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节 清河腰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69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清河腰鼓
分类号:
J722.216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清河腰鼓是流传在清河地区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是永昌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它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起始年代现已无法考证。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清河腰鼓
内容
清河腰鼓是流传在清河地区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是永昌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它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起始年代现已无法考证。
清河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十余人,多时可达百余人。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划一和队行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狂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展现河西走廊里汉子们的阳刚之美。
清河腰鼓的表演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遇到大型集会活动,如县市级运动会等,多用清河腰鼓队助兴,以壮声势。
清河腰鼓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 是腰鼓队在行走中边走边舞的一中形式,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等动作。
“场地鼓” 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常用的队型有“神箭挂金牌、“富贵不断头”等。
表演时鼓手们在领头鼓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只见鼓槌挥舞,彩绸飞翻,鼓声如雷,震憾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清河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作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旋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型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虽狠而不野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清河腰鼓粗狂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清河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的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的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行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清河腰鼓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黄色衣裤,腰束盏裙,头扎英雄巾,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英雄士卒。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