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发展中的永昌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67
颗粒名称:
发展中的永昌农牧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7
页码:
37-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昌县在新中国建立后农牧业发展的阶段和主要成就。包括过渡起步阶段、受挫徘徊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提质增效阶段和农业综合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业结构调整等。
关键词:
农牧业
农业经济
永昌县
内容
发展中的永昌农牧业
撰稿/丁文庆樊龑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昌农牧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群策群力,锲而不舍,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改革之路。全县农牧业也因此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功能不断显现,产业体系日益强大,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历程回顾
建国以前的永昌,农村经济凋敝,农牧业生产状态原始。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一次次农业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项项富民政策使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牧业经济飞速发展,走上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我县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过渡起步阶段(1949-1957年)。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的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牧业生产,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随后,先后建立了临时、季节、常年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几年时间,粮食和油料等产量比解放前成倍增长。
(二)受挫徘徊阶段(1958-1977年)。1958年,农村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其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全县的农牧业生产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后虽经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全县农牧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对全县的农牧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极端做法,不仅挤掉了经济作物,还限制了林、牧、渔业的生产。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农牧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全县农牧业生产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党中央全面免除农业税费、推行农业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全县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村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和稳步发展之路。
(四)提质增效阶段(2010-2015年)。随着国家一系列农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全县农牧业逐步突破以粮为主的格局,粮、经、饲“三元”结构基本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逐年扩大,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崛起。
二、主要成就
60多年的发展改革,永昌农牧业生产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从分散种养到产业化经营,从人畜耕种到机械作业,从靠天吃饭到设施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巨大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增产,粮食自给,果菜外调。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9.66万吨,是1949年的16.2倍;油料产量1.55万吨,是1949年的14.1倍;蔬菜产量52.52万吨,而1949年全县蔬菜生产几乎空白。牛、猪、羊饲养量分别为7.72万头、16.14万头和160.21万只,分别是1949年的4.83倍、70.17倍和16.33倍。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农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啤酒麦芽、胡萝卜、芹菜等40余种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在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民适度扩大经济作物和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全县种植结构,呈现粮食作物、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玉米制种、油料、中药材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7.4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9.41万亩,蔬菜14.03万亩,油料7.93万亩,中药材1.85万亩,其他作物4.22万亩。优质特色作物面积、节水作物面积分别为63.8万亩和42.7万亩,分别占作物总播面积的73%和48.8%。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95个,规模养殖户总量达到2.88万户。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积极转变。兴办龙头,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积极推进订单生产、网上销售和品牌营销,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步伐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革。2014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1家,全县农产品初加工率达61%。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协会稳步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30个,培育重点产业合作社48个,被列为市级以上示范社31家,认定县级家庭农场124家。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理念深入人心,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产地准出、产品准入制度逐步建立,产品检验、质量监测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不断发展。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53个。
四是农业科技支撑取得重大进步。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85%以上;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为64%、67%、87.6%和92.3%。对重大动物疫病采取了“免费打针,强制免疫”的措施,有效降低了畜禽病死率。集成推广了旱作全膜双垄沟播、双低油菜标准化栽培、日光温室反季节瓜菜生产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现代技术,兴建了一批“永昌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了农机跨区作业和科技进村入户等政策的落实力度,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着力实施了“阳光工程”等多个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县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1.2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78万千瓦,拖拉机由1958年的不到37台,发展到2014年的3.9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6%。全县人工种草面积17.5万亩,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顺利实施,草地生态环境呈现出区域性良性演替的态势,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95个,小区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六是农业形态和功能明显拓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形态应运而生,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传统基本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现。以清河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为代表的“一区五园”先后建成,形成集科技示范、循环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示范样板;以新城子毛家庄、兆田村为主体,形成了近2万亩的“万亩油菜花海”景观;以云庄寺旅游沿线为平台,形成了2000多亩以向日葵等观赏型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景观;以圣容寺旅游沿线为窗口,形成了5000多亩以胡萝卜等采摘型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景观。
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中,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至1979年仅为112.11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457元,是1979年的84.35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民进城打工数量大幅度增加,兼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
化、多样化,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亮点。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三、宝贵经验
60多年来,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跨越,还为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使民众“耕者有其田”。1979年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实行的农产品统购与派购制度改革,1998年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进入21世纪,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实行农业补贴制度,大大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实践表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二是必须科学判断发展阶段,创新农业发展思路。从短缺经济到买方市场、再到总量偏紧,从以农养工到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全县农牧业发展在各个阶段各有侧重,但又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理念上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比如,在短缺经济阶段,立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增加总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着力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各项合法权益,使农业农村经济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10年以来,面对部分农产品供求偏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和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的新形势,把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作为主攻方向,保障了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事实说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必须不断深化对省情、县情的认识,科学判断发展形势,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重点,落实发展措施。
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建国以来,特别是农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破了农业以种植为主、种植以粮为主的格局,林牧业比重不断上升,特色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立足城乡互动大平台、面向国内大市场、促进要素产品大流动,突破了主要在农业农村内部配置资源的局限。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取得重大进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正在构建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实践证明,只有着眼市场需求,扎扎实实推进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不断拓展农牧业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才能推进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国以来,随着农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体制基础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着力促进科技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集,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实践探索出了集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着力推广良种繁育、种养综合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从科技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性培训三个层次上推进农民培训,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科技在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现显。实践证明,只有紧紧依靠并始终坚持科技进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才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是必须坚持不懈改善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持农牧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建国以来,始终坚持把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作为加快发展的治本之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平田整地建设,优化农田小环境,增强土壤稳定性和抗逆性,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种植和小区养殖,进一步提升了农牧业的可控能力。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注重农业节能减排和资源永续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证明,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大力发展可控农业,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未来展望
在全县农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我们深知制约农牧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还须下大力气解决,新的挑战也将会更加严峻。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永昌农牧人将和全县人民一道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农业、城郊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方向,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任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调优农业结构,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拓展农业功能,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推动生产标准化、规模适度化、生产集约化、组织合作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品牌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平稳发展。
一是继续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继续坚持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来转变农业发展,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三是继续坚持完善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四是继续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继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我们坚信,永昌农牧业一定会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要求,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中破茧化蝶,走出一条具有永昌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作者丁文庆系永昌县农牧局办公室主任、永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樊龑系永昌县农牧局秘书)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丁文庆
责任者
樊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丁文庆
相关人物
樊龔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