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擀毡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80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擀毡技艺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4
页码:
211-2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擀毡技艺的发展以及制作工艺过程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制作
擀毡
内容
擀毡即制作羊毛毡,据说擀毡工艺是由内蒙古及游牧部落传于永昌的,因为永昌自汉代至明朝一直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地带。在南宋时期,永昌处于西北边陲,常有游牧部落出入,而当时游牧部落住的是毡棚(用羊、牛、马毛制成毡片,再搭成毡棚),用此来抵御严寒、风霜及烈日。同时,永昌居民与游牧部落也经常发生商品交易,毡片也在交易之中,后来并有少数游牧户定居于永昌,同时,把擀毡工艺传入永昌,自此,擀毡工艺在永昌县逐渐传开。后来,随着牧业的发展,擀毡艺人的增多使擀毯工艺在永昌县广泛流传,到明清期间,擀毡工艺在民间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清末及民国初期,由于战乱不断,生产下降,使擀毯工艺处于沉没。解放后,擀毡工艺逐渐复苏,在民间广泛应用,一致流传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类商品的丰富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永昌擀毡一蹶不振,现在濒临失传。
旧时擀毡在本地生产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常被作为姑娘出嫁的陪嫁品。炕上铺满洁白厚实的擀毡是家庭富足的象征,擀毡技艺高超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擀毡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是铺在炕上、床上用以防潮、隔土、保温,起到缓冲作用的生活用品,不仅花纹美观,坚实平整,而且弹性较好,抗磨耐用,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用品,在广大群众生活中有无可取代的价值。毛毡除为炕上用品外,还可用毡制成毡衣、毡帽、毡鞋、毡鞍鞯等,具有良好的防潮保暖效果,适于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农村地区的气候环境。
毛毡的种类以原料种类可划分为春毛毡、秋毛毡、沙毡(山羊毛制作而成)和绵毡等;以大小规格可划分为四六毡(4尺*6尺)、五七毡(5尺*7尺)、单人毡、双人毡等;以颜色可划分为白毡、花毡、红毡、青毡(黑白羊毛混合制作)等。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享誉西北地区,但这不仅仅是永昌的羊毛奇特,更重要的是毡匠的手艺精湛。
擀毡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原料和工序:
所需原料:羊毛、胡麻油(麻渣)、豆面、水。其原料取于自然且无需做任何处理。
使用工具涉及弹弓、案子、竹帘、板凳、绳子、红柳条、喷水壶、卷边尺、散毛树杈,
工序如下:
1、弹毛,把羊毛放在弹毛案上,用力并有节奏的拉开弹毛弓,直到把羊毛弹蓬松为止,然后,用手卷成羊毛卷。
2、铺毛,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匀地撒在擀毡连子上(预先准备好羊毛的二分之一)。
3、喷水,用水壶或口把温水喷在铺好的羊毛上,让羊毛湿润为止。
4、喷油,用口把预先准备好的麻油均匀地喷在铺好的羊毛上,羊毛基本发黄为止(如果想少用油,则撒上适量麻渣面)。
5、撒豆面,把预先准备好的豆面均匀地撒在喷好胡麻油的羊毛上(薄薄的撒一层),以把麻油均匀地履盖为宜。
6、再次铺毛:把另一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匀地铺在豆面上,再喷水喷油一次。
7、卷毡帘,把铺好羊毛的毡帘子紧紧地卷起。
8、捆毡帘,用四道绳子把卷好的毡帘子捆紧。
9、帘子,两人或4人用脚均匀地擀动帘子,两人一组,面对面来回擀动毡帘子,步伐有节奏,用力均匀,反复擀几次。
10、解帘子压边,经过反复擀后,解开毡帘子,羊毛紧紧地连在一起,变成毡丕子,再用一卷羊毛均匀地打在毡丕子四边,再喷油、撒豆面、喷水后,把毡帘子卷起反复擀动两次,毡丕成型。
11、洗毡,解开毡帘子后,把毡丕翻滚,把开水用笤帚洒在毡丕上,直至开水渗透毡丕为止,然后,放在一块斜立在板凳侧的木板上(案子)。毡匠2-3人挽起裤角,脱掉鞋子,坐在板凳上,每人手中拉一根绳子,绳子一头固定在板凳上,一头从毡帘下穿过后抓在手里。洗时另一人拿瓢舀水不时地往毡帘上泼,毡匠2-3人同时用脚顺着木板斜面往下蹬搓毡帘,当毡帘搓到用脚够不着的位置时,3人同时用绳子再将毡帘卷上来,用脚再搓下去。这样手脚配合,一下一上,循环往复,协调而很有节奏,3人配合得就象一人操作一样,速度较快。当羊毛搓洗凝结到一定密度时,去掉竹帘,将毡卷了直接放在木板上搓洗,反复蹬踏几个小时之后,直至洗到要求的尺寸为止,崭新的毛毡便洗好了。
12、整形,当毡丕洗到要求的尺寸后,洗毡结束,用尺杆和钩子对毡丕进行整形,使四边齐整,有棱有角,经过该工序后,毡就成形了。
13、晒毡,把整好形的毡丕放在阳光下晾晒,直至水份被蒸干,水份蒸干后,毡变的坚硬而有弹性,这样毡就制成了。
整个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且制作步骤顺序不能打乱,需要艺人具备足够之耐心与艰辛。大集体年代,生产队批准毡匠专门擀毡挣工分顶口粮。那时擀毡很吃香,活计多,忙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一天最多能擀3条毡。一月下来,挣70多元钱,向生产队交60元钱,个人还能落下10多元,当时干部工资也就十多块钱。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