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防除燕麦草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78
颗粒名称:
永昌县防除燕麦草纪实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5
页码:
117-121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的是永昌县在20世纪70年代农田野燕麦的危害状况及防除过程。
关键词:
农田建设
农业经济
永昌县
内容
燕麦,是农作物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北美、东欧及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永昌的清河地区至今还有零星种植。野燕麦却是一种农田杂草,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严重阻碍永昌县粮食生产的发展。本文主要记述的就是农田野燕麦在那个年代的危害状况及防除过程。
一、农田野燕麦的危害状况70年代,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学大寨”等政治形势的感召下,随着全县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逐年扩大,农作物轮作制度的改变,农田野燕麦逐年蔓延发展,成为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的大敌,粮食产量增长的最大障碍。草荒(主要指农田野燕麦)、干旱、霜冻、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中,草荒被列为自然灾害之首。当时,农田野燕麦危害状况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分布范围广。当时,全县有12个人民公社,各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受农田野燕麦的危害,其中,特别严重的就有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等7个人民公社;河西堡、宁远、双湾、水源、朱王堡等5个公社相对危害较轻。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上报数字48万亩,实际播种面积近90万亩,基本上每块土地都有燕麦生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见,农田野燕麦的分布已极其普遍。
(二)危害严重。1979年,据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调查统计,全县因农田野燕麦危害,每年损失粮食800多万公斤,是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平均每亩粮食作物损失粮食50公斤左右,最严重的地块颗粒无收。在西河地区的新城子、红山窑,东河地区的东寨,每年都有成片的土地因农田野燕麦危害严重,而不得不在庄稼尚未成熟,“绿割”后喂牲畜,目的是不让野燕麦成熟落粒后第二年再危害农作物。另据当时农技人员调查,在播种前0-20公分耕作层内,危害较轻的农田中,每亩有燕麦草籽10-20万粒,危害普遍的有30-60万粒,危害严重的在200万粒以上。而小麦的播种量当时一般每亩在45万粒-60万粒。根据农作物苗期调查,野燕麦一般每亩在10万株左右,严重的在30万株以上,特别严重的超过了100万株,而小麦的有效穗数每亩在35万穗以上就可以保证丰收。所以,在农作物成熟期间,沿312国道随地可见全县的“草包”庄稼。所谓“草包”庄稼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野燕麦比小麦长得高、成熟早,远远看去白花花一片都是草,看不见小麦,草把庄稼包住了;另一层意思是这种庄稼地每亩最多打50来公斤粮食,很差劲。当时,永昌的“草包”庄稼闻名全省。
(三)防除困难。农田野燕麦的生物学特性,是防除野燕麦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野燕麦草籽有极强的生命力。只要具备发芽生长的水、肥、光、热等条件,当年即可再次发芽、生长繁殖,如不具备条件,可以休眠5年以上,一旦又具备了条件,它又可以发芽生长,所以深埋在一米以下土层的草籽,一旦被上翻到表层,它又可以发芽生长;牲口吃了燕麦草籽,排泄的粪便中没有被破坏种皮的那些草籽,仍可以发芽生长;即使是成熟不好,比较干瘪的那些草籽,仍可以长出相对较瘦弱的幼苗,但一样可以生长发育,结籽繁殖。二是根系庞大,分蘖力极强。野燕麦和小麦相比,有极庞大的根系,因此,它在与小麦争水争肥过程中总是处于优胜地位,长势明显优于小麦,而且它的分蘖能力很强,在水肥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一株野燕麦最高分蘖可达15穗以上,在农田中有5-8穗分蘖的野燕麦也是常见的,而小麦的有效分蘖一般不超过1.5穗,所以在农田中,小麦是一株一株生长的,而野燕麦是成一兜一兜生长的。三是成熟早、落粒早。野燕麦一般比小麦要提前数天成熟7-10天,故小麦成熟收割时,野燕麦草籽早已成熟落地,等待第二年再度发芽生长。只有极少草籽混入小麦种子中,而被比较重视选种的农民把它淘汰出种子内。四是抗旱性极强。在小麦因干旱而枯萎时,野燕麦因干旱的影响程度远比小麦小,故在田埂或比较干旱的田角地头,小麦无法生长的地方,野燕麦还是可以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野燕麦除上述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防除农田野燕麦困难外,当然也另有其它因素,如面积大、劳动力紧张、轮作倒茬的不合理等等,所以永昌农民有“贼狼燕麦草,天下除不了”之说。
二、农田野燕麦的防除过程农田野燕麦分布范围如此之广,危害程度如此严重,必然引起了历届永昌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也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70年代,时任永昌县县长的梁有功和时任永昌县农业技术干部的曹长庚同志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除农田野燕麦的“十大”农业综合措施,即深翻土地,把野燕麦草籽窖藏到土壤深处;精选种子,不使野燕麦草籽混入种子中;宽行播种,用锄头锄去野燕麦;合理密植,不让野燕麦有生长的空间;轮作倒茬,种植玉米等宽行除去野燕麦;夏收以前发动男女老少人工捋去野燕麦;推迟播种,待野燕麦出苗后犁掉野燕麦;推广早熟品种,使小麦收割时一起割掉还没有落粒的野燕麦;高温堆肥,烧死混在肥料中的野燕麦;化学药剂防除野燕麦。“十大”农业综合措施在当时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粮食增收和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十大”农业综合措施中尽管提到了化学药剂防除这一条,但实际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因此农田野燕麦的危害并没有得到根治。当然,应该肯定,80年代大面积推广药剂防除农田野燕麦是“十大”农业综合措施的继续与发展。
化学药剂防除农田野燕麦的试验最早开始于1971年,以后每年都在永昌县农业技术干部蹲点的试验田里作一些少量的试验,终因药剂实验成本高,效果不明显而长期停留在实验阶段。
1979年,县农技干部蹲点的北海子公社中庄子大队、新城子公社赵定庄大队等四个点及全县12个公社农技站蹲点的共计60多亩的试验示范田中,都发现燕麦敌二号有明显的防除农业田野燕麦的作用和增产效果,在当时的试验田和少量示范田中,一般亩增小麦都在100公斤以上。这一发现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夏收前,组织全县大队以上各级干部,重点观摩了药剂防除农业田野燕麦的试验示范田,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1980年,全县燕麦敌二号的使用面积1.6万多亩。1981年7.9万多亩,1982年12万亩,1983年超过20万亩,1985年,全县除少数危害较轻的地块外,90%以上的粮食作物普遍使用燕麦畏(因为燕麦敌二号逐步被用药量少、使用方便的燕麦畏代替)。这样,年复一年,药剂防除农田野燕麦成为我县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操作程序,喷药就和犁地、施肥、播种、收割一样重要,一样自觉。野燕麦在农田中的生长也就寥寥无几了。
化学药剂防除农田野燕麦的大面积推广,结束了我县“草包”庄稼的历史,使全县农民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000万公斤以上,增加农民收入270万元以上,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连年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90年代中期,曾在70年代担任县委书记的秦汝哲同志回到永昌,看到全县的农田中已经没有燕麦草后,感到非常惊奇,非常感动,高度评价永昌县的领导和农技干部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功不可没!北海子的农民赵永福等人说:“过去我曾给你们农技干部说过,谁要是消灭了燕麦草,我们农民就给谁树碑立传,现在你们消灭了燕麦草,我们已经给你们立了碑,这个碑就在全县农民心中,永远也不会倒掉”。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余永惠、陆澄清、季苗均、王傲荣四名农技干部主持的项目“永昌县燕麦敌二号防除农田野燕麦”于1982年被省科委评为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省农业厅评为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得到了全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认为该项目已达到全国植物保护方面的先进水平。
尽管永昌县“草包”庄稼的历史已经结束,野燕麦猖獗农田、危害庄稼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也将已无法看到、无法理解。但是,回忆这段历史,有三条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那个年代历届县委、县政府对防除农田野燕麦高度重视,真正列入了县委、县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如以上提到的梁有功、曹长庚同志提出的“十大”农业综合措施,在历史上的作用“功不可没”。如1981年至1983年,县政府为了打开推广“燕麦敌二号”防除野燕麦的局面,同时也为了帮助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连续三年每年从县财政拿出10万元,每亩补助1元(当时每亩需用燕麦敌二号1公斤,价值2元),收到了极大的效果。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春,时任县农业局局长的杨培礼同志已年过半百,带着时任农技站副站长的陆澄清同志,步行整7天,从北海子到新城子、再到红山窑,一路上大路不走走地埂,那里有播种的就往那里奔,晚上还要召集干部社员开会,白天晚上念的是药剂除草一本经。西河农民在前几年提起杨培礼时还赞不绝口,怀念不已。
二是宣传为先导,培训为基础。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有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在推广药剂除农田野燕麦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紧紧抓住宣传舆论和技术培训工作。在当时,药剂除草这个话题几乎是逢会必讲,特别是每年春播前,以培训班、讲师团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技干部下乡,由各公社负责,或分片,或以大队为单位,个别因交通不便或有特殊需要的就以生产队为单位,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县上下乡的干部讲、公社领导讲、技术干部讲。不仅讲药剂除草的作用意义,还要讲药剂除草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不但在培训班上讲,还要在田间地头现场讲。如新城子公社赵定庄四队的社员经过反复培训,在实地使用背负式手压喷雾器喷药时,步伐整齐,手脚配合,喷雾均匀,药量准确,效果非常显著。由于宣传培训工作抓得扎实,在推广药剂除草的前三年内,几乎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增产效果,这为以后的大面积推广和药剂除草的正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农民群众最讲现实,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永昌县每年要组织大队以上以及和农业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夏收前进行现场观摩,各公社则组织生产队以山干部现场观摩,以典型引路,以样板来说服教育群众。如朱王堡的陈仓、北海子的中庄子、东寨的下二坝、新城子的赵定庄每年必看无疑,这些典型为全县的药剂除草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样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永昌县农田燕麦草的药剂防除,这一过程作为历史已过去了,让我们牢记历史,总结经验,继往开来,为建设更加美好富裕的新永昌而共同努力奋斗。
相关链接:时光飞逝,曾为防除野燕麦出现奇效的燕麦敌二号、燕麦畏等药剂的除草效果已日渐式微。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药企业的发展,药剂品种日新月异,农业技术部门追踪先辈业绩,发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继续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试验示范,先后引进大骠马、世玛(甲基二磺隆)、精喹禾灵、盖草能(高效氟吡甲禾灵)、卢迈克斯、莠去净、彪虎、爱秀(唑啉草酯)等农药,开展试验示范。其中,爱秀的试验研究推广,在防除燕麦草等禾本科杂草上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爱秀,在河西堡镇寺门村、东寨镇上四坝村开展试验研究。6年的试验示范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当年推广面积2万多亩,除草效果在90%以上,2011年推广面积5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15万亩,2013年推广面积30万亩左右。
(作者陆澄清曾任永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陆澄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陆澄清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