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农牧业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66
颗粒名称: 永昌县农牧业大事记
分类号: K291/297.42
页数: 28
页码: 9-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农牧业1949年到2015年发生的事件。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史 甘肃省

内容

永昌县农牧业大事记
  (1949—2015)
  搜集整理/罗真 陆世玉 董建德
  1949年
  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永昌,城乡人民热烈庆祝。
  同月县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裕文公司,改称绵羊改良繁殖场(今永昌羊场)。
  是年至1950年永昌祁连山一带发生牛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1950年3月,消灭牛瘟。
  1950年
  4月30日宁远区五、六乡(西坡、双湾),大风连刮三日,损失禾苗2533亩。县政府拨粮、款救济。
  是年农业税实行累进税制,分26个税级,税率按5%到30%征收,并按农业税
  的16.93%征收地方附加费。
  是年县政府鼓励永宁区和宁远区农民种棉,纺纱织布。
  1951年
  3月12日西北区生产防旱,抗旱委员会河西检查组来宁远区检查风、旱灾害,
  县政府调拨粮食等物资救灾。
  9月5日以县委为核心吸收各界代表参加,成立了以王振汉、常应生、王悦贤等23人组成的永昌县土地改革筹备委员会。25日,正式成立了永昌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县委书记王振汉为主任,县长常应生、组织部长彭希为副主任,宣传部长房俊峰为秘书长。
  10月1日全县抽调干部580余人,组成土改工作组。首先在城关区进行土改试点工作,而后,除沙沟寺藏族乡外,分三期在全县进行土改,至1952年3月结束。
  11月12日晚在城关区三坝乡进行土改试办的工作干部赵国维被反革命分子杀害。12月28日,在县城南关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处决了杀人犯,并追认赵国维为革命烈士。
  12月2日全县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第三届农民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249人,全面安排全县土改工作。
  1952年
  2月全县建立了3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即北海子乡赵家庄村杨家祯互助组(12户)、水源乡北地村郭致儒互助组(8户)、双湾乡东四沟村魏兆虎互助组(8户)。
  5日甘肃省第一个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组织——焦家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参加农户328户,1774人,耕地8720亩。张国昌任党支部书记,黄兴舜任社长。后省委编写了《高楼平地起》一书介绍该社,全国发行。
  同月该社首次使用拖拉机,耕地150亩。
  3月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视察焦家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7月23日至24日连降大雨,四区五、六乡,即宁远区西坡、双湾,遭洪水袭击,受灾406户,2563人,淹死小孩3名,冲毁庄稼1542亩、房屋308间、水井452眼。县、区派干部深入灾区,组织生产自救,贷款解决灾民困难。
  10月26日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会后抽调干部350余人,在全县分三期进行土改复查工作,解决土改中错划或漏划成分等遗留问题,颁发《甘肃省永昌县土地房产所有证》。
  是年全县农村组织临时互助组2192个,季节互助组412个,常年互助组12个,共参加7027户,占农村总户的38.27%。
  是年焦家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首次推广“赛力散”农药拌种和用“六六六”粉防治农田病虫害。
  是年县供销社购进一辆大道奇牌汽车,是永昌县第一辆汽车。
  1953年
  3月宁远区首次引进小麦良种“武功774”
  12月19日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交售爱国粮44万斤,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致电嘉勉。
  是年县农业科配备一名会计辅导员,负责基层农村财务会计的辅导工作,工作内容由生产合作部具体分管。(县经营管理站的起源)
  是年至1958年永昌羊场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引进新疆细毛羊,从天祝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公羊,和本地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
  1954年
  7月10日甘肃省第一个拖拉机站——国营永昌县焦家庄农业机械拖拉机站在焦家庄成立。1955年,更名为国营甘肃省永昌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由焦家庄迁至县城南关。
  同月县政府组织灭蝗队,用“六六六”粉拌麸皮毒饵在者来坝滩、马营沟、火松林、大坂滩等地消灭蝗虫,效果显著。
  10月20日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张国昌,赴北京受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的接见。
  11月18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讨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至年底,全县建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2个。
  是年引进“巴克夏”“约克夏”“苏大白”“长大白”“内江猪”等良种公猪。经多年杂交繁殖,全县猪种逐渐改变成混血杂交猪。
  1955年
  7月15日甘肃省委通知焦家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社。
  10月19日至11月4日召开县、区、乡、社干部大会,参加796人,传达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年底,全县共建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10个,入社农户1.8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7.2%。
  是年焦家庄农业社购进摇臂式马拉收割机2台。全县第一次使用收割机。
  是年全县粮食征购实行定耕地,定产量,定统购的“三定”政策。
  1956年
  1月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
  3月20日全县掀起了消灭“四害”(苍蝇、蚊子、麻雀、老鼠)的群众运动。
  5月全省第一届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在永昌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开班。来自全省22个县的214名学员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
  7月21日永昌县召开畜牧业座谈会。邀请皇城区、军马场、种羊场代表参加会议。经过讨论,于7月24日签订了《草原协议》(简称“五六协议书”)。
  8月全县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05个,参加农户23441户,占农户总数的99.89%,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是年引进秦川公牛和本地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为黄牛改良之始。
  是年全面开展绵羊改良工作。
  是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后,在民间兽医中选拔23人作为工作人员。
  是年县农业局分别投资500元,在西河(柴家庄)、东河(六坝)、清河(朱王堡)、宁远堡建立了保畜防治所,在城关设立了兽医联合诊所。1965年,县农业局将省畜牧学校培训毕业的36名学生分配至各乡兽医院。1976年至1977年,全县各公社畜牧兽医站均实行畜病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牲畜占69%。1978年,城关家畜病院与县畜牧站合并,同年成立北海子公社畜牧兽医站,至此全县有12个公社畜牧兽医站。1985年,全县有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水源、朱王堡、河西堡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辖23个门诊。
  1957年
  是年县畜牧站引进甘南河曲马和天祝岔口驿马,与本地母马进行杂交。同年,又从天祝岔口驿引进莫尔干公马两匹,分别在城郊、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马匹人工授精站,第一次开始马在常温下的人工授精。
  是年引进“来航”、“九斤黄”、“澳洲黑”等良种鸡。1980年以后,各乡(镇)建立孵化室,引进新杂“二八八”、“京白”、“狼山”、“洛斯”等良种蛋,进行孵化推广。
  1958年
  3月5日全县抽调干部到农村种试验田,至4月6日,县委书记等13人组成种实验田委员会,分设宁远、清河等9个试验小组,参加县级机关干部228人,乡干部197人,农业社干部1742人,共种试验田5766亩。
  4月全县“大跃进”从农业开始。其特点是提出一系列不切合实际的生产指标,并且用大批大斗的方式压制持不同意见者。
  8月全县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初步对全县土壤作出“氮不足、磷极缺、钾有余”的普查结论。
  9月全县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17个乡(下属105个高级农业社)改为17个人民公社。11月,又将17个人民公社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下属105个生产队,817个作业组。实行政社合一,推行“一大二公”,统一核算,对农民试行供给制或工资制(不久即停),展开“拔白旗(撤职)插红旗(升职)”运动,对坚持实事求是的基层干部进行打击。全县范围内无偿平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现浮夸、虚报、强迫命令、盲目蛮干、瞎指挥风。
  同月根据上级精神指示,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把社员的桌椅板凳、家中存粮、饲养的家畜无偿归食堂。自留地归集体耕种,牲畜归集体喂养。办起了食堂711个,全县农民、机关干部、城市居民全部吃食堂,共有炊事员2048人,管理员622人,食堂实行供给制,致使一些生产队年底粮食“吃紧”。
  是年夏季波兰专家来拖拉机站,讲授该国生产的乌尔苏斯拖拉机的使用和保养技术。
  是年全县粮食总产10049万斤,完成征购任务4950万斤。征购粮上调48%,人均口粮仅有250斤。
  是年核定核算单位(生产队)的常年产量和税率。全县平均税率为13.93%。共征收农业税粮500万斤,地方附加5%。
  1959年
  3月19日至26日县委召开五级干部大会(称“五千人的活动分子大会”)贯彻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学习《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的执行细则》(草案)。会后开展全民算账运动,纠正1958年的“共产风”。
  5月25日县委召开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作业组五级干部大会,参加1238人,实行了一系列纠正“共产风”的正确做法,并恢复了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饲养家畜家禽,整顿了农村公共食堂。但从8月中共庐山会议后,中断了郑州会议的贯彻,一批积极贯彻执行郑州会议精神的干部,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农村中的“共产风”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是年民主德国专家来拖拉机站,讲授“克斯-30”拖拉机的修理、保养和使用技术。
  是年全县首次在牛羊中抽检布鲁氏菌病。其中,抽检牛588头,感染率5.7%;抽检羊18901只,感染率1.8%。
  是年干旱歉收,全县粮食总产量7990万斤,征购粮4113万斤,人均实有口粮160斤左右,出现浮肿,干瘦等病,致使人口外流。
  1960年
  3月全县农村公共食堂严重缺粮,群众采集“鸡爪草”、“沙柴籽”、“榆树皮”等以草代粮,维持生活。15日,在河西堡下洼子召开全县万人大会,以所谓的闹粮分子的罪名,逮捕了几名说实话的干部。接着,各公社召开千人,五千人大会7次,打击坚持事实求是的干部,批斗91人,先后逮捕28人,其中,6人冤死狱中,3人出狱后,相继死亡;3人外流,3人家破人亡。从此,各地乱轰乱斗更加严重,农村浮肿、干瘦病人不断增多,基层干部不敢向上反映实情,全县饥荒急剧蔓延。
  11月安排社员生活。当时全县六个人民公社,13个国营农场共2.85万户,13.87万人,仅有口粮239.29万斤。县委采取低标准,“瓜菜代”的办法以度过生活困难。
  全县组织劳动力1.2万多人,搞回沙柴等各种代食品797万斤。
  12月26日县委召开由省、地委工作组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会议提出抢救人命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成立综合、生活、组织、以工就食4个办公室。在河西堡成立调粮指挥部,抽调干部40人,民兵120人,从新疆等地调运粮食。同时,由省、地、县干部14人组成工作组,分片传达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和中央12条,安排生活,抢救人命,安定民心。
  是年干旱,全县粮食总产量为4933万斤。征购粮1440万斤,社员口粮只有98斤。患浮肿、干瘦病的人不断增多。
  是年撤销在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的马匹人工授精站,城郊授精站由畜牧站经办。
  1961年
  1月14日至20日在省地委工作组的领导下,召开县委全委扩大会议,参会555人,揭批了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的主要错误,撤销食堂,进一步安排抢救人命事宜。
  4月22日至28日全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八届九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60条”)。给社员划自留地,并允许社员借种生产队荒地,养羊、鸡、兔,栽种自留树,参加集市贸易。
  8月红山窑、新城子公社小麦生蚜虫,受灾面积1180余亩。
  是年大幅调整农业税,全县核实面积为29.46万亩,平均税率为12.7%,应征农业税(粮食)282万斤,实际完成490万斤。
  是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三级所有”即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是年拖拉机站收回焦家庄等公社经营的拖拉机14台,归国营机站。
  1962年
  是年成立会计辅导站。编制4人,其中,配备副科级站长一名,工作人员3名。
  是年年底统计从1957年以来,由于查产斗争,到1960年饥荒全面暴露。从1960年至1962年,全县非正常减少8400多人,外流14312人。大牲畜死亡11437头。
  1963年
  4月省水利厅和武威专署水利局机械打井队,第一次在宁远公社下四分生产队试打机井成功。5月,架设农用输电线路,用电力提水灌溉。
  7月18日红山窑公社下冰雹两小时,有4个大队、15个生产队的3019亩农田受灾。
  是年城郊三坝公社农田发生鼠害,遭灾面积达1.22万余亩。组织110余人进行扑灭。
  是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848.5万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518万斤,出售议价粮193万斤,有800个生产队提留储备粮466万斤。
  1964年
  6月至7月全县小麦发生毁灭性的锈病。受灾面积17.81万余亩,粮食减产1155万斤以上。政府拨款18.5万元赈济。
  是年全县人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是年成立永昌县草原办公室,后历次更名、撤并。1980年定名为永昌县草原工作站,至今。
  是年红山窑乡土沟大队根据“羊权不变、联合经营、开支自负、按羊分红”的原则,由大队组织绵羊育种群,共集中母羊360只,以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历时18年,共杂交育成细毛杂种羊1360只,向生产队提供杂种公羊420只。
  1965年
  12月8日至1966年元月2日召开全县各级干部大会,进行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动员,称“四清”运动。
  是年县水电局从南方引进鲤鱼、鲢鱼、草鱼、鳙鱼、青鱼等30万尾水花鱼鱼苗投放到金川峡水库,开始了大水面粗放式养鱼。
  1966年
  7月28日至8月29日在“四清”工作团的主持下,召开为期33天的县委扩大会议,揭批所谓“以郝龙为首的县委领导核心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夺了郝龙的权。运动中受党纪处分的共产党员占共产党员总数的30.3%,被开除党籍的占19.1%,农村党支部书记受党纪处分的占支部书记总数的52%。受行政处分的国家干部、职工369人(内工人100名)中,开除公职的156人,强行精简退职的73人。受到团级处分的共青团员166人。运动中各级干部戴“反革命分子”等各种帽子的481人,逮捕36人,管制35人,由于逼供信而致死的55人,定有经济问题的8574人。运动中补划地主、富农成分的554户。9月底,“四清”工作团撤离。
  是年夏季干旱,全县受灾面积17.5万余亩,国家拨款32万元赈灾。
  1967年
  5月24日天降暴雨,双湾公社东四沟的2000多只羊遭灾死亡。
  是年会计辅导站更名为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站,在原来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增设一名副站长。
  是年从张掖引进“维尔一五六”、“维尔四儿”玉米良种,在朱王堡大队赵家楼庄子试种,亩产663斤,后从新疆引进“军双一号”玉米良种试种,亩产700多斤。
  1968年
  是年农、林、牧、水系统合并,成立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站。
  1969年
  1月26日至2月3日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有县、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1000多人参加。
  8月拖拉机站修造厂试制成功全县第一台“65型”磨粉机(俗称“钢磨”),并批量生产。
  1970年
  是年永昌拖拉机站与永昌农具厂合并,成立永昌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
  是年农、林、水、牧机构分设,恢复被撤销的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1971年
  8月至9月阴雨连绵40多天,清河、东河、城郊、西河等地区小麦生芽,损失达410万斤。国家拨救济款14.5万元赈济。
  是年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省上分配全县1971年至1975年粮食年征购任务1650万斤。
  1972年
  5月29日至6月3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总结交流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决定大搞平田整地。同年,全县建成条田9.1万亩。新修干、支渠道380多公里,累计打井524眼,配套324眼。但从此也提出,在学大寨运动劳动中要“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同阶级敌人斗,同资本主义倾向斗,同大自然斗”的口号。
  是年永昌县农具研究所成立。
  是年永昌县被甘肃省列为“绵羊改良重点县”,开展绵羊改良。
  1973年
  6月24日红山窑公社水泉子降暴雨,洪水冲坏苗地159亩,淹死羊1413只,大牲畜13头(匹),淹死1人。
  9月12日至17日在东寨公社召开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议。会后,新城子公社首先组织了530多人的平田整地专业队。随之,全县掀起了平田整地的高潮。
  1974年
  7月县革委会将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站更名为县经营管理站。1977年,又改名为县多种经营管理站。
  是年宁远公社农具厂试制的刮土、松土铲等五种农具,在全省农具改革现场会上展出,受到好评。
  1975年
  9月26日至29日在朱王堡召开全县深翻改土现场会议。
  12月16日至30日召开全县“建设大寨县”的会议,参加1300多人,部署了“决战七六年,建成大寨县”的措施。
  是年全县12个人民公社建起公社农机管理站,配备了农机专干。
  1976年
  7月红山窑公社小麦发生大面积麦穗夜蛾,受灾面积达万亩,因防治及时,成灾率仅15%左右。
  12月10日至21日县委书记秦汝哲同西坡大队党支部书记魏兴财等一行赴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上命名永昌县为“大寨式的县”。(甘肃省只有永昌、敦煌两县)
  1977年
  2月26日至3月2日召开建设大寨县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900多人,表彰奖励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更高地举起农业学大寨红旗,向高标准大寨县进军》的倡议书。
  4月新城子公社发生猪瘟,死猪1277头。
  6月至7月小麦遭干热风袭击,全县减产约746万斤。
  9月3日至20日连阴雨18天,西河地区小麦生芽率达60%。
  11月县草原畜牧站成立。
  12月25日至1978年元月13日全县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讨论制定了建设高标准大寨县和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措施。
  1978年
  是年永昌县农业学大寨典型经验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
  是年全县遭旱灾,受灾面积达14.66万亩,粮食减产1185万斤,县革命委员会拨款3.6万元救济。
  1979年
  6月22日下午5时南坝公社一带下暴雨一小时,山洪暴发,淹没庄稼243亩,淹死羊100多只,冲走羊200多只。
  11月1日全县提高猪、羊、牛肉、禽蛋、蔬菜、水果品和牛奶等副食品销售价,给国家职工每人每月增发副食补贴费5元。
  12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甘政[1979]10号)《关于解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行政区域界限的决定》,把永昌县的32万亩南部草原划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使沿山六个公社10万多牲畜无处放牧,永昌的农牧民群众不断上访,强烈要求重新处理。1989年3月11日,省委召开第十六次常委会议,决定独山子滩草山仍由永昌县放牧。5月20日,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有关地、市、县负责人会议。永昌县与肃南县在兰州达成《关于独山子滩草场放牧问题的协议》,将独山子滩约5万亩草山划给永昌县新城子镇放牧使用。《协议》由甘肃省政府甘政发[1989]77号文件批准执行。是年撤销县多种经营管理站,将其更名为县经营管理站,配备人员8名,隶属县农业局,属副科级行政事业单位,配备副科级站长、副站长各一名,财务独立核算,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是年县食品公司兴办鸡场,开始平箱孵化。
  是年至1982年在双湾进行“三北羊”改良工作。
  1980年
  3月提高粮食、油脂、生猪、菜羊、菜牛、鲜蛋等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
  8月1日因降特大暴雨,金川河洪水成灾,北海子、河西堡、双湾公社遭受洪水袭击。13个大队、57个生产队,严重受灾,毁坏粮油田面积达1万多亩。
  12月县草原畜牧站分设为县草原工作站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1981年
  7月5日朱王堡公社试用地膜覆盖种植西瓜成功,西瓜上市比往年提前1个月。该公社从新疆等地引进“早花”、“红优2号”、“苏3号”、“3301”等西瓜良种,亩产1万斤至1.5万斤。
  8月12日6时许县西北沿山一带暴雨,夹带冰雹,山洪暴发,波及4个公社,22个大队,90个生产队,2992户,1.93万人。受灾区房屋倒塌,庄稼淹没,羊只冲走,总计损失225.28万元。当天,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工作,并拨款17万元。兰州军区、武威地区和山丹军马场支援救灾。
  9月全省种甜菜会议在永昌召开。
  10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部署推行农业促生产责任制。会后全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871个生产队,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21个,实行包干到户的214个。
  11月永昌县被列为全省油料生产重点县之一。
  是年在1979年试验、1980年示范的基础上,县财政补助,大面积推广燕麦敌二号(1985年发展为燕麦畏),基本灭除了多年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野燕麦草荒。
  是年以红山窑乡为试点,开始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配改良工作。
  1982年
  4月12日县委通知:要求在农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在土地、水利设施、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的原则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年底,全县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745个。至1983年底,全县所有生产队全部实行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月开展第一次草场资源调查与草原区划工作,完成了《金昌市草场资源调查与草原区划报告》。
  8月30日暴雨,引起山洪,北海子乡的沙沟岔,大、小坝等村,千余亩农田被洪水淹没,百余亩地的麦捆被水冲走,并连阴七八天,小麦生芽。
  12月永昌县被列为河西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983年
  6月全县农村实行政社分设,在原农村10个人民公社中,分别建立起10个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作为经济组织继续保留。大队一级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一级设村民小组。
  8月23日下午4时45分至5时,县城出现龙卷风,将4户农民5亩5分地的麦捆卷入高空。
  同月全下阴雨连绵,11日至17日累计降雨60.6毫米,约相当于平均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致使小麦生芽、发霉。六坝乡小麦生芽的约30%—70%;东寨乡小麦生芽的约20%—50%。南坝、北海子、焦家庄小麦生芽的约15%—35%。
  12月至1986年9月全县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完成了10乡镇所有耕地、森林、荒滩土壤的普查任务。
  是年东寨、新城子、焦家庄、朱王堡兽医站购置万枚电热孵化器,红山窑、六坝、南坝、河西堡购置五千枚电热孵化器,全县基本形成了集体加农户的人工孵化体系。
  是年县农机局撤销,成立县农业机械管理站,隶属县农业局。
  3月23日刮八级大风,六坝、水源、朱王堡等乡的21个村,9872亩夏粮作物被风沙毁坏,县民政局拨款救济。
  6月县农机监理站成立,负责县辖区乡镇、农场及厂矿企事业单位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7月县水电局在县城北湖滩建成鱼池27个,水域面积4.18亩,试养世界四大淡水名鱼之一的虹鳟鱼。先后购进鱼苗35.8万尾,鱼卵孵化60万尾,经过试养初见成效。1985年,总产达5000多公斤。1987年,淡水养鱼技术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渔场自己搞鱼卵孵化成功,停止外购鱼苗,向全县养殖户提供鱼苗和技术服务,促进了农村个体养殖户的发展。
  12月28日第一批虹鳟鱼自山西朔县经飞机运至武威机场转入永昌县北海子新建的试验场,奏响了集约化流水池塘养鱼的序曲。至1996年,全县虹鳟鱼池养殖面积已达124亩。
  是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3833.9万斤,给国家交售商品粮15341万斤,农民人均贡献872斤。其中,售粮1000万斤以上的乡镇3个(朱王堡、水源、红山窑),100万斤以上的村39个,万斤以上的农民552户。
  是年县畜牧站引进京白原种蛋4800枚,孵化鸡苗2344只,先后引进繁殖京白纯种和杂交商品蛋鸡1.68万只。
  是年县农业科技人员刘文斌研究成功的“二甲四氯防除胡麻田间阔叶杂草”的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
  1985年
  1月9日水源乡农具加工厂徐培德研制成功“9FS-39型”双转盘式粉碎机。产品畅销武威、民勤、新疆等地。
  1月28日永昌县西缘的西水滩、白石嘴草原上的数百头牦牛发生“AO”型口蹄疫。
  12月5日县渔业管理站成立,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利电力局。
  是年全省机械化剪毛技术训练班在县农机训练班开学。学期半月,毕业学员40人。
  是年县畜牧站先后引进“莫尔干”、“顿河”、“河曲”、“苏维埃”、“阿尔登”等27匹公马与农村各生产队从山丹军马场、八一农场引进的30多匹马,进行本地改良。
  是年河西堡镇鸳鸯池村的李成海是第一个饲养黑白花专用奶牛的农户,当年饲养奶牛2头。
  1986年
  是年全县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由县畜牧站管理。
  是年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细毛种羊1925只,每年授配母羊均在2万只以上。
  1987年
  4月市政府决定,朱王堡镇、水源乡列为“万亩果品生产地”。
  5月在东寨乡上三坝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基金会。至1992年上半年,全县共建立起合作基金会110个,占村组织的100%。
  是年甘肃省渔业站在焦家庄南泉建成虹鳟鱼养殖场,以孵化鱼苗为主。并发展虹鳟鱼养殖专业户12户。
  是年县上采取有偿扶持办法更新大中型链轨拖拉机。
  1988年
  6月25日18时10分至25分六坝乡的八坝、九坝、下排一带8个村2.09亩田禾遭冰雹袭击(冰雹大如核桃,厚度达5寸)。其中,受灾三至八成的6000亩,三至五成的3500亩。金昌市及永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亲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
  8月30日18时南坝乡何家湾村一带降暴雨,洪水暴发,毁坏农田120余亩、粮食1.7万斤、油料5900多斤。冲坏南干渠6处,断堤1600多米。县党政领导亲赴现场指挥救灾。
  是年县上大面积推行了“四个万亩”增产措施。即万亩小麦、玉米带田,万亩小麦套种甜菜,万亩扩种大油菜,万亩推广啤酒大麦。
  是年全县全面推广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到1992年上半年,成立合作基金会110个,占村组织的100%。
  1989年
  1月新城子地区暴发狂犬病,自头年冬以来,先后被狂犬咬伤108人死、亡4人、咬伤畜禽74头(匹、只)、死亡51头(匹、只)。至月底,疫情已蔓延至新城子全镇及焦家庄乡双磨街村等地。
  2月县政府召开狂犬病防止工作会议,抽调卫生、防疫、畜牧、公安等部门15人,组成狂犬病防治工作组,深入疫区开展工作。并决定将县城东二坝引洪渠以西的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城关镇化为疫区,在疫区内除留有少数的牧犬和重要仓库守犬外,其余犬类一律捕杀。一月内,共杀15527只,扑灭了狂犬病。
  是年至1990年两年中,朱王堡镇、水源乡、南坝乡被评为售粮模范乡镇;东寨乡、红山窑乡被评为售油模范乡;共评出5户售粮模范户,2户售油模范户,分别受省政府表彰奖励。
  1990年
  1月对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资料齐全的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颁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和临时用地使用证,共颁发证书37419份。
  5月县农机训练班更名为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和县农机推广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纳入永昌县成人教育序列。
  11月东寨乡被评为“中国乡镇之星”。1989年全乡人均占有粮食1557.1公斤,人均贡献粮食957.2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5.2公斤。人均贡献油品92公斤,名列全省之首。
  是年永昌县被农业部批准为“200万只优良家禽品种及配套饲养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县。
  1991年
  4月20日县草原监理站成立,与县草原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4月23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5月中旬县境北部草原花草滩一带发生虫害。阔胫萤叶甲幼虫危害牧草驴驴蒿,平均密度每平方米620头,最多达每平方米1972头,危害面积45.6万亩。
  5月30日晚至31日凌晨县境内普降中雨。河西堡镇沿山村队位于降水中心地带,由于受南北两山山坡汇集而成的洪水冲击,造成渠道、农田、公路、砖窑、村庄严重受损。
  同月全县大部分地区小麦、胡麻受蚜虫危害,有蚜株率均为100%。
  11月16日至12月15日全县城乡开展大规模的灭鼠防病活动,使用药物抗凝血剂,其它各种灭鼠剂禁止使用。
  是年县农机监理站新建1000平方米办公楼一栋。2013年5月,由县政府统一调配,将该办公楼划拨给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永昌县分公司。
  1992年
  9月15日至18日县政府组织各乡镇主管乡镇长、农业局、草原站、畜牧站有关负责人以及各乡镇有关村主任、青贮氨化饲料重点户赴张掖参观学习青贮氨化饲料技术。
  11月14日六坝乡出现牲畜“五号病”疫情,永昌县成立“五号病”防治指挥部。
  11月30日永昌县荣获省政府颁发的1992年粮食丰收奖三等奖和稳产高产奖。
  是年县农机局荣获省政府全省“铁牛杯”竞赛活动二等奖。
  1993年
  5月5日全县遭受特大沙尘暴(黑风)袭击,风力12级,能见度为0米。全县农、林、牧业等经济损失2821.3万元。
  是年全县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由县畜牧站下放至各乡镇管理。
  是年金川峡水库管理所投资40万元,从刘家峡渔场购进网箱架40平方米,单箱10套,进行虹鳟鱼网箱养殖试养。
  是年焦家庄乡河滩村二社王中正人工孵化金鳟鱼成功。2000年,甘肃省科委委托金昌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为新品种,命名为“永昌金鳟鱼一号”。
  1994年
  2月23日县政府组织全县110名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重点专业户以及热心农牧业科技知识的农民群众开展致富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是啤酒大麦种植技术、小麦根病综合防治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等。
  3月20日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东寨等乡镇先后发生马类家畜的流行性感冒。疫情蔓延至上述四乡镇的41个村,发病家畜11735头(匹)。
  同月烟台市麦芽厂永昌分厂竣工投产。该厂是山东省烟台市麦芽厂与县商业总公司联营筹办,双方投资640万元,设计年产麦芽1万吨。
  是年永昌达到甘肃省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2010年,全县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再次核出阳性畜。
  是年至1996年全县实施“畜牧年工程”。
  1995年
  2月县农业“两广校”与县农业局机关分设,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3月县种子管理站成立,和原县种子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县农牧局。
  5月中旬朱王堡镇、水源乡、县园艺场发生大面积苹果树小吉丁虫害。该虫属国家级检疫对象。全县苹果树受灾面积8433亩,其中,成灾面积4800亩,严重成灾面积2100亩,轻度成灾面积2700亩。
  5月17日晚朱王堡镇、水源乡遭受狂风侵袭。风力9级,致使北部风沙沿线的新堡子、郑家堡、新沟、赵沟等11个村,46个社,2051户的农作物严重受灾,受灾面积4096亩,直接经济损失330万元。
  8月7日焦家庄乡、城关镇、东寨乡部分村庄遭受冰雹袭击,县、市安排救灾资金12万元、柴油84吨投入重灾区救灾。
  12月18日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
  是年县种子公司荣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是年引进“迪卡”、“AA”、“艾维茵”等良种鸡。
  1996年
  3月28日县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意见》,以乡镇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基础,组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科级建制,下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林业工作站、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畜牧兽医服务站。
  5月24日全县开展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农业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普查时点指标的标准时间是1996年12月31日,时期指标的标准时间是199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12月撤销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改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挂农业机械管理局牌子,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县农机校和农机监理站合并办公,隶属农机局。
  是年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并附有《农民负担项目明细表》。
  是年县农技中心被农业部表彰为“甘肃省商品粮基地项目”农业部丰收奖三等
  奖。
  是年县种子站首次从张掖引进玉米制种。
  1997年
  6月10日县东部草原北大滩一带,东至小口子,南至水源乡、朱王堡镇及清河林场,西至羊圈沙沟,北至金川区,发生严重偏蝩及白刺叶蛾虫害。
  8月6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要求从加强制度建设、搞好监督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等方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精神。
  同月红山窑乡夹河村发生“牛出血性败血病”疫情。疫情蔓延至夹河、马家坪2个村的7个社,发病牛31头,死亡26头,直接经济损失8万多元。
  是年永昌县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
  1998年
  4月朱王堡镇、水源乡发生虫灾。受灾面积11.6万亩。其中,经济林木1.7万亩,重灾区的林木树叶全被吃光,树枝萎缩。主要害虫为尺蠖虫、蚜虫、介壳虫、梨星毛虫等,此后,尺蠖虫灾连续发生到2002年。其中,1999年全县虫灾面积3万多亩,2001年虫灾面积19万多亩,2002年虫灾面积17.2万亩。
  6月13日原县种子公司和县种子管理站实行政企分开。
  7月21日至8月18日河西堡镇青山堡村三、八社发生人畜共患的炭疽病疫情。发现病牛8头,其中死亡6头,感染2人。治疗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带菌传染11人。
  8月15日南坝乡降特大暴雨,暴雨引发洪水,淹没农田1000亩,冲走粮食7.3万千克。淹没干渠4公里,冲毁干支渠0.49公里,支斗渠5条5公里,毁坏部分住房、圈栅、水窖等。经济损失达749.21万元。
  8月31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新一轮土地承包期30年,在承包期内原则上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对土地矛盾比较突出的村社,可进行土地小调整,调整间隔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
  9月全县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1999年
  8月全县除朱王堡镇、水源乡外,其余8个乡镇均遭受干旱、洪水和冰雹灾害。
  县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募捐献爱心活动,截止8月底,共有116个单位、14034人参加捐助活动,共捐资金104.15万元,小麦3.26万公斤,面粉1.14万公斤,水泥112吨,实物折价款共计5.3万元。
  是年县农机局被农业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表彰为全国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先进集体。
  是年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农业部“948”高科技项目“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
  2000年
  1月从新西兰引进“波德代(Borderdale)”和“无角陶赛特(PollDorset)”两个肉羊品种,共计96只。
  2月河西堡镇发生牲畜口蹄疫疫情,波及全镇6个村7个社。
  3月全县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其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三个取消”即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即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项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方法。农村税费改革是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治理农村乱收费、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
  9月11日撤销农村合作基金会,加强集体财产管理。
  是年县渔业管理站在全县推广全价颗粒饲料养鱼。
  是年后引进了“海兰褐(蛋鸡)”、“海兰蛋鸡”、“艾维茵(肉鸡)”、“三黄鸡(肉鸡)”等品种。
  2001年
  3月3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永昌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意见》。2002年,《永昌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省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其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办法。2004年6月,取消农业特产税,停征牧业税。2005年4月,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及附加,在农(牧)业生产环节实行零税赋。
  4月8日全县遭受特大沙尘暴侵袭,最大风力8级以上,造成经济损失480.3万元。
  5月27日实施“致富项目入户工程”。要求分三个阶段、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全县80%以上的农户每户有一项人均纯收入在1500至2000元的致富项目,整体推动农民稳定增收。
  是年永昌金鳟鳟鱼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是年至2002年永昌肉用种羊场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研制绵羊冻精,该成果在2003年被评为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是年至2002年实施“永昌县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
  2002年
  1月县政府决定在东寨镇上四坝村国道312线与G045线(连霍高速公路)间的狭长地带,建设约500亩的永昌县东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月28日县渔业管理站引进试养和繁育推广七彩鲑鱼。
  4月撤销县农机局,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牌子)和县农机监理站归口县农牧局管理。
  7月沼气池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至2003年底,共建设户用沼气池300座。
  12月22日朱王堡镇、焦家庄乡55座蔬菜大棚受冻,受灾面积82.5亩,经济损失83万元。
  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城关镇小坝村、黄家学村、中庄子村先后发现牲畜W病疫情。为尽快控制扑灭疫情,县政府做出对W病畜及群畜进行扑杀和对疫区进行封锁的决定,防止疫情扩散。
  是年秋给免疫过的牛、羊、猪佩戴耳标。2007年,给免疫过的牛、羊、猪佩戴具有编码和条码的耳标。
  是年实行税费制度改革,全县取消“三提五统”的收取。
  是年永昌胡萝卜、西芹、花椰菜荣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是年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聘请加拿大胚胎移植专家在永昌县进行绵羊胚胎移植。
  是年天寿特种面粉厂生产的“骊靬雪”面粉,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国首批放心面”的称号。
  2003年
  1月县肉用种羊场和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的研究”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月25日县政府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1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肉羊产业。
  2月28日县养羊协会成立。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厂、甘肃省中牧山丹马场一场和四场、德赛羊业公司、发俊万只羔羊育肥厂、水源镇北地村养殖场、红山窑乡农牧场、县肉用种羊场、县双井子牧场等为会员单位。
  6月4日县政府决定,取消园艺产品、食用菌产品、蔬菜产品、牲畜产品等税目(不含水产品税目)。
  6月18日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部分地区突降冰雹,覆盖面呈带状,持续时间长达2小时,造成经济损失622.84万元。
  7月21日红山窑乡王信堡村遭受暴雨、冰雹袭击,133户村民受灾。
  8月23日至24日红山窑乡、新城子镇、河西堡镇相继突降暴雨,形成洪水,部分房屋、麦田、公路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3万元。
  10月12日全县首届赛羊大会在县城举办。至2006年,连续举办四届。
  是年具有年屠宰、精细分割肉加工优质羔羊30万只的能力的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
  是年进行全县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改革,村级财务账目委托代理记账,由乡镇经营管理站统一管理。
  2004年
  2月4日永昌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3月9日朱王堡镇和水源镇部分农田遭受沙尘暴袭击,大风持续19个小时,最大风力达9级,受灾面积6100亩。
  5月3日全县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霜冻,气温下降至零下6.4℃,受灾农户35600户,受灾面积13.7万亩。
  7月14日红山窑乡、六坝乡的部分村社突降冰雹。冰雹直径1.2厘米至1.5厘米,持续时间约10分钟,厚度12厘米。15日至16日连续两次突降暴雨,前后持续1个多小时,引发山洪,致使部分村社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农作物受灾面积17.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162万元。
  7月22日永昌举办“中国·甘肃·永昌2004年高原无公害蔬菜产品洽谈会”。
  7月25日朱王堡镇铧尖滩农场突降暴雨,山洪暴发,农场4120亩农作物受灾。
  9月2日撤销县渔业管理站,设立县渔政站、县渔业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同月设立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牧局分管副局长兼任。
  是年及时调整我县农业税税率,将农业税税率由7%调减为6%;贯彻国家停征牧业税政策;贯彻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
  是年全县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是年德赛羊羔肉荣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是年县农技中心被农业部表彰为“甘啤3号”示范推广项目农业部丰收二等奖、“863”智能化专家系统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是年天寿特种面粉厂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第二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5年
  2月26日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评审委员会通过永昌县金川峡水库渔场、永昌县金鳟鱼培育繁殖中心、永昌县三鑫渔场等三个渔场的甘肃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
  3月县政府决定,利用一年时间在各乡镇全面启动“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青年农民2000人,达到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3名青年农民受过正规培训,辐射带动性培训2万人,并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3月至2007年11月县渔业技术服务中心与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完成“土著鱼——甘肃金鳟鱼养殖技术示范项目”。2009年2月26日,该项目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4月22日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全面取消农(牧)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全县取消农(牧)业税及附加税,在农牧业生产环节实行零税赋。按照文件规定,自2005年3月5日起,全县范围全面取消乡村农业税。
  8月8日甘肃莫高股份金昌啤酒原料公司、兰州黄河(金昌)麦芽有限公司、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金穗麦芽厂、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永昌县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永昌县新世纪面粉厂、永昌县华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被列入金昌市第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12月12日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优秀非公有制企业”。
  12月20日县政府决定,永昌县防治牲畜口蹄疫指挥部和永昌县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合并,成立永昌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
  同月县鲑鳟鱼养殖协会成立。
  是年县肉用种羊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白萨福克(Suffolk)”、“特克赛尔(Texel)”两个肉羊品种,共103只。
  是年举办首届羊肉烹饪大赛。
  是年全县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
  是年全县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当年争取补贴资金50万元。
  是年起国家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将永昌县纳入补贴范围,以种子补贴的方式实施。2009年起,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以现金补贴的方式,通过“一册明、一折通”将补贴资金发放到种植农户或农场职工手中。
  2006年
  3月经甘肃省农牧厅审核,永昌胡萝卜、甘蓝、西芹、番茄、马铃薯符合无公害产地相关标准和要求,被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6月县渔业技术服务中心从刘家峡水库、北京、山东等地引进、试养了“杂交鲟”、“史氏鲟”、“俄罗斯鲟”、“西北利亚鲟”等4个鲟鱼品种。
  同月县农机监理站被省农牧厅评为全省农机监理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7月6至8日“甘肃省鲑鳟鱼养殖暨休闲渔业现场会”在永昌召开。
  8月县农机监理站被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评为全国农机监理系统行风评议活动先进单位。
  9月甘肃省永昌县苹果非疫区疫情监测站建设项目由农业部立项批复,总投资115万元。1989年苹果蠹蛾由新疆传入我省,平均每年东扩50-80公里,先后在敦煌、瓜州、甘州、民乐、山丹等地发生。
  是年永昌被甘肃省列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试点县”。
  是年全县实施“阳光工程项目”。重点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民,开展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当年培训微机、电焊、农机操作等专业人员1000人。
  是年县委、县政府引进的吉林利民种业公司,在永昌开始投资建设并注册成立了永昌县金田种业公司。该公司是全县第一家民营制种企业。
  是年县肉用种羊场主持的科研项目“甘肃肉羊新品种群的培育及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是年至2014年全县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521座,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5处,村级沼气服务网点63处,县级沼气服务站1处,日光温室玻璃钢沼气池40座。
  2007年
  4月县编办核准设立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牧局局长兼任,设置专职副主任1名(副科级)。
  5月设立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正科级建制,与县农牧局合署办公。
  7月原种子公司撤销。
  是年至2014年全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总投资9207万元。
  2008年
  3月县农业特色产业办公室成立。为正科级建制事业单位,主任由县农牧局局长兼任,并设专职副主任1人,隶属县农牧局。
  同月为推进兽医体制改革,成立县兽医局。设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实行三块牌子,一套机构,隶属县兽医局。
  4月21日新城子镇通信堡村四社社员王龙江申请注册了永昌县信农啤酒大麦专业合作社。该社是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年县渔政站被甘肃省质量监督局评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是年县肉用种羊场和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培育肉用绵羊新品种“永昌甘农肉羊”,取得成功。
  是年“永昌胡萝卜”注册商标由国家商标局受理登记。
  是年全县第一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家和养鸡场在新城子镇南湾村建成。
  是年起全县连续8年实施春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
  是年至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清收原105个合作基金会的贷款。
  2009年
  2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永昌花椰菜、胡萝卜、西芹、辣椒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荣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10月焦家庄乡红庙墩村、城关镇北海子村等地发生鲑鳟鱼疫病。经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连水产学院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属二类动物疫病。
  12月永昌获得省农牧厅“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并认定农业产业化制定龙头企业省、市级各3家。
  同月经省农牧厅审核,永昌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符合无公害产地相关标准和要求,被认定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是年永昌被列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县”。
  是年县上申请的“畜禽良种工程项目”获得批复实施。
  2010年
  3月24日成立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与县种子管理站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同月原与县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的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分设,分设后的名称分别为县畜牧工作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为副科级建制事业单位。其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县兽医局;县畜牧工作站,隶属县农牧局。
  同月县人民政府申报的“30万亩啤酒大麦”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该基地是全省第一个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省质监局颁布了我县制定的青笋、西兰花、大白菜、娃娃菜等农业地方标准6项。
  同月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立,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副科建制,隶属县农牧局。
  6月召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典型交流、现场观摩大会。2011年3月23日,召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会议,向10个乡镇颁发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牌匾,聘任了111名村级辅导员和68名仲裁员。
  8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和永昌县政府联合顺利召开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肉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课题现场会暨永昌县草食畜牧业发展研讨会”。
  9月成立了永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领导小组和永昌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10月立项实施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
  是年永昌县被确定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是年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被农业部定为国家肉羊产业体系永昌综合试验站。
  是年全县全覆盖奶牛的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检测。
  是年国家将阳光工程转向务农农民培训。
  是年县渔政站参加并实施的“鳟鱼籽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获二等奖。
  是年起县农技中心重点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胡萝卜均衡上市栽培技术。引进推广的模式主要有胡萝卜大拱棚栽培模式、胡萝卜拱棚+覆膜栽培模式和胡萝卜地膜栽
  培模式等。
  2011年
  3月28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县渔政站(渔业技术服务中心)牌子,隶属县农牧局。
  6月渔政站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惠农新村先进单位”称号。
  12月创建国家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场——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
  是年在中央、省级支持肉羊产业的政策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出台《金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县委、县政府继续制定出台《2011年特色农业建设扶持政策和考核验收办法》,全县掀起草食畜牧养殖热潮。
  是年永昌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大麦青稞产业示范县”。
  是年全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实施绿肥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的种植。
  是年全县认定农业产业化制定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7家。
  是年至2014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面核定全县禁牧草原面积、草畜平衡面积,牧草良种补贴面积以及享受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户数。全县每年获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119万元。
  2012年
  3月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从浙江引入湖羊种羊800只。
  8月“永昌啤酒大麦”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12月“永昌胡萝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是年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
  牌子。
  是年永昌率先启用“三资”监管网络系统,10个乡镇、111个村一次整体加入。
  是年全县实施“甘肃省农机局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
  2013年
  7月永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是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年在南坝乡何家湾村和六坝乡八坝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
  证试点工作。
  是年全县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
  是年全县大规模防制犬类包虫病驱虫。
  是年国家对猪的无害化处理进行补贴。
  是年县农技中心参与实施的“甘肃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被农业部评为“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
  二等奖。
  2014年
  8月开展第二次草原普查。
  9月全县向奶牛养殖户发放奶牛健康合格证。
  是年在南坝乡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乡试点工作。
  是年甘肃三洋金源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优质肉羊繁育场、家和养鸡场被评定为
  “2014年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是年全县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
  是年全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是年全县进行羊的小反刍兽疫免疫,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2015年
  6月全县第一座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开工建设。
  7月“永昌肉羊”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是年永昌县被省政府列为35个整县推进县之一,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是年市农牧局认定我县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5家,并推荐申报认定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
  是年全面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试点县。
  是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追溯体系。
  (罗真系永昌县农牧局局长、农业推广研究员,董建德系永昌县农牧局农业干事)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真
责任者
陆世玉
责任者
董建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