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腰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70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腰鼓
分类号: J722.216
页数: 2
页码: 162-16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腰鼓是中华民国以来流传于永昌城乡的一种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腰鼓

内容

腰鼓是中华民国以来流传于永昌城乡的一种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
  鼓身涂以朱漆。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厘米;二号腰鼓,鼓长厘33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两端鼓面。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常用于庆祝丰收、欢度春节或迎宾喜庆等场合,由腰鼓队表演,又称打场子,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并有大鼓、大钹、镲等乐器配合演奏。奏者多在行进中演奏或边奏边舞,动作复杂,人数众多,队形多变。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