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永昌风筝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永昌风筝制作技艺
分类号: TS938.91
页数: 16
页码: 196-2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风筝制作技艺:“扎”艺、“糊”艺、“绘”艺、“放”艺流程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制作 风筝

内容

永昌风筝制作和放风筝游艺活动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八九十岁的老人述说,清代以来就有放风筝的习俗。永昌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干旱,风量、风速、风力不够均匀,只有到了春天的清明节前后,气温回升,热空气上升,风量、风速、风力比较均匀,这才是放风筝的大好季节。这时,城里的孩子拿着风筝到郊外与农村的孩子一道举行放风筝活动。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后来,许多学校也把放风筝作为一项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比赛。
  永昌风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艺术特色。风筝的题材和内容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或扎骨架,填绘内容;或依据内容改制骨架,如此反复制成,不断改进,日臻完善,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永昌风筝的造型,既注重自然形似,又注重以形写神,讲究图案美,立体感强,譬如大鹰的扎制所有部位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它的头部最为形象。民间艺人在设计鹰风筝时,不仅考虑到放飞时的空中效果,还考虑到挂在室内作为观赏艺术品时的立体效果。如凤凰、仙鹤、沙燕、蝴蝶等都是用这种工艺扎制的,形象十分逼真。在色彩上,有着较为突出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两类。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它在绘制上有独具的特点,观赏价值极高。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龙头蜈蚣风筝为其代表作。它的构图布局重大,色块浓抹,产生了热烈明快的艺术氛围,这种独特的绘画,放飞于空中,形象格外逼真,具有特殊的空间观赏效果。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永昌风筝以平板风筝为主,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龙头蜈蚣为最(长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
  永昌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其扎制方法虽简单,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永昌风筝的题材丰富、广博,选用材料奇特,设计夸张变形,画工为国画技法和年画风格,放飞有力学根据,构成了永昌风筝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碳素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永昌风筝的传统地方特色。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永昌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能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扎”艺
  (一)选材
  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芨芨,麦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竹材的特点是:质轻,纤维直而密(皮部),因此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弹性,可以劈成各种规格的条,加工方便。可以热弯曲,定型后不易变形。缺点是刚性不如木材。
  (二)劈竹
  由于竹的纹理平直,因此可用“劈”的办法加工。“劈”是指沿竹的自然纹理把它撕开,而不是用刃切开。
  (三)削竹
  削是劈后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在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制作各种风筝零件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还有用木锉锉削(如锉竹节)。
  (四)弯竹
  竹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使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风筝零件来。
  1.热源:
  用热源加工竹材,传统风筝制作中使用蜡烛和煤灯。后者可调节火焰的大小,又有玻璃罩集热,所以更好使用。
  2.弯曲方法。
  (1)预热:在热源上把竹条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预热不能过急,要设法使竹条的内部也被加热,而外部不能烧焦,这就要不停地转动竹条,并来回移动,使其各部逐步加温。这过程视竹条的粗细而定,一般细条时间短,粗条就长一些。
  (2)弯曲:预热到一定温度后,竹条变软,便可弯曲。但弯曲要适度,过急则会弯断,使零件报废,过慢竹条冷却则弯不到位。因此要掌握好时机,稳准地弯曲,最好一次成功。竹皮向外弯曲容易,竹皮向内弯曲困难。
  (3)定型:弯曲后可把竹条放入冷水,使其冷却定型。定型后可能有少许回弹,因此在弯曲时,可比图纸需要的弯度更大一点,回弹后正好合适。
  (五)连接
  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很多,其中在传统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所以在“四艺”中把“扎”放在第一位。其实除“扎”之外,还有扣楔、活头、插接等。
  1.绑扎:
  绑扎的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传统的风筝精细的用线。现代的大中型永昌风筝在接口涂胶后,用带胶的无纺布条绑扎,强度很大。风筝骨架上竹条的接头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
  (1)垂直连接:可分为: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简单,但强度不大,而且骨架不平。交叉接一般用十字绑线法。卡接时要有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根条上,强度不如搭接,但比交叉连接骨架平些。搭接时要有一根条弯曲90度,但强度大,骨架平,可用平行绑线法。
  (2)平行连接:分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两根相接竹条互切斜口,对在一起再绑扎叫斜口接。这样既平整又美观,但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6倍以上,才有足够的强度。搭口接既简单,强度又大,但两条有一个面不在同一直线上。
  (3)倾斜连接: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只是角度不同。因此,可用交叉、搭接和卡接三法。
  2.扣楔:
  这是一种在纵向骨架上的打孔,而横向骨架穿孔联接的方法。这和连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
  3.活头:
  为了折叠的部分,要作成活动的接头,叫做“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的接头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开的竹条一样。
  4.插接:
  风筝上有一些可拆装的零件,需要插接。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是套管插接,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制作插管时要考虑到插紧后的摩擦力和抗弯曲力,所以插管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不能太短。
  二、“糊”艺
  (一)选材
  传统风筝的蒙面以纸、绢为主,现代也使用人造纤维纺织品或无纺布,塑料薄膜等多种新材料。
  1.纸材:
  糊风筝所用的纸要求纤维长,有韧性,薄而轻,透气量小,着色性好,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小。传统风筝所使用的纸多半为手工制造的长纤维纸,如绵纸、皮纸、宣纸、雅纸、高丽纸等。现代使用的还有很多机制纸。选择用什么纸决定于风筝的大小、部位、飞行条件、着色要求等多种因素,其中以风筝的大小为主,一般风筝越小,用纸越薄,越轻柔。
  2.绢材:
  绢是一种很薄的真丝纺织品,重量轻,强度大,有很好的着色性能,是传统永昌风筝的常用蒙面材料,但成本很高,不宜初学者使用。现在有一些夹以人造纤维的比绢更薄的纺织品,如电力纺(绝缘纺)和洋纺等,它们比绢轻,强度大,透气性也更小。
  3.复合材料:
  传统的大风筝常使用复合材料蒙面,即用绵纸或皮纸托婊的绢。这种材料强度大,气密性好,着色性好,具有纸和绢都无法比拟的性能。
  (二)裁剪
  裁是指蒙面的下料,就像裁衣服似的。
  1.取形
  风筝上平面部分取形容易,只要把蒙面材料铺在风筝图纸上绘下外形来就成了。但在风筝上有很多曲面,如沙燕的翅膀,就是一个复杂曲面,取形时必须先用一张纸放在沙燕翅膀的骨架上比好,并沿边缘剪下来,然后再按纸样绘在蒙面材料上。
  2.留边:
  下料时必须略大于纸样的边缘,而且要比糊蒙面时所用的卷边稍大一些。
  3,纹理:
  不论是纸还是纺织品,大都有自己的纹理方向,下料时一定要考虑纹理,务必使风筝左右的纹理对称,而且尽量避免使用倾斜的纹理。
  (三)糊
  如何把蒙面糊在风筝骨架上,是糊艺的关键。
  1.涂胶
  糊纸前,往往先把胶涂在骨架上。用什么样的胶,如何涂在骨架上?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糊纸、绢时,目前最好的胶是乳胶(聚醋酸乙烯乳液),而胶的浓度要看所糊材料而定,原则上讲,所糊的材料越薄,不要很大强度的,可用稀一点的胶水。所糊材料强度大,要求胶水强度也大,胶水要浓一些。涂胶最好用毛笔轻轻涂在骨架上,胶要均匀。要注意一些骨架的角落里不要积留很多胶水,这会使蒙面不平整。
  2.蒙面:
  往涂好胶的骨架上蒙面要准确地放在骨架上,尽量少移动。否则会把胶擦掉。蒙面在骨架上要平整,各处的松紧程度要适宜,绝不能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这会引起风筝扭曲变形,严重影响飞行。蒙面在骨架上定位后,要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但不忙卷边。因为在胶未干前卷边会造成四周拉紧不均的现象。
  (四)边缘处理
  把蒙面粘在骨架上以后,边缘的处理是糊风筝这道工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切边:
  当风筝不大,而蒙面与风筝骨架的胶合强度很大时,可直接用刀子把剩余的边缘切掉,叫“切边”。
  2.卷边:
  当需要增大强度,则把多余的边缘剪下一部分,留一部分涂胶后卷过来,叫“卷边”
  3.缝边:
  当需要更大的强度时,卷边后还要把多余的部分缝上,叫“缝边”。
  4.粘边:
  当用塑料薄膜蒙面时,它与骨架的粘合强度往往不够用,而又不宜缝合时,就要用把多余的边缘卷过来再粘合的方法,叫“粘边”。
  5、校正
  在蒙面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风筝骨架的正确位置,发现有扭曲,不对称等情况要随时校正,否则等整个风筝糊完以后再发现问题就不易校正了。
  三、“绘”艺
  绘艺不只是风筝的绘制工艺,它还包括整个风筝的美化问题。
  (一)风筝的美化
  美,是自古以来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在风筝上也不例外,除了它的主要方面---能飞以外,人们总希望它更美一些。而且飞中也有一种动态的美。对于不同类型的风筝,美的重要性也不同。或者说,美的含义也不同。至于它们的形状、色彩都是次要的。
  1.风筝的轮廓造型:
  一个风筝,不论它的图案和造型如何精美,只要在天空中飞得远了,我们从地面望去,往往只能看到它的外轮廓的剪影。即使飞得不远,图案和造型都能从地面看清,但这时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外轮廓的形状。因此,风筝的外轮廓的形状,在风筝的艺术效果里,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风筝的轮廓造型,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造型。这就要按风筝制作者各自不同的审美观点,选择他们认为最美的品种,最美的飞行姿态,来确定他们的外形。在处理人物、昆虫、器皿等各种风筝的外形上,也要注意同样的原则:突出它们的特点,表现它们最生动的形象。
  (2)利用多变的“软造型”。除了在空中形状基本不变的“硬造型”以外,在风筝上还有一些可以随风而动的“软造型”。如鱼的尾巴、蝴蝶的尾巴、人物的飘带、旗穗等。这些能动的部分给风筝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加强了艺术效果。在设计风筝时应充分加以利用。
  (3)不忘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上的需要。如果在考虑风筝的外轮廓造型时忘记了风筝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就会在试飞时造成麻烦:因不平衡或不稳定而不能飞行,或因强度不够而空中解体,或因重量过大而飞不起来。因此,处理好造型与空气动力和结构强度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统一起来,也是风筝外形设计需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风筝的构图:
  构图和外轮廓造型一样,对风筝的艺术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风筝的外轮廓造型往往是和构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统一考虑的。这里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将它们分开。
  (1)风筝构图的种类。风筝的构图,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写实的:例如鹰、燕、蝴蝶、靖蜒以及其它各种鸟类、飞虫类。都是越真实越好,取其自然的美。
  装饰性的:这是指那些从装饰美出发,对那些自然物做了适当的加工和变形的构图。
  烘托性的:在风筝上,为了突出主题图案,往往加一些烘托性的构图,如软翅或硬翅人物风筝上的行云,就是烘托性的。
  寓意性的:在传统的风筝上,寓意性的图案很多。如象征幸福的蝙蝠,象征长寿的桃子,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等。有些风筝上这些寓意性的图案构成了风筝的主题,而在另一些风筝上,它们则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2)风筝构图的特点。在永昌风筝的构图形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称:风筝大多是对称的,因此,多用对称形的构图。只是人物风筝的构图往往是不对称的。
  镶嵌:在风筝上,有些图案是镶在其他完整的图形之中的,如沙燕风筝的膀窝里有时镶着蝙蝠、荷花等。
  丰满:风筝的图案构图都十分丰满充实,即使留白,也让人感到白而有物,这种丰满的构图是风筝的艺术特点之一。
  3.风筝的色彩:
  风筝色彩的特点。风筝色彩的特点,决定于风筝与一般绘画在观赏上的不同条件。
  远:除了大型壁画以外,人们观赏一般绘画的距离大都在几米以内,而放飞着的风筝与观赏者的距离少则十几米,多则几十或几百米。因此,在决定风筝的色彩时,这个“远”字是首先要考虑的。为了满足远效果的要求,风筝上的色彩要鲜明,对比要强烈,色块要大。
  动:风筝是在飞行中观赏的东西,必须以飞行中的效果为出发点来设计色彩。这与远效果的要求是统一的,也要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色块大。
  透光:还是从“飞”字出发,风筝在空中,经常遇到光从背面射来的情况。这时,不同颜料、不同材料的风筝就有不同的透光效果。处理得好,可以增加风筝的美。处理不好,就很难看。
  (二)底的处理
  有很多风筝在绘画之前,要先上底色,这要讲究底色的处理。例如制作靖蜒或蝉风筝的翼在绘制纹理之前,就必须先上底色。红靖蜒用红底色,绿靖蜒用绿底色,蝉一般用黄底色。
  (三)描线
  准备好有底色或无底色的蒙面材料以后,就可以开始绘画了。画前先要在白纸上用墨线绘好1∶1的“大样”,各细部花纹都要绘出,只是不用上色。把准备好的蒙面材料铺在“大样”上,用毛笔勾出全部线条来,根据图案的要求,有黑边的全用墨线勾出,大黑面用墨染好,个别图案是白边或色边的用白粉或颜色勾出。对于描线的要求是:准确,均匀,流畅,对称。
  (四)染色
  指着色。对于没有矾过的“生纸”、“生绢”在勾画的图案上着色之前,先要在着色部分用笔上一遍胶矾水,待干后再上色。凡较大面积地着色,尽量多选用透明水色,小面积着色可用不透明的颜色。如在特殊情况下,要大面积地着不透明颜色时,一定不可上得太浓,太厚,否则会引起蒙面的局部僵硬或局部抽缩,使整个蒙面无法使用。
  四、“放”艺
  (一)风
  风是空气的流动,这种流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空气流动速度的快慢决定着风力的大小。风筝之所以能升空,主要原因是风筝线使风筝的迎风面同流动的空气形成一定的倾斜,从而使风筝获得了升空力的结果。
  风力大小与放什么风筝关系很大。2-3级风,一般可放面积0.1-0.5平方米的小型风筝,如软翅鹰、小燕、蝴蝶和硬翅人物等;3-4级风,适宜1平方米左右的中型风筝,如人物、七星、八卦、立体筒形及龙类串式风筝等;5级风时只能放2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硬翅风筝,装有硬翅的筒子,企鹅八角形风筝等。6级以上风力,不宜放一般风筝。
  (二)线
  风筝的脚线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式。
  一线式直接绑在风筝的重心即可。
  二线式拴在风筝纵(横)向中轴条上。上线栓在距离顶端小于1/3之长处,下线栓在距离尾端1/3的位置上,并且上脚线要短于下脚线上下脚线相交上脚线和风筝的角约为90度。
  三线式其实和二线差不多,只是两根上角线分别拴在主条两侧,下脚线和二线式相同,在两根上角线中心打结而后,上脚下脚线相交。上脚线和风筝的角约为90度,多用于可调式也就是上下脚线相交的角度可以调节风力较大时上脚线和风筝的角度在80度左右即可,风力不足时可适当增加角度。总之,风筝的提线位置,是由其风筝结构所确定的。只要按照风筝的制作要求在相应的位置绑上提线即可。
  (三)放
  起飞前先要弄清风的方向,附近如有炊烟或旗帜视其飘浮方向即可知悉,否则随地拾起细土或枯草屑向空中抛出,亦可测出风正确方向,然而在高大建筑物附近所测风向不准。在整个升放风筝过程中,起飞比较艰难,有时高空的风力非常适合施放风筝形态,而低空风力较弱,此时必须使技巧飞升。(须以逆风方式升放风筝)。现介绍硬翅风筝放飞可以采用的几种方法:
  (1)中小型风筝可以一手持线轮,一手提住风筝的提线,等到有一股风来之际,乘势将风筝放出,由于有人身体对风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边抖边放,克服风的扰流的影响。
  (2)大型的风筝由于体积较大,不便于一个人放飞,这时需要一个助手帮助,这时,一个人拿住放飞线,另外一人在远处十几米以外或是几十米以外,迎风而站立。待有风吹来之时,提线之人发出信号,拿风筝的人将风筝往上一举并松开手,而提线的人顺势收线。这时风筝就会迎风而起。
  (四)调
  飞行的时候可能出现不稳定的状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总是偏向一侧。解决的方法是调整风筝的上提线,如果风筝偏向左侧,可以将上提线向左侧移动一点,至到风筝飞向稳定,每次调整的移动量不宜大,当有经验以后,一般都能掌握所调整的移动量。根据笔者的经验,遇到这种情况经调整后的风筝,一般可以飞行良好。
  (2)扎跟头。风筝飞起后不久,不等飞行稳定,一遇到风力变化,风筝便一头扎下来,没有返起的机会。如果风筝在按照正常的绑扎提线以后,将风筝放起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哪是很不幸的,因为产生这种飞行状态的因素较多,调整的方法是将风筝的尾部加重,先不要调整提线,如果不行的话,再进行提线的调整,可将上提线缩短。同样,调整的大小量不要太多,逐渐调整。二种方法试过以后仍然不行的话,说明这只风筝的制作是失败的。补救的方法是在风筝的尾部加上两根细细的纸条即可,这是无奈的办法。
  (3)左右摇晃。和一只醉酒的风筝一样,忽左忽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提线的重心位置靠上而造成的。调整的方法是将下提线缩短一点,逐渐调小,不要过多。
  (4)风筝直往远飞,即见远不见高。调整的方法是将上提线缩短一些,或是减轻尾部的重量。
  (5)旋转,即风筝放起后还未稳定,就像风轮一样边转边往下飞去。如果风筝放飞以后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肯定地说,这只风筝制作已经失败。简单的补救方法是在尾部加上一细线做为尾巴。
  (五)收
  收线不能操之过急,如遇风力增大,要暂停;中型风筝要两人收线;风筝接近地面时,停止收线,让风筝自然落地,以免损坏。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