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造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84
颗粒名称: 第十节 造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2
页码: 179-1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造纸行业生产工艺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工匠习俗 造纸

内容

民国时期,县城内外有五家纸坊,从业者20余人。共有八个“行头”生产,全年生产九个月,年产麻纸2.5万刀(每刀100张),可售银币3000元,相当于18万斤小麦的价值。麻纸以枯黄马莲作原料,纸面约30×50公分,色灰褐,质地粗糙,形似马粪纸,没有马粪纸紧密,但比马粪纸薄而柔,多用于包装。其工艺是将马莲铡碎,放入池内浸泡一昼一夜,捞出后去水,以10∶1拌入石灰,加入蒸笼蒸两昼一夜(60小时),使原料变为黄褐色,用手捻有绵软感,即可出笼。出笼后,碾压成浆,装入麻袋淘洗去淀粉泥浆物。将剩余纤维倒入“行”内(约二尺八寸深的长方形水池),用纸帘一帘一张抄出,撂起。积400张后,分贴于墙上晒干即成。每“行”每次可注入一百斤纸浆,超出麻纸10—12刀。较大的纸房用两个“行”头生产。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