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皮影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6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皮影戏
分类号:
J814.2
页数:
7
页码:
147-15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弥头戏”,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戏曲艺术。主要通过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图案,形成活动或静止的画面来展示情节,表演故事。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皮影戏
内容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弥头戏”,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戏曲艺术。主要通过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图案,形成活动或静止的画面来展示情节,表演故事。早在唐朝,就有了皮影戏的雏型。当时用素纸雕刻,原为寺院法师向世俗演讲经论的图解。到了宋代,皮影戏已很盛行。如《梦梁录》一书中说:“有弃影者,原卞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害。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极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盖也寓褒贬于其间耳”。
永昌皮影戏,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清河地区。上演剧目以秦剧为主,可唱全本戏,也可唱折子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据说乾隆年间由西安人贾师傅(名字不祥)来永宁堡传艺,当时杜家寨人刘成德创建“德盛班”,演皮影戏。到光绪二十几年,刘万仓和刘万香(刘玉亭的堂祖父)袭承后分两个班出台演戏,班的名称仍旧。随后刘玉亭(杜家寨人)的父亲刘春林分别传艺给吕成福、吕伯生、樊尚刚、樊应昭。所以到了民国十几年,永宁堡一带就有四个皮影戏班,尤以刘春来的皮影戏班最为有名。他不但唱腔动听,提线工巧,擅长刻制皮影人物,而且能根据小说故事编剧,是一位自编自演自唱的全能皮影戏艺人,群众称他为刘三把式。刘家的皮影戏班也同时演木偶戏。最初有西安人范师傅(名字不祥)来武威城里演木偶戏,不几年便传到永宁堡。
皮影戏的人物(俗叫“皮猴人子”)和布景道具,都是牛皮剜刻而成的。制法是先将生牛皮里面的毛肉剔刮干净,再压平,成半透明状,把“皮猴人子”的头、胸、腹、臂、腿的图样,衬于皮下,拓出影子,用针尖点描穿画后,再用刀剜刻穿成多种人物图象,着色后“出汗”凉干,然后把胸、腹、臂、腿各部分用线绳连结起来,与头部共装箱备用。人物的头帽与身段多采用五分侧面的表现法,布景道具则多采用立体投影的图案。皮影戏的影人是早已制就的,演出过程中,只能随时取用,不能因戏化装,所以刻制的人物和布景、道具,都是多种多样的。如头帽有清朝头、鬼神头、纱帽头、锦雕头(五侯头)、盔稍、雉鸡、纱帽、脑头、巾子、旦头等。身衣文的有敞衣(五色)、要衣(五色)、五色龙、蟒袍、官衣(分七品)、花旦衣、青旦衣、内官衣等;武的有上、下首五色靠、汉兵、番兵、水兵(虾兵、蟹将)、黄褂子(四个)、衙役(四个)、五色袍子(五种)等生、净、丑、旦和文武、番、汉的头影和身影。骑坐有五色马、驼、牛等;大都是人身骑在马上的。还有供神仙骑坐的如龙、凤、鹤、象、虎、狮、牛、四不象等;车轿有四抬轿、八抬轿、轿车、友凤辇等。布景有山、云、花、树、桌、椅等。桌分帅桌、龙桌、官桌、绣桌、群桌、书桌以及官殿、汉帐、番帐等等,品种繁多。据说如刻制齐全,需要十三张牛皮。道光年间,有位姓石的西安人来武威、永昌刻“皮猴人子”,把技术传给刘春林和刘玉亭父子等,皮影戏在当地慢慢发展起来。
皮影戏中影人或叫道具,高约20至40公分,一个身子,配三幅或五幅头像,所以人们称它为“弥头戏”,具体演出过程中,可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装配,这样即可大大减少影像道具的数量。一个戏班的全部皮影多则300余件,少则几十件,两只小木箱子可全部装完,携带相当方便。
演皮影戏的场所很简单,只需要一块半透明的白布,将四角用绳子固定,后台用一张桌子,就形成了舞台,纱幕后约三尺处,悬挂一大油灯,利用灯光把“皮猴人子”的形象透过纱幕让观众看,所以又把皮影戏叫“灯影戏”或“灯影子”。演出前,根据剧情,把“皮猴人子”的头、身插装在一起,胸前和两手着以细竹条,搭放于房内两侧横扯的细绳上,身高于演员齐头,以便于取放。演出时,演员取过装好的人物布景,紧帖于纱幕上,牵动竹条,则“皮猴人子”或坐或立,或来去,或鞠躬,或厮打;同时演员根据剧情或唱或白,这样灯光就把栩栩如生的“皮人”影子从纱幕上照映到观众前面。所以,“皮影戏”一般在夜间灯光下演出。1949年后,曾利用气灯或电灯演皮影戏,效果较好。皮影戏也有在白天演出的,叫“日影子”,但只能在晴天演出,天阴透影效果不佳。
皮影戏所演的剧目,多系中国历史故事,上自殷商,下止明清,本剧折戏,不下百十本。如大纣戏有:“出五关”、“进五关”,也可以分折为“十绝阵”、“黄河阵”、“财神图”、“贾蒙关”、“破渑池”等。春秋戏有:“八骏驹”、“石岭关”等。战国戏有:“孙庞斗智”、“万宝阵”、“阴魂阵”、“水磨阵”、“乐毅伐齐”、“王翦单刀平六国”等。西汉戏有:“刘邦出褒中”等。东汉戏有“兴汉图”本戏,“草桥关”折戏等。三国戏有:“长板坡”、“锦绣图”、“回荆州”等。晋朝戏有:“蛟龙驹”、“女中魁”、“葵花镜”等。隋唐戏有:“贾家楼”、“米粮川”、“日锁五龙”、“征东”、“征西”、“扫北”、“凤庄楼”、“七星山”、“金锁阵”等。五代戏有:“苟家滩”、“亚观楼”等。宋代戏有:“天门阵”、“两狼山”、“肉丘坟”、“斗羊会”、“木兰关”、“杨满堂征西”、“岳传”、“包公案”等。元、明、清戏较少,如“英烈会”、“五子魁”、“施公案”、“芡龙山”、“大草滩”等。这些剧目都有剧本,剧本一般都很冗长,有的可连演几昼夜。刘家父子原藏手抄剧本极为丰富,一九五七年,甘肃省文化局征集旧剧本时,拉去了一马车,每一千字给代价一元,共付给人民币一千一百多元。现在刘家所留存的剧本已极少了。
永昌的皮影戏,都用秦腔曲调演唱,个别折子戏也有用眉户剧曲调演唱的。用永宁堡一带的方言道白。文武场面伴奏的乐器,悉如“秦腔”戏而较简单。如有板胡,二胡(硬二弦)、唢呐、堂鼓、战鼓、板鼓、钩锣、手锣、梆子、牙子、喇叭等。戏班组成员一般每班5-8人(男、女主唱各一人),负责人叫“班长”,主演员一人称“把式”,其表演动作叫“提线”,演员的助手一人叫“入线”,打锣敲鼓的各一人,拉板胡兼吹锁呐的一人。挑线手是皮影戏中的关键人物,因为皮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美术、戏曲、舞蹈于一体,
其表演的好坏,除了乐队和影像之外,直接决定于挑线手的水平和技艺。
永昌的皮影戏班原为专业戏班,象大戏班那样崇拜“庄五爷”(又叫苗庄五)为祖师爷;每年春季多在本地和武威、民勤演出,秋季到县城东、西乡演出,每场演三至五天,可得报酬小麦三老石(约一千二百市斤),按六股分配,除主演“把式”占一股,“入线”的助手占半股,其余的四股半,由同班的其它人员均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无专业戏班,艺人们有时做余演出,但由于戏箱设备和剧目内容都已陈旧,无人倡导传艺学艺,青年人又缺乏听赏习惯,“文革”后,永昌已不见演皮影戏了,据说戏箱还保存着。近几年,在清河地区又有些老艺人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唱皮影戏。
2010年,皮影戏被金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