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老水磨修建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0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老水磨修建制作技艺
分类号:
TS938.99
页数:
9
页码:
214-222
摘要:
老水磨是永昌古时加工粮食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本节讲述了老水磨修建制作技艺程序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制作
老水磨
内容
老水磨是永昌古时加工粮食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据《永昌县志》乾隆本卷一载:“盐税银肆拾叁两壹钱捌厘;油粮水磨银壹佰捌拾壹两肆钱肆分伍厘”。这一记载标明,清朝时期永昌县的税收,除公粮(农业税)外,油粮水磨是征税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永昌人民把金川河水系的水磨,那时称为“百磨川”是名不虚传的。
新编《永昌县志》载:“民国时期全县有水磨125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65年全县有水磨112盘,其中油磨36盘”。有部分水磨还配有脚踏箩或水打箩。这些水磨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北海子村的1至9社和焦家庄乡的南北泉一带,仅北海子一带就有水磨坊46座,水磨上百盘。东水泉、金川东、三道湾也有少量水磨,除此在地面宽阔水势较好的地段,建3间磨房,南边间安装水碾子,以供加工糜、谷,全县有水碾子16盘。
从1964年起,65、62型钢磨,在全县范围内陆续使用,紧接着建立大、中型面粉厂,到1975年各地都更换为电动磨面机,古老的水磨被淘汰拆除。再加修渠改坝,原中、南、大坝的水磨基地都消失无存。
各种石磨使用了多少年,创建于何时?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加工谷物的石磨、石棒。至于永昌石磨的最早出现和使用年代已无法考证。
修建水磨的首要条件是选择适当的地段,通过改水渠修磨坝,能把水位提高2.5米才行。我县是祁连山水系山前冲击平原,地形向东北倾斜,倾斜度一般为五十分之一米。河水随着地形流向东北。而且河床均是砾石层,修建水磨的优势得天独厚。
建造水磨坊之前,先在渠道上选定一处水位有一定落差的地方,之后开掘磨溏,砌镶块石。在石块砌成的2.5米高的磨塘上,悬空建起用木板铺底隔墙的磨房2间、引水槽1个,水轮1个。建房时用6根大木料当柱子,柱子中间用6根大梁连接柱子,余出柱子外的梁头凿眼销硬,柱顶用大檩条连接,房顶除担檩铺椽外,重盖草泥降雨不漏,中铺木板,周围装木板成屋,下装水轮,利用水力推动磨转,磨房的外貌似木斗扣在地上,上小下大,风吹不动摇,水冲不倾斜,非常稳固。修两间磨坊需木料15立方米,还需石磨一盘,兴修轮窝1个,需料石40立方米,配合轮轴铁件等。一盘水磨需木、石、铁、泥工200个以上。若兴建双轮磨或三轮磨比较省工省料,增加磨房1--2间、木轮1--2个、水槽1--2个,增加木料5--10立方米即可,一般兴建双轮磨的多。若是油磨,还必须另建油房一座,需高大工房7间、木料30立方米,1个压油梁(10米长、1米粗的大梁),需木、石、铁、泥工200多个工日。其实磨面、磨油都可以,石匠在锻磨时可任意改变。
民国时期永昌县范围内的石匠,多采芦草沟、车路沟质硬耐用的菊花青石料(花岗岩),打制各种石磨。
打制石磨首先将上下扇磨盘打圆。底和顶面基本打平就行。其次是在上扇磨中心打1眼安装铁穿,打通麸和子眼,上边缘打开等距离的4个绳眼。下扇磨中心打半窝眼安装铁脐,上下磨扇的合口面必须打成水平线,按圆周直径大小分为十一个(俗说其他匠人最多吃十方,只有石匠吃十一方)扇形,凿开楞沟磨齿(约8-10个),人畜力小磨上扇薄下扇厚,转动上扇;水磨(又叫大磨),下扇薄上扇厚,转动的下扇,人畜力磨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即可安装磨面。
水磨的另一个要害部件是水轮。水轮有“平轮”和“立轮”之分。平轮像大车轮(直径约1尺),正中穿中柱,中柱轴俗称“白头”,又称线干子(长约十四五尺,直径约1.6尺),立轴中下部装置向上倾斜具有一定角度的16根辐条,辐条顶部做木制平沿,在水轮平沿上装置约24个倾斜的木制叶片(俗称“瓦子”,后来改为铁叶片),“瓦子”为宽1.5尺、高3寸的木片,向“白头”稍斜一点。将石磨置于立轴(俗称“线杆子”)顶端,水槽水打瓦子,轮转磨也就转起来了。立轮像两个大车轮竖起来,直径约12尺,沿内轮装上32个宽1.2尺、深1.5尺的水斗子,中间穿横铁轴,担在轮窝架(磨溏石墙,又称“蛤蟆墩”)上面的铸铁瓦上(轮轴距轮窝底6.5尺),中心毂突出5寸,栽上直拨牙(硬杂木齿,计16个)。中立轴安上直径2.3尺的小轮子,俗称疙瘩轮,小轮上栽上横立拨牙(硬杂木齿,计32个),直拨牙拨动横拨牙,像齿轮一样。木槽水冲小水斗,轮转动,立轴就转动,立轴转,立轴上顶的石磨就转。立轴的下端,同样安装有“铸铁六角”和对应的“顶窝”。
石磨在磨房里,下扇石磨固定在中立轴(“白头”)头上的长方体撑盘上,再在轴头上安装磨扇,把上扇磨抬合到下扇上,磨眼里穿上草绳和梁檩牵紧,再围4个小木柱子,也有草绳围牵在磨的绳眼里,用撬杠调整磨的直偏。上片石磨悬吊在屋梁上不动,下片石磨顶在中立轴头上,轴动磨动。在石磨立轴(白头)的下端挖半窝窝镶嵌一个铸铁“顶窝”(又名砧子,是留有半窝锥形眼的方墩子,),与立轴下端相对应处,置一平面大石头,中心凿一洞,安装有一个上呈正方体(边长约0.4尺)有六条楞体相辅、上大下小的倒圆锥体的铸铁“六角”(六角尖是锥形,根子是方的。),这是支撑石磨和旋转摩擦的关键部位。六角上端尖子放入砧子眼内,下端放入石头洞内,磨转起来很灵活,砧子眼或六角尖子如有损坏,可调转继续作用。
平轮磨须用每秒0.3立方米以上的水流量直冲卧轮,转速快,磨面也多,一昼夜最多可加工小麦2000斤,不论什么粮需磨4至5次。“立轮磨”的用水量较小(每秒0.1立方水即可启动)通过齿轮传动,相对磨速较低,一昼夜可加工粮食七八百斤。
泻水口向下倾斜12度的梯形木槽(长约18尺、入水口宽约4尺、泻水口宽约1.2尺、高约0.6尺),引聚上流之水,冲击水轮转动,以带动石磨转动。为使磨能转能停,在木槽进水口制作木水闸一个。设在磨坊地板上面、置于立轴顶端的石磨下扇,随轴而转,与固定的石磨上扇摩擦,将粮食粉碎,磨成面粉。一般一盘平轮需0.3立方米/秒的水量,而立轮需0.1立方米/秒水量就能带动,水小转速慢,水大转速快。
水磨坊中都设有面粉与麸皮分离的罗面设备。其主要工具是面罗。面罗用马尾线或金属丝编制成细目罗网,布撑在一个直径约2尺的圆形木质罗圈上。罗面时,一人用双手各握一罗,在两根横木制成的罗架杆上,来回往复不停地拉动摇晃,把面粉和麸皮分离开来,罗声呱嗒呱嗒很整齐自然。白皑皑的面粉到处飞,罗面的人的眉须上都是面。这叫“手拉罗”。用手拉罗罗面,劳动强度大,罗面的人十分辛苦。据工人说,衣裤里落上细面冰冷难穿,特别是到冬季,下有水冷气上冲,上面四面进风,磨房比土木结构房屋冷的多,冻肿人的手脚是经常的事。坐下罗面若时间过长,能揉压坏屁股,所以一盘磨要4人轮换。
有的磨坊里,将一个三面围框、一面开口的长方形面罗(长约4.5尺、宽约2尺、高约0.5尺)悬吊在磨坊梁上(开口的一面吊的稍高一点),在与开口面相对应的罗榜上,安置罗把(长3尺)和一根高3尺多的曲柄立轴,曲柄立轴下端,连接在围轴可以左右翘动的脚踏板上。人坐在板凳上,用双脚左右踩动踏板,带动曲柄轴,驱使悬吊的面罗左右晃动,使麸、面分离。等到面罗干净了,麸皮可以从开口的一面倒出。这种罗叫做“脚踏罗”。使用脚踏罗,劳动强度大为减小,而且罗面功效也高于手拉罗。后又改造为水打罗,构造部件与脚踏罗基本相同,只是不用脚踏,而是用水轮带动面罗。
在一些水磨坊里,在磨盘上的立轴上,安置一个联动曲轴,带动一个石碾,在直径1米多的石碾盘上围圆心轴滚动,可碾除糜谷杂粮的外皮。这种装置叫作“水碾”。它是水磨坊里加工杂粮的一种附带工具。百磨川的水磨坊里,都附设水碾。有的地方的磨坊设置的石碾,都在磨坊之外的场地上,是牲畜拉动的“旱碾”。
人畜力磨和水磨加工粮食前,首先簸筛去粮食内的沙土和杂质,用手摘掉石头土块,再倒入盆或桶内加水淘洗,用笊篱捞起粮食滤去水,盛入筇篮里,按不同季节和粮食的干湿,搀些簸净灰土的干粮食拌匀,然后装袋捂半日或一天方可磨面。如小麦干湿适度磨出的面既白又细。
磨面前必须用牙咬咬粮食,衡量干湿,以便调整磨的子眼,特别是水磨还须用撬杠拨动磨合口的松紧,不能一次磨的过细或过粗。
兴建水磨工程,过去一般家庭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兴建。一个家庭经营一座水磨的收入,俗话说是等于种了一对牛的庄稼,相当于种水地30-40亩的收入。这是家庭的主要基业,祖祖辈辈相传,也可相互买卖。一般一盘水磨是50石小麦以上的价值。
水磨能延续几百年,主要是减轻了人、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过去家家有小石磨,一盘小石磨一个毛驴一天只能加工20-30公斤小麦,实际上人力畜力有限,一天只能干三、四个小时而已。而一盘水磨一天加工500--1000公斤小麦,提高工效10多倍,不但人轻闲,而且连续加工不断线。所以在过去不论县城、农村,一到庄稼成熟,就车载畜驮,到有水磨的地方加工面粉、油料,储备食用。
在经营管理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为私人经营,大部分自己管理,有雇人管理的,也有出租的。常年为磨主操劳、拉罗的雇工,被人们蔑称为“磨老鼠”,他们劳作的辛苦和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解放后,私人(包括地主、富农)的水磨、油坊,都是工商行业,因此而受到保护和利用。直到1956年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永昌县的水磨及其附设的油坊,组织起来,成立了“油磨业社”(后称“手工业联社”)实行公私合营,集体经营。农村中私人的水磨、油坊,都折价加入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由集体经营。
水磨每年要修修补补,仅锻磨一年得5-8次,每次约付石工工资50-70公斤小麦。农业合作化后多为直接付钱,用小麦比价计算。
收费情况:过去私人经营时每加工小麦100公斤约收面粉4-6公斤、子3-5公斤。加工油料每100公斤成品油收清油10公斤左右,油渣20公斤左右;农业合作化后加工费按成品比价计算。本社社员加工,采取记帐办法,年终一次在收益分配中扣除;外社队人员加工,按成品比价收费。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水磨被更先进的机磨替代了,县内已经绝迹。
我们祖先使用了千百年的水磨,它的功绩我们不能忘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保留了原始美和乡土文化的根。它在人类生产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当记住,这是历史文明的遗迹。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