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土法酿酒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08
颗粒名称: 第十二节 土法酿酒技艺
分类号: TS261.4
页数: 4
页码: 236-23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土法酿酒技艺的材料、设备、操作过程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制作 土法酿酒技艺

内容

永昌酿酒源于何时无据可考,它是标准的民间家庭作坊式酿酒,主要是以青稞酿造的白酒。永昌白酒无论是高度酒,还是40度以下的低度酒,味道纯正,口感十分好,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在本地享有盛名,周边县市市场上都十分畅销。
  这里介绍一种永昌民间用青稞酿酒的方法。材料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
  (一)材料:青稞、米谷皮、酒麯。
  (二)设备:火炉、发酵池、大铁锅(平底)、草圈、圆柱形无底木桶蒸笼、淋盘、漏管、尖底铁锅、酒坛等。
  (三)操作过程:
  1、制麯 制麯(酒麯又称酒菌或酒药子)的目的是培养优良菌种,使其接种到酿酒原料上能健旺繁育。为此需创造营养丰富、温度适宜和水分适量的条件。制麯时不人为地接入任何菌种,应依靠原料,工具和空气中传入的自然菌种进行繁殖。菌种的差异,造成酒品风味有明显不同。制麯原料的配合比例,应与季节和气候相适应。冬季要适当减少性质粘稠、容易结块,升温降温较慢的豆类。料配好以后,首先经过粉碎,然后放入麯模中压成砖形,再放置在麯房内,控制适当温度和水分。一般需30-45天,经过长霉,凉霉,起潮火、起干火和养麯等阶段完成培菌过程。制好的麯可贮藏备用。
  2、发酵 酿酒原料青稞需先经精心筛选,发酵前需浸泡一夜或者在青稞上洒上热水,以润湿为宜,适量加些米谷皮,以起透气作用,米谷皮加少了起不到透气作用,加多了会是酒味变邪。按约1∶100的比例在原料上均匀地洒上麯粉,依季节不同趁适当温度入池发酵。入池时要压实并把池顶封严,以免有害微生物侵入和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在池内发酵九日后,取出原料,再均匀地洒上如前同样数量的酒麯后装池发酵。发酵七天后,仍然出池加同样数量的酒麯后入池发酵。再发酵五天后出池上锅。
  3、蒸馏 蒸馏的目的是利用酒醅中所含各种物质沸点不同,将易挥发的酒精、水、杂脂油及酯类物质蒸发为气体后再冷却为液体,蒸馏过程还能将酒醅中的微生物杀死和再产生一部分香味物质。蒸馏的操作过程首先是蒸锅里加上水,水位以水开后够不着蒸笼底为宜。再点火烧锅,火力越强越好。接着在锅上放置草圈,草圈上置木笼,木笼底部置锅撑(起支撑蒸篱的作用)、芨芨编的圆形蒸篱(直径大小同木笼内径)。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在木桶蒸笼里加发酵好的原料了。原料不是一次加好的,而是若干次逐步添加起来的。第一次加约一拳头厚的一层,用力烧火,等入笼原料蒸到冒出气泡后再继续添加,哪里冒出气泡就用勺盛了原料往哪里添,慢慢一直添到距木笼上沿约四至五寸时即可。然后在装好的原料上面放一淋盘(直径约为木笼内径的一半)淋盘边缘需设置一溜槽,与木笼上的出酒管连接,为淋酒之,用。在木笼上沿口放一草圈,最上面置一口尖底锅,内装凉水,不加盖,在木笼出酒口下放一酒坛接酒。第一遍淋出的酒叫头淋酒。蒸馏时火要大,顶锅水温要低,越低越好。顶锅水即热即换。原理:酒精比水的沸点低,木笼内发酵料中的酒精先于水分沸腾变成蒸汽,遇顶上装有冷水的尖底锅冷却凝结成液体,汇聚后从顶锅底部下滴到?盘中,再从出口流出。
  4、二次发酵 当第一次蒸馏到出酒口不出酒时为止,约为一小时多,取下尖底锅、草圈,挖出木笼里的酒糟,再按1∶100比例均匀拌酒麯入池发酵七天。七天后再出池仍按1∶100比例拌上酒麯,再入池发酵七天后按第一次蒸馏的方法进行蒸馏,蒸馏时间稍长些,约为一小时半。第二次蒸馏的酒叫二淋酒,酒精浓度没有头淋酒高。第三次发酵、蒸馏的工序和方法与第一、第二次相同,只是发酵期为五天,蒸馏时间更长些,约为二小时。等尝到有靠水时,也就是没有酒味时即可。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