北地村的干部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我首先在生活上和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吃派饭,也就是吃百家饭,和每户群众接触,和他们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向他们宣传推广良种的意义。同时,我对全村种子现状做了调查。北地村从1970年开始,一直是全县农业先进单位之一,但是到1979年,占春小麦80%左右的主体品种“甘麦8号”、“甘麦23号”一般混杂率在10%左右,最高达15%,有的小麦田块群体中竟有4-5个品种的情况,种性严重退化,又没有理想的接班品种,农民既不买种,又不去杂保种,只靠盲目的自行换动或以粮代种,严重影响农业增产。根据上述情况,我和干部群众反复研究,从北地村的实际与可能出发,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解决主体品种“甘麦8号”的混杂退化问题,采取提纯复壮的方法,以延长良种的使用年限。在1980年至1982年的三年时间里,用“两圃制”的方法共生产“甘麦8号”原种15万公斤,给种子公司交售10万公斤。据大田调查,使用提纯复壮的种子比未来提纯的一般增产5-10%。
  与此同时,进行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先后引进小麦、玉米、谷子、胡麻、黄豆、瓜菜等15种作物282个品种,通过试验、鉴定、评选出有推广价值的各类作物新品种36个。经推广的新品种一般比已混杂退化的小麦、玉米、胡麻等品种增产15%-30%,西瓜、啤酒大麦等增产一倍以上。为了使这些品种很快推广到生产上去,及早发挥增产作用,对新选育出的品种先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在庄稼生长期间,特别是成熟前,县、乡、村各级政府多次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参观,通过参观,既评选、鉴定了新品种,又起到了生产示范和推广良种的宣传教育作用。北地村大面积更新更换良种工作先走一步,它的增产增收事迹,影响和带动了邻近的西沟、华家沟等村,他们也积极要求建成种子生产基地。根据他们的要求和种子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县种子工资和劳畜力有保证、技术比较好、生产上认真负责的农户签订了繁育种子合同。11年来,种子生产基地仅春小麦一项为国家交售1-3级良种487.6万公斤,平均每年交售44.3万公斤。种子加价5-15%,仅此一项交种农户增加收入20万元。亩下种以25公斤、亩增产以50公斤计算,每年增产粮食88.6万公斤左右。推广的春小麦品种有“武春121”、“陇春8号”、“陇春9号”、“晋2148”等,其中,推广“武春121”小麦良种荣获1992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北地村引进、试验、繁育推广的新品种,对外省也有支援。1983年至1984年给福建省灾区福清县收调“晋2148”春麦良种100万公斤,受到该县的嘉奖。
  为了防止机械混杂,在种子管理上,基地村都建立了“两检验、四单、四净”制度。“两检验”即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四单”即单收、单运、单打、单保管,“四净”即场、仓库、运输工具及盛具都要清扫干净。凡交售的种子都要经过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达到标准者发给合格证,才准予收购。为了在种子质量上分清责任,凡收购的种子麻袋内外都要装标签,标签上注明品种名称,交种人和收种人姓名。购种人发现购买的种子有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凭种子发票和标签到种子公司请求处理。1980年开始用精选机加工种子,据测定,用精选机精选的种子,净度在98%以上。
  在蹲点的过程中,我调查发现小麦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0%以上,由于小麦面积过大,造成重茬连作多,燕麦草多、小麦全蚀病多。同时,这里的热量资源种一季有余、种两季不足,在7月上、中旬大麦和小麦成熟收割后,尚有80-90天≥6℃积温1300-1400℃可供作物利用。在张掖、武威等地经验的启示下,我和村委会研究,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间套复种。在间套形式上,有小麦和玉米、玉米和黄豆、玉米和豌豆等带状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向日葵与小麦,或与大麦,或与豌豆等作物套种。这种套种形式一般每亩可收葵花籽75-225公斤,以每公斤0.7元计,收入52.50-157.50元,其他作物每亩可收入200-400公斤,两者合计除去化肥、水电等成本费,亩均纯收入174元,比单重亩均纯收入高67元。1986年,向全村向日葵和其它作物套种面积500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37元。1986年,小麦或大麦收获后我又和北地村的农民研究搞复种大白菜的试验,复种面积53亩,均获得较好的收成。如北地四队赵志银播种啤酒大麦1.2亩,亩产350公斤,复种大白菜亩产5850公斤,两者合计亩产值402元,亩投资92元,亩纯收入310元。
  我是市科委主持的推广良种西瓜课题的参加人,县科委分配我承担水源乡西瓜良种推广任务,该成果获得1984年金昌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北地村采用地膜覆盖和西瓜优良品种播种西瓜84亩,亩产3500公斤,亩产值630元,亩投资118元,亩纯收入512元。至此,西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86年北地村西瓜播种面积达到516亩,亩均纯收入400元,总收入20.64万元,仅西瓜收入全村人均88元。水源乡全乡西瓜播种面积1986年为1500亩,收入60万元,占总收入的5%。1987年,水源乡西瓜播种面积2077亩,其中,北地村650亩。
  我在北地村蹲点的11年,依靠干部和群众,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当地行之有效的一些栽培技术措施,对农业增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为种子公司提供了大量优良种子。以1986年统计数字为例,全村粮食总产222.5万公斤,比1987年增长71%,递增率为6.94%,人均纯属人486元,比1978年增长4.28倍。1986年全村给国家贡献粮食90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一倍。
  (作者田学琨系原永昌县农牧局干部、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学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田学琨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