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节 永昌贤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6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永昌贤孝
分类号:
J607
页数:
4
页码:
155-1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作为一种根植于永昌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永昌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贤孝
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一种根植于永昌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永昌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一踏上永昌的土地,不论乡里城里,农舍庭院、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只要是有人群聚集之所,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一位或几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抱着三弦、拉着二胡、敲着串铃,席地而坐,边奏边唱。周围或蹲、或坐,围满听众。盲人那动情的演唱,时而低沉,时而高扬,时而欢乐、时而悲伤。人们的心被贤孝的声音紧紧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低眉沉思、或感叹唏嘘、或交头接耳、或自言自语..多少辈子以来,永昌人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贤孝以其朴素的民间演唱形式,作为一种通俗朴拙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永昌贤孝广泛流传于永昌城乡,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演唱形式,永昌贤孝到底流传或形成于何时难有定论,老艺人们师徒相传,口传心授,大多认为它产生和流传于元末明初。
从事永昌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一些盲孩子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巷,四处卖唱,故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瞎弦”(瞎仙)或先生。在永昌演唱的盲艺人,除了本地的之外,多有周边地区的轮流来演唱。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上一些在贤孝艺台上很有影响的艺人已尘封在时光之中。1949年前,他们的行帮组织为“三皇会”,敬“三皇”为始祖,立有一定帮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主管部门引导他们提高演唱质量和水平,禁唱黄色下流、封建迷信曲目,提倡演唱健康优秀的曲目,同时还要“演新唱新”。如演唱《打东北》、《打西北》、《十唱共产党》、《十唱毛主席》等。文革期间,永昌贤孝如同其他种类艺术之花一样,均被列入“封、资、修”一类毒草,受到摧残与抵制。粉碎“四人帮”以后,永昌贤孝再度活跃。然而,令人堪忧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电视、电影、卡拉OK的冲击,永昌贤孝这一古老独特的演唱艺术,越来越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逐步走向了低谷。艺人们几乎没有了固定演唱场所,走乡串村亦很少有人出资请他们演唱,艺人队伍青黄不接,听众圈子越来越小。永昌贤孝已经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消亡的严峻考验。
永昌贤孝的唱本十分丰富,以传统段子占多数,一般为“国书”、“私家书”两大类。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的唱本为“国书”,像《五女兴唐传》、《关云长单刀赴会》、《包公案》、《薛仁贵征西》等;“家书”主要以反映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鹦鸽盗桃》、《汗巾记》、《李三娘推磨》等;新创作的有影响的本子主要有《解放大西北》、《打东北》、《盲艺人重见光明》、《王婆养鸡》等。“国书”题材大,内容多,篇幅长,演唱形式分为章回连日说唱,有时一部书要说唱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家书”相对短小一些,可以一次性或连续性演唱。“国书”统称为曲本,永昌贤孝大多数都有曲本(现已失传)。曲本的流传主要靠传抄,由明眼识字人传抄后施教盲艺人默记演唱。另外还有全靠师傅口传心授,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流传承袭。
永昌贤孝的唱词语言以永昌方言为主,多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与戏曲唱词相仿,大致押韵,均用方言韵,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人生哲理。
永昌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永昌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生动形象,活脱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说白诵唱自由多变,拉奏过门长短随意。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光调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刚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悲愤欲绝、诙谐有趣的花调等。
永昌贤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
2010年,永昌贤孝被金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