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
分类号:
G527.442
页数:
2
页码:
246-24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清末至民国初期,永昌的私塾分布较广,约有80处,其中县城内3所,南关1所,文化较发达的清河(现水源、朱王堡两镇,过去统称为“十堡”)就有26处。一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塾舍大都利用庙宇、寺院或较大的庄院,设备极为简陋。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教育
私塾
内容
清末至民国初期,永昌的私塾分布较广,约有80处,其中县城内3所,南关1所,文化较发达的清河(现水源、朱王堡两镇,过去统称为“十堡”)就有26处。一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塾舍大都利用庙宇、寺院或较大的庄院,设备极为简陋。
私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少年儿童,也有少数青年。教学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初入学的学生先读通俗的启蒙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千字文》等。
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私塾都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戒尺和板子是教师体罚学生的常备工具。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辅之以教师解释字义,比较深奥的内容教师也讲解。学生作业重在写字,每天都向教师交仿(大楷)和书呈(小楷),程度高的学生也写文章、对对联。为了使学生不遗忘已学过的内容,教师把学生所读的书本分为已背熟的“温书”和未背熟的“生书”两类,学生每天除背熟“生书”外,把“温书”也背诵一遍。
私塾教师的报酬为实物,每年粮食2至4石(每斗40斤的老斗,10斗为1石),由地方筹集和学生缴纳。此外,按家长和学生的心愿,每年春节、端阳、中秋、冬至四节,学生亲自向教师送一些节礼。
永宁乡(现水源、朱王堡两镇)新堡子村私塾比较有名,教师赵履中(字和堂)执教有方,学生达75人之多,陈仓堡、董家堡、郑家堡、汤吕堡、龚家堡等外村学生在此私塾食宿就读的就有30多人,永宁乡杜家寨私塾教师杜正礼、宁远乡白家嘴上沟私塾教师赵建休、云川镇(现分为城关镇、焦家庄乡)梅家寺私塾教师张纬(字子经)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教师。
民国五年(1916年)以后,私塾逐步改为初等小学(后称初级小学,后又称保国民小学)。至1951年土地改革前,全县还有8所私塾。土地改革期间,8所私塾通过合并,改办为初级小学。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赵履中
相关人物
杜正礼
相关人物
赵建休
相关人物
张纬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