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六章 矿业及粮油加工业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90
颗粒名称:
第十六章 矿业及粮油加工业民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7
页码:
187-193
摘要:
本节分五节,分述了永昌县榨油、采煤、烧石灰、淘金挖银、炼铁工业民俗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工业民俗
文化遗产
内容
第一节 炼铁
民国后期,红山窑地主李积富,曾集结工人20多人,在红山上采矿炼铁。矿石,燃料均就地采取。但由于矿石品位低,冶炼技术不过关,未能炼出合格的铁而停办。
第二节 淘金挖银
永昌历来不乏淘金挖银之人。据资料记载,永昌地区以淘金挖银命名的地名就有10多处,如红山窑青龙山的淘金沟,大黄山以南的银洞沟以北的金沟、金湾、龙首山以北的金沟子;双井子以东的上金场、下金场、祁连山皇城的金洞沟;北麓靠通信堡的银洞沟,宁远堡龙首山下的矿子沟等,均有采挖金银的痕迹。
民国时期,境内淘金挖银者绝迹。但红山窑、新城子一带的居民由于生活所迫,去祁连山大梁(青海省辖区)淘金的人颇多。大梁金场先由青海省地方绅士开办,后归大军阀马步芳经营。我县去的淘金人,只充背砂的任务,俗称砂娃。砂娃薪金菲薄,每月只给以糊口米面,不发工资。金场看管严密,工作艰苦,工人稍一歇息便遭毒打。上班不让穿衣服,下班要严格搜查,生怕工人偷走金子,许多人受不了艰苦的劳动和严酷的拷打,经常逃跑。如逃不脱,被捉住后,定被打得死去活来,因而不少人死于金场。据调查,红山窑、新城子等地去大梁当砂娃的前后约100多人,死亡者20多人。
第三节 烧石灰
民国时期只有九墩湾生产石灰,由于当时需求量不大,从业者仅10多人,年产不过百吨。九墩湾石灰石藏量丰富,附近的沙鲁嘴有煤。烧石灰的人采下矿石,垒窑就地挖煤烧制,十分方便。
第四节 采煤
永昌煤炭生产始于何年,尚无考证。据红山窑群众说,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红山上就有平掌窑和高家新巷两个窑口。九墩湾、曹达坂等小煤窑据考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据《永昌县志》乾隆本记载:“金山,城北二十里..产煤炭”。“红山在城西七十里,其幻煤炭窑,较东山产尤佳。”这说明明清时期,煤炭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民众采煤是单巷掘进,自然通风,油灯照明,镢头挖,小筐背,产量极低。过去采煤因井内没有必有的安全设施,煤窑匠没有安全保障,常因煤窑塌顶,瓦斯中毒而丧生,因而民众中有“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背煤的埋了没有死”等说法。
据民国十六年《工业调查表》记载:“永昌煤窑共八处,即五沟、寺儿沟、红山、风门山、曹达坂等,年产煤约六百至八百吨”。
《河西志》记载:民国三十三年,永昌风门山、红山窑、曹达坂,年产煤400吨左右。
1949年,永昌有马营沟、五沟、红山窑、曹达坂、九墩湾等地产煤,窑口共19个,均系私人经营,从业者91人。仍沿用土法开采,年产煤9443吨。部分产品作本县民用烧煤,部分为炉院锻工生产用煤。五沟煤、红山炭则销往武威等地。
第五节 榨油
民国时期的油坊,是一个宠然大物,外貌酷似土夯打的车间是贯通两头的夹窄走廊,当中放置用五六根长大木料组合成的油梁,长约15米。走廊两面顶梁檩的根柱子有双重作用,即可顶住梁檩,又能控制油梁摆动。
油坊里的地面低于外面60公分,墙厚窗子小(可能是为了保温)。进了油坊门的右手,建长约4米,宽3米,高1米的锅头1座,上安硕大的1口铁锅,用木板铁箍制作高约1米的桶子笼,固定在锅口上。紧靠锅头里边是渣场。渣场前是高约6米的木笼1间,从地面至木笼底3米,木笼冒出房顶装石头五六十吨,也叫石笼。石笼下置油梁根子。为防石笼压坏下面的木笼,两边各顶4根柱子,柱子缝里放若干梭木,以备调整油梁高低使用。石笼左是渣、油井。渣井底垫石制油池,流油口通人油井。油井底放大瓷缸1口,低于渣井的油池口,两井均用木料装木笼到底。
靠渣井里间,置长约2.5米,高75公分,两头各钉4个木爪的绞轮一组。绞轮轴当中缠小碗口粗的草绳一根,斜通向吊高梁头的滑车上。里间靠墙放若干盛油大桶。油梁头外间是工人休息、烤火、吃饭的场地。
榨油的程序:炒胡麻——磨细—蒸热——压榨四个环节。
油坊是用杠杆力点原理修建的。一座油坊需7人工作,其中1人专磨油和驮运油料。三天榨胡麻2500斤,俗叫“一锅子”,能出油760—800斤,出油率30—32%。油坊主每一锅子油征油30斤,盘头麻渣1块(约150斤),给每个工人小麦20斤,油1斤。榨油客还要供足烧柴和芨芨草。
油坊里交易油以瓶计量,一瓶10斤。麻渣用老秤计量。
油坊在一年中有4-5个月是冷清寞落的。每年到农历八月,胡麻、菜籽收获后,榨油房就热闹起来了。
油坊榨油时,早晨五点钟,工人把油面装到蒸笼里,笼上盖点胡麻草放火蒸油。这时你若想到油坊里看看,用力推开吱吱嘎嘎的双扇大门进去,锅头前1人拿木把铁杈续着火,锅底下跳动着红红的火苗,蒸笼上面冒起的热气,弥漫着浓郁的醇香味,腾腾的热气直往脸上扑。你贪婪地深深吸几口气,仔细打量这神秘的大屋里,其它角落阴暗不清。渣场里虽然点着三四盏油灯,但只能看到人影晃动,听到人声唧唧咕咕。你心里痒痒的按捺不住,想前去看个究竟。走到渣场细看,5个人把准备好的芨芨草长辫子、渣圈(也是用芨芨草编织的,直径约75公分,宽14公分),刷净的芨芨草和乱油芨芨放在身旁待用。这时续火人从转台走到锅头上,用木锨将蒸热的油面,不停地往三四个圆筐里挖,其他5人马上行动起来。先在芨芨辫子底下铺个十字,正中放渣圈,手抓一把芨芨草,根子向中心,梢子朝外花花散上一圈儿,再散些乱油芨芨,开始往渣圈里装热油面,装一筐用穿破鞋的脚踏,再装一筐再踩踏,装满渣圈后上面散些乱油芨芨,扶直芨芨梢子先分两股,压下去一股再分一股,一股套一股像编筐的那样收住,拾起芨芨辫子从当中捆紧,由“把老”(油坊负责人)将油饼拉放到渣井里,包完油面恰好12块,这一工序叫“包油”,是非常紧张的劳动。工人的棉夹子上冒热气,头脸和胳膊上豆子般的汗珠往下落,但不能休息趁热吊油梁压榨。这时把老在渣井外油饼上平铺三块木板,用1米多高的圆木墩子顶到油梁上扶正小心观察。此时绞轮那面喊:“嗳哟..揉..上吧”。随着咔嚓咔嚓的各处响,油梁下沉压得油饼也下沉,已听到油井里嘀嗒嘀嗒的淌油。这时你从石笼后转走到绞轮旁,一看5个人如舞蹈式的那样,两人一对双手搬绞轮上木爪,一脚蹬下木爪喊嗳哟..。对面1人手拿支木喊:“揉..”,支稳绞轮爪后又喊“上吧”,声音低沉有力而整齐。4个人的胳膊和腿肚子上,都鼓起了肉疙瘩。经三番五次把油梁吊起再放下,油把老取油梁根子下面的梭木,再加到石笼底与油梁根中间,使油梁头上升到一定的位置,油饼下沉到渣井的口沿,稳直油梁墩子,再用绞轮滑车吊千斤石几块垂到梁头上,慢慢松开绞轮大绳,听到哗哗不停的油淌到油井里了。
回到烤火场休息的工人,全身油黑,都急巴巴的喝水,只有白牙、红嘴、眼睛动的闪现,使旁观者也心寒。
榨一锅子油,再榨二次三次,早晨不但从渣井里取出油饼,而且还须用木榔头砸细油渣,洒上些水再蒸的工序,必然更费力更苦劳。
原始粗犷的劳动场面,深深的震撼着你,呆呆的站在那儿想,有一刻你觉得很恍惚,流进油井里的油,是否还是工人豆子般大的汗珠。
炒胡麻是榨油不可缺少的工序,所以每座油坊必须配备上五六间宽大的库房。除储存胡麻外,要用1间屋建炒锅,炒锅似烙饼的鏊子,故将炒锅称鏊锅,房子也称为“鏊房”。
鏊锅底是略带点凹的平底锅,口径1.5米,深只有20公分,为便于扫出炒熟的胡麻,鏊锅边留宽30公分的缺口,闸上木板和鏊锅一样平,同时鏊锅向缺口倾斜。
客主到油坊也要劳动,用木斗从库房里端来胡麻,引火烧热鏊锅,工人拿长1.5米的木制炒耙坐到锅头土台上,一次倒入锅内半斗胡麻,挥动炒耙扒拉着胡麻均匀撒到满锅。连续炒44锅22斗(约800多斤),三天才能炒完一锅子油的胡麻。
现今各种食油,是家庭和饮食行业不可缺少的调味食品,市场上供应的油都是榨油厂和小型榨油机用胡麻、菜籽等加工而成的。
古老的油坊已消逝30多年了,据考西汉前虽有麻子,荏(白苏),但先民吃动物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畅通后,从西域输入我国葡萄、苜蓿、胡瓜、胡麻、胡豆等,但没有胡麻、麻子、荏榨油的记载。
宋袁襞,枫窗小牍下:“如..郑家油饼。王家乳酪..之类,皆声称于时”。明冯梦龙著《醒世恒言》卖油廊独占花魁,这两点说明,榨油始于宋朝,大发展于明朝。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十六卷,全面记述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中榨油基本和民国时期的油坊相同。但各地条件不同,特别是没有水磨的地区,畜力多磨出胡麻,一般多建小型榨油设备,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红光园艺场仿大油坊的原理和工序,用3间平房建小型榨油坊,三天能榨胡麻300斤,说明全国各地榨油的方法大同小异。另外种植麻子多的地区,把麻子炒熟磨细,加水多煮,使油浮水面,用勺舀出,再炸干水分,称为绿色油,是何朝的创举,现已无从考证。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