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青砖烧制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0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青砖烧制技艺
分类号: TU522+.06
页数: 4
页码: 223-226
摘要: 青砖,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之一,本节记述了青砖原料和烧制技艺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制作 青砖烧制

内容

青砖,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之一,永昌人民的祖先很早就晓得烧制青砖并代代相传,不久前还是农村中的副业。
  青砖,以优质黏土为原料,以山草、干柴或煤为燃料,尤以本地马营沟的烟碳为佳。20世纪80年代以前,本地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其生产流程大体如下:
  选址 选择一块土质优良的土地作为原料(黏土)开挖地,并弃除其表面的沙土以露出黏土层。
  炼泥 在炼泥场就地挖土,用水浸泡半天,用铁锨折翻3边,若使砖坯质量好,还可在折翻时用双脚踩踏加工至泥土稠黏柔软为止。
  印制 工友们用手先将适量的稠黏泥土放入一个木制砖模中(有三眼的,也有双眼的)并用手掌按实,再用钢线将泥土割平,即可脱出砖胚放于地场暴晒,之后按此方法一模一模地印制。印制的砖坯暴晒至五分干时,横立起,每十或八块挤在一起,用拍板拍打修整后上码,码砖坯要按特殊规则叠成“骑花”圈状,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干燥。
  建窑 建造一个外形像小山包一样的砖窑,窑顶为拱形结构并设一天井(通气口),周边树7至8支烟囱,小窑可树3至4个烟囱,烟囱多少视窑的大小而定。窑底建直径约1.5米炉膛,窑的正面开一小门至窑内燃烧室,作为烧火的通道;侧面开1至2个小门作为进出料的通道。
  装窑。装窑需要技术熟练的装窑师傅来完成。装窑的方法,是从底部开始,先装蓝火,即火塘至窑顶天井的圆形空心砖坯墙(俗称蓝火),然后按特殊规则叠成“骑花”圈状,留有空隙,保证火焰能够从底部穿透直到顶部,以保证每一块砖受热均匀。装窑完成后,用泥土严密封实窑顶的天井和进出料通道。
  烧窑。烧制一窑砖需要三个人(正伙、副伙和打杂工)合作完成。烧好一窑砖,大约需要十五天左右。烧窑时火候的掌握最为关键。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前火(排潮)、大紧火、中紧火、小紧火、后囱火(染色)。烧窑师傅要掌握坯性、窑性、气候性和燃料性等“四性”及辨温、辨色、辨火、辨声、辨烟、辨灰煤、辨气味等几个要素,所有这些全凭实践经验加以判断。要密切观察和控制火候状况,适时添加燃料,这是烧砖的重要环节,也是烧砖师傅之技艺所在。在通常情况下,经过6至7天的烧制,红砖即可烧好。
  呛窑、窨水。在观察到砖坯即将烧制成熟后,即可进行呛窑,呛窑与窨水同时进行。这时需半封闭烟囱,炉膛火力要大,多添加煤炭,窑上面开始窨水。一窑砖需窨水一千多担,过去五个人要挑六昼夜,(后来用马达抽水)。在天池上用3至5毫米的钢钎打小孔,让水慢慢向窑内滴入。火堂口顶部的天池用泥土圈一个小土圈不装水,让水在火堂口周围的砖上徐徐向窑内滴入。在窨水的过程中,使窑货在高温中水火以及碳烟相济,发生化学反应,充分胶化,增强黏着力,砖色变青。呛窑需2天时间,2天后立即停火,严密封闭窑口、烟囱,继续加水5天。
  闭窑后如不加水,则密封须多加数日,使其自然冷却,才可出窑。窑货颜色呈赤红色,俗称“红砖”。加水的窑货呈青灰色,俗称“青砖”。
  出窑。通过窨水等窑货冷却后,(青砖冷却约需5天时间。红砖冷却时间则更长些)。窑工就打开窑口,出窑工把砖成品搬运出窑墩码放在窑场上待销。
  永昌各地砖窑星罗棋布。砖窑有大有小,大者一次可烧制十几万块,小者也有儿万块。这些砖窑大多建于藏有优质黏土的地方,既便于就地取材,又节约成本。制作砖坯是整个制砖过程中一项又脏又累的重体力劳动,从事此活的工友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兄弟。他们个个是体健力壮的硬汉子,一生与泥巴打交道,无论寒冬酷暑均在露天地里舞泥弄土各显身手。他们身穿薄衣光着脚板,有的挖土,有的炼泥,有的印制。作业时,他们个个泥迹斑斑,汗流如注,一身泥土气味,手脚皴口密布,血珠汪汪,令见者无不感受到制砖者之艰辛人生。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