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45
颗粒名称: 历史故事篇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3
页码: 25-47
摘要: 本篇介绍永昌县历史故事孔子的感叹、子产奉命买东西、皇帝的对联、乾隆下江南、秀才偷牛、徐文长饮酒、状词等。
关键词: 历史故事 永昌县 民间故事

内容

孔子的感叹
  孔夫子率领他的得意弟子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周游列国,宣扬他的忠恕之道,欲让世界大同。一日路经陈国,当时该地正闹饥荒,找到一点食物是很难的,弟子们千辛万苦,讨得了一点大米。就让大弟子颜回去煮饭,孔子在一间破旧的房子炕上休息。饥肠辘辘地盼望着锅内香喷喷的大米饭,弟子颜回也忙忙碌碌地加火煮饭。饭熟了锅盖刚揭起,一点烟尘从梁花里掉进锅里,颜回顺手抓起送进嘴里,孔子看见很是生气,弟子如此没有礼貌。
  颜回把饭送孔子面前,孔子说:“今天我要祭祀先祖,祭祀完了再吃吧。”颜回说:“今天的饭不干净,我刚一揭开锅盖,一点烟尘落在了饭上,扔掉吧很可惜,于是我就连烟尘吃上了。”孔夫子听后,长叹了一声,自思亲眼看到的事情,还存在着假的,几乎把好人冤枉了。洞察秋毫的孔圣人,亲眼所见还把事情看错了,看来人们所说的明察秋毫也是一种非常难的事情,所以,遇事三思,不要盲目地下结论。
  (讲述人:赵显祖,男,70岁,朱王堡镇新堡子村农民。)
  子产奉命买东西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文学家、教育家,名叫孔丘、人称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内有高才弟子七十二贤。孔夫子率领高才弟子七十二贤周游列国,视察山川大地民俗风情。一日来到齐国的都城,车坏了,马乏了,人也饿了。但是孔夫子以为齐国人文化不高、没有知识,不愿进城住店,命令弟子们在城外搭起帐篷宿营休息。
  孔夫子遂派弟子子产进城买东西。把买东西的银子给了子产说:“一买膏粱不买高粱;二买乌鱼不买黑鱼;三买雄鸡不买公鸡;剩下的银子买上点东西。”子产接银子在手不明其意,又不敢问师父,只好进城去买。一路上行走间苦思冥想,还是不解其意,只因低头苦想师父吩咐所买的东西,不意撞在一位姑娘的货摊架子上,几乎将其货摊架子撞翻。姑娘见其人撞摊并无恶意,就问:“先生你在想什么?不注意走路把我的货摊架子险些儿撞翻。”子产听说一看甚觉有愧,急忙道谦,并承认自己在苦想问题。
  姑娘又说:“你想什么?能否说出来让我听听?”于是子产将师父吩咐的事一一说明。姑娘听后就说:“原来你们是从远道而来的外地客人,想必是行走的时间长了,苦渴了,想改善一下生活。你师父叫你买膏粱不买高粱是买点肉改善生活;乌鱼比黑鱼好吃,当然买乌鱼;没有踩过蛋的是雄鸡,踩过蛋的是公鸡。叫你买点东西,可能是你们的车坏了,需要修补一下。”子产听姑娘说赶紧表示:“对着哩,就是车坏了要修理,姑娘明鉴。”姑娘又说:“东方甲乙木,是买些木料、西方庚辛金,是买点铁板、铁丝、钉子一类的材料物件。”
  子产按照姑娘所指点的货物,把所有的东西都买上拿去见师父。孔子一看所买的东西一点不错,就问子产“这是你想出来的,还是领教了别人的?”子产如实相告“是一位摆货摊子的姑娘所教。”孔夫子一听,吩咐弟子们明天赶紧进城。谁说齐国人没文化知识,一个摆货摊小商贩姑娘胜过我的高才弟子,还说什么齐国人没文化。
  (讲述人:张天德,男,74岁,朱王堡镇朱王堡村人农民。)
  皇帝的对联
  朱元璋举兵推翻了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明王朝,定都南京。洪武元年的第一个春节除夕下午。朱元璋微服私访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过年的风俗民情,他游转南京城的四街八巷,边走边细致地观察城市居民和朝廷官员们过新年的热闹情景。朱元璋走到处不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的大门上张灯结彩,花红满绿,张贴对联门花门神,呈现出了一派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朱元璋正看着高兴,兴致勃勃地继续转弯抹角的转悠在大街小巷,走到了一个巷口,看到一个锥锥匠坐在那里还在满头大汗地锥鞋。
  朱元璋停住脚步,站在那里详细地观看了一番,关心地问那个锥锥匠:“你怎么没准备过年啊?还在这里锥鞋?”锥锥匠好生惊奇地听到有人关心地问他,猛抬头来看问他的人。没想到问他的人确是一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气度不凡的阔先生。心中甚是惊奇!这位贵人非一般常人,就意识到问他的人是一位可尊敬的贵人。赶紧回答:“先生!等我把这双鞋锥好了,买上些梅红纸请人写上副对联了贴上过年,感谢先生的关心。”
  朱元璋细想这个锥锥匠,这时候了还在给人锥鞋,何时能把鞋锥好?再去买梅红纸,又请谁给写对联呢?朱元璋这时又对锥锥匠说:“我给你写副对联,你看行吗?”锥锥匠听到面前的这位陌生的先生要给他写对联,立感万分的高兴!连忙施礼说:“小民怎敢烦劳先生大驾。”朱元璋说:“举手之劳,何需客气。”这时的常随们已经把文方四宝准备齐全摆放好了,朱元璋拿起笔来挥毫,头条上写“大楦头小楦头攒劲打咵咵咵打出丧门吊客,”二条上写的是“粗麻绳细麻绳吃劲拉蹭蹭蹭拉进福禄财神,”横批上写的是“多锥多锥。”常随们帮锥锥匠把对联贴在街门上后,跟随朱元璋离开锥锥家门而去。
  朱元璋离开锥锥匠的家门之后,满朝文武大臣中,有人就发现当今皇上给锥锥匠写了副对联,并给贴好走了。知道了的大臣们互相通气传说,赶紧给锥锥匠拜年贺喜,万岁爷的对联犹如圣旨,满朝的大臣们谁敢怠慢无动于衷。贺喜拜年从腊月三十日下午到正月初一二,全南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们都知道了万岁爷给锥锥匠写对联的事,争前恐后的前去给锥锥匠拜年贺喜,这样一来把一个穷锥锥匠贺成了大富户人家。真的是打走了丧门吊客,拉来了福禄财神!从古至今皇帝给贫民赐福的没有不富的。
  (讲述人:张天德,男,74岁,朱王堡镇朱王堡村人农民。)
  乾隆下江南
  相传清乾隆皇帝登基后,他总认为对皇宫外的事情知道的不多,只是老师给他讲的那些,究竟是啥样子?民间有什么风俗,老百姓在干什么?国家的山川大地、江湖河流是什么样子、山有多高、水有多深等等。他认为当皇帝就应该有所了解,乾隆是马上皇帝,经常微服私访,独自一人扮成普通百姓到江南暗访了五六次。在江南游遍山川大地,江河湖海,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并了解民间的水灾干早给百姓造成的饥饿灾荒,以及朝廷派到各地官员的所作所为。
  一日,乾隆皇帝独自一人来到江南暗访,信步走到了一座大山顶上观看山上的秀丽美景。眼前展现出了极其美观的景象,森林茂盛、灌木满山遍野,各种野草布满大山,种种野花五艳六色开遍山坡林间,十分鲜艳。各种禽兽在山坡林间窜来奔去;鸟类在林间飞翔跳跃,唧唧喳喳鸣叫个不停,真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顿感心旷神怡、精神倍增、好不欢心。
  正在满怀喜悦的观看满山景致,忽听得山下传来了鼓锣喇叭齐鸣之声。乾隆好生奇怪紧走几步往山下看去,观见一群人好像是娶亲的人群,队伍相当庞大、气势很是壮观,绝非是一般百姓家在娶亲。但又仔细观察这支庞大的队伍从山下经过的行走中,有一个面貌狰狞、青面獠牙、蓬头散发的凶神恶煞在新娘子坐的轿子前面窜来跳去,极为凶恶。乾隆便掐指一推算,今天是个黑道日子,心想一个大户人家怎么用这样的日子办喜事娶亲?好奇心促使乾隆跟娶亲队伍前去看个究竟。
  乾隆随意跟着娶亲的人群,来到娶亲的这户人家,走进高大的庄院,满院的砖瓦廊房、亭台楼阁、画栋雕梁,加之为娶亲的装饰,十分的豪华阔气,气势极其壮观,看来不是一般的人家。大门外车水马龙,厅院内宾客满堂。乾隆走进大院直奔客厅大堂,迎客的主东一看乾隆虽没有礼单礼物,但体格魁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气宇轩昂,举止大方,因此,未敢上前阻挡。
  乾隆毫不客气的坐在大堂上,问主东:“你家主人是谁?你去把他给我叫来。”主东一听来客的口气,不敢怠慢,急忙去把主人请来见客人。主人来到客厅见客人却是当今皇上,十分吃惊,但又不敢暴露,恭敬地问皇上,“先生来到舍下有何训示?”乾隆见主人是朝廷大臣吏部尚书,就问“你是给谁娶亲?”尚书答到“是给犬子娶媳。”又问“是谁给你看下的日子?”尚书答到“是户部大人给看下的日子。”乾隆说:“人呢?去给我叫来。”吏部尚书把户部天官叫来,乾隆就问“今天的日子是你给看下的吗?”户部紧忙回答:“今天的日子是我给看下的,日子就是不好,是黑道日子,但今天的天喜星降临这个宅院地,任何凶神恶煞都得回避逃遁。”乾隆听罢户部尚书的解说后,二话不说出了大厅扬长而去了。不用说“天喜星”就是他这个乾隆皇帝了。
  (讲述人:张祥廉,男,70岁,水源镇西沟村人农民。)
  秀才偷牛
  相传不知哪朝哪代,有一个才女嫁给了一个穷秀才,秀才家贫如水洗。有一年端四日秀才出家门去买点东西,东西未买上,在回家来的路上,却遇见了一头小牛犊子,不料小牛犊子也跟着秀才来到了秀才家。这时牛犊子的主人找上门来了,找到牛犊后,说秀才把他的牛犊偷来了。秀才当然不认这个帐,牛是跟上他来的,怎么是偷来的?牛主人把秀才告到县衙。
  县官派衙役将秀才提到县衙堂上来审问,县官对秀才提问:“你熟读五经四书,知礼达理,为什么做下这种不知理法的非礼败德之事?”秀才回答说:“县大人,本人没有做下什么非理之事。”
  “你没有做下非理之事,牛为什么到你家了?”
  “那牛犊是跟上我来到我家的。”
  “何人证明是跟上你到你家的?”
  “我的妻子可以作证。”县官派人将其妻提来证明,才女上得堂来证明丈夫不是偷牛的人。县官问其妻“你以何理由证明你丈夫是清白的?”在县官的威逼下,才女以诵诗来证实丈夫品德是正直的。
  滔滔江水向东流,今日难洗满面羞。
  妾身自思非织女,郎君为何学牵牛。
  县官听了才女诵的诗,确实感到不俗,是首好诗,县官指公案上的砚台叫才女再作一首诗。才女不假思索随即作出:
  砚本端溪一石头,良工雕刻送君侯。
  轻轻磨动香烟墨,万丈光华冲牛斗。
  县官听后很满意,还要叫她以他们眼前处境再作一首诗,才女不加思考吟诵了一首。
  妾身命薄嫁贫夫,明日端阳件件无。
  虚度佳节心悲切,权将清水养菖蒲。
  县官听过才女的诗后,对秀才夫妻说:“你们确非偷牛之人,下堂去吧”。
  (讲述人:张天德,男,74岁,朱王堡镇朱王堡村农民。)
  徐文长饮酒
  徐文长是明朝时代的杰出文学家,一日在家中闲暇无事,甚觉寂寞无聊,家中只有三两黄酒准备自饮。谁料想以往相交好的三位老朋友,不速而至。三位好友一见他正准备喝酒,都说好口福啊!今天有酒可喝,喝它个痛快。这时徐文长却对三位朋友说:“对不起!只有三两酒,四人分喝都不解饮。”内有一位朋友提出来个以对诗竞赛饮酒,看谁做的诗最好,这三两酒就让他喝。但做诗有个格式要求,头句有天,二句有地,三句左右,四有前后,五有三、四,尾句以心字落尾。
  其中有位秀才先生提出他先做,大家就让秀才先做了首诗是:天子门生状元及第,左探花右榜眼,前护后卫,三篇文章,四海闻名,好不欢心。众朋友都说好诗。
  另有一位朋友是和尚也做了一首诗,他的诗是:上有天堂,下有地狱,左金刚,右菩萨,前韦驮后观音,三支清香,四跪八拜,一片诚心。也都说是好诗。
  还有位医生朋友说是我以药名对首诗不知可否?大家都说也行,医生做的诗是:天门冬地骨皮,左防风右荆芥,前胡厚(后)朴,三片生姜,四枚红枣,一支灯芯。朋友们也都说好诗。
  这时徐文长逼迫无奈也做了首诗:天上无片瓦,地上无寸土,左无门右无户,前无卫墙,后无遮拦,三两黄酒,四人都喝,何忍於心。朋友们一听徐文长的诗,谁也不好意思争喝他的酒了。
  (讲述人,张天德,男,74岁,朱王堡镇朱王堡村农民。)
  状词
  绍平地区在封建社会里,对妇女的歧视表现在多方面,尤其对年轻寡妇改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时在那个地方有一家父子三人,大儿子娶媳才十五岁,婚后刚一年丈夫因病亡故了。这位年少媳妇不愿守寡,小叔已二十岁了未娶媳,媳妇守寡,多次请人写申诉状请县大老爷批准改嫁,县官仍是坚持不准。
  有一次徐文长来到绍平,有人将这个消息告诉寡妇,并给媳妇说徐文长是个肯给人帮忙解难的好人。年少寡妇前去找到徐文长先生,请求他写个状子。徐文长细心听了那个媳妇的诉说,很同情年少寡妇的处境,就给写了个状子。状词上写的是,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花少叶、叶缺花、嫁呼,不嫁?并叫寡妇亲见县官呈送上去。寡妇遵照徐文长的嘱咐,亲到县衙大堂,把状子呈上,县官接状子看了一遍,又详细问了媳妇的处境情况,觉着这个媳妇的事情,合情合理,不批看来是不行的,状子上连批:嫁、嫁、嫁三个嫁,媳妇高兴的拿上县官的批示回去了。
  (讲述人,张天德,男,74岁,朱王堡镇朱王堡村人农民。)
  三个举子住店
  明朝时代,有三位同窗举子上京赶考,意图金榜题名,考取功名。
  一路上风餐露宿,夜住晓行。一日行步来到了一家客店门前,已是天色将晚。三人行走了一天肚饥体乏,都想进店投宿。三位举子正要进店门,这时店里走出来了一位年轻的老板娘,招呼他们:“三位先生住店吗?请进!敢问三位先生高名上姓?”内有一位举子答到“弓长木子卯金刀。”店老板娘很随便的说:“张李刘先生请进吧。”三个举子听店老板娘的回话不俗,反问老板娘:“动问大嫂高名上姓?”老板娘回答:“三斗三、四斗四,一斗又来斗三升。”三位举子一听都傻了眼,回答不上店老板娘是个姓啥的。
  三个举子连日来,艰辛的奔波在上京赶考的大道上,确实有些苦渴了,想改善改善生活,老板娘也来问:“三位想吃些什么饭菜?”有位举子对老板娘说:“不吃肥不吃瘦,不吃骨头不吃肉。”老板娘说:“噢!你们想吃的是下水。”店主人把杂碎做好给举子们端去,又问举子们“先生们想喝些什么汤啊?”举子们说:“这些日子里行走的太苦渴了,给我们酽酽的熬上些汤了好好地喝一顿。”可老板娘却有意识的给每人各熬了一碗燕窝汤,举子们吃喝罢了,问老板娘:“这顿吃喝费用是多少银两?”老板娘给他们说:“前看三十三,后看三十三,三七二十一,七六一十三。”三位举子加了又乘,乘了又加才计算出来是文银一百两。
  三个举子晚上未敢睡觉,怕人丢不起,连夜翻书找老板娘的姓氏,找了一夜,快天亮了把所有带的书翻了遍,未找出老板娘的姓氏来,合书时才发现书皮子上记载着三斗三、四斗四,一斗又来斗三升是个一石两石的石字,出门时说了声“石大嫂你在我们走了。”“哟!石了石吧,一夜晚把先生们忙了个坏。”
  (讲述人:徐生寿,男,78岁。水源镇赵沟村人农民。)
  全是假的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年开科选考人才,有亲兄弟二人上京赶考谋求功名。一日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奔赴在赶考的大道上,一路上风餐露宿,夜住晓行。不想这一日只顾贪赶路程,不知不觉夕阳晚照,日坠西山,错过了铺店,前不着店,后不着村,正愁无处住宿,只见一座寺庙展现在眼前,兄弟二人上前扣打山门,准备在寺庙借宿。不料寺庙里的和尚不让住宿,无奈之下兄弟二人在山门外门道廊下夜宿,和尚见此情景,抱给了一捆麦草让其垫铺。兄弟二人翌日五更就起身投往赶考的路程。行走到午时,肚饥体困,就地休息吃点干粮,打开行李见里面卷有不少麦草。兄对弟说:“家父时常严教我们要做到寸草不逗,今日只因贪赶路程,不慎卷有这么多的麦草实属不该,理应送回原主人才对。”兄弟二人返回寺庙将麦草送还给主持,主持和尚见此举动,十分的惊奇又感动,世上竟有如此的好人,许些小事如此认真?兄对和尚说:“家父日常训教儿等甚严,训教我们寸草不逗,特来送还。”这时天色已晚,二人求和尚允许仍在山门外廊下住一晚。由于他们的言行举动,和尚热情邀请他们住在寺内僧房。睡到半夜兄起夜方便,走到庙院,只见大殿里金光闪闪,十分耀眼,回房对其弟说:“大殿里金光闪耀,不知是何物放出金光?”弟弟说:“我们不妨看它一下,究竟是何物。”兄弟二人到大殿里细细观看,只见佛桌上的金斗发光,兄弟二人着实惊喜,弟对兄说:“上京考取功名,也不过是为了钱财,放着现成的不取,还到何处去谋求?”于是兄弟二人将金斗偷上乘夜逃向他方。
  天大亮老僧起床走出僧房,一看山门大开,又去看兄弟二人已不见人影。这时和尚猛想起大殿里的金斗,赶紧上殿去看,佛桌上的金斗已无踪无影了,断定是夜宿兄弟二人偷走了,紧忙急出庙门前往追讨。追了一天不见人影,日落西山,黑影降临,饥饿乏困,正好走到一座道观门前,大步迈进道观里,有老道在火房做饭,便向前讨吃,老道说:“锅里煮的黄牛肉,你自己捞吃便了。”老僧饥饿难挨,捞了几块吃了一饱。这时来了一位讨吃者,问老道:“师父你的狗肉煮好了吗?让我吃一顿吧?”和尚听说原来自己吃的是狗肉,非常恼火,五荤皆戒的老和尚吃了顿狗肉,着实地晦气,天一亮就离开道观往前直追去了。
  老和尚又追了一天仍不见人影,天色已晚,前不见寺庙,后不着村店,又往前急走了不到一里路程,见一座大庄院,近前细看,门楼上悬着“贞节烈女”的牌匾。心想这里可以借宿,进庄求宿得到允许,睡到半夜来了一位男客,女主人说:“小声一点,家中住有客人。”老和尚经这几天的种种情景,对追讨金斗已失去信心。回头化缘往返,在回去的路途中夜宿一家“大善人家”,睡到五更天时,管家、伙计都已起早套车准备出门收账去。管家问掌柜的拿什么斗?掌柜的说“把加二斗拿上”老和尚这时静心细想,什么“寸草不斗”、“五荤皆戒”、“贞节烈女”、“大善人”?原来全是假的,离开大善人家时,在大善人家的大门道墙壁上留诗一首:“寸草不逗偷金斗,五荤皆戒吃狗肉。贞节烈女为朋友,大善人拿加二斗。”
  (讲述人:张盛廉,男,76岁,退休干部。)
  牛风楼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不知哪朝哪代,某一个县城的县官名叫牛风楼。那位县官大老爷,以县官的身份做什么事情都很神气,总认为能当上个县官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大事情,都觉很尊贵。哪个县的老百姓如在他县大老爷前告状打官司,在状子上如果写上牛风楼中的任何一字,多有理的官司非但打不赢官司,还得挨打受罚,原因是犯了县官名讳的忌了。因此那个县的老百姓知道他的牛脾气,一般的小事不告状打官司,即是非打官司也得想方设法编谎绕弯拐角地编写状词,状词中既没牛又没风更没楼的状词才行。
  在某年春季播种期间,就在那个县的管辖地范围内,有两户人家是亲戚,正赶上春播季节,一家借了亲戚的一头耕牛来春耕播种,他把借来的牛拴在楼下的圈棚里。那料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当天夜晚,老天爷刮了一场狂风,把楼房刮倒压死了楼下圈棚里的耕牛。这家主人十分的恼丧,牛借来一分地未耕种却被风刮倒楼房压死了,造成了灾祸,无奈之下紧忙告知亲戚,牛被夜晚的狂风刮倒了楼房压死了。亲戚听说牛被压死了也甚感痛惜,牛是农家人的主要生产役畜,牛没有了庄稼用啥耕种?要求亲戚赔牛,借牛的亲戚认为牛是风刮倒楼房压死的,叫我赔牛有点太亏了,不大愿意赔。牛主人非叫借牛的亲戚赔偿。“他质问:“牛总是你借去压死在你的楼房底下的,你怎么不赔呢?”借牛的亲戚说啥不赔,无奈之下把亲戚告到县衙,请求县官来断案赔偿。
  牛主人要告状打官司,必须得有状子呈给县官才行。请了个老先生撰写状词,牛被亲戚借去拴在楼下,天刮大风刮倒楼房压死了,打官司是为叫亲戚赔牛。先生听了牛主人诉说,这个状子实在难写,怎么写都犯县官名讳的大忌,照实写上官司非但打不赢,还要挨打受罚。先生在牛主人的再三恳求下,想了又想答应一定写好状子。思想了好长时间才想了个状词,状词写到“天爷刮的老毛黄,刮倒了房上的房,砸死了一头没上牙的畜牲,也不是一只羊,要求亲戚照价来赔偿。”状子递给县官,打赢了官司,县官判断借牛的亲戚照价赔偿给了牛价钱。
  (讲述人:徐生寿,男,76岁,水源镇赵沟村农民。)
  哭象棋
  士子王守仁,自幼聪慧,才思敏捷。诗书文章,闾里第一。且又酷爱象棋,下起棋来,全神贯注,忘乎所以,往往忘了吃饭,甚至误了正事。为此常常遭到母亲的斥责。
  有一天,他又在村外河边柳荫下与人下棋,下得兴高采烈,竟然又忘了回家吃饭。母亲做熟了晚饭,左等右等,眼看日落西山,就是不见他回来,很是生气,忿忿地前去找他,到了村边,发现守仁围在棋盘上大声吆喝,似乎走了什么妙招,十分得意。母亲大怒,顺手夺过棋子抛入河中。
  王守仁看着棋子儿一个个随河水漂走,随波逐浪,倏然不见,不禁伤心欲绝,悲从中来,乃捶胸顿足,哭喊七律一首。诗云: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随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山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震天地,象苦心头为人揪。
  其母读诗,又见儿子悲伤欲绝,亦懊悔不己。
  后人评此诗曰:整首诗构思巧妙,纵横相宜,起始写惋惜之情,继写兵马将士全部漂散之状。结构异峰突起,仍不失雄浑悲壮之势,实为可吟之好诗也。
  (讲述人:王新民,男,73岁,退休教师。)
  六尺巷
  江浙一带,土地狭窄,修房盖屋,地皮极为珍贵,一士子在京为官,家中要盖新房,欲占邻家土地三尺,或买或换,意在必得。谁知邻家也要盖房,买也不行,换也不可,寸土不让。诉诸官府,两家势均力敌,各有后台,本县父母官谁也得罪不起,不予调停。于是士子家写信进京,让儿子借权势压倒对方,强行修建。
  士子接到家书一看,原来为了地皮之事,随即回书一封,让来人带回。书曰: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收到来书一看,人人折服,不但不占邻家寸土,还自动缩进墙址三尺。邻家听到此事,又见对方让地三尺,十分佩服,也向里挪了三尺修建,两家之间一下让出通往大道的巷子,从此两家和睦相处,因为巷子恰宽六尺,既取名六尺巷。一时传出名去,称为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讲述人:王新民,男,73岁,退休教师。)
  雨天祝寿
  郑板桥,乃史称扬州十八怪之一,行为怪异,落拓不羁,其诗书文学亦异于常人。
  一日,其友李翁作寿,板桥系地方名人,又和李翁情义甚笃,亦在必请之列。李翁系地方士绅,德高望重,于情于理,自然非去不可。然板桥苦于囊中羞涩,无从筹措寿礼,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前去随缘了。
  寿宴开始,亲戚邻友,地方名流,文人墨客云涌而来。一个个大包小包,锦银礼盒,令人眼花缭乱。板桥看见,只做不知。忽然一阵大风吹过,阴云密布,一霎时倾盆大雨泄降下来。板桥灵机一动,叫人拿过纸笔,挥毫赋贺寿诗一首。诗曰: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众人一见此诗首两句四个奈何,堪称为怪又句句顶针续麻,巧妙衔接,着尾回环,更是妙笔生花,个个拍案叫绝。板桥弃笔拱手,连称,惭愧,惭愧!此时滂沱大雨倾泻有声,似为李公祝寿,亦似为板桥叫好。李公睹景诵诗,连声称谢不已。传为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讲述人:王新民,男,73岁,退休教师。)
  老和尚和小沙弥
  南山中有古刹,庙中只有一老和尚主持,一小沙弥侍奉,一火工道人在后园养鸡种菜。这老和尚口念弥陀,但打这小沙弥却心狠手辣,动辄巴掌拳头一齐上,常常把小和尚打得鼻肿眼青,不成模样。
  有一天,老和尚外出化缘,小和尚出去玩耍,谁料那火工道人一时疏忽,那鸡跑到大殿之上,拉了不少鸡粪。老和尚回来看见,一时之间,火冒三丈,把小和尚一顿暴揍。并怒骂道:“下次如果鸡粪拉在殿上,我非叫你吃光不可!”
  过了些日子,老和尚下山给人家做法事,回来一看,大殿之上扫得干干净净,却又拉了许多鸡粪。老和尚怒从心起,暴跳如雷,捺住小和尚把鸡粪一堆堆吃下去。吃了几堆,老和尚见小沙弥吃鸡粪面无难色,不由心疑,用一木棍挑起最后一堆一看,竟然是蜂蜜,急忙转回寝室处一看,发现罐里蜂蜜荡然无存。老和尚气个半死。
  过了好久,相安无事。有一天小沙弥侍奉老和尚吃饭,一只苍蝇飞来落在老和尚碗沿之上,小沙弥急忙用手轻轻把苍蝇弹了过去。老和尚顺手一个巴掌打了过去,骂道:“苍蝇扰人可恶,你怎么不狠狠地打,竟然让它飞了。”话没说完,那只苍蝇闻到饭的香味,又飞了回来落在老和尚的光头之上,说时迟,那时快,小沙弥一眼看见,伸手一个暴栗,狠狠地打在老和尚的光头之上。只听“叭”的一声响,打得老和尚眼中金花四射,头皮阵阵麻疼,耳中嗡嗡作响,拿起饭碗,就向小沙弥砸下,小沙弥急忙跪下道:“师父息怒,这个苍蝇一会儿爬在碗上,一会儿竟敢爬在师父头上,真是胆大包天。师父说苍蝇扰人可恶,要狠狠地打。我刚才……师父怒问“刚才什么?”小沙弥吞吞吐吐的说:“师父,对不起,我刚才,刚才没用全力狠打,下次遇上,保证一掌打死。”老和尚没来得及听完,立即昏过去了……。
  (讲述人:王新民,男,73岁,退休教师。)
  三个女婿贺寿
  从前,有一富翁七十寿辰,请三个女婿共庆寿诞。大女婿开餐饮,二女婿开矿山,唯独三女婿种庄田。富翁嫌贫爱富,甚是瞧不起三女婿。就和大二俩婿商量在酒宴之上惩治小婿,让他在酒宴之上当众出丑,下不了台。
  酒宴开始,老丈人举杯说:“老夫今天七十寿辰,承蒙各位捧场,又有三个女婿贺寿,老夫不胜喜悦,我先干为敬。”说完,一口喝干了杯中之酒。又说:“我今出一酒令,命三个女婿赋诗,作得好的敬酒一杯,入席吃菜,作不好,自罚三杯后入席,作不上诗,非但没酒
  喝,还不得入席吃菜。”众人一听,齐声赞同。富翁接着出题:先说一对偏旁相同的字,再说一个可拆开的字,拆开的二字必须同音、同形、同义,还要和偏旁相同的字相应,写出它们的关系。全诗还韵脚通顺、对仗恰当。众人一听,俱各摇头咋舌,均认为此题出得刁钻古怪,甚难,甚难!
  大女婿经营餐饮,一听题目,自告奋勇,先赋一首:
  两字同旁汤和酒,吕字拆开两个口。
  一个口喝汤,一个口喝酒。
  诗意不离本行,众人一听,齐声叫好。大女婿见众人称赞,颇为自得,不由瞪了三女婿一眼。
  二女婿听完,马上接着说:“大姐夫捷足先登,我也来一首献丑。”说完,摇头晃脑,也赋一首,诗云:
  两字同旁锡和铅,出字拆开两座山。
  一座山出锡,一座山出铅。
  老丈人拇指一伸说:“切题切意,好诗,好诗,”众人一齐鼓掌。三女婿一看今天的阵仗,知道是为自己下套,诚心要让众人看自己的笑话,略一思索,向前一步说:“二位姐夫文才出众,在下佩服,小弟乃一粗人,只好照葫芦画瓢,说几句俚语粗言,以博大家一笑。”说完,清了清嗓子,口占一首,诗曰:
  两字同旁你和他,爻字拆开两杆又。
  我一又又你,一又又他。
  众人哗然,继而掌声雷鸣,三女婿抛开座椅,离席扬长而去。老丈人瞪眼,两个姐夫晾在当场,一场酒宴不欢而散。
  (讲述人:王新民,男,73岁,退休教师。)
  家财尽余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生活条件比较富裕。不想老伴只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十多岁时,老伴不幸病故离开人世。他又续娶了一个小妾,年过八十一岁了生下了个儿子。这时女儿也嫁了人了,只是他已年老体衰的人了,家中的一些外事就交给女婿去操办料理。他时刻在想自己已是风烛残年的人了,儿子又太小,女儿对往后事多次提出了想法。老先生面对全家人的情况,也想了好多的处理自己身后事的办法,都觉不太妥当,临到他去世时,他写下了一个遗嘱,小妾、女婿各给一份存放,其遗嘱是:“八十一老得一子人说是非是吾子家财尽余女婿外人不许拿去告官。”老先生对小妾嘱咐再三,用心打听来了清官,就去告状打官司,如是昏官就不要去告。
  老先生下世后,女婿女儿欺凌后娘霸占家财,并把后娘告到县官大老爷台前,县大老爷打发衙役将原告、被告都传到县衙大堂,县大爷升堂审理案子,问清了原告是女婿,又问被告是小妾及儿子。问原告因何告状?女婿说:“外父家财应归我,后娘、小舅子不应占用外父的家财。”县官又问:“为何?”女婿说:“回老爷的话,外父有遗嘱家财应归我当女婿的。”县官说:“把遗嘱呈上来。”女婿把遗嘱呈给县官,县官看了遗嘱后,“遗嘱上写着家财尽余女婿外人不许拿去。”那位草包县官不加分析的就对原、被告说:“遗嘱上写的分明家财尽余女婿外人不许拿去,这分家财当然是你女婿的了,你这个后娘、小舅子是不能占用的了,你们下堂去吧。”
  女婿夫妻二人把官司打赢了,回家后就毫不留情的把后娘、小舅子撵出家门,丈人的家财全占为己有,以为丈人的遗嘱是对的。过了几年后县官调换了,人们都说这次调来了个好官,母子俩听到人们议论后,就拿上遗嘱到县衙击鼓申冤,县官升堂,令衙役把告状的母子提上堂来,问:“你们击鼓为着何事?”后娘把女婿、女儿霸占家财的事诉说了一遍,并将丈夫给她母子写下的遗嘱呈上。县官把遗嘱看了一遍似乎没有问题,最后为何又写去“告官”两字?县官又把遗嘱看了一遍才明白了。
  县官打发衙役立刻把女婿女儿传上堂来,问到这个遗嘱上写的清楚说的明白,你们为何强占你丈人的家财?女婿还强辩说,“遗嘱上写的明白家财尽余女婿,外人不许拿去。”县官对他们说:“遗嘱上写家财尽余,女婿外人不许拿去。你们怎么无理占去?家财岂能不给自己的妻子、儿子留下而给女婿的道理。分明是你们欺负寡母幼子身单力弱,而无理霸占了他们的家财,从即日起立马把家财归他们母子所有。”过去的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难免被人利用钻了空子,本来遗嘱是“八十一老得一子,人说是非是吾子,家财尽余,女婿外人不许拿去,告官。”告官就是怕外人占去家财,告在清官台前就会断清,官断之后的事就得遵循,不能违背。
  (讲述人:徐生,男,76岁,水源镇赵沟村农民。)
  给家兄弟的告诫
  民间传说,过去江西翰林院有个沈仲仁,户科都给事有个沈仲义,是亲同胞兄弟,为了争夺祖先遗留下来的家财互不相让。竟把此事控告到蒙南直余总宪朱批,贴出辕门,兄弟二人见了朱批痛哭而回,自此不复矣,至今江西那地方传之美谈。蒙南直余总宪见了沈家兄弟叩头已嫌迟慢,怎敢堂上审理。只好以朱批,贴辕门外告诫:布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以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德,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课,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以祖遗业之小争而伤手足之大情,真不如禽兽之类也。知过必改再思矣。诗云: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需争。一番相见一日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讲述人:王子谦,男,74岁,退休干部。)
  红棺材·红幡子
  永昌县对亡人的葬礼中用的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红幡子,这是胡阁老给永昌老百姓挣来的。胡阁老名执礼、子汝立、号雅斋,明朝永昌卫人(县)人,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9年),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
  胡阁老是永昌人对胡执礼的敬称,胡阁老幼年时,聪颖出众,人称奇童。11岁就补博士弟子员,17岁时就考中举人,21岁时即1559年高中进士。历任四川保宁府推官,主管刑案,后连任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是从三品官员,负责朝廷祭祀,礼乐事员,负责监察、弹劾,建议等事务。1576年出京任奉天巡抚督御史正三品,兴水利,重民生,名品噪江南。
  胡阁老一生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他任右副督史,而神宗皇帝年幼,国事概由张居正主持。张居正暗示胡公诬陷余懋学,汪文辉以报私仇,胡公不为所动,后张居正对胡阁老猜忌日甚。1581年,胡公不得已,称病告老返乡,返回永昌家乡捐设学租300余石,创办学塾,亲自执教、扶掖后生。
  翌年后,张居正下世,胡公又被奉诏进京,继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1588年,南北数省发生饥荒,赤地千里,饥民流离失所,胡公奉请神宗皇帝,开仓赈恤灾民,赈救了无数灾民。
  明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胡终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工作岗位,享年51岁,胡阁老谢世之后,明皇帝追封为正二品的户部尚书。
  胡阁老辞世后,尸体回归故里葬埋,由于生前品德高尚,性格耿直,为官清政廉明,死后积蓄无几,老家人为了强撑面子,寻找破砖烂瓦装了几垛子驮上。不想有好事的向皇上动本谗言,说是“清政廉明的胡执礼,驮着多少个牲口的金银财宝回家去了。”神宗皇帝派人追去检查验看,原来是驮的砖头瓦块,皇帝知道原委后大为感动,特颁旨为胡阁老置办了大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红幡子。还特准“胡公灵柩所过的州、府、县城的城门,红幡子不可低头,遇州拆去州的城门,遇县拆去县的城门。”州、府、县官的心机一动,拆城门的工程浩大,与其拆城门不如备金银相送,让灵柩绕城而过,岂不两全其美。
  永昌县城乡从那时候流传至今的丧葬世俗中的大红棺材和迎魂红幡子,正是明朝万历年间胡执礼挣来的。胡公被永昌家乡人敬称为胡阁老,府邸至今还在县城东街十字。
  永昌县的葬礼世俗,仍是大红棺材和迎魂红幡子。大红棺材不仅是红的,而且棺材的前岸头上画有奎龙抱寿,或者是五福捧寿这两种的其中一种,配的是金童玉女,鱼戏莲花、仙鹤。两帮上画的是螭虎,画螭虎是为了防穿山甲吃亡人的尸体,穿山甲怕的是螭虎,脚头上画的是脚蹬莲花,盖上面画的是跨鹤归西。
  三丈六尺迎魂鹤儿红幡子,幡上记的是亡人的生平八字,莲花抱杆,杆上是十三鹤,铜铃铛、红瓜蛋、绣球、插瓶、荷包,共节儿组成的红幡子。配有黄幡子一对、白幡子一对、花幡子一对,七道幡的丧葬仪礼。
  丧葬亡人时,还要请道士或是和尚,行发丧仪礼的道场,道场有大有小,根据事主家的意愿而定。有三人的,有五人的,有七人的,有九人的,也有十几人的,用人越多道场越大。还有人家用儒释道,儒是以祭祝文超度亡灵,和尚、道士是以讽经超度亡灵。和尚、道士顺序进行的是:扬幡挂榜,请水、开经、请神、撒灯、五七讃灯、升桥报恩、放施、开忏、上表、献午、发行、打散。这是两天七人的道场,头天起事的道场进行到放施,有儒祭文的,这时进行祭文超度。再大的道场加开方破狱,讽经理忏。
  这些民间世俗风行到现在,城镇已不施行了,但红棺材和迎魂幡子还在用。道场基本不用了,亡人灵柩只放五天就葬埋了。
  (讲述人:张得智,男,54岁,永昌县文化馆馆长李克勤,男,72岁,县水电局退休职工。)
  弓月长
  不清楚是哪朝哪代,南坝那个地方有个叫弓月长的人,为人老实本分,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好乡邻,每与人交往总是与人为善。由于他常年生活在山林,能听懂鸟语,山里有种鸟叫狼棒子,它吃畜肉,对有皮的野牲肉无法吃上。有人能把皮剥开肚肠扒出来,那就是狼棒子的好吃的,它的啼叫声被弓月长常听,时间一长就知道狼棒子叫的啥了。一天狼棒子叫喊的是“弓月长、弓月长,南山坡上有食场,你吃肉我吃肠。”
  弓月长就想狼棒子叫喊声,跟上狼棒子去一趟南山坡上看一下,是不是就是狼棒子叫喊的那样。到了南山坡上确有一个牛犊子摔下山来死了,他就将牛剥开把肚肠肝肺心全给了狼棒子,皮肉由弓月长背下山来,叫他的邻舍分吃了。从此后,弓月长就更加注意各种鸟的叫喊声,时间长了就知道它们啼叫声是啥意思了。又有一次狼棒子叫唤开了,“弓月长、弓月长,南立坡上有食场,你吃肉我吃肠。”弓月长就跟上狼棒子飞的方向去了,去到那座山下,瞭着狼棒子在山头上一块大石头上蹲者哩。上到山上去见一只大青羊在山顶上,弓月长把羊皮剥掉,肚肠扒出来撂给狼棒子,他背皮肉下山回来了。
  弓月长在南坝那里,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好的,尤其是他对自己的母亲侍奉尽心尽力,吃穿用从不慢待,对周围的乡邻影响起到了示范作用。对周围的乡亲们诚信相待,在乡邻中确实有一定威望。一天他出门去山里砍柴,走到山下时狼棒子飞过来叫唤者“弓月长、弓月长,南山坡上有食场,你吃肉我吃肠。”上到山顶上见一人躺在山坡上,他近前细看是死是活,不想县自卫大队的七八人赶过来了,抓住弓月长,问:“你为什么杀人?”弓月长回答:“我没有杀人啊!”
  “你没有杀人,这人怎么躺在你的面前?”
  “我也是刚上山,瞭见躺着个人,看他怎么躺在山坡上,你们就来了。”
  “抓走!到老爷的堂上了说去,”
  “冤枉啊!老爷!我没有杀人啊!”
  “你没有杀人,人怎么死在你的跟前?”
  “大老爷啊,狼棒子唤我,弓月长、弓月长,南山坡上有食场,你吃肉我吃肠,我跟上狼棒子上山坡上见到的是死人。”正在这时从县衙大堂上飞过去一群麻雀,朝东门方向飞上走了。县官训斥“你这个刁民不老实,狼棒子的啼叫声,怎么成了唤你的声音了?”
  “老爷!我懂鸟语,我能听来它们说的啥,”
  “你能听来鸟语,刚才飞过去的那群麻雀叽叽喳啦的说的是啥话?”
  “老爷!麻雀儿说的是,走!走!走!坑坑店里吃米走。”县官打发几个衙役去坑坑店里看,是否麻雀在坑坑店里吃米?几个衙役们到坑坑店里。看到麻雀儿在店里的一辆拉小米的车上车下吃小米,因装小米口袋撕开着一条小口漏出不少的小米,问是哪来的车,说是下十堡来的车,贩小米来了。
  衙役们回衙给县官如实相告,确实是一群麻雀在店里吃小米,县官听后,又派人到南坝调查一下弓月长的情况。去人了解那里的老百姓对弓月长反映很好,说:“弓月长是个老实本分人,是个孝子,家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调查的人回县衙向县官如实诉说了弓月长的所有情况,县官听后,将弓月长提上堂来,对弓月长说:“你确实不是杀人犯,给你五两银子回家好好侍奉你的老母亲去吧。”
  (讲述人:丁生华,男,81岁,新城子镇赵定村农民。)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