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节 银器首饰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85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银器首饰业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银器和首饰业行业生产工艺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工匠习俗
银器首饰
内容
银器和首饰业,在永昌历史上曾兴盛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据说元末明初,永昌县城内就有银楼(银匠铺)。那时候,当地蒙、藏等兄弟民族较多,他们和汉族群众都很讲究首饰。一个藏族妇女身上要佩带三十多两纹银首饰,汉族妇女在新嫁时所佩带的全套首饰也在十两左右。虽说每个青年妇女不能都佩带全套首饰,但不论穷富在结婚时总要选购几件。另外有银餐具如银蘸匙,银包象牙或乌木筷子。银酒器如银壶,银盅。银烟具如银烟袋、银水烟瓶。银质礼品如大小银盾、小孩银锁绊等等,当时社会上也很盛行,因此,永昌城内就有银匠铺四、五家,制作工艺不亚于兰州。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有银匠铺五家,民国十四年前后有六家,即南家、田家、刘家、张信家和武威来的两家。民国十八年二月初一日,永昌城遭马仲营屠杀后,只剩南、周二家。民国二十七年又恢复到四家,即周、南、严、陈四家。民国三十七年又只剩南、周二家。1949年后,原料来源和产品逐渐不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到1954年公私合营后,首饰业完全停办。过去银匠铺的规模,一般每个银匠铺有工匠三至五人,最大的有十人。每月工资,师傅银币十八至三十元,看技术高低而定,学徒六元。每人一年约生产三百两银器货。产品售价,以产品工艺繁简而议定,比照银价和银器分量,收百分之五十、七十、八十到百分之百,除去银原料,可净赚百分之六十的利润,开支过税金工资等费用,尚有盈余。
首饰多种多样,约二十多种,如两鬓插的吊子、银花,发结和头上的簪子(有万卷书、元宝头的花簪子等);盘长儿、钻结子、兰草、钗子、梅花针、玉针、蒂蒂(有寿字和刻花的)、银窝梳子等;耳环的花样很多,大者叫耳环,小者叫耳坠(有镶宝石鹦哥登架的、蜘蛛吊线的、炸弹头的、秋叶子的等等);脖子上带的银花磙子(即项链);胸前有银花胸壶、牙钎子(有七件的、五件的、三件的、花篮牌的、蝠儿抱金钱的、药胡芦的等)。手镯的花样也很多,如开簧的、里方外圆的、蒜苔杆儿的、韭菜叶儿的等三十多种。手指上带的大的叫戒指,小的叫手箍子,有桃榴寿果的、万卷书的、一颗印的、四方印的、长方形的、三环式的和镶宝石的等;另外还有银指甲筒。脚腕上的双板扣,有带小铃的、蝴蝶的、方块和莲花的几种。蒙、藏妇女,除佩带汉族妇女的部分装饰品外,还有大耳环、胸牌、银镂丝花帽,银花背牌、挂牌(又叫火链牌),而且多镶宝石。
制作银器首饰的工艺流程是:先将碎小银子铸成五至十多两重的小元宝,再熔化,铸成银条,再锻成银板或拔成粗细不等的银丝,然后按产品的花样规格,雕刻成各种花纹。雕刻方法有平刻、悬刻和胶板点刻三种,按花样将雕刻的花板和银丝焊接起来,再将各件用铆套在一起,对放在十二条捻子的清油灯上烧红凉冷,浸入铜锅的白矾水中煮十多分钟,捞出再浸入清凉水中,冲洗去白矾,叫霉洗加工。接着放入瓷盆内的皂角水中,用铜丝刷轻轻刷洗光亮后,再放入锯末匣内渗水分,联全各零件,即可成品。
凿刻剪削下来的银屑末,收拾在一起,仍可铸成银锭或银条,抛撒入垃圾中的银屑末,连同垃圾卖给专收购银屑末的灰土匠人。这些人实际上不用现金收购,而是以银匠使用的工具换得带土的银屑,用水淘去尘土提取纯银屑铸成银锭。银匠使用的工具很多,如炉、钳、锥、钻、刀、凿、刷、剪、拔丝床、拔丝板、模具(有铅、钢、铜铸的三种)等大小工具二百余件。洗银器用的白沙,又叫银沙,是固原出产的一种圆形白色细沙。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