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姻缘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50
颗粒名称: 悲喜姻缘篇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7
页码: 169-195
摘要: 本篇讲述永昌县民间故事范生找媳、妻将嫁、再婚、休妻、强抢寡妇、孕妇拜堂、儿子先婚,老子后婚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故事 姻缘故事

内容

范生找媳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的永昌水源公社由于打井,开发地下水资源,加之农业生产增施化肥、优良品种的更换,对农业粮食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群众的生活条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就是男女比例有所失调,男多女少,青年小伙子不易找上对象,是当时的一个突出的矛盾。
  水源公社方沟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青年小伙子范兆明已是三十而立的人了,说不上个媳妇子实在忧愁,父母亲也为儿子的婚事忧心重重,父愁儿妻不得不愁啊!范兆明那个大龄青年为婚姻苦思梦想。有一天来了三位中年妇女讨要到他们的庄门前,正赶上吃中午饭,范的母亲把那几位讨要的喊进庄门,一人端给了一碗饭,就问:“你们是哪里的人啊?你们那里的庄稼不行吗?”“唉哟!我们那里是干早的山区,老天爷不下雨庄稼没收成么,老婶婶!你们这个地方太好啊!你们吃的这个饭,我们那里的人是吃不上的。”老婆子又问:“我们这里的小伙子到你们那里找个媳妇子找得上吗?”三个妇女齐声回答:“没问题,肯定能找到,老婶婶,叫你儿子去我们那里找去没问题。”又问:“你们是哪里的人啊?”“老婶婶,我们是岷县人。”
  晚饭吃过后,父母亲和儿子喧谈媳妇子的事,母亲给儿子说:“儿子啊!不行,你就去一趟岷县那个地方,闯去吧,能找上呐就找上个,找不上了呢也不要紧,说不定准能找上个好媳妇子,领上来了就成亲,总不能等着当一辈子光棍吧。”父亲也说:“放心闯去,说不定就能找上个。”儿子听了二位老人的言语也很高兴,就说的出去闯他一回有什么关系。就给母亲说:“妈妈你给我准备上些吃的拿上,哪里的人跑到我们这个地方要着吃来了,我到那里要饭谁给哩,那里的人要饭吃,哪有吃的给我吃。”母亲问儿子“准备些啥吃的哩?”儿子对老的说:“做上些炉盔子,拿上些挂面,那个大提包里装满装上,背包子也装满,自己吃。真的找上人了也是好见面的礼物么。”两位父母亲都说:“就准备上些干粮子也好拿,又方便的多。”挂面半斤的把子装了十六把子,炉盔子装了三十六个,提包装满又装了一背包。一共是二十二斤面的食物。
  扛的提包背的背包,背包曳疙瘩的扛架到公社车站,坐上去武威的班车,一路上都有班车,第二天中午前就到了岷县县城了。他找了个饭馆去买着饭吃,一看客人们吃的饭,这个地方的饭馆里卖的是这样的饭,所以,群众去到我们那里讨吃要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服务员到他跟前问:“你吃啥饭哩?”他给服务员说:“我吃饧面拉条子。”服务员摇了摇头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饭。”又问:“你们饭馆里不卖饧面拉条子?”女服务员还是摇了摇头说:“我们这里就是没有卖你说的什么饧面拉条子。”范兆明对服务员说:“和你商量个事,你看行不行?”服务员说:“你说是啥事?”范说:“我这里有挂面,借你们的锅下上了煮熟了我们吃行吗?你们要多少钱我掏。”服务员说:“行哩!我给你下去。”范兆明从提包里取出了一把挂面递给服务员,服务员拿进伙房,不一时服务员端两碗挂面饭放在范的面前说:“你的挂面饭下出来了,你吃吧!”范说:“这碗我吃,那碗了你端去,你们几个人尝一下我们那里的挂面好吃不好吃。”服务员听他这么说,赶紧说。“我们怎么吃客人的饭呢?还是你吃吧。”“这一碗我就够了,那碗了你们尝一尝好吃不好吃?”这时服务员高兴地把饭端进去,几个服务员和炊事员分吃了,范兆明的饭也吃罢了,食堂里再也没吃饭的客人了。服务员、炊司员怀着好奇心都来围住范问长问短的。
  范兆明看到这种情形,忙从提包里掏出来了两个炉盔子放在桌上“你们分剥着吃上尝尝。”那里的人何时没见过这么好的饼食,四五个人分吃了两个馍馍非常高兴地说:“你是哪里的人,拿的这么好的吃食,到我们这个干早山区办啥事情来了?”“我是河西中部地区的人,来到你们这个地方找个媳妇子来了,我们那里吃的住的,花钱都没问题,你们看我已是而立之年的人了,还没有个妻子。我们那里再的什么都不缺,就是缺的大姑娘。”食堂里的服务员听了范的言谈很奇怪又好笑,你一言他一语地说开了。“城里的姑娘不多也不好找,要找到农村里去准能找上,今天已经迟了找上个旅社住下,明天起来朝北去,那个地方一路上都有村庄,离城就是个二三十里路,就有人家了,越走庄户人家越多。”范就按他们说的,找了个旅社住下了。
  第二天早晨离开县城按服务员说的方向走去,约走了三十多里路,已是中午时辰了,地上劳动的社员散工往家里走开了,瞭着有二三十个劳动的社员过来。他把提包背包都放在路边,掏出了一个炉盔子蹲在路边吃起来,散工的社员们过来围住他,看着他吃馍馍,有人就问了“这位同志,你是从哪里来的,到我们这个地方做啥来了?”范回答说:“我是从河西走廊的永昌来的,到你们这个地方找个媳妇子来了。”人们有的笑起来,有的看他吃的馍馍有些奇怪,“背上干粮找对象,还是个新鲜事。”人们围看了一下走了,有位约五十多岁的老人却没走,蹲下问范“这个地方你有亲戚朋友吗?”
  “没有。”
  “那你找对象有目标没有?”
  “没目标,才到你们这个地方找哩,找得上找不上很难说。”那位老人又说了“今天到我家先住下,到明天你再到哪里找了找去。”他听老人说,心想住下了打听一下情况了再说。“好吧!那就先谢谢你老人家。”
  “不用谢,走吧。”
  范兆明跟上老人走了约百十来米路就到家了,进了门见一位中年妇女,是老人的老伴儿,还有一个大姑娘,姑娘从各方面看都还标致。他就想老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又听老婆子问老头子“你领来哪里的这么个青年人,今天上午吃啥饭啊?”老年人对老伴说:“就我们这个生活条件做上啥了吃啥吧。”这时的范兆明也明白了老年为什么喊他到家里来住,紧忙从提包里取出来了两把挂面,四个炉盔子,对老人说:“这两把挂面下了我们吃吧,这些馍馍你们先吃着尝尝好吃吗?”全家人看到范兆明的举动非常高兴,一吃炉盔子,一下觉着我们多时又吃过这样的馍馍,对他产生了好感。晚上老婆子问老汉“你是不是想把那个人当女婿啊?”
  “我领进家里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怎样?”
  “我看行!”
  “行了就让小伙子领上去。”老俩口子的话被姑娘听下了,姑娘也愿意嫁给范兆明。
  到了第五天晚上,队里来的电影队的人放电影,乘去队里看电影,女方向范兆明提出:“我们走吧!”
  “不给你父母说一声就走,这恐怕不好吧。”女方说:“不说了吧,我们这么走了,队里的人只说我不好跟上人跑了,不会说我的父母不好。”他只拿了挂包子,装了四个炉盔子,提包里还有十几个炉盔子,六把子挂面连提包留在了女方家,俩人连夜天没亮就赶到了岷县城里,第三天中午就回到家里了。家里二老见儿子领来的姑娘,身体又好人又标致,非常高兴!队里的人也知道了,陆而续儿的到范兆明家里去看领来的媳妇子。社员们都赞扬范兆明还是有本事。父母亲积极的彰扬操办结婚典礼。女方自来到范家,这个地方的一切都觉着很好。看着也很好。天天顿顿吃的是白面饭,仓子里的麦子倒的满满的,生产队里的场上大麦垛还是那么子多,吃的是那么大的井管子抽出来的清水。
  好几天的准备,请来了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当家户族、亲戚朋友,举行了结婚典礼,但还没有领上结婚证,原因是女方的介绍信没开来,还有户口也没有迁来。到了十月国庆节后,夫妻二人去岷县看父母,拿了七、八十斤白面,二斗小麦,五斤清油,四两重的馒头十六个,五、六斤葵花籽。到了岳丈家,老俩口子一见非常满意,那个地方的邻舍们赞扬她们老夫妻把姑娘送到好地方了,也嫁给了好人家。后来范兆明把岳父母也从岷县迁到方沟村来一起生活。
  (讲述人:范兆明,男,51岁,水源镇方沟村农民。)
  妻将嫁
  敖东谷年轻时,血气方刚,遇事必争上风,动辄捋袖露拳,盛气凌人,忽一日,与一皮匠口角,大怒之下,故伎重演,仗着身强力壮,三拳两脚,打死皮匠。事后悔之不及,怕吃官司,急忙回家,收拾行囊,连夜逃之夭夭,潜到宁州地界,佣工度日。
  十五年后,新皇即位,大赦天下,始思回故乡老家探望。及返,恰适其妻正欲前行改嫁他人,迎取者已至,花炮齐鸣,笙箫鼓乐齐奏,花轿已在家门。敖东谷愣在当场,尴尬不已,进退两难。看热闹的见状,纷纷离去。
  有好事者睹此情景,乃赋打油诗一首:
  情侣鸳鸯乍分行,鸿断鳞潜十五霜。
  归鸟不在今夜至,桃花已向别园芳。
  敖东谷读诗流泪,抚今止昔,感慨良多,唏嘘不已。
  (讲述人:王新民,男,73岁,退休教师。)
  再婚
  金川八八六公司龙首矿有位姓刁的老职工,1994年退休,由于过去长年在矿山工作,退休时已患有矽肺病,1998年老伴不幸去世了。孤独寂寞,难耐凄凉,2006年找了一个姓张的农村妇女当保姆侍奉他,伺奉他生活了两年。男女双方两相情愿,共同商议要办结婚手续。但男方儿女对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女儿们对父亲重找老伴有赞成支持的,有不同意的,也有个是持漠不关心的。可是儿子的态度坚决不同意父亲再找老伴,怕把家财房屋被找来的后继母占去,所以,反对父亲再婚成家。而女方的意愿是双方办个结婚手续,成了合法的夫妻,一旦男的病不好去世了,女方可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金,对男方的其它财产都不要,离开其家走人。由于女方的态度很明朗,双方去到区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
  领上结婚证,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合法夫妻了,那位老刁领上新婚的老伴,拿的结婚证去单位工会办公室找工会领导。工会办公室主任,办事的工作人员对他们俩口子很客气让座到水,办公室主任问“刁师傅今日来有啥事情叫我们给你帮忙的吗?”“主任这位是最近找下的老伴儿,我们已经结了婚了,领了结婚证。”忙把结婚证递给主任,“主任你看,再没有别的事情,你也知道我有点病,年龄比她大将近二十岁,很可能我走在她的前头,到那时请你们把抚恤金和她该享的一些待遇给办理了,今天我就这事,再无别的事。”工会办公室主任说:“祝贺你们幸福美满,你说的事没问题,真成了那样我们一定按规定给办理好。”二人听了工会办公室主任的表态放心的回去了。
  2010年刁师傅的旧病复发住了医院,医院里住院治疗将近四年时间,这位老伴始终没有离开过医院,明加黑夜伺候男人,饭在医院里做着吃,或买来吃,晚上睡在一个病人床上,精心照料男人吃药,打针、输液、倒屎尿、白天洗裤头,衣服常洗常换。一夜夫妻百夜恩,伺候男人怎能怠慢。知道情况的人都说:“老刁不是他的那个老伴的精心伺候连一年也活不过去。”刁老汉的四个儿女,近四年的医院治病,大女儿在上海,三女儿漠不关心,只有二女儿经常到医院看望一下父亲,也只是个看望,并未伺候过一天半日,儿子直到临病逝的几个月里去医院看过两次。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那位刁师傅于2013年4月病逝,病故后从单领来的一年的退休生活费三万多元,子女们一致同意全给了后继母,并给办好了抚恤金手续。这时的儿子对后继母的态度,一反常态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知是有人劝说启发了他,还是后继母的为人感动了他,或者是两者方面都有,提出父亲的“楼房让后继母继续住下去,楼房里的设备用具全不动,让其使用下去。”可那位后继母只要三万多元钱和抚恤金,因说下的再啥都不要,当天就离开了刁家走了。
  那位姓张的妇女是张掖地区农村里来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她的儿女在金昌市区打工,随儿女来到金昌市区的。她和公司退休职工刁相遇,由保姆生活走向夫妻生活的七、八年间,在繁华的城市里表现她那种农村妇女的朴实作风,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为人大方、憨厚诚实、光明磊落。八年来的生活,后四年竟在医院里的病床上度过的,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在现时的高消费生活的追求下,做人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人生中有些人可遇三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实是苦不堪言。实际生活中,在社会上丧妻丧夫的孤男寡妇确实不少,光棍寡妇生活难耐寂寞孤独的日子实在是有苦难言。绝大多数的人总还想重新组合个家来以度晚年,然而事难遂愿、困难重重,不是子女阻扰,就是社会上人的舆论。瞻前顾后,心神不定,前走不是,寡居不行,子女孝顺了还则罢了,子女对老人不顺心的,怎么安度晚年?冰炕冷灶,饥一顿饱一顿,冷一碗的热一碗,酸甜咸辣无权挑捡。分开另居孤鬼一个,和子女住在一起有诸多的不便,特别有了病痛,日子更是艰辛难熬。有位老朋友今年83岁的高龄了,身患多种病痛,他刚到二甲之年老伴病故,由朋友介绍引进来了一位失伴的女方,双方见面后都觉满意,可男方的大儿子坚决不同意而放弃,近几年来不仅老友后悔痛苦,就他的儿子也后悔不该阻碍父亲的再婚。人世界也有些人失伴的男女,男的过分吝啬,惜财如命。怕女方来把他的钱花了,分文不给个钱花用;而有的女人张口就是有没有楼房,有存款没有,每月给她存款多少?过分的贪财。
  再次结合是为了安度晚年,互相双方有个关怀照应体贴,老了难无伴更难,人在社会上不是一个人能生活的啊!
  (讲述人:马绍文,男,78岁,金川退休职工。)
  休妻
  上世纪二十年代,永昌城东乡有户姓严的人家,夫妻二人生育一个儿子,儿子在七、八岁上送南学攻读,一直上学到中学毕业,因家境情况再未能继续攻读。父亲托媒人给儿子说下了赵家一女,双方商议就把婚事办了,新媳妇进门道也是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过上了幸福生活。莫想几年来二老父母先后去世,只有少年夫妻清贫度日,家中只有付出而没有收入。三十里外有几户财东办私塾学校,但就是缺少老师,派人访查到了东乡的严生是中学程度,可聘请来任教教书。虽是教书先生,一学期的工资才是五两银子,自己花费用度外所剩无几,给妻子的花费不过是一半两银子,家中生活实在寒酸至极,一个学期他回家只能是一两次,也是今日来明日就得回校去。
  那个严生在外教书,家中放下娇妻甚是不太放心,时间长了那个严生打发了个学生去到家中探听,给学生安顿:“去看一下师娘在家里干啥着哩。”那学生去到老师的家里,正好撞上家里来着个客人,说是那客人是个贩马的马客,学生回校如实告诉给了老师,老师一听几乎气疯。马客在老师家住了一夜,睡一次给银子十两,如搽粉抹口红睡一次给银子二十两,师娘和客人过了一夜争下了银子三十两。可是严生自从学生说了家中情况之后,一直是十分的气愤,忍无可忍,抽时间回了一趟家中。进门去就问妻子那日家中来的何人?其妻毫不隐瞒,“诚恳坦白,承认和马客睡了一夜挣银子三十两。”严生听了怒气填胸,坚决休掉女人撵出家门去,女人反质问男人,“你一学期才挣者五两纹银,我一夜给你挣下了银子三十两,你还把我休出家门,你好没一点良心。”严生怒骂妻子“你这个毫不知羞耻的东西,你把人都丢完了,我留你干啥?”坚决休掉,赶出家门决不留情。女人被休临出门时说:“好!我走,你那种穷酸的样子好好过去吧!”女人身上带她挣下的三十两银子,走出严家的门去,置办了一套男装,买了一副眼镜子,女扮男装,朝东走去,游逛到武威地面走城串乡,到处没目的信步儿行走在异地他乡。一天逛到了一个乡村的大庄院大门前,已是日坠西山,前去求住一宿。找到庄院里主人掌柜的:“你的庄院里让我住一夜行吗?”庄院里的主人慷慨应允,掌柜的说:“行哩,你进来住吧。”走进庄院后,奇怪的是天快黑的时间了,庄院里的人都出去走了,做熟的饭也没有吃完,她见到还有饭盛上尽管吃饱,晚上睡到一间大书房炕上。
  那个庄院里煞气太大晚上人不敢住,所以,一到天黑都不敢在庄院里睡觉休息。那天晚上她睡到半夜里,梦见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对她说:“我等了你几十年了今天你才来呀!我把堂屋门上的钥匙给你放下,堂屋里供桌上香楼下放着所有门上、箱柜上、地下室门上的钥匙你拿上,供桌旁有个书柜,书柜的背后是地下室的门,把所有的屋里好好的看一看。”她记住老爷爷的话。早晨醒来,看到炕上确实放着一把钥匙,拿上钥匙去把堂屋门打开,香楼下一看,真的放着不少的钥匙。头天下午天黑前走掉的人回来后,看到昨天住下的人好好的,都看着她好生的奇怪,都认为她这个人胆大命也大。她转游着看了一下庄子里外大概状况,“多好的一座庄院啊!”天快黑时庄院里的人全走了,吃过饭后她把里外庄门全关锁好,才点上灯,拿上钥匙,将所有房屋里的箱柜,地下暗室都打开看了一遍,箱箱、柜柜、缸缸、仓仓里的金银玉石装得满满的,尤其是地下室里的金银财宝更多,大库房里每个仓子粮食倒的满满的。她看罢后,睡下细思细想,这家主人难道不清楚他家的金银财产?看来这家主人没有福份住这样的庄院,也没有享受这个庄院的金银财宝的命。
  按照老爷爷梦中对我说的,这个庄院和庄院里的所有财产都是我的了。第二天早晨主人和所有的人都来,她问主人:“你们为什么晚上不住都走了呢?”主人说:“我们住下响动太大,所以,不敢住,一到天黑就走了。”又问:“你这个庄子不敢住人,你卖不卖?”主人说:“卖,就是没有人敢买?”她说:“我买。”
  “你买就卖给你。”
  “明天给你付钱,你要多少银钱?一次全付给你,”主人说:“所有的庄房田地、骡马牛羊、车辆农具全卖给你,你给我五千两银子,你有吗?”
  “我当然有的,没有银钱怎买你的家财啊,明天给你付钱就是了。”下午天黑前所有的人都看着走了,她去暗室里取了五千几百两银子,五千两是付庄房田地,骡马牛羊和其它财产的,再的几百两是以备它用。第三天主人来缴财产,取银子,严赵氏夫人要卖主写下结据付银子,卖主写好结据,拿上银子就要走人,严赵氏对卖主说:“你用了的管家先生,所有的长工大汉伙计全喊来我有话说。”卖主将所有佣人叫来,她对管家说:“你愿不愿意留下为我管这个家事?”
  “只要掌柜的不嫌弃,愿意留下。”
  “那好留下吧,对你的待遇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一倍。”又问长工大汉伙计,赶车的、放牧工、打杂的,你们愿意留下的留下,他们都表示愿意留下。又问大汉:“原来这家主人给你的工钱一年是多少?”“一年是二斗半小麦”。
  “我给你的工钱一年是五斗小麦怎样?”“这就太好了。”她给留下的所有人的工钱都增加一倍,大家一听新的主人给工钱加倍,表示把主人家事一定给全力以赴做好。
  她给管家又叮咛了一番,“我这个家里的事情,可以说全由你来喊叫管理好”。管家觉着这个掌柜的待人宽厚大方,坚决把主人的事全力管好。自从这个赵女人买下这个庄院后,再也听不到什么响动的声音,也不出异常怪事,非常的安稳平妥。一年来的经营三、四百亩土地,饲养那么多的牲畜,使用那么多的长工大汉伙计,一切事务都是那么顺利,庄稼取得了丰收。到年底她把所有使用的人的工钱,叫管家一一算清全部付给,第一个年关春节,到年腊月二十日后,她给管家说:“叫长工大汉把大肥羯羊宰掉十几只,猪杀上几口,每人称给十五斤羊肉、十斤猪肉、清油五斤、白面五十斤,拿去和家里的人好好过上个好年。喂牲口的、放羊的,还有猪鸡狗的喂养得有人,两个做饭的轮换着过年。”管家到伙计都高兴着不得了。
  经过四、五年的经营,年年是五谷丰登、槽头兴旺、六畜肥壮,整个是财源茂盛,各事顺畅。就是自己独身一人,孤独寡居,虽有万贯财产,只身生活着十分凄凉,心中着实地有些不自在,长夜里难寐寂寞,不时地长吁短叹。凡是人的生活不是一个人过的,究竟怎么办没得主意。不想第五年的冬天来了个要饭的,乞求在这个大庄院里做活,管家问主人:“来了个讨饭的乞求讨个活做,”她给管家说:“叫他打扫里外院里的卫生去吧。”就把那人留下了。第二天她去外院里瞭望去了,发现那个打扫卫生的竟是休了她的男人,心想这个道貌严然的教书先生,怎么也成了沿门乞讨的乞丐了呢?真是世事难料啊!看来我们俩的夫妻情分没有尽,还得继续当夫妻,这是老天爷打发来的,不然他怎么会流落到这里来,等上个适合的日子再认他。
  年终了,照样和往年一样,叫长工们宰羊杀猪,打发长工伙计们过年去。那个打扫卫生的严生去求管家说:“我是个没家的人,能否留下住在长工们住了的房屋里,”管家给主人说:“那个打扫卫生的不走,要求留下过年,是留下哩还是打发走哩?”
  “留下吧。”到了腊月26日晚,她对做饭的老婆子说:“你去把打扫卫生的那人给我叫来。”老婆子去把严生叫来,严生站在主人的面前连头也不敢抬。此时的女主人面对眼前的这个绝情的男人,真是又气又恨又同情。对男人说:“我听人说你是个教书先生怎么不教书,流落到这个地方打工来了?”
  “我不教书三、四年了,讨吃要饭到这里来了。”
  “你家里再没有人吗?”
  “家里再没人,”
  “你没有妻子吗?”
  “妻子有来,我把人家休掉了,”
  “休掉后你还想不想她?”
  “唉!想也已经晚了,不知她现在究竟怎么样了,还不清楚?”“假如你再遇到休掉的妻子,而且也没有前行嫁人,你怎么办呢?”“我现在的这副穷样子,我能怎么办呢?
  我对不起人家,只要人家不记恨我就不错了,怕人家不原谅我。”女人听了他言语后,想了又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说我除了他再又找谁呢?还是头刬面好吃,认下吧,这也是我们夫妻缘分里的一段插曲。不是他把我休掉撵出门来,我又哪来这么大的一份家业呢?也许是命运对我们的捉弄,使我轻而易举的得来了这么大的一份家业,如果没有他的福份,他怎么这样凑巧就来到我的庄院里呢?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巧合吗?
  苍天有眼叫我们重新作合成夫妻,她反反复复想了许多,当初是当初,现在是现在,当初是我为了几个银钱坏了名节,使他一怒之下把我休了,不能全怪他,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罢,无须再提。一夜夫妻百夜恩,她站起来,把头上的男装抹了之后,问男了“你现在看,好好地看清楚我是谁?”严生抬起头来看了又看,吃惊不小啊!心想这难道是在做梦,她一个女流人家,四、五年间创成了这么一个大家业的主人,不由自主的跪在了女人的面前,说:“求你原谅自己一时的鲁莽,千不该万不该把你休了。”女人看到男人诚实认错,再不详细说什么了,对男人说:“起来吧,再不要跪了。”夫妻俩经过这段时间的波折、悲欢离合的苦难,体验了夫妻分离的滋味,现在又重新走到一起了,更觉着亲热了许多,重新开始了夫妻生活,共同管理这个家业。春节过完后,长工伙计们都来给她做活,都很惊奇的看着主人,打工人成了掌柜的了,掌柜的成了女当家了,严赵氏给管家、长工伙计说明白:“这是我失散多年的丈夫,现在由他来掌管这个家,再的事照常。”
  (讲述人:丁生华,男,81岁。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农民。)
  强抢寡妇
  解放前,有一种社会风俗是叼寡妇,也叫抢寡妇。失去男人的年轻妇女,没有生育下儿女的,而且生活在贫穷人家的,这样的寡妇容易被没有妻子的男人抢去成亲当夫妻。那时代对这种行为政府不过问此类事情,社会上的其他人了不干涉这种事,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俗,抢去寡妇和光棍成亲当夫妻,是合情合理的事了。
  也有一种寡妇是假寡妇,抢去成了夫妻又被原来的男人抢回来的也有,结婚后被旧政府抓去充军服兵役时间长了,听不到信息误认为牺牲在战场上了,把人家的女人当寡妇抢去和光棍成亲当了夫妻。可是没过两年当兵的男人回来了,回来的男人当然要他的女人,有的已经有儿女了,再由当家户族亲戚好友帮助连要带抢的把女人要回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汤宁蔡家地,一个姓张的人家,小伙子结婚半年时间,被旧军队抓去当兵六、七年了杳无音信,人们猜测着说小伙子可能牺牲在战场上了。亲友把张家的女人当寡妇传说给人,有人说给郑家堡刘家:“蔡家地上张家有个年轻寡妇,男人被抓去当兵六、七年了,不见音信,可能牺牲在战场上了,你们刘家去上些人抢来了给刘某人当媳妇子。”他们真的去人把那个寡妇抢去了,给刘某人当了媳妇子,结成夫妻生活了两年多,生下了一个男孩两三个月。前房男人当兵回来了,进门来不见妻子,就问家里人:“我的女人怎么不见人啊?”家里给他说:“你当兵走了六、七年了,认为你不在人世了,被郑家堡一个姓刘的人家抢去当了妻子了。”回来的人当然要人家的女人,经商量也喊了一些人去刘家把女人要回来,这可把刘家的男人作难坏了。两三个月婴儿没奶吃,男人把自己的乳房挤捋着喂给小儿,就那样挤捋下来奶,将娃娃喂养着活下来了。张家的那个男人没过两年得了急症病亡故了,刘家的人又去把女人抢来。
  同时代朱王堡北大沟有户姓杨的人家,也是婚后夫妻生活不到一年时间,男人被抓兵,一去六年了不知信息,误认为上战场牺牲了,或是病故了。女人被梅北的一户姓李的人家抢去了,并生下了个男孩,八年后当兵的回来了。回家来不见妻子,弟弟给兄长说:“等你六、七年了,前年嫂子被人抢去当了妻子了。”他非常气怒:“谁把老子的女人抢去了,我一定把女人要回来。”弟弟给他说:“是梅北一个李家抢去当了妻子了。”他喊的当家户族八、九人,去李家把妻子抢要回来,过了几个月的夫妻生活,不清楚女人怎么又去了李家。
  (讲述人王金善,男,84岁,退休干部。)
  孕妇拜堂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清河有一个大队的一户人家,发生了一件事情,本来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有的人看待问题的观念不同,而对待事情的态度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当然对待事情的处理方法更是不同了。那个生产队大都是李姓当家户族,有户李家在秋八月给儿子娶媳妇子办婚事。娶媳嫁女,对一个农户人家来说是件很大的喜事。娶亲那天请来了亲朋好友、当家户族左邻右舍,宾客满堂,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在正式举行结婚典礼时候,二老公婆父母坐在书房炕上的窗子跟前,看儿子和新娶来的媳妇子举行婚礼,行礼时新郎新娘站在当院子要行礼节,拜天拜地拜父母。公公李老汉对老伴逗趣说:“老婆子你看着新娶来的媳妇子好不好?”老婆子骂老汉:“老不正经的,你管着媳妇子好不好,与你是啥相干?”老汉又说:“我看着媳妇子的尻子圆乎乎的,腰节骨粗式式的,一定会生个好娃子。”老汉的风趣话引起了老婆子的注意,经老汉的提醒,老婆子把媳妇子仔仔细细地端相了一番。怎么新娶来的媳妇子,确实是个大肚子,媳妇子的肚子已到临产期了。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娘家回门去,婆婆对媳妇子亲切的说:“娃啊!今天回门去,你爹爹妈妈都不在人世了,看看你的哥哥嫂子了就回来吧,娘家就不要住了吧?”媳妇子也很听话,娘家就没有住,当天下午就回来了。
  农历8月14日,也就是新媳妇娶进门的第三日,婆婆正忙活着蒸月饼,没注意媳妇子的反应举动。可媳妇子这时的肚子阵阵作疼,不时地往茅厕里跑,公公是个双腿瘫痪的残疾老人,在果园子里的一间小房房子的炕上躺着休息,小房的隔壁是茅厕,媳妇子上茅厕非得经过公公休息的小房门前。在很短的时间里媳妇子就上了两次茅厕了,第三次媳妇子上茅厕走过小房后,公公已注意到了媳妇子的行动很不正常,正准备起身去找老伴说一声,可加突然听到小娃娃“吱哇吱哇”的在茅厕里的哭叫声。李老汉柱的两个拐杖紧忙去喊老伴,进了庄门老汉大声急呼!“老婆子啊!你干啥着呢?媳妇子把娃娃养到灰圈里了,赶紧瞭去啊!”老伴是个小脚老婆子,听到老汉的喊说,慌里慌张地赶紧从厨房里跑出来,往庄门外跑去,跑出庄门外不防跄了个马趴,两个膝盖骨碰在地上也不顾疼了,紧忙爬起来往茅厕里跑去,看见媳妇子在茅厕挖了个坑,准备把娃娃往坑里丢。婆婆紧忙拦挡住媳妇子说:“娃啊!你干啥呢?你这个娃啊,你怎么这么做呢?”忙把头巾取下来把婴儿放在头巾里,提抱到屋里去放到炕上,问老汉“怎么办呢?”老汉对老伴说:“把媳妇子领进来,炕给填好煨热,不要把小孙子冻了。”老伴就按老汉说的,将儿媳妇子领进来安顿在炕上,炕填好点着,婆媳俩把娃娃的脐带子处理好,熬好花椒水把娃娃洗净,腰腰子给缠住缠好。老伴出来对老汉说:“生下了个娃蛋子。”老汉高兴地给老伴说:“好的很,好好照管好孙子,不能让孙子出现什么毛病。”
  李老汉听老伴说是个娃蛋子,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想自己没有生下个亲儿子的滋味是多么的不好受啊!抱养了个儿子,今天媳妇子给我生下了个男孙子,不管怎么说是我李家的一个男丁,一个人的家里添丁进财就是喜事,多么好的事情啊!有了这个男孙子,我们一家人是自在的,不为生个男娃娃发熬煎。
  正当李老汉全家人满怀喜悦,高兴的时候,他家媳妇子刚娶进门就生下娃娃的事,被生产队的社员们知道了,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添油加醋,闲言碎语的没完没了。有的人说要把媳妇子的娘家人告下,和娘家人打官司,为什么把大肚子丫头嫁给人家?丫头养着肚子大了才给人家,叫娘家的人给我们说个明白。有人把此话说给了李老汉,他却说:“告什么?说来媳妇子就是生娃娃的,早生迟生都是生,娃娃生在我家,就是我李家的人,你怎么告?你告谁去?”说闲话的人听了李老汉的说法,被堵住了嘴,队里的人再也不好议论这件事了。好事的人在极左年代里也不奇怪,李老汉很平妥的把事情化解了,平息了一场风波,维护了全家的声誉。
  劝说光棍
  1969年冬,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也成立了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的一元化领导班子,有主任和几个副主任组成,行使党政权利。这年冬季三九天时节,水源公社赵沟大队第五生产队有户姓李的人家,新娶来的媳妇子有一天走了娘家去了。她在娘家住了三天觉着肚腹不好受,有点疼痛很可能已到临产期了。第四天早晨,娘家父母打发亲嫂子套了个架子车,急急忙忙把姑娘往婆家送去。娘家的大人知道女儿的事,还能不着急吗。嫂子赶的架子车从北大滩的路上,紧走慢走刚走到长沙窝北边时,小姑子已经将娃娃生在架子车里了。这时的姑嫂二人着实的没了主意,前走不是后退不能,小姑子只是哭,嫂子的把娃娃简单包缠了一下。又耐心的把小姑子劝说安顿了一番说:“你也不要害羞怕丢人,事到如今只能是豁出去了,你在车车子里耐心等着。娃娃你要抱在怀里,不要把娃娃冻坏了,我去李家说去,看李家你的公公和男人是啥态度?”
  当时的嫂子也顾不得许多了,把驴拴好,架子车放在滩上,一个快跑去了李家。八、九里路的快跑快到庄门前,慢走换了一口气进了李家的庄门。妹夫正好在家,紧忙把嫂子让进父亲的屋里,嫂子大着胆子,硬着头皮,简要的给李家父子诉说,小姑子把娃娃生在架子车里了,架子车连人还在长沙窝那里放着哩。儿子一听呆在那里没说什么,可是李家的老汉却发火了:“不管!这么丢人的事还给人说来了,拉到你们家里去,谁家的娃娃了给给谁家去,我们不要这号子野种。”当嫂子的只好给李家的老人下话:“哟!李家的大老子,你也不要生气了,事情已经成了这么个了,你该就原谅一下吧,还是把大人娃娃拉来,尽放着那个滩上也不是个办法,事情是我们的人不对啊!”李家老汉更是气大:“不行!不要往来哩拉。”
  正在这时大队革委会副主任赵天德进来了,他是来找五队的徐队长来了,顺便进来看一看李奇兰老哥,赵天德进门后觉着屋里的气氛不太对劲,而且屋里站着一位年轻妇女。就问:“你们有啥事哩吗,怎么不说话?”李奇兰老汉气死噎乎地说:“说啥哩?这么丢人的事怎么给人说着哩。”赵追问:“什么事不好给人说?”
  “娶来的媳妇子没多时间把娃娃生在滩上了。”
  “生在哪个滩上了,多时生下的,现在人呢?”媳妇子的嫂子接着回答:“就是一顿饭的时间前,生在长沙窝北边的滩上。”
  “那里再有没有人照料?”
  “再没有人照料。”这时赵问“你们怎么办?”李老汉还说:“这种丢人事我能怎么办呢,赵主任你说怎么办呢?”赵说:“你们怎么这么糊涂,赶快去把人拉来,这么冷的天气娃娃大人能受得了吗?拿上件皮袄大人穿,给娃娃拿上件包缠的棉被,自行车子骑上捎上你的嫂子赶快到滩上去。”又给李家的小儿子说:“赶紧把你嫂子睡的炕填上烧热,滩上天冷,把娃娃大人该冻坏了。”
  儿子听赵主任说的话,赶紧把东西拿上,自行车子推出庄门,捎上娘家的嫂子飞快地往长沙窝滩上奔去了。赵又对李奇兰老汉说:“我今天不来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李老汉还是气乎乎地说:“你主任不来,我说啥也不叫她进我的庄门,这么丢人的东西要她做啥哩?要上她叫人怎么在人前走呢?在人面前能抬起头来吗?”赵趁这个机会将李老汉连劝说带批评,着实地数说了一顿:“老哥哥啊!你也是有了几岁的人了,你怎么不想一想事的前因后果啊,你不叫儿媳妇子进门,你叫人家哪里去哩?出了事是两条人命哩,你能脱了干系吗?你的儿子饶你吗?当大人的儿女出了事,你应怎么把事情妥善地处理了?平稳地放下去再不要出事。你这些年来,爷父三个老光棍的小光棍,你就觉着不丢人啊!你这个家里的这种情形下,女方家不是女儿有那种事情,能把那么好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你想过这个事没有?你是明白人,怎么遇到事就成了老糊涂了呢?娶来媳妇子就是生孩子的,你当大人的应该热心关怀她们母子才是对的。不管怎么说她是李家的人,你不把这事情处理好,那才是真正的丢人呢,谁家的女孩子给你的儿子当媳妇子哩?”通过赵主任的处理,媳妇子本人和娘家的人都很感激,李家父子也觉着这事处理的很妥当,就那个生产队的干部社员都认为这件事处理的好。
  作为干部不管在哪级位置上,对群众中出现的事,能够妥善的解决了,正确地化解矛盾,平稳地处理好事情,才算是他的工作能力,也证实他为人的品质。在极“左”的那个年代里,一个男女生活中的事也提到政治斗争的原则上,无限上纲上线进行批判斗争,扩大是非激化矛盾。群众对那种游街示众的做法,非常的反感。
  (讲述人:赵天德,男,69岁,水源镇赵沟村农民。)
  儿子先婚,老子后婚
  大约在清末民国初期,传说永昌城东乡有两个村庄,东边村庄里住有张家,西边村庄里有个王家。那个张家有女,可西边王家却是男童,两家都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两家离的不太远,相互也有来往,儿女都也大了。王家的大人想和张家对个儿女亲家,请了个媒人来给儿子保媒说媳。媒人问王家掌柜:“你给令郎婚配是已有了家儿,还是让我去给你打听说媒?”王掌柜说:“人家么,我是有了,但不知人家可否愿意,请你来就是去说是否愿意和我对个儿女亲家?”。
  “不知王掌柜说的尊府在何处?”
  “就是东边村庄的张家。”媒人听是张家,乐意去说,“那是个好人家,姑娘我还见过,是个好姑娘,你们两家正是门当户对的好亲戚,凭我的这三寸不烂之舌,一定会说成的,我明天就说去。”第二天媒人去张家说媒去了,媒人去到张家,掌柜见人就说:“李先生今日怎么有空闲时间来我家,不知有何贵干啊?请你明言。”李说:“就是有个特大喜庆之事,特来给掌柜的祝贺!”
  “好啊!我有什么可祝贺的喜庆之事,请你进屋坐下细说。”李进屋坐下说道:“有人特意叫我来给你掌柜说一下来了,人家很想和你对个儿女亲家不知你可愿意?使我登门来给你特意说一说,这不是特大的可贺喜庆之事吗?”
  “这确是喜庆之事,但不知哪家托先生来说媒?”
  “就是西边那个村庄的王家,你看怎么样?”
  “那人家道是一个可对亲戚的人家,那家掌柜的为人很好,他的儿子也见过,是个英俊聪明的小伙子。”
  “这么说你答应这门亲事了,我回去说就算这门亲事定下了。”“你去给王家掌柜的说,这门亲事我应下了。”
  媒人也觉着这件事就这么容易的说成了,回到王家给掌柜的说:“张家的掌柜一听我说是你托我说媒,爽快的答应了这门亲事,就把这门亲定下了。”王掌柜的听了后,非常满意媒人的说合,对李说:“你给我做事,做的很好,选上个日子了送上个定婚礼把儿女的婚事正式定下,等儿子毕业后再完婚。”这些日子,经两家通过媒人商量说合下了定婚聘礼,将事定下等王学生毕业后完婚,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张家庄房不远处有所学校,相距很近,一天学校老师出门去办事情,把学生交给王学生照管。老师出校门走后,学生们要王学生领他们去张家园子里摘杏子,偏巧这天张家的大人出门走亲戚家去了,由姑娘看家瞭园子。王学生把学生们领进园子,上树摘杏子、摇杏子,这时张家姑娘园子里瞭去了。学生们看到主人进了园子,都跑出园子走了,姑娘进园子看到地上落下的杏子太多,蹲在地上拾杏子,怎么地上落下了这么多杏子,仰头看杏树上的杏子。不料王学生在杏树上未来及下来,却看到未婚夫在树上,就喊:“下来吧,还爬在树上干啥?”王学生下了树非常不好意思,羞容满面,不好说什么,弄得十分尴尬。姑娘说:“进屋吧,站在这个园子干啥?”二人进了庄门到屋里十分亲热,难得到一块儿,顿感情深意浓,按捺不住心猿意马云雨一阵。女的总觉是个事情,以防变出万一,对王学生说:“你把马褂给我脱下。”
  “脱下马褂有啥用?”
  “到时就有用处。”王学生把马褂脱给姑娘走了,回家后,父亲问王学生:“你身上穿的马褂那里去了,给了哪个人了?”王学生对父亲撒谎说:“马褂子被舅舅要去了。”
  王学生的父亲家法甚严,对父亲把谎话说下,哄父亲只能瞒哄一时,瞒哄不了一世。为躲避父亲的家法,离家逃学跑到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刚到乌鲁木齐市,人生地不熟,手头又没有银钱,举目无亲,无法度日,只能在街上书写对联卖文字维持生活,但也不是长久之计。一天他到街上游转到一家店铺讨个活做,掌柜看他人很精干,收留他在店铺里当了个伙计。
  那个店铺自从收留了王学生做伙计,买卖一天比一天兴旺,做事认真负责,人又勤快,就把店铺交给了王学生管理。店掌柜对王学生说:“我看到你为人可靠,很守信用,对搞好买卖有一套办法。我把店铺交给你管理,我是放心的,你会把生意做得更好。”自从王学生管理以来,真是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他管理的七、八年间,使店铺在迪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一年比一年财源滚滚。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人家的店铺发展情况,引起了迪化城西街一家店掌柜的极大注意。西街上那个店掌柜认为东街上的那家店铺,能在七、八年间发展那样快,主要是管店铺的王学生的作用起了很大威力。
  西街上的店掌柜想千方用百计,挖空心思想把王学生挖来,给他的店里管理几年生意。西街上的店掌柜为人比东街掌柜的奸诈。他去东街店铺的掌柜家,甜言蜜语的奉承了一番。说:“你这几年生意兴隆事业发达,是你运行到财运里了,人的财运是二十年,你现在还没有过十年。你还有十几年的财运,你发了那么大的财,你帮我也发上些财。”东街店铺的掌柜问“我怎么帮你发财呢?”
  “你把管店的王学生借给我管几年生意,”“那不行,借给你我店里的事情谁来管?”
  “你店里的事情,你是老行家,你照料就行了。”东街店老板的耳朵是棉花粘下的,面情太软经不起人家的几句好话,自己就没说的了。“这你问王学生去,他愿不愿给你干去?”
  那个西街店老板去找王学生,他说:“王掌柜?”王学生说:“掌柜不敢当,有啥事要我给你办,你说我给你办就是了。”西街店老板说:“我想请你到我店里管几年生意,不知你愿不愿意?”“这就你和这家店老板商议,看是掌柜的放不放我还是个问题?”西街店老板急忙给王学生说:“掌柜的同意放你去给我帮着管店。”
  “那就叫店掌柜的给我亲口说来。”西街店掌柜去给东街店老板说:“掌柜的!你还得亲自给王学生说一下。”东街店老板十分地作难,王学生自来我店由伙计到管店掌柜的,把生意做的实在红火,帮我发了这么大的财,今天叫人家离开我的店,啥理由给人家说哩?着实地于心不忍啊!店老板硬着头皮去王学生说:“王掌柜,西街上刘老板来,硬缠软磨非要你给人家料理店铺的生意,我实在推脱不掉,我答应把你让人家了,的确是头上套套裤哩,脸面上下不去啊,请你原谅老朽的无能。”王学生对店老板的性格有所了解,再也不想说什么“好吧!掌柜的,既然是这样我也没话可说,你把我这些年来的报酬清一下了,给我多打几个给给我。”
  店老板想了想说:“这些年来,你确实为我的生意做下了无法估量的事情,应该好好地酬谢你才对,你在我店里干了十一年了,伙计掌柜的不区分了,一样对待,每年酬谢三百两纹银怎么样?”王学生在想,按我给他做下的事,一年三百两银子不多。可我是逃难来到新疆迪化,在当时那种困境之中,人家能收留我,由伙计到掌柜。一年三百两银子,十一年是三千三百两,这是了不起的一大笔钱财啊,再不知足,我就显得太小气了。对掌柜的说:“你给的够好了,我没说的,要说就是你收留我,又挣下了这么一笔钱财,我应该感谢你才对。”店老板听了王学生的言说“只要你不嫌少,我也高兴,我和你一块相交了十多年,有个好的结局,就很好了。”
  王学生把银两存放在当铺里,准备应付西街刘老板的事情,刘老板跑来瞭王学生来了。王学生在想现在还不能回口内老家去,不管怎么把刘老板的生意帮着再干上几年,考虑回老家的事。对刘老板说:“你要我去给你帮着做生意,你的要求是什么?你说一说让我心中也有个数。”刘这时认为王已经脱离东街店铺了,再没处去了,只是叫王学生在店里当个伙计就行了。可王学生在想,你叫我做伙计也行,做一月伙计的活给多少薪得说下。对刘说:“你把我要来当伙计也行,每月给我多少月薪说下个数了,让我知道知道。”狡猾的刘老板问:“东街上店主人给你月薪是多少?”王说:“这你就不要问了,你给多少你说吧。”刘老板“我一月给你十两银子如何?”
  “十两银子,你把我要来,还想把你的生意搞好,想着发大财,你的谋算太好了。”
  “不行了再加五两怎么样?”
  “刘老板十五两银子,我给你帮着做一年,下年了再商量。”
  王学生给刘家店铺当伙计跑生意,还不到一年时间,店掌柜的夫人打起王学生的主意来了。她瞅着王学生,人长的标致英俊,做事能干又聪明。心想把她的女儿配嫁王学生,托人向王学生提出婚姻之事,王拒绝坚决不干,当伙计可以,当女婿不行。店婆娘听了媒人说的,思谋了几天,想了一个“移干柴”之计。趁掌柜的出门办事,店婆娘把女儿领去塞腾到店铺里,“我就不信干柴堆到烈火跟前不燃烧,你就是块冰石头也给你烧化了。”第二天店婆娘早早的去女儿的睡房里,把王学生抓到被窝里。“好你个王学生,你干下这样的苟且之事,你说怎么办?你马上和我女儿成亲结婚。”这时的王学生才明白过来,中了店婆娘的圈套了,不愿意也不行,生米做成熟饭,无理推却此事,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婚后的一年过几个月生下了一个男娃子,第二年女人不幸得了一场重病,医疗无效夭亡离开了人世。
  话说张家的姑娘自那次和王学生相会过以后,莫过几个月肚子一天天的大起来了,父母娘老子也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当父母的碍于脸面,“你肚子里的娃娃是谁的,你到谁家去,滚出张家门去,死活概不管你。”姑娘只好拿上王学生的马褂子去到了王家,王学生的父母看到马褂子,又见张姑娘是大肚子,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只好把张姑娘留下。没过三个月生下了个娃蛋子,王家的二老父母也觉高兴。
  光阴似箭,春去秋来,不知不觉,转眼已过去了十八个春秋,王家二老托媒人给孙娃子找下了个媳妇子,王家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正准备娶亲办喜事。再说那个王学生在迪化市,给两家当伙计一十八载,又给人家当女婿,挣下的银钱确实不少,也是三十六、七岁的人了。睡思梦想,思念家乡想父母亲,又想未过门的妻子,不知现在是啥情形,人非草木,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思不想呢?新疆只身度过了十七、八年了,也是该回家乡的时候了。
  王学生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新疆的十八年挣下的钱财,雇了个可靠脚程,驮的金银财宝返回家乡。来家乡未敢直接去进家门,而是住到城里的一家客店里,先不急进家门。打探清楚家里的情况了,再进家门也不迟,十八年来漂流在异地他乡,家里究竟变化成啥样子了,自己一无所知。一天他吃过早饭后,游转城东乡二十里以外遇一位老人:“请问老爷爷,那个西边有户王家,现在的那人家情况怎么样?”老人说:“那王家好着哩,这几天正忙活着给孙娃子娶媳妇子,说是定下日子后天娶亲着哩。”
  “好!谢谢老爷爷!”
  “不客气。”王学生店里住了好些日子了,除打听家里的情况,再无啥事就给店掌柜的和住店的客人喧谎儿讲故事,从侧面听到了父母健在,未婚妻早已到了他家了,二老父母正忙活着给孙娃子准备办喜事。王学生给儿子结婚,准备下了一份很丰厚的礼物,儿子举行婚礼的那天,拿上礼物去进家门。
  王学生大着胆,硬着头皮,走直了自己的家门,前来贺喜的客人很多,接客记礼的人也没大主意就把他的礼记上了。结婚典礼举行罢,酒席宴开始了,这时的老父亲前来给喜客们敬酒,老父亲走到面前,他也不敢抬头也不敢接酒盅,这使他的父亲对他起了疑心,就注意观察他的举动。可媳妇子给客人们敬酒到王学生的面前,他把酒盅接住喝上了,老子认定是他的儿子。走上前抓住王学生就是一顿暴打,客人都很吃惊,王跪到父亲面前磕头认错:“请爹爹息怒,都是儿子的错。”客人们知道是王学生回来了。客人走了,未婚的妻子认自己的未婚丈夫,妻子说:“你好狠心啊!十八年在外面,你也不想父母、妻子的苦处。”
  “实在亏了你了,确实对不住二老父母。”
  “老爹爹!我的东西还在城里的客店里,得去车拉,”父亲打发吆车的套了一辆骡车去城里把金银财宝拉来。随后选择好了良辰吉日,和过了门的张姑娘举行结婚典礼。这就是儿子先婚,老子后婚的故事经历。
  (讲述人:丁生华,男,81岁,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农民。)
  遇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个南方人来到永昌城里做工,经过几年的辛劳,确实有钱了,和永昌清河进城打工的女青年相识相爱结成伴侣。没几年领上女的回了南方,又几年已有了两个男孩儿,男方变心另找新欢,喜新厌旧,造成恩断情散,离婚家毁各奔前程。两个孩子抱小留大,她返回永昌城来,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难,并有诸多不便。经好心人的撮合,和一个本地残疾人相识往来。街房邻舍的老奶奶对女的说:“你快和那个光棍小伙组合在一块过去吧,你还年轻。”
  “我看你们行哩,那个小伙子除腿有点毛病再都很好,你看我们给参谋的这件事怎么样?”女方说:“我现在是瞎子吊在半山坡上了,上上不去的下下不来,已是难下了。”
  “那就我们给小伙子说一下,没啥了你们组合在一块过去吧,互相有个照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双方很是投缘相亲相爱,情愿结为夫妻组合成了一个家庭。男方说是身体有残疾,夫妻生活没什么大碍,人聪明有手艺勤劳能干,也有一定的资产,曾经是永昌残疾人创业的典范。只是腿脚残废,行动不便,但脑子好使,办事很是干练,又不偷闲撒赖,不论做啥活都很勤快。
  夫妻二人商量着做个生意来过日月,女的说:“干个啥事行啊?”男的说:“干啥事成本小还能挣上钱,养活着过好日月。”女的说:“做啥事,还要成本小能挣上钱?”男的说:“炸油条熬稀饭卖早点,你看如何?”
  “我看完全行。”
  “那我们从明天就准备做这个买卖。”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办了个卖早点的小摊,豆浆油条稀饭,妻子做面活,他是架火洗碗捞油条,凡是他能做的活生都积极主动地干,一个卖早点的小摊,搞得十分热闹红火。来吃早点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早晨的两个小时,两口子相当的忙火,收入是很客观的,得来的收入心中十分的踏实,更加增加了搞好生意的积极性。
  收入多了,日月也过的顺心,那个媳妇子时常在想,那些年,为自己的生活过的富裕一些,出门来到永昌城里打工搞副业挣钱。在此期间相识那个南方人,受其金钱的诱惑和那人结为夫妻,随后带我回到他的家乡南方。几年来,我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不想他重找新欢,随意翻脸,将我撵出门外。这都是我爱钱心切失于检点,损失了我的青春年华,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对人言,男子无妇财无主,女子无夫身无主。人算不如天算,苍天爷有眼,现如今的丈夫,虽是体残志不残,言行举动讨人喜欢,况且我已是残花败柳,怎敢嫌弃人家的什么长短。现在的这个家庭,自己觉着心满意足,过日月没有什么问题,心情上感觉甚是畅快。
  抱来的那个“带羔子”,也随着岁月的推进,已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了,人长的标志英俊,聪明能干,2003年前去广州打工。打工的几年间,由于他的工作很认真负责,博得公司领导的信任,在那里工作了近十年的时间。和四川的一个姑娘恋爱成亲,现在回到永昌搞了个卖店,媳妇子也做着个小本生意,虽然财源不是十分茂盛,但也很是称心遂意,小俩口子已有了一个小男孩,现如今已是三岁了,英俊聪明活泼可爱,很是讨人喜爱,一家三代人,欢欢乐乐,心情舒畅愉快的生活着,老夫妻的小夫妻,都为自己的事业,精神百倍,信心十足,齐心协力的拼搏着。日不可长算,食神生了财,钱财日日来。
  (讲述人:张有秀,男,70岁,退休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